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协定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22年9月11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6年1月25日) |
根据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
---|---|
起草完成日 | 2015年11月30日-12月12日 |
签署日 | 2016年4月22日 |
签署地点 | 联合国总部大楼 |
盖章日 | 2015年12月12日 |
生效日 | 2016年11月4日[1] |
生效条件 | 5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批准/加入,且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不少于全球总量的55% |
签署者 | 195[2] |
缔约方 | 197 |
保存处 | 联合国秘书处 |
收录于维基文库的条约原文 | |
《巴黎协定》 |
《巴黎协定》(法语:Accord de Paris,英语:Paris Agreement,或译巴黎协议)是由联合国195个成员国(包括观察员巴勒斯坦国及圣座)于2015年12月12日在2015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中通过的气候协议;取代京都议定书,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暖化趋势。[3]协议第二条指将通过以下内容“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4]
- 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同时认识到这将大大减少气候变迁的风险和影响。
- 提高适应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能力并以不威胁粮食生产的方式增强气候抗御力和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
- 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
巴黎协定确定了明确目标,并针对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同时将世界多数开发中的国家和地区纳入,但这项协定对他们并无设定强制约束力,依照目前的框架下由各国自主推动,对于不遵守的情况只能透过每5年检视减排成绩,透过再谈判的方式施压,是否能够达到目标充满未知数[5]。
过程
[编辑]2016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71国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巴黎气候协定》,创下单日最多国家签署协议的纪录。[6]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特使出席签署仪式,并代表中国签署《巴黎协定》。
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发表讲话前,邀请一位来自坦桑尼亚的青年代表发言。这一程序的改变体现了气候变化对人类未来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意义,并强调年轻一代在未来所肩负的责任。
2016年9月3日,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浙江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北京时间下午5时30分许,习近平和奥巴马先后向潘基文交存中国和美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7]
自然界的一项研究表明,截至2017年,没有一个主要的工业化国家正在实施他们所设想的政策,并且没有达到其承诺的减排目标,即使它们已经实现了所有成员承诺的总和(截至2016年)不会使全球温度上升“远低于2°C”。据环境规划署称,2016年11月的减排目标将导致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3°C,远高于巴黎气候协议的2°C。
《巴黎协定》共29条,当中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
2017年6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宣布美国将会退出巴黎协定,不过巴黎协定规定缔约方在生效日期(即2016年11月4日)起的三年内不得退出[8],办理退出手续也需要花费一年时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则强调中国政府会坚定履行协议的相关承诺,致力保护气候。[9]
2019年11月4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国务卿麦克·蓬佩奥声明[10],美国正式启动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11],并通知联合国启动程序[12];根据规定,退出过程需一年时间。[13]2020年11月4日,美国正式退出《巴黎协定》。
2020年12月,环保与能源机构透露中国一带一路计划从津巴布韦到印度尼西亚建造的数十家燃煤电厂的排放量将超过主要已开发国家,威胁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数个环保和能源机构发表联合声明,指中国国有企业中资银行仍继续为煤炭项目提供融资。波士顿大学关于中国全球能源融资的数据库显示,在2000年至2018年期间,中国两大国营银行在海外能源项目上投资的2510亿美元中,有23.1%用于煤炭项目。根据2015年签署的巴黎气候协议,中国将自己定位为气候变化的领导者。9月,主席习近平主保证该国到2060年将实现碳中和。但是中国国有企业正在海外投资数十亿美元用于煤炭发电,排除在中国国内碳中和计算之外。环保主义者表示,这使得巴黎协议将全球变暖幅度保持在2摄氏度以下的目标处于危险之中[14]。
2021年1月20日,美国总统乔·拜登签署行政命令重返《巴黎协定》[15]。2021年2月19日,美国正式重返《巴黎协定》[16]。
成效
[编辑]《巴黎协定》生效后,地球暖化持续加速,2018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变更而产生)达到5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当中化石燃料使用和工业活动造成的排放达到3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17年增长2%。[17]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因土地利用变更而产生)达到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18]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2022年10月发布的新报告显示,虽然各国正在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这些努力仍不足以将全球温度在本世纪末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根据现有承诺,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10年增长10.6%。与去年预测的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10年增长13.7%相比,这一数据有所改善。[19]。
参考文献
[编辑]- ^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将于11月4日正式生效. 中新网. 2016-10-06 [2016-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Paris Agreement.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6年4月22日 [2016年8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8月21日).
- ^ 巴黎氣候峰會歷史性協議:全球升溫限2℃以內. The News Lens 关键评论网. 2015-12-13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 ^ FCCC/CP/2015/L.9/Rev.1 (PDF).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 [2015-12-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2-15).
- ^ 達成氣候協定 抗暖化艱難工作才開始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2).
- ^ 不讓地球發燒 171國簽署巴黎氣候協議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 中美两国在G20开始前同步批准《巴黎协定》. 观察者网. 2016-09-04 [2016-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9).
- ^ 美國正式通知聯合國將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2019-11-05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李克强:中将履行巴黎气候协议·美若退出还有中国. 2017-06-02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4).
- ^ 大岛有美子. 米、パリ協定離脱の手続き開始 国連に通告. 日本经济新闻. 2019-11-05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日语).
- ^ Drew Kann. US begins formal withdrawal from Paris climate accord. CNN. 2019-11-04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英语).
- ^ 吴宁康. 美正式通知聯合國 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中央广播电台. 2019-11-05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04) (中文(台湾)).
- ^ 美國川普政府宣布 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程序. [2019-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1).
- ^ China's foreign coal push risks global climate goals. phys.org.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9) (英语).
- ^ 环球网. 美媒:拜登上任后签署一系列行政令 重新加入世卫组织. finance.sina.com.cn. 2021-01-21 [2021-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1).
- ^ 美国正式重返《巴黎协定》.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执行摘要 (PDF). unep.org. 2019 [2020-09-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5).
- ^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2020-12-09 [202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 ^ UN Press Release. Climate Plans Remain Insufficient: More Ambitious Action Needed Now.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2023-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外部链接
[编辑]- 巴黎协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联合国公约与宣言检索系统
- 《巴黎协定》助力全球绿色经济.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2017-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