跳转到内容

好太王碑

坐标41°7′49.4″N 126°11′2.6″E / 41.130389°N 126.184056°E / 41.130389; 126.18405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洞沟古墓群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
吉林省集安市好太王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吉林省集安市41°7′49.4″N 126°11′2.6″E / 41.130389°N 126.184056°E / 41.130389; 126.184056
分类古墓葬
时代高句丽(前37年-668年)
编号1-168
认定时间1961年
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世界遗产
官方名称Capital Cities and Tombs of the Ancient Koguryo Kingdom(英文)
Capitales et tombes de l’ancien royaume de Koguryo(法文)
位置 中国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标准文化:(i)(ii)(iii)(iv)(v)
参考编码1135
登录年份2004年(第28届会议
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又称广开土大王碑,全称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碑。碑址现在中国吉林省集安市太王乡好太王陵东。该碑是高句丽第十九代国王好太王的碣碑,如今能辨识出碑上汉字一千六百余个,是研究高句丽国家历史的重要考古文字材料。有观点认为其是世界上最大的有字石碑之一。1961年,作为高句丽墓葬建筑洞沟古墓群的一部分,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4月,作为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的一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立碑背景

[编辑]

此碑为高句丽第二十代长寿王为纪念其父好太王的功绩,于义熙十年(414年)立于好太王陵东侧。它由一块巨大的天然角砾凝灰岩石柱略加修琢而成,碑体呈方柱型,高6.39米,底部宽在1.34—1.97米之间,四面环刻碑文,字体介于汉字隶书楷书之间,上面共有文字1775个,其中141字已脱落无法辨识。[1]

碑文内容

[编辑]

碑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记述高句丽建国神话,说明高句丽始祖邹牟王北夫余部落的人。接着简述好太王的生平:于十八岁登基,号“永乐太王”,去世于三十九岁(412年),并于“甲寅年九月九日乙酉”(414年10月28日)迁就山陵安葬,谥号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第二部分记述好太王伐百济、救新罗、败倭军、征东扶余的过程中攻城掠地并掠得牲口等史实,碑文中主要记载对百济和倭的讨伐战争以及救援新罗,共夺得百济64座城、1400多个村落;第三部分根据好太王遗教,对好太王墓守墓人烟户来源和家数作了详细记载,并刻记“不得转卖守墓人”的法令。[1]

价值

[编辑]

好太王碑除了反映4-5世纪东北亚形势外,由于266年邪马台国最后一次向中国遣使后,中国史书关于日本的纪录消失约150年,期间唯一关于日本的纪录是高句丽留下的广开土王碑。[2]

好太王碑拓本,今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后世研究

[编辑]

唐代后,集安一带荒凉,好太王碑渐渐被人遗忘。清朝初年的康熙乾隆之世,长白山山区被封禁200多年,好太王碑被淹没在荒野漫草之中。清光绪三年(1877年),桓仁设县,书启关月山发现了好太王碑,由于内容涉及朝鲜半岛和当年日本列岛倭人的活动,1959年后受到亚洲一些国家的关注,各国学者朝鲜韩国日本)以不同目的对其做了研究,并发表了论文。由于碑体严重风化,碑文剥蚀不清,加之传世拓本多是经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补之后制成的,致使对此碑的释读分歧很大。1980年代初,中国学者经过深入调查,新识读89字,认定各家有争议的字62个,查明过去认为是脱文而实际无字29个,共解决了180字,从而使好太王碑的研究有了巨大突破。

近年来各国史学界围绕著该碑文产生了一些争议,重点在“而倭以辛卯年来渡海(或作“每”)破百残,□□新罗以为臣民。”一句(缺字可能是“遂占”)。因为这段话似乎指出倭国曾击破百济,并使新罗服属;而辛卯年征韩之事,恰好符合《日本书纪神功皇后“远征三韩”的纪录。不过《日本书纪》是一部可信性有限的典籍。朝鲜半岛朴时亨李进熙主张倭国在晋太元十六年(391年)时的科技水准远远落后于朝鲜半岛,因此不具备征服百济新罗的能力,更不可能统治朝鲜半岛南部。况且,在颂扬高句丽国王的石碑上记录倭的功绩是不合常理的。李进熙认为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期间篡改了石碑内容。但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徐建新于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清光绪七年(1881年)的碑文拓本后,李进熙的观点目前已被学界否定。

最新研究认为,近肖古王时期百济势力达到顶峰,晋太和四年(369年)百济吞并了所有残馀的马韩部落并将洛东江以西的伽倻为臣属。晋太和六年(371年),百济击败高句丽之后成为朝鲜半岛霸主。之后,百济开始向东方的新罗侵略。此时新罗国力尚弱,无法抵挡百济的攻势,至晋太元十五年(390年)的20年间新罗丧失大部分领土,濒临灭亡。

因此新罗向经广开土王改革后的高句丽求援,另一方面百济与倭结盟,百济希望从倭获得军事支持,倭则希望借由百济的实力,稳固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特别是铁矿原料的稳定输入。391年高句丽从海上入侵百济。396年高句丽好太王吞并百济众多城池后,直逼百济首都,百济王投降并成为高句丽的藩属,好太王随后挟持百济王子和贵族为人质返国。[3]

随后百济向倭求援,并且联合攻打当时高句丽的藩属-新罗。新罗派特使到高句丽的平壤城请求援助。由于新罗是高句丽的藩属,高句丽决定出兵援助。400年,高句丽发兵5万援助新罗。高句丽的军队到达新罗首都之际,倭国即撤兵,404年,倭国再次攻打高句丽,最后被高句丽击败。[3]

保护管理

[编辑]

为了保护此碑,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曾建筑过木质碑亭。1965年,对碑作了化学封护。1977年,在碑座四周修筑大型加固的石坛,同时对碑体作了再次封护。1982年,扩大保护区,重建大面积围墙,修筑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型永久性碑亭,并设有专人进行保护管理。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海东第一碑”好太王碑(組圖). [2009-0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14). 
  2. ^ 野吕肖生・笠原一男‘史料による日本史’山川出版社、2007年1月1日、4-5页。
  3. ^ 3.0 3.1 井上秀雄‘古代朝鲜’讲谈社〈讲谈社学术文库1678〉、2004年10月、85页。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