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Manfred von Richthofen
颈部挂著普鲁士最高军事荣誉——蓝马克斯勋章的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1917年
本名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
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昵称“红男爵”
出生(1892-05-02)1892年5月2日
 德意志帝国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
(今波兰弗罗茨瓦夫)
逝世1918年4月21日(1918岁—04—21)(25岁)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索姆河畔沃村莫兰角
效命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军种乌兰骑兵
 德意志帝国空军
服役年份1911年–1918年
军衔骑兵上尉
部队第2战斗机中队、第11战斗机中队、第1战斗机联队
统率第11战斗机中队(1917年1月)
第1战斗机联队(1917年6月24日至1918年4月21日)
亲属洛塔尔·冯·里希特霍芬(弟弟)
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表兄)
签名

曼弗雷德·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语:Manfred Albrecht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德国飞行员,外号红男爵der Rote Baron)。他也是战斗机联队指挥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确认击落最多敌机的战斗机王牌,共击落80架敌机之多[1][2][3]。里希特霍芬出生于贵族家庭,亲戚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名字

[编辑]
里希特霍芬的家族纹章

Freiherr字面意思自由公爵。但这并不是他的教名,而是德国一个贵族化的称谓,相当其他国家的男爵。其最有名的名字红男爵就因此而来。德国人称他为der Rote Baron。尽管在他在世时在德国甚至在他的自传一直称之为Der Rote Kampfflieger(暂译“红色斗士”),但红男爵这个绰号还是在德国广为流传。

里希特霍芬于法语区称为“le Baron Rouge”(红男爵)、“le Diable Rouge”(红魔鬼)、“Le Petit Rouge”(小红),英语区中也称他为“Red Baron”(红男爵)。

早年生活

[编辑]

里希特霍芬出生于克莱恩堡(Kleinburg),接近德国西里西亚布雷斯劳的小村,家族是旧普鲁士贵族。里希特霍芬9岁时举家搬到施韦德尼茨(Schweidnitz,今波兰希维德尼察)。年轻的里希特霍芬喜欢打猎、骑马和体育。在学校他获得了很好的体育成绩。[4] 他11岁开始接受正规军事训练[5]。1911年受训完毕后加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骑兵团,西普鲁士第1营(Uhlan Regiment Emperor Alexander III of Russia 1st Regiment, West Prussia, Uhlan Regiment Number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里希特霍芬担任骑兵军官在东西两线作战。但随著大规模使用机枪和有刺铁丝网,骑兵的存在价值已经不大,持矛骑兵团解散后里希特霍芬被调派到补给团。[7] 。1915年5月,他因不满没有在前线作战,申请调派到德意志帝国陆军航空队服役。在请求得到同意后,他于1915年5月正式开始服役。[8]

飞行生涯

[编辑]

在偶然机会下,里希特霍芬遇到另一位一战王牌奥斯华·波尔克后便决定要成为一位飞行员。后来,波尔克提拔了里希特霍芬加入其精英战斗机联队,第2战斗机中队。里希特霍芬于1916年9月17日在法国坎巴拉取得他首个战绩。

取得他首个战绩后,里希特霍芬写信给柏林一位珠宝商朋友,订制了1只银杯,杯上刻有击落敌机的日期和飞机型号。他一直保持这个传统,直到德国的银供应短缺时才停下来,当时他已经拥有60只银杯。

当时里希特霍芬的同辈都不觉得他是个天赋异禀的飞行员。反而觉得他的弟弟洛塔才是个有天赋的飞行员,对飞行动作较为熟练。不像里希特霍芬信奉飞行战术,但飞行技术却不如很多飞行员,里希特霍芬只视他的战斗机为一个射击平台。

1916年11月23日,驾著信天翁D-II战斗机的里希特霍芬击落了英国王牌兰诺·霍克(Lanoe Hawker)。这次险胜令他深信他需要一种更灵活的战斗机,但这意味著需要牺牲更多速度。然而直到1917年时,信天翁战斗机都是德国陆军航空兵的组成骨干,里希特霍芬期间换装过信天翁D.III和D.V。后来信天翁D.V战斗机出现一连串坠毁事故,并发现其低翼设计存在缺憾。他因而换装哈尔伯施塔特 D.II(Halberstadt D.II)战斗机。到1917年9月,里希特霍芬开始飞行著名的福克Dr.I三翼战斗机

虽然福克 Dr.I几乎就是里希特霍芬的代名词,但其实他们并肩作战的时间就只有他生命最后的2个月,期间共击落60架敌机。他首架全红色战斗机却是信天翁D.III。

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最佳的德国战斗机—福克D-VII战斗机可能才是红男爵最希望驾驶的飞机,他一直有参与研发工作,为设计者提供他的实战经验以改善现有德国战斗机的缺点。可惜在福克 D.VII投入服役的前一天,里希特霍芬于法国上空被击落阵亡。

飞行马戏团

[编辑]

