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文改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文改制明惠宗朱允炆、方孝孺等人推行的改革,主要改善明太祖重武重军事的政策,提升文人政治、削除藩王势力。惠宗受孝孺的影响,悉去太祖苛酷专滥之政,减轻江浙重赋,开广言路,虚心纳谏;并且在黄子澄齐泰协助之下实施削藩政策。惠宗的改革大多是托古改制,具有理想性质[1]。他在继位诏书中宣布要推行“维新之政”,希望使明朝达到“雍熙之盛”[2]。惠宗继位后随即召回在汉中的方孝孺,任翰林院侍讲;洪武三十一年六月任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参预国事[3]。惠宗在位四年,推出不少有利读书人的政策,只是削藩政策的失败让建文一朝最后灭亡[4]

改制内容

[编辑]

文官制度改革

[编辑]

洪武时期,武官地位最尊,事务官其次,文官又次之。《大明律·卷二·吏律》即提到“文官不许封公侯”,这使得当时文官最高爵位只能到伯爵”,即汪广洋刘基两人,而李善长是因为事务官(武勋)的缘故而得以册封公爵。明太祖废行中书省丞相后提高六部的地位,然而六部尚书(部长)的品秩仅为正二品,五军都督府是正一品衙门,最高的文官也比最高的武官低一品[4]

惠宗继位后,建文元年二月即接受方孝孺等人的建议,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对官制改革主要在三个方向:更改部分官署设置与名称,提高文官地位,扩大翰林文职的编制以加强文官在政府中诏询谏诤的功能[4]。具体内容为[5]

  • 升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位于侍郎之上。
  • 改都察院为御史府,都御史为御史大夫。
  • 罢十二道为左右两院,左曰拾遗,右曰补阙。
  • 改通政司为寺,大理寺为司。
  • 詹事府增置资德院。
  • 翰林院复设承旨,改侍读、侍讲学士为文学博士。
  • 设文翰、文史馆,分别下辖侍读、侍讲和修撰、编修、检讨。
  • 去掉殿、阁大学士的“大”字,各设学士一人。
  • 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增设正心殿学士一人。
  • 仿周礼更定其他内外大小衙门品级。

此外,撰礼制颁行天下。虽然实际上这些属于不急之务,但方孝孺志在复古,惠帝支持之。

之后,又将地方的左右布政使裁一人,只设布政使,由从二品升为正二品[6]。建文四年二月再次更定尚书以下勋阶。

明成祖即位后全部改回洪武年间的制度。虽然武官的品秩仍比文官高,但由于从明仁宗起战争减少,且内阁的设立导致文官势力变强,最终仍形成了明朝以文制武的现象。

宽政减刑

[编辑]

明惠帝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所近之人如方孝孺、黄子澄等人多怀理想主义,性情因此与其父朱标皆以宽大著称。为皇太孙时,曾向太祖请求修改《大明律》,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份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7]。即位后推行宽政,其年号建文有别于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严刑峻法治国。《明史·刑法二》记载“元年刑部报囚,减太祖时十三矣”,囚犯人数减至洪武时期的三成左右[4]

除刑法宽松外,惠帝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如:

  •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规定凡全家人都在兴州、营州、开平(均为北方卫所)当兵的,放一人为民;全国所有卫所,凡独子当兵者,放为民[8]
  • 数次免除地方租税、欠赋[9]
  • 令地方照顾老弱病残和鳏寡孤独者,重农桑,兴学校等[10]
  • 建文二年正月减免江浙一带的田赋,成祖即位后废除此令[11]

在位四载,被誉为宽政解严霜;但亦有人诟病,其理由有:

