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邓氏
屏山邓氏是香港新界五大氏族中,新界邓姓之一,族人原居于江西吉安,自北宋初期,屏山邓族的始祖邓汉黻就由江西吉水县迁往广东,定居于元朗屏山乡。
相传屏山邓氏乃黄帝第廿七传孙曼之后裔。曼被商王封于河北蔓口(今河南省伊川县河北岸一带),是为蔓侯,赐蔓姓。后又改封为邓侯,建立邓国,以邓为氏。此为邓姓之起源。四十七世祖邓禹于西汉末期平帝元始二年(2年)出生,东汉朝爵至高密侯,官拜太傅,谥为“元侯”。现时屏山邓氏宗祠之门联“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勋名”即源于此[1]。
氏族溯源
[编辑]开基岭南
[编辑]邓氏入粤之始祖为北宋人邓汉黻,宋初时官至承务郎,据明初元祯房七世祖邓彦通于族谱中的《田赋记》所载,邓汉黻于开宝六年(973年)到岭南并创业于东莞岑田(今香港元朗锦田)[1]。邓汉黻生子邓粤冠、邓粤缨,邓冠生子邓日旭,邓日旭生子邓符协是为四世祖。及至熙宁二年(1069年),邓符协中了进士,成为了广东阳春县县令。根据厦村邓氏宗祠的碑铭所载,邓符协在任期间,曾游历屯门、元朗一带,因这里“风俗之淳,山水之胜”[2],于是于崇宁三年(1103年)迁居于岑田(今锦田)定居。其后邓符协的子孙邓元祯、邓元禧、邓元亮、邓元英和邓元和分别于不同时段迁往屏山、锦田、厦村、龙跃头、莱洞、大埔头。
屏山邓氏源流图︰
聚居屏山
[编辑]相传于南宋年间,原居于岑田的邓族五元祖中,除邓元亮一房继续留下外,包括邓元祯与儿子邓从光在内的其馀四房均四处寻找福地迁居,开基立业。邓元祯父子来到屏山,见到该处地形如毛蟹状,前置巨塘,左有河道蜿蜒流进后海湾,又有良田万顷,气势磅礡。当晚他们寄居农舍,半夜忽闻鹿鸣之声,翌日在后山却不见任何鹿踪,此时他们想到“鹿鸣宴”之典故,认为定居此地,必可福泽后人考取功名,日后会出达官贵人。于是就在屏山开基,并把后山命名为鹿鸣岗和蟹岗。现时若虚书室的门联“门环碧水观龙跃,地枕屏山听鹿鸣”就是描述屏山的地理环境和开基于当地的原因[3]。邓元祯之子邓从光(号万里)逝世后,葬于元朗坳头山“狐狸过水”穴[1]。
屏山邓氏最初是聚居于坑头村及坑尾村的,其后子孙繁衍,渐渐发展成“三围六村”的规模,即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洪屋村、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和新起村[4]。当地乡民认为,屏山在风水上属蟹局,以屏山岭为元格,左右山峦为辅,呈毛蟹状。远望琴台朝山,以青山为旗、鸡柏岭为鼓,前置巨塘,左边有龙尾坑蜿蜒而至,向右直流至后海湾。乡民相信这个风水格局可以使族中历代人才辈出[1]。
近代发展
[编辑]抗英事迹与达德公所
[编辑]清朝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后签下《马关条约》,向日本赔偿二万万两及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此事引起包括英国在内的列强纷纷在中国争夺地盘,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于北京签署,翌年清朝又委派官员王存善与港府辅政司骆克共同勘界,签订了《香港英新租界合同》。到1899年3月初(清光绪二十五年正月),骆克檄谕新界居民,将土地印契呈验,并有加税之说。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六日),港督卜力遣警察梅轩利率人到大埔运头角附近的小山丘(今圆岗)搭警棚准备接收新界。翌日梅轩利与屏山父老商谈觅地建临时警署,遭到强烈反对[5]。
至4月3日,乡民以破坏风水为理由,于大埔包围巡视警署盖搭情况的梅轩利,晚间更将警棚烧毁。于是香港政府计划于新界东西两区分别设立一座临时警署,其中一座拟建于屏山埔滘山(蟹山),策划镇压反抗的军事行动。当时,包括屏山邓氏的邓芳卿、邓世英在内的乡民在元朗成立“太平公局”抗英,由屏山邓氏族人主导,并以达德公所为抗英的指挥中心。各村亦齐集屏山达德公所商议抗英,包括屏山邓氏在内39条村组成的乡约达德约联同其他新界乡约筹募款项、购置武器、组织壮丁抗英,惜最终为英军所败,伤亡惨重[5]。
达德公所的修葺
[编辑]1933年屏山达德约集资修葺达德公所,并于公所旁设“英勇祠”及“慰寂祠”,立碑纪念及祭祀抗英义士。此举刺痛了殖民地政府,政府曾一度把达德公所及英勇祠排除在屏山文物径之外。到1980年代,香港政府为发展天水围新市镇,把屏山河填平,破坏屏山乡天然排水系统,达德公所及英勇祠亦惨遭水淹。至1997年4月19日,香港特区候任行政长官董建华访问屏山,同意初步维修达德公所,但工程至2005年才展开[5]。