1917年1月,在他击落第16架敌机后,里希特霍芬获授予当时德国最高荣誉蓝马克斯勋章。同月他被委任为第11战斗机中队(Jasta 11)的中队长,里希特霍芬一手训练出很多精英飞行员,部份飞行员后来成为了其他中队的指挥官。

为了于交战时较容易识别敌我,第11战斗机中队亦跟随里希特霍芬把战斗机涂装成红色,并各自加上独特的标记。

里希特霍芬带领他的中队取得空前成功,1917年血腥四月更踏上高峰。这单月中,他击落了22架英国飞机,令他的击落数增加到52架。到6月时,他成为新建第1战斗机联队 (德意志帝国)(Jagdgeschwader 1)的联队长,联队包括有第4、6、10和11战斗机中队。这些高机动性的中队可以根据需要分派到不同的前线。第1战斗机联队又因为拥有色彩缤纷的战斗机和大帐篷而被起了两个别号飞行马戏团和里希特霍芬马戏团。

但于7月6日,里希特霍芬在一次战斗中被击中,头部严重受伤令他休养了几周。归队后,他时常于飞行后出现呕吐和头痛的情况,性格也有所转变。[来源请求]

里希特霍芬是个战术高手,深信奥斯华·波尔克飞行战术。虽然一些同僚不认为如此,但他常常被描述为一个冷淡、缺乏感情和非常严肃的人。[9]

有说于1918年,里希特霍芬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德国当局怕他阵亡会打击德国国民士气。他的上级一度要求他退役,但被他拒绝,他说支援地面士兵是他的责任,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战斗。

死亡

[编辑]
在里希特霍芬座机旁的澳洲士兵,飞机的部份部件已经被取下作为纪念品
澳大利亚军人和飞行员检查里希特霍芬的座机残骸

里希特霍芬于1918年4月21日早上11时在索姆河49°56′0.60″N 2°32′43.71″E / 49.9335000°N 2.5454750°E / 49.9335000; 2.5454750)附近的莫朗库尔山脊(Morlancourt Ridge)飞行时被一颗.303口径子弹击中后身亡。

当时里希特霍芬正追逐一架隶属英国皇家空军第209中队由加拿大飞行员威尔弗里德·梅英语Wop May(Wilfrid May)驾驶的索普威思骆驼式战斗机。在转弯时里希特霍芬发现自己被另一架由加拿大飞行员罗伊·布朗英语Roy Brown (RAF officer)(Roy Brown)驾驶的骆驼战斗机跟随。在里希特霍芬转头确认尾随的骆驼式战斗机时,一颗致命的子弹自布朗的方向射出,击中他的右下腹后对角穿透其胸腔并在他的左乳头下方留下一个狭长的伤口。

里希特霍芬于一处由澳大利亚皇家部队(Australian Imperial Force)控制的地区勉强著陆,著陆后他的福克战斗机仍然保持完好。目击者指当他们赶抵战机旁时,里希特霍芬仍然活着,一会之后才死去。[10] 另一位目击者,澳洲医护兵团(Australian Medical Corps)的泰德·斯莫特(Ted Smout)中士指里希特霍芬在临死前说了最后一个字,“kaputt”(损坏或故障的意思)。[11]

里希特霍芬的遗体由最近的澳洲航空团第3飞行中队负责处理。

击落者疑云

[编辑]

没有人知道到底谁击落里希特霍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英帝国部队的机枪和步枪均使用.303口径子弹。皇家空军把击落里希特霍芬的战绩记到阿瑟·布朗名下。但一些历史学家、医生和弹道专家则认为里希特霍芬是被地面的防空炮击落,从里希特霍芬的伤口可看到子弹是向上移动,足以证明子弹由地面射出。

很多专家相信该颗致命子弹是由隶属澳洲第24机枪连的赛德里克·波普金英语Cedric Popkin中士的维克斯机枪射出[12]。波普金曾经两次射击里希特霍芬的座机:第一次在里希特霍芬座机直飞向他位置的时候,第二次在里希特霍芬座机朝他的位置右方600码飞越时。后来波普金于1935年寄给澳洲官方战争史学家的信中声称,他相信是他在里希特霍芬座机第一次飞越他的位置时击中里希特霍芬。但在这个位置射击的话,子弹应该会击中战机前部,而不会导致里希特霍芬身亡[13]。然而,在里希特霍芬座机第二次飞越他的位置时,波普金的位置是最有可能射出那颗致命子弹的地方。而且,里希特霍芬从被击中到死亡只有少于1分钟的时间,波普金是唯一一位在那段时间从里希特霍芬右方射击的地面机枪手。

最新的历史谜团做进一步的实验与研究证实,击中里希特霍芬驾驶舱右侧的并非赛德里克·波普金,而可能是另一名澳洲的步兵在800码以内的距离所射击的,而当时里希特霍芬航线正返回基地的途中。

葬礼

[编辑]

第3飞行中队的指挥官大卫·布莱克英语David Blake (general)最初认为里希特霍芬是被隶属他的中队的RE8英语Royal Aircraft Factory R.E.8击落。但当布雷克目到验尸的过程后,他坚信里希特霍芬是被地面防空炮火击毙。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的红色福克Dr.I复制品,于柏林航空展展示。