  • 下令削减官吏,明初一个县的官员被朱元璋计算得极为精准,刚好足够管理,官吏过少反而会更依赖地方士绅,会造成地方门阀割据的隐忧
  • 至于官职提升,文官掌理政事,说起实权,还在武将勋戚之上,结果改制再把文官职位提到平起平坐,从此以后,文官必压武将一头,看似平衡,其实是打破了平衡。
  • 省减刑狱,要法司一依《大明律》科断,不许从重从严。用刑严厉的《大诰》等于是被不动声色地废除了。不过,朱元璋立法,涉及死刑最多的就是官吏违法,贪腐循私,这一改还是官员受益最大
  • 减免江浙一带极重的田赋,因为明朝赋税大多是三十税一,只有江浙是二十税一;有人说是因此地为张士诚故地,故朱元璋采取报复;其实是此地富庶,即使成祖之后改回税率,当地百姓仍可承受。因为建文元年下旨减免了江南的赋税,间接影响了靖难之役开打后朝廷国库与军饷。

削藩政策

[编辑]

明太祖为巩固皇室,大封宗室藩王,各拥私人护卫军队。明惠帝即位后即推行将兵权收回朝廷的政策,下令各王国的地方文武官员听朝廷节制,以避免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明惠帝的削藩政策主要由齐泰、黄子澄推行,先后废黜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及岷王;然而由于过晚处理最强大的燕王朱棣,引发燕王先发制人,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封地北平以“靖难”为名,举兵叛变,史称靖难之变[1]。战争结果,惠帝战败失踪,朱棣即位为帝。

其他

[编辑]

建文二年八月,为求复古,依方孝孺建议,改宫门名称。午门改为端门,端门改为应门,承天门改为皋门,前门改为路门(一说辂门)。[12][13]

成祖即位后改回原名。

结果

[编辑]

建文改制一方面对武官的利益多有触动,故在改革时多少受到了勋臣们的阻碍;另一方面其成果因为靖难之变而大打折扣。由于惠宗与方孝孺专心于托古改制的不急之务,在削藩方面没有马上针对燕王朱棣,促使朱棣发现危机,并且以“更改祖制”为由发起靖难之变;战争开始后惠宗又一再在军事上犯错,使得政府军节节败退,最终战败。朱棣攻入南京之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成祖为了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以抹除篡位的污点,将建文年间改变的制度几乎全部恢复为洪武旧制;并且革除建文年号,将建文四年的记事改沿用洪武年号记录。此外还将钱粮、兵马以外所有榜文奏书尽数烧毁,并修改太祖实录(以及自己的出生记录),粉饰靖难之变夺位之实。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姜公韬. 《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二章 明太祖的开国规模〉: 第33页-第35页.
  2. ^ 谈迁.《国榷·卷一一》
  3. ^ 《明通鉴》卷十一:(六月)以齐泰为兵部尚书,黄子澄为太常寺卿兼翰林院学士,同参军国事。
  4. ^ 4.0 4.1 4.2 4.3 《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第一篇 第三章 从创业到守成的转变〉. 第46页-第49页.
  5. ^ 《明通鉴》卷十二。
  6. ^ 《明史·卷七十五》:(洪武)二十二年,定秩从二品。建文中,升正二品,裁一人。成祖复旧制。
  7. ^ 《明史·卷四》
  8. ^ 《明通鉴》卷十一:诏:“兴州、营州、开平全家在伍者,免一人;天下卫所军单丁者,放为民。”
  9. ^ 《明通鉴》卷十一:秋,七月,长星西陨。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十二月)是月,赐天下明年田租之半,释黥军及囚徒还乡里。
  10. ^ 《明通鉴》卷十二:(建文元年二月)诏告天下:“举遗贤。赐民高年米肉絮帛。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赈罹灾贫民。旌节孝。瘗暴骨。蠲荒田租。卫所军户绝者,除勿勾。”
  11. ^ 《明通鉴》卷十二:是月,诏均江浙田赋。初,太祖屡蠲苏、松、嘉、湖极重田亩,至是复谕户部减免,亩不得过一斗。迨革除后,浙西赋复重云。
  12. ^ 《明通鉴》卷十二:八月,癸巳,承天门灾,诏求直言。时方孝孺请改午门为曰端门,端门曰应门,承天门曰皋门,前门曰路门,从之。
  13. ^ 《明太宗实录》卷七:先是,承天门灾,朝臣多言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翰林文学博士方孝孺独言诸侯当灭之应,孝孺遂建议改谨身殿为正心殿,午门为端门,为应天,承天门为皋门,前门为辂门,悉从之。自是,益多变更矣。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