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古劳斯·路德维希·青岑多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青岑多夫

尼古劳斯·路德维希,青岑多夫和波滕多夫的帝国伯爵(法语:Nikolaus Ludwig, Reichsgraf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1700年5月26日—1760年5月9日;又译新生铎夫亲岑多夫),通称青岑多夫,宗教和社会改革家,摩拉维亚弟兄会主教,出生在德累斯顿。青岑多夫具有敏锐的情感内在特质,很容易表现出心中悲伤和喜悦的情绪。他俱有演说的天赋,能言善道使他未来在传福音的工作能一展长才。他的外在总是以简单朴素自居,却深富个人独特的魅力,然而另一方面,他独特的性格与表达方式却往往容易遭人误解。[1] 钦岑多夫一生竭力在海外的传福音、宣教布道工作,不遗馀力。他同时也是敬虔派先驱-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1635-1705)极为要好的朋友。[2]其妻-埃德穆特·多罗特娅(Erdmuthe Dorothea von Reuss,1700-1756)亦为其最得力的助手,虽然身兼师母、妻子、宣教士等多重身分,却也因此更展现出其管理的恩赐;然而长期与丈夫东征西讨的生活,则因忙碌传福音的工作,最终因体力透支,而于1756年病逝;四年后,青岑多夫也因感染热疾,终老于黑恩胡特


早年生活

[编辑]

青岑多夫的祖先属于下奥地利,最古老的贵族家庭之一,为封建制度下的大地主,但是在宗教改革时期站在新教徒一边,定居在纽伦堡附近,因此家庭成员有不乏是皇室的重要阁揆。[3]他的父母属于虔信派,教父是斯彭内尔(Philipp Jakob Spener),是萨克森法庭的法官,然而却于他出生6周时父亲去世,病因为肺结核,家中由原本洋溢喜获麟儿的气氛下顿时进入悲喜交加的场景。在他4岁时母亲改嫁当时相当知名的普鲁士军官-纳茨默将军(Dubislaw Gneomar Natzmer,1654-1739)。青岑多夫就被交由外婆-亨丽埃塔·盖斯多夫(Henrietta Catharina),这位祖母对他的性格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4]她们二人齐心栽培青岑多夫,特别是对于信仰的陶冶,从小被教导渴慕、爱慕主的话语,并时常操练祷告的敬虔生活,他可以说是在一个充满属灵氛围与祝福成长下的孩子,儿时的信仰历练更奠定他未来对传福音的热诚。[5]

成长经历

[编辑]

十岁起,青岑多夫就被外婆与阿姨安排进入了一所寄宿学校,于富朗开基金会的哈雷学院(Halle School)预科班就读(1716-1721)。[6]此校为当时敬虔派信仰教育的大本营,因此也更加深钦岑多夫对于学识与灵性涵养的操练。在校期间他与其他的男同学共同组织了一个社团-芥菜种会(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承袭施本尔敬虔信仰的精神,起初只有四个成员,然而至青岑多夫十六岁毕业后,已成为七人小组。[7]芥菜种会果真犹如其名,起初只是学生社团,而后更发展成为跨越国界、宣扬神爱世人的福音布道团契,被其所影响的人不计其数其中包括:巴黎的枢机主教路易-安托万·德·诺瓦耶(Cardinal Louis Antoine de Noailles,1651-1729)、英国的坎特布理大主教波特(John Potter,1674-1747)等;甚至丹麦兼挪威的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King Christian IV if Denmark,1699-1746)深受影响而促成钦岑多夫差派宣教士前往西印度群岛进行宣教工作。[8]

青岑多夫在求学时代身处德国哈雷的虔信派环境中。1776年,他进入维登堡大学学习法律,准备将来担任外交官。此校因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而声名卓越,名噪当时欧洲大陆,威登堡大学亦为信义宗浓厚背景的正统派学府。青岑多夫于就学期间深受马丁路德著作的影响,也开展了他对于路得神学的眼界,使他的学术涵养更加丰富充实,这也是之所以青岑多夫对于正统派的神学立场较温和的原因。[9]由于当时代信仰观念影响,敬虔派备受歧视,青岑多夫因敬虔派背景过于浓厚而深受困扰。甚至于学院内有老师被安排四处监视钦岑多夫的一举一动。[10]3年后他在荷兰、法国和德国各地进行学业旅行,访问著名的行善者和各种教派。在返程时他拜访了家族中定居在Oberbürg和Castell的分支。在Castell延长的拜访期间,他爱上了自己的表妹特奥多拉(Theodora),但是她的母亲孀居的伯爵夫人反对这场婚姻,这位小姐后来成为Reuss的亨利伯爵夫人。而青岑多夫从他的游学旅程中,邂逅各路人马,有神学家、历史学家、医生、艺术家等。透过与人来往的讨论分享甚至争辩,渐渐型朔出他深厚的学术知识与灵性生命。

