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富山遗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富山遗址位于台湾台东县卑南乡富山村。开始时间约在距今三千七、八百年到四千年前,结束时间约三千年前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是富山文化的命名遗址。于1997年进行“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时,将遗址区分为南侧的富山第一遗址及北侧的富山第二遗址[1]

遗址调查简史

[编辑]

遗址最早的调查记录是1989年时由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的黄士强教授率领系上学生,进行地表调查及田野实习课程的发掘[2][3],随后在1990年由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的连照美及宋文薰教授调查该遗址[4]。在1994年,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的李坤修、叶美珍等人执行调查时,发现遗址正进行整地工程,且可见散落遗物,遂通报台东县政府并于会勘后进行考古作业[5]。总共发掘了15个探坑,其中13个位于南区(富山第一遗址),文化层堆积较明显;另外2个则位于北区(富山第二遗址),仅有零星陶片而未见明显文化层。出土遗留计有133,454件陶质标本、563件石质标本以及256件生态遗留等[5]。1997年,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臧振华及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叶美珍主持内政部委托第四期的“台闽地区考古遗址普查研究计画”,调查该遗址并且在报告中将遗址区分为富山第一遗址及富山第二遗址,更建议将富山第一遗址列入指定遗址[1]。相关的研究调查曾发表于期刊以及在2016年发表于台湾考古工作汇报会议。

出土文物

[编辑]

经过历年调查及发掘,目前遗址仅发现单一文化层,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富山文化。出土文物可见石器如斧锄形器、石刀、石针、网坠等,尤其石针数量颇多;陶容器多施加绳纹,部分可见有红色残彩,也有彩绘主题如栅状、圆点、宽带等,亦见陶纺轮。此时也见玉器制品,如玉玦、玉环、管珠等。

石器

[编辑]

制作的方法是磨制而成,因此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用品

[编辑]

从富山遗址出土的器物:

  • 石斧、石锄,推测是农业和砍伐林木之用[6]
  • 石板棺,为埋葬之用。棺身约可容纳一名死者及其陪葬品。因卑南文化也出土石板棺,因此认为可能是卑南文化的雏型。
  • 石刀,为当时的必备物品。通常随身携带。
  • 石镰,为收割之用
  • 网坠,系于鱼网底部,使渔网迅速下沉。是原始人类捕鱼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 石臼,用来磨碎食物及药物。
  • 砥石,又名为磨刀石,顾名思义,为磨刀所用。

饰品

[编辑]
  • 石珠,装饰用

玉器

[编辑]

饰品

[编辑]
  • 玉玦、玉环、玉坠、管珠等饰品

陶器

[编辑]

主要的出土遗物有绳纹、素面及彩绘红色夹砂陶

特色遗物

[编辑]

绳纹钵是许多文化、遗址中常见的器物,但与富山遗址出土的绳纹钵有一处不同:从其他的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绳纹钵没有把手,但唯独富山文化出土的有把手。推测绳纹钵可能因具有传承意义才会装上把手。[7]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臧振华、叶美珍、林嘉伟、程凤娟、吴玉玲.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東縣》. 中华民国: 内政部. 2000. 
  2. ^ 文化部國家文化資料庫.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4). 
  3. ^ 黄士强、张慧端、陈维新、朱正宜、陈有贝. 《東部海岸陸域資源調查及分析:人文史蹟調查及分析》. 台湾省住宅及都市发展局市乡规划处委托;中华民国户外游憩学会执行研究. 1989. 
  4. ^ 连照美、宋文薰.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 中华民国: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1992. 
  5. ^ 5.0 5.1 李坤修、叶美珍. 〈臺東縣卑南鄉富山遺址1994 年試掘報告〉 (PDF).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通讯》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33-94. [2022-07-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31). 
  6. ^ 富山遺址群. [2021-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4). 
  7. ^ 史前館電子報第361期. [2017-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