相关建筑
[编辑]屏山乡内的邓族建筑
[编辑]随著屏山邓族越来越繁荣,邓氏族人在八百年间陆陆续续于屏山兴建了多座建筑物,包括祠堂、书室等,不少至今依然存在,如邓氏宗祠、聚星楼、上璋围、觐廷书室、洪圣宫、杨侯古庙、愈乔二公祠、圣轩公家塾、述卿书室、五桂堂、燕翼堂等[1]。为了让市民可以领略屏山乡民的传统生活与文化,古物古迹办事处在屏山邓氏族人的同意下设立了屏山文物径,并于1993年12月12日开放予公众人士参观游览[6]。
屏山邓族文物馆
[编辑]屏山邓族文物馆的前身为屏山警署,座落于被称为“蟹山”的屏山岭上,始建于1899年。屏山邓氏族人认为该警署是殖民地政府压制中国人的大本营,且严重破坏屏山风水,当警署用作警犬队总部时更是对邓族历史文物的极大侮辱。直至1990年代初,当香港政府要求屏山邓氏把屯门稔湾的祖坟迁走,邓氏族人则于1994年提出以拆除屏山警犬训练中心和赔偿迁坟的趸符费,翌年又提出一项折衷办法,要求把稔湾祖坟迁葬至屏山邓氏宗祠后的山头,到1996年6月,邓氏又提出待警署搬迁后,把建筑物交予屏山邓氏作为博物馆,以改变建筑物属性的方式去把“大石”变成“英雄帽”,作为迁移祖坟的条件。翌年4月26日,屏山邓氏与香港政府终于达成共识。政府同意将前屏山警署改为屏山邓族博物馆,纳入屏山文物径内,并立即把屋顶红色部份改髹绿色;屏山邓氏亦同意接受政府之赔偿,于同年5月16日前迁坟。
屏山警署于2001年底迁出,2002年该建筑物正式拨交古物古迹办事处,改建后成为“屏山邓族文物馆暨文物径访客中心”,于2007年4月14日开幕。该馆所展示的包括:屏山邓氏的珍贵文物、历史风俗及文化生活,屏山文物径沿途古迹介绍,由不同学校或团体所筹办、介绍新界地区历史文化之专题展览等。
祖坟与扫墓仪式
[编辑]现时新界邓氏相关的祖坟有多个,单是元朗丫髻山上已有粤派邓氏一世祖邓汉黻之“玉女拜堂”穴、四世祖邓符协“仙人大座”穴、屏山邓氏元祯房十九世祖邓梦月之墓及邓梦月母陈氏之墓共四个坟墓,其他则有粤派邓氏二世祖邓粤冠位于元朗黄屋村的“金钟覆火”穴、三世祖邓日旭位于荃湾曹公潭又名“鲎地”的“半月照潭”穴等。屏山邓氏元祯房的祖坟则有:二世祖邓万里位于元朗坳头山的“狐狸过水”穴,十一世祖邓世贤(号愈圣)和邓世昭(号乔林)昆仲位于“红坟前”穴,十八世祖邓若虚于屯门龙鼓滩“猪肝吊胆”穴又名“鳌鱼出水”[6][7]。
除屏山邓氏外,邓族五元祖其他各族(东莞的元英、元禧、元和三房,及宝安元亮房的锦田邓氏、厦村邓氏、龙跃头邓氏、莱洞邓氏、大埔头邓氏)会轮流主祭香港邓族一世祖至四世祖。而屏山房本身的先祖则由屏山邓氏后人拜祭。其中拜祭邓若虚祖后会于现场附近煮盆菜并即时享用,称为“食山头”[7]。
祭若虚祖与食山头
[编辑]每年清明前五天及重阳前五天分别是屏山邓氏到龙鼓滩向邓若虚祖及其母、妻进行春祭及秋祭的日子,费用由若虚祖的祖堂“维新堂”支付,每次扫墓的“祭主”均由族人以价低者得方式投标,祭主需负责该次祭祖的工作及提供物资[7]。
扫墓当日约八时左右,族人就会到达龙鼓滩山头准备,九时许祭主和一位邓族传人开始拜祭,祭品包括已宰好的生猪、茶与酒各五杯、五生与五熟(生、熟猪内脏)、五碗饭、五碗汤、水果等。拜祭完毕,拜祭用之生猪会被人带到附近的临时灶头用作烹煮盆菜之食材之一,除猪肉外,盆菜还有枝竹、笋、鱿鱼,共四种食材。由于量多,要分数次烹煮。所有若虚祖后人均可以享用盆菜,另设有“客票”让族人可带同族外亲友一同享用[7]。
知名人物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苏万兴《坐言集之屏山邓族》(香港:超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9月),页7-12
- ^ 见厦村友恭堂:〈鼎建贽慧二公祠配享碑〉,载科大卫、陆鸿基、吴伦霓霞编:《香港碑铭汇编》(香港:市政局,1986年),页33-36。
- ^ 苏万兴《坐言集之屏山邓族》(香港:超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9月),页13-14
- ^ 萧国健《香港地方史研究》,页19。
- ^ 5.0 5.1 5.2 苏万兴《坐言集之屏山邓族》(香港:超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9月),页88-101
- ^ 6.0 6.1 苏万兴《坐言集之屏山邓族》(香港:超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9月),页108-111
- ^ 7.0 7.1 7.2 7.3 苏万兴《坐言集之屏山邓族》(香港:超媒体有限公司,2008年9月),页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