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范
张弘范(1238年—1280年2月11日),字仲畴,元朝将领,易州定兴(辽朝时期属于南京道管辖,金朝时期属于中都路管辖,今属河北)人。曾参加过襄樊之战,后跟随元帅伯颜南下征宋,最后在厓山海战中带领元军灭亡南宋。
生平
[编辑]元太宗六年正月十日(1234年2月9日),金朝灭亡。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弘范出生,他是元朝汝南王张柔第九子,有武艺,能赋诗,擅使马槊,身材魁梧,仪表堂堂[1]。中统三年(1262年)为行军总管,征讨叛将李璮于济南,至元六年(1269年)参与襄阳、樊城之战。他曾筑“一字城”分割襄樊的宋军,随后攻下樊城。驻守襄阳城的宋军不久后也出降。
至元十三年正月十八日(1276年2月4日),元军将领伯颜攻克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五岁的宋恭帝赵㬎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赵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至元十四年(1277年)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至元十五年(1278年)任蒙古汉军都元帅,南取闽广;他使弟张弘正为前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
宋朝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南下逃难,张弘范奉命征讨。后来宋端宗赵昰(时年十岁)病死于𥐻洲,弟弟赵昺继承皇帝宝座,历史上把赵昺称为宋幼主。幼主在忠于他的大臣张世杰、陆秀夫下逃到厓山(今广东江门新会)。
张弘范奉元世祖之命南下灭南宋,至元十六年二月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军和宋军在厓山海域里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厓山海战”。张世杰据厓山天险,却采以守势,不敢主动出击;张弘范封锁海口,切断了宋军淡水的来源,宋军被困,竟取海水解渴,纷纷呕吐,脸部浮肿,将士疲惫不堪。元军跳上宋船后,短兵相战,结果宋军全军覆灭,张世杰和幼主的母亲杨太后也在战乱中相继淹死。丞相陆秀夫背著赵昺跳海而死,岭海悉平,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击溃,蒙古占领中国全境。 事后,弘范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命人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被后世文人所不齿,以其为汉种,却反过来助外族攻灭华夏,而另仿碑体,在“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前面多加一个“宋”字,变成“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以做羞辱。实际上张弘范家族世居辽、金,从未事宋,反而他在厓山海战对敌的宋将张世杰根据《宋史》记载早年曾事蒙古(曾是张柔的部下)而后畏罪叛逃南宋。
至元十七年正月十日(1280年2月11日)病逝,终年四十三岁。
元世祖赠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谥武烈。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加赠推忠效节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延祐六年(1319年),元仁宗加保大功臣,加封淮阳王,谥献武。
张弘范墓志铭
[编辑]张弘范墓志1949年于河北定兴县出土,初置易县清真寺内,后移入清真寺隔壁回民小学。1984年3月由易县博物馆收藏。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四月一日(1280年5月1日)立。李谦(1233-1311年)撰文书丹,李处巽篆盖,石匠秦德刊刻,张弘范之子张珪(1264-1327年)立石。
墓志为汉白玉质,志盖已佚。志石长0.97米、宽0.84米、厚0.15米,志文首题为:“故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公墓志铭并序”,一共57行,满行50字,全文2440字,字体为楷书。
墓志记载了张弘范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俘虏南宋丞相文天祥及文天祥不屈的情节,还详细叙述了张弘范率元军“破襄樊、下郢汉”直至“收福建、平岒南”等和南宋军队交战直至统一全国的战争经过。这些记载对研究宋元战争史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墓志铭是研究张弘范生平及其家族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可以和《元史·张弘范传》相互对照。
顺天张氏
[编辑]张柔 | |||||||||||||||||||||||||||||||||||||||||||||||||
张宏基 | 张弘正 | 张弘彦 | 张弘规 | 张弘略 | 张弘范 | ||||||||||||||||||||||||||||||||||||||||||||
张玠 | 张瑾 | 张琰 | 张珪 | ||||||||||||||||||||||||||||||||||||||||||||||
张景武 | 张景鲁 | 张景哲 | 张景元 | 张景丞 | |||||||||||||||||||||||||||||||||||||||||||||
参考资料
[编辑]- 《元史》卷一百五十六《张弘范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新元史》卷一百三十九《张弘范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元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蒙古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墓志铭[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