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麐
张一麐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867年11月23日 大清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 |
逝世 | 1943年10月24日 中国重庆市 | (75岁)
张一
生平
[编辑]清同治六年(1867)生于江苏省苏州府元和县。12岁时,张一麐应童子试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年)张一麐中举人。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各地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麐等在苏州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一麐中经济特科,分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后,因袁世凯被逐回原籍,张一麐遂解职归乡。中华民国初年,张一麐再度充任袁世凯幕僚,担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中华民国国务院为政事堂之后,张一麐任政事堂下设六局之一的机要局局长。1915年10月5日,因汤化龙辞职,张一麐改任第一次徐世昌内阁的教育总长[1]。1916年4月,张一麐在总统府会议中怒骂帝制支持者后,愤而辞职[2]。
1921年,张一麐倡议召开了和平会议,但会议遭到失败,此后张一麐闲居苏州,不再过问政治,其间曾同张謇组织苏社,同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同吴荫培等人创办吴中保墓会,并且参与《吴县志》总纂。[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麐创办了《斗报周刊》,号召中国人救亡图存。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张一麐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一麐参与营救七君子。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张一麐组织抗敌后援会,并和李根源谋划组织“老子军”,事未成。淞沪会战后,张一麐曾和李根源收殓抗日英烈的遗骸于苏州善人桥。[3]
日军占领苏州后,张一麐扮成僧人,居住于苏州城西穹窿山的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地方。后张一麐离开苏州经上海、香港到达武汉,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旋随国民参政会迁至重庆。1943年10月,张一麐于重庆病逝。[3]
著作
[编辑]- 《心太平室诗文钞》
- 《现代兵事集》
- 《古红梅阁笔记》
- 《直皖秘史》[4]
家族
[编辑]先祖张载(1020年-1077年),横渠先生。
父张是彝,正定知县。母吴氏。兄张一夔(殇)、张一凤(早殇)。弟张一鹏。姊张氏,适夏孙桐,翰林院编修。妹张氏,适潘诵燕,沪甯铁路职员。
参考文献
[编辑]- ^ 命令 (PDF). 政府公报. 1915-10-06, (1226号).
- ^ 北京政海之新波瀾·張一麐. 新闻报 (上海). 1916-05-01.
某日在公府会议,张氏又大发雷霆,幷云:‘时局扰乱若此,西南数省糜烂若此,非将祸首按法惩治,固难望其和平,且不足以谢天下!’当时有人拦阻……张云:‘我掌教育,只知办理教育事务,此等国事,我不明了!’即愤愤而出,回至公馆,草具辞职书一道
- ^ 3.0 3.1 3.2 柯继承,张一麐与苏州,苏州地方志,于2011-10-21查阅[永久失效链接]
- ^ 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 - 直皖秘史. [202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06).,中华书局出版的“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之一,另一著作作者是吴虬。
中国(北京政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