结束一年的游学旅程,青岑多夫回国后迫不及待的与友人分享游学中的所见所闻,却也因缘际会结识了与他共结连理的终生伴侣-埃德穆特·多罗特娅(Erdmuthe Dorothea von Reuss,1700-1756)。青岑多夫于1727年,也就是婚后隔年,出任法院委员一职。新婚的青岑多夫与妻子搬进了向祖母购买位于德国东部的贝特尔斯多夫庄园(Bethelsdorf)。其后,并开始在庄园中建立他理想中的敬虔信仰社区团体。由于青岑多夫对敬虔理想实践的执著,因此他不打算加入某一宗教群体的组织,而是创建一个符合他理想的基督教协会。并透过许多宣传的方式,如:分发小册子和书籍等文宣,并通过展示实际行动传达理念,以其唤醒路得宗的弟兄们。而艾德慕特可说是促成摩拉维亚教会成立的幕后重要推手之一,即便于终老之时,仍竭力支持丈夫在宣教的事工。

蒙召

[编辑]

青岑多夫似乎对蒙召为上帝服务已经不抱希望。先前他遵从家族愿望,准备成为外交官,拒绝了弗兰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的邀请。然而1727年,由波西米亚与摩拉维亚(今捷克共和国)的难民涌入了贝特尔斯多夫庄园附近,新移民开始了在当地的新生活。青岑多夫为难民建立了一个新的家园,并且与当地移民共同组织了一个新的宗教团体,也是摩拉维亚教会的先驱-主护城(Herrnhut,音译名“黑恩胡特”)。[11]当年钦岑多夫也辞去了公仆的职务,专心致力于发展庄园内的教育工作,更为未来海外的宣教事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12]

德国主护村青岑多夫纪念碑

传教士与老年

[编辑]

青岑多夫对于传教兴趣极浓,派遣传教士向丹麦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奴隶,以及格陵兰岛拉布拉多因纽特人传教。他利用与丹麦宫廷的私人关系


理念主张

[编辑]

十七、十八世纪时,基督教于德国兴起了敬虔复兴运动。当时敬虔主义的先驱是亚仁特(Johan Arndt)、创始者为施本尔(Philipp Jacob Spener)和组织推动的富朗开(August Hermann Francke)。青岑多夫接续他们的理念,“把敬虔主义推到极端,但仍保留在路德宗教义范围内”,[13]为敬虔运动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虽未读过神学,信义宗神学家傅立尔(George Forell)为青岑多夫的著书介绍时,称他为马丁路德与史莱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之间最有影响力的神学家。[14]

青岑多夫蒙召后,毕生投入有关心灵宗教的敬虔运动,与敬虔主义当时所要改革的背景有关。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其跟随者信义宗的神学家在经院哲学与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为了教义的传承,致力于神学思想的合理正统与命题系统化。然而却演变成教义的争论攻击,基督信仰也被局限于浸礼、教义信条和崇拜的仪式。亲岑多夫曾凶悍的批评此现象,“真理一旦变成系统,人就失掉真理”。[15]信义宗正统教义的刻板僵化,造成灵性的低落,所以在更正教内部兴起改革。注重重生经历与灵修生活,“正确的感觉、生活和正统的教义”缺一不可的敬虔主义(Pietismus)运动,于是在欧洲展开。

青岑多夫的理念主张可以大致归纳成几个部分,这也是敬虔主义的特色:[16]第一、“归正的敬虔”。青岑多夫认为对教义必须自己“有过、见过、感受过、经历过和享受过”。[17]主张与耶稣亲密的内在经历和强烈明显的感情或属灵感觉,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因此,青岑多夫和摩拉维亚弟兄会的教会,强烈的重生经验是成为会友的必要条件。他也鼓吹专注默想耶稣的受苦受难过程,体认耶稣的流血牺牲。虽然后期有一些偏颇的影响,[18]但在当时的确鼓励了一些不懂教义的基督徒,渴望活出耶稣所喜欢的样式。因著对耶稣丰沛的情感,青岑多夫创作了大量圣诗,歌曲成为他传达教义、表达宗教情感最真实的语言。 第二、主张和平的精神。敬虔主义追求良心的完全自由,青岑多夫认为不要过度介入处理异端。因为当人心意更新就会明白真理,不需要用批评或逐出教会等激烈手段。所以面对信义宗正统教义视为异端且严重指责时,青岑多夫仍持恩慈的立场。 第三、“外显的基督信仰”。青岑多夫强调透过信徒与基督间无法述说的满足关系,能让基督信仰在生活中展现。就如约翰卫斯理在船难中看到摩拉维亚弟兄会不畏生死的信心,后来也领受属灵的觉醒。第四、相爱的团契生活。三一上帝是爱的团契,青岑多夫深信基督徒要活出相爱和谐的生活;因耶稣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是不同的,甚至对圣经的领受是透过群体形成共识,所以需要同住成为一个信心的群体。[19]秉持这信念,青岑多夫在德国贝特尔斯多夫(Bethelsdorf)购置产业且命名为黑恩胡特(Herrnhut),也就是“主的守望台”,又称主护村。[20]收留被各宗派逼迫的宗教难民。1727年主护村因各宗派移民人数增长,发生因真理争辩的分裂状况,青岑多夫讲了三小时道,众人为过犯羞愧悔改祷告,自发性改变遵守庄园约束令,回到相爱和谐的关系。后续也在欧美设立多处类似的社区和摩拉维亚教会,发展出全天祷告守望的群体生活、“爱筵、唱诗敬拜的新年守岁崇拜和复活节的朝阳崇拜”。[21]第五、积极的海外宣教。1731年因著听到来自古巴信主的奴隶所述说的痛苦遭遇,青岑多夫在感动之下立刻行动,向主护村传递并开始宣教,从此青岑多夫与摩拉维亚弟兄会致力于世界各地的兴学教育与宣教,足迹遍布欧美非,甚至俄国,影响至今。在当时除了天主教耶稣会海外宣教外,摩拉维亚弟兄会算是基督教会唯一且有组织的宣教团体。[22]建立跨宗派的基督教会“神在圣灵里的会众”,是他一生的理想。

