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
此条目论述以中国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
打捞(英文:Marine salvage)是一种于水域进行寻回尸体或者物件的技术。
历史
[编辑]于前327年前,周朝传国之宝九鼎佚遗失于泗水。[1]前219年,秦始皇派人入河床利用绳索将其自水下拉起,不过没有成功(这在浅浮雕时代甚至成为了艺术主题)。[2][3]
至11世纪的宋朝(960年至1279年),宋人利用浮力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打捞作业。[4] 考古学家由史载曹冲(西元196-208年)称象一事,[5] 得知古人至少在西元3世纪时即掌握浮力的概念。[6] 而于1041年至1048年,蒲州附近、约距当时于350年前建成、横跨黄河的浮桥蒲津桥,毁于洪水。[7] 这座桥是由船构成,船间以铁炼相连,铁炼则连到两岸8座不同的由铸铁铸成的在休憩中的水牛像上。洪水把铁牛从沙岸拉入黄河,并且一沉到底;在事件发生后,当地州府贴出榜文对如何取回铁牛寻求对策。[7] 后来,僧人怀丙的计划受到采用。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此描述道:“在僧怀丙的指示下,工人将两条大船装满土,船夫潜水将索固定在位于河床的铁牛上。然后逐渐抛弃酬载船上的土,导致船在水中吃水越来越浅。为大家所欣喜的是,产生的浮力便将铁牛自河床浮起。然后他们只需将船往岸边开就可将万斤铁牛拖到浅水区域。”[4][7] 同样技术亦应用于打捞现代远洋轮船安德烈亚·多里亚(SS Andrea Doria)号。该船于1956年沉没于大西洋;在该次任务中,打捞用矿砂船不装满泥土酬载,而以水代替。它将水逐渐漏出,这将安德烈亚·多里亚废船自水下68.5公尺(225英尺)打捞上来。[3]
种类
[编辑]近海打捞
[编辑]将开放水域内搁浅或沉没的船体带上水面,称之为近海(离岸)打捞。此种类型因船体暴露于海浪、洋流与自然天候下,相较于港口内的沉船,更容易受损也较难作业。能施行近海打捞的时机不多,通常受限于海象与天候条件。由于船体状况只会越来越糟,打捞作业只能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典型的近海打捞作业会预备全套牵引设备以及牵引船,此外也会利用直升机或小船运补自携式的潜水设备。纯粹从施工规划的观点来看,在没有额外防护的水域作业,对起重船、监工人员、挖泥船与驳船(大型平底船)都难以施展身手。再者,施工人员(焊工、木工等)在打捞作业期间必须随时待命,人力来源难维持稳定。
港口打捞
[编辑]将受防护水域内搁浅或沉没的船体带上水面,称之为港口打捞。此类型的沉船,较不会受到海象与天候摧残,除非座标锁定困难,否则作业时效性也没有近海打捞这么急迫。此外,港口打捞的前置作业与计划时间较短,施工人力与重型机具(起重船、驳船等)也更容易取得,当然这与当时作业环境有直接关系。
货物与设备打捞
[编辑]货物沉没有时会造成环境问题,如果是贵重机具或贵金属更会成为重大损失,因此抢救货物与设备往往比抢救船体更重要。这类型的打捞著重于将货物移出,必要时不惜将船壳分解或破坏。
残骸移除
[编辑]这类打捞著重于移走危害物或不具打捞价值且有碍观瞻的残骸。因为重点不是救起船体,所以搬运残骸往往采用最简单便宜的方式。通常,移除危害物会比移除残骸优先考虑,有时会直接把船壳分解为易搬运的碎块,甚至把捞起船体再度凿沉,使其没入深海中。
漂流物打捞
[编辑]抢救受损但未沉没的船只可称为漂流物打捞。此种打捞与一般认知的捞起作业有别,惟仍然不可以轻忽船体损害控管,有时需进行船壳焊接,调整压舱物与移动货物来帮助船体稳定,或加强结构支撑。某些情况下,船体虽有轻微受损,仍然可以继续航行,并留下原来的船务人员执行原来的任务。
清理打捞
[编辑]清理打捞,涵括移走或者捞起港湾中及航道里的沉船,一般是海啸、飓风、或战争(例如珍珠港事件)等巨大灾祸所致。许多成堆的沉船也因为碰撞、火灾或爆炸,而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打捞迫切性与预算考量
[编辑]打捞计画依其迫切性与预算考量而有不同的执行方式。如沉船为商船,那么打捞方式通常会考量其商业价值以及对航道的冲击。不过,军舰打捞则常常没有预算限制,甚至可以超过船舰本身的价值,这通常与国家威望与“不遗弃”政策有关。
参见
[编辑]参考注释
[编辑]- ^ 见《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 第六,原文:“……其后百二十岁而秦灭周,周之九鼎入于秦。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没于泗水彭城下。……”及《汉书》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原文:“……后百一十岁,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 ^ 见《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 第六,原文:“……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 ^ 3.0 3.1 Temple (1986), 73.
- ^ 4.0 4.1 Temple (1986), 72–73.
- ^ 见《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邓哀王曹冲,原文:“……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 ^ Needham (1986), Volume 4, Part 1, 39.
- ^ 7.0 7.1 7.2 见《宋史》卷462列传第221方技下,原文:“……僧怀丙,真定人。巧思出天性,非学所能至也。……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后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以闻,赐紫衣。寻卒。……”及卷333列传第92,原文:“……张焘,字景元,枢密直学士奎之子也。举进士,通判单州。……迁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蒲津浮桥坏,铁牛皆没水中,焘以策列巨木于岸以为衡,缒石其秒,挽出之,桥复其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