与其他协约国飞行员一样,布雷克非常尊敬里希特霍芬,并为他举行了一场军人式葬礼。1918年4月22日,里希特霍芬的灵柩由6名上尉扶灵安葬于法国亚眠附近一个墓地,仪仗队在旁鸣枪致敬。一些协约国飞行中队亦有致送花圈。

里希特霍芬的座机很多部份都被拆下来当纪念品。而发动机则捐赠到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到现在仍然在馆内展示。

1925年,里希特霍芬的弟弟取回其遗体并带返家乡。里希特霍芬的家人本来想把里希特霍芬的灵柩安葬于他的父亲和弟弟的墓地旁。但德国当局提出希望将里希特霍芬安葬在柏林荣军公墓内,与其他德国军事英雄和领袖长眠。里希特霍芬家人同意。

脑部受损论说

[编辑]

2004年9月,密苏里大学研究员指里希特霍芬之死很可能是因为他头部受伤后导致部受损而引致。这个论说由一位德国研究员刊登于柳叶刀医学期刊[14] 。里希特霍芬头部受伤后的行为与一些脑创伤病患无异, 而脑创伤可能令里希特霍芬缺乏判断能力,因而在敌方领土上低飞和出现目标定影英语Target fixation的现象。

击落数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十年后,一些作家开始质疑里希特霍芬的80架战绩,认为他的战绩记录只是宣传技俩。也有人认为他把中队和联队的击落数都计到自己的账中。到了1998年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法兰克和两名同事于深入研究后出版了一本名为“红男爵枪下”(Under the Guns of the Red Baron)的书籍。他们的调查确定了里希特霍芬最少击落了73架敌机,连同不能证实的战绩里希特霍芬最高击落数可能高达84架之多。不过,即便以击落73架敌机计算,他也仅次于法国王牌勒内·丰克,仍为一次大战次席飞行王牌之名。

亲戚

[编辑]

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元帅沃尔弗拉姆·冯·里希特霍芬的远房堂兄。英国作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的太太弗里达·冯·里希特霍芬也是红男爵的亲戚。虽然他们的共同祖先要追溯到1661年,但战时红男爵的名声在英国多少也影响到弗里达。而弗里达的姊姊伊利丝·冯·里希特霍芬则是德国首位女性社会科学家。

红男爵的弟弟,洛塔·冯·里希特霍芬也是一名王牌飞行员,击落数40架。他与哥哥同属第11战斗机中队,1922年死于空难

红男爵的侄孙,赫尔曼·冯·里希特霍芬博士于1989年至1993年间是德国英国大使

电影

[编辑]

其他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来源

[编辑]
  1. ^ Esprit de Corps Military Magazine. Aces. [October 1,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2月8日). 
  2. ^ Trenches on the Web. Baron Manfred von Richthofen. [October 1,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3. ^ Detailed list of Manfred von Richthofen's air victories. [200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8). 
  4. ^ Wright 1976, p. 31.
  5. ^ Wright 1976, p. 30.
  6. ^ Preußen. Kriegsministerium. Geheime Kriegs-Kanzlei, Rangliste der Königlich Preußischen Armee und des XIII. (Königlich Württembergischen) Armeekorps für 1914. Mit den Dienstalterlisten der Generale und Stabsoffiziere und einem Anhange enthaltend das Reichsmilitärgericht, die Marine-Infanterie, die Kaiserlichen Schutztruppen und die Gendarmerie-Brigade in Elsaß-Lothringen. Nach dem Stande vom 6. Mai 1914. Auf Befehl Seiner Majestät des Kaisers und Königs (Berlin: Ernst Siegfried Mittler und Sohn, 1914), p. 400.
  7. ^ von Richthofen's autobiography: Early battlefield experiences. [200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6). 
  8. ^ von Richthofen's autobiography: Transfer to the Luftstreitkräfte. [2008-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6). 
  9. ^ Hunting With Richtofen by Karl Bodenschatz,ISBN 1-898697-97-3
  10. ^ Dr Geoffrey Miller, 1998, "The Death of Manfred von Richthofen: who fired the fatal shot?", in Sabretache: Journal and Proceedings of the Military History Society of Australia, vol. XXXIX, no. 2. [2007-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11. ^ Unsolved History: Death of the Red Baron, 2002, Produced by Termite Art Productions for Discovery Channel
  12. ^ Miller, 1998, 同上.
  13. ^ Unsolved History, 2002, 同上.
  14. ^ Lancet. 1999 Aug 7; 354 (9177): 502-4.

文献

[编辑]
  • Norman Franks, et al (1998). Under the Guns of the Red Baron. Grub Street, London.
  • Norman Franks and Alan Bennett (1997). The Red Baron's Last Flight. Grub Street, London.
  • Henning Allmers: Manfr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s Medical Record. Was the "Red Baron" fit to fly? Lancet 1999; 354: 502-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