青岑多夫在信仰上虽强调和耶稣的经历与情感,但并不是像灵恩派激烈的表达方式;他虽自成一派,但不是远离人群单单追求属灵成长;他虽然反对形式化的教义,但并非完全反否定教义,他承认信义宗的奥斯堡信条,也是信义宗所按立的神职人员。他所参与的敬虔运动,不是改革信义宗,乃是恢复马丁路德所开始的宗教改革。

作品

[编辑]

他创作了大量的圣诗,其中最著名的是“耶稣,你的血和你的义”和“耶稣还在引领我”。他的讲道集被Gottfried Clemens编为10册出版,他的日记(1716-1719)被Gerhard Reichel和Josef Theodor Müller出版(主护村,1907年),他的圣诗则由H. Bauer和G. Burkhardt于1900年在莱比锡出版。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ncyclopedia . com,<Zinzendorf, Nikolaus Ludwig von (1700–1760)>,2015/12/9,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G2-3404901212.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ology,<German nobleman, Pietist leader, and theologian of Moravian missions>,2015/12/9,http://www.bu.edu/missiology/missionary-biography/w-x-y-z/zinzendorf-nikolaus-ludwig-von-1700-176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郝伯尔(B. K. Kuiper)著,《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李林静枝译(台北:台北校园出版社,2001)331-6。
  3.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Nikolaus Zinzendorf >,2015/12/9,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colaus_Zinzendorf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林皙阳个人网站,<莫拉维亚弟兄会>,2015/12/13,http://www.sekiong.net/ASS-CD/Moravian.htm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5. ^ 刘幸枝,《主护城传奇:钦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2009),77-9。
  6. ^ 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ology,<German nobleman, Pietist leader, and theologian of Moravian missions>,2015/12/9,http://www.bu.edu/missiology/missionary-biography/w-x-y-z/zinzendorf-nikolaus-ludwig-von-1700-176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刘幸枝,《主护城传奇:青岑多夫伯爵与十八世纪摩拉维亚复兴史》, 81-3。
  8. ^ 郝伯尔(B. K. Kuiper)著,《历史的轨迹:两千年教会史》,82-3。
  9. ^ 蔡丽贞,《我信圣而公之教会》,(台北:校园出版社,2003),202-3。
  10. ^ 刘幸枝,86-7。Boston University, College of Theology,<German nobleman, Pietist leader, and theologian of Moravian missions>,2015/12/9,http://www.bu.edu/missiology/missionary-biography/w-x-y-z/zinzendorf-nikolaus-ludwig-von-1700-176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蔡丽贞,《我信圣而公之教会》,203。
  12. ^ 张玉琴、陈锦香、赖瑞瑜,<亲岑多夫的信仰>,2015/12/13,http://www.globalandcontextual.org/de/special-topics/59-sanctification-and-spiritual-theology/208-2011-06-03-02-33-24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奥尔森(Roger E.Olson),《神学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574。
  14. ^ George W.Forell,introduction to Nikolaus Ludwig von Zinzendorf,Nine Public Lectures on Important Subjects,trans.and.ed.George W.Forell(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1973),p.vii。
  15. ^ Ernest Stoeffler, German Pietism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Leiden:Brill, 1973),p.4.
  16. ^ 奥尔森(Roger E.Olson),《神学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579-84。
  17. ^ Zinzendorf,Nine Public Lectures,p.50-1.
  18. ^ 埃文·伯恩斯(Evan Burns),<摩拉维亚宣教敬虔主义和亲岑多夫伯爵的影响>,《全球基督教期刊》,12(2015):31.
  19. ^ <Nicolaus_Zinzendorf>,2021.6.3,https://en.wikipedia.org/wiki/Nicolaus_Zinzendorf#Reconciliation_and_the_Brotherly_Agre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奥尔森(Roger E.Olson),《神学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575。
  21. ^ 奥尔森(Roger E.Olson),《神学故事》,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校园出版社,2002),576。
  22. ^ 林鸿信,《基督宗教思想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3),480。

Public Domain 本条目包含来自公有领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编).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