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大效应
宾大效应(Penn effect)是一个源于宾大世界数据库的经济学发现。宾大世界数据库显示高收入与低收入国家之间的实际收入比率被用市场汇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系统性的夸大了。宾大效应与至少50年的历史数据的数量经济分析结果吻合。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举为宾大效应主要原因和同义词的模型。
历史
[编辑]古典经济学对汇率做了简单的预测,即在世界各地的一篮子商品的成本当以某些通用货币(如黄金 1)计价时应该大致相同,该理论也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假设,也可以表述为,不同国家的相同商品之间应该有相同的实际汇率。该理论预计实际汇率只会有很小并且非系统性的波动。
1940年以前,购买力平价假说得到计量经济学的支持。但在二战之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团队的一系列研究记录了一些现代的关系:高收入国家本国生产的商品价格(通过可比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与通过汇率调整的商品价格相比一直都比较高。
1964年,现代的理论解释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所确定,从那之后的研究也一直验证了最开始的宾大效应。然而,随后的分析提供了很多让宾大效应出现的机制,但是对于历史的案例,反而没有发现。直到1994年购买力平价偏离(PPP-deviation)被理解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 宾大效应是历史中重要的现象,但并不是生活中必然发生的事实。
理解宾大效应
[编辑]多数的东西在穷(低所得)国家会比在富有的国家便宜。从“第一世界”国家去“第三世界”国家度假的人通常会发现他们的钱可以比在家时买到更多东西。
例如,相同的大麦克以通用的美元的汇率计,在2004年12月的瑞士卖5.46美元,同时在俄国卖1.49美元。为了避免混乱因货币价格而起,名义上的汇率通常会忽略,只考虑“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 RER)。(于此,3.66份俄国餐等同一份瑞士餐。)
效应在简单开放经济模型上的问题
[编辑]同样的产品要怎么样才能在不同的地方以始终不同的价格卖出
[编辑]价格水平
[编辑]测量价格水平和汉堡以外的商品有关,但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中的多数商品都显示出相同的模式;相同的东西在高所得国家趋向于有较高的价格。多数服务、易腐烂的货物,如巨无霸,以及住宅都不能在离消费点过远的地方卖出(这却恰好是消费者住的地方)。这些就是典型的消费者购物清单上的物品,并因此消费者物价指数等级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会相当不同,就如同汉堡价格。
参考文献
[编辑]- Samuelson, Paul A. Facets of Balassa-Samuelson Thirty Years Later.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Wiley). 1994, 2 (3): 201–226. ISSN 0965-7576. doi:10.1111/j.1467-9396.1994.tb00041.x.
外部链接
[编辑]- 2004 Econometric study of the effect's: rise since circa 195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ir time series starts 1500 AD, with the Penn effect only noticeable 450 years into the data). The appendix contains a thorough (eight page) two country General equilibrium derivation of the effect's size based on the BS-hypothesis across a continuum of industries, endogenously split between traded and non-traded production. However, the paper as a whole is focused on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conomic data.
- G-20 ICP: An analysis of the data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 gives clear Penn effect examples
- Long Ru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Cassel or Balassa-Samuelson? - A direct 2003 comparison of Cassel's pure PPP-hypothesis and the Penn effect deviation at scales estimated by the BS-hypothesis (using data from sixte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Surprisingly, this University of Houston study finds that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tend to fit Cassel's hypothesis better (at a ratio of 2 countries to 1). This result can occur (despite an apparently clear correlation of income to price) because of the long reversion times expected by the PPP hypo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