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利号潜艇
康拉德·怀斯·查普曼于1864年描绘的汉利号潜艇
| |
历史 | |
---|---|
美利坚邦联 | |
船名 | 何瑞斯·洛森·汉利 |
舰名出处 | 何瑞斯·洛森·汉利 |
建造方 | 詹姆斯·麦克林托克 |
铺设龙骨 | 1863年初 |
下水日期 | 1863年7月 |
交船日期 | 1863年8月 |
启用 | 1864年2月17日 |
停用 | 1864年2月17日 |
目前状态 | 西元2000年打捞上岸,保存在汉利博物馆(H. L. Hunley Museum)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7.5 short ton(6.8 t) |
船长 | 39.5英尺(12.0米) (unconfirmed) |
型宽 | 3.83英尺(1.17米) |
动力来源 | 手摇式的导罩螺桨 |
船速 | 4 kn(7.4 km/h;4.6 mph) (水面) |
乘员 | 2名军官,6名士兵 |
武器装备 | 1根杆雷 |
H. L. HUNLEY (submarine) | |
最近城市 | 北查尔斯顿 |
坐标 | 32°44′0″N 79°46′0″W / 32.73333°N 79.76667°W |
建于 | 1864 |
建筑师 | Park & Lyons; Hunley, McClintock & Watson |
网址 | www |
NRHP编号 | 78003412[1] |
NRHP收录 | 1978年12月29日 |
汉利号潜艇(H.L.Hunley)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隶属于南方邦联的一艘潜艇。汉利号曾在查尔斯顿湾口击沉北方联邦军的蒸汽战斗用帆船豪萨通尼克号(USS Housatonic)而声名大噪,是历史上第一艘在作战中击沉敌方战舰的潜艇,虽然在袭击成功后汉利号自身也因为不明原因沉没失踪,但它仍显示出水下作战的可行性,与相对地得面对的危险性。虽然汉利号有时也会被称呼为“CSS H.L.Hunley”(CSS是“邦联船舰”Confederate States Ship的缩写),但在实际上由于这艘潜艇并未曾真正来得及正式就役(commission)于南方邦联就已沉没,因此并不需在舰名前加上CSS的服役舰抬头。
历史
[编辑]在汉利号之前
[编辑]汉利号与其他两艘更早登场的潜艇是由何瑞斯·洛森·汉利(Horace Lawson Hunley)、詹姆斯·麦克林托克(James McClintock)与贝司特·华特森(Baxter Watson)三人独立出资开发的私人潜艇,希望能利用它们突破当时北军对南方各大港口的严厉封锁。这三人最早是在路易西安纳州的纽奥良建造了一艘小潜艇,并命名为“先锋号”(Pioneer)。他们先是在1862年2月时让先锋号在密西西比河中进行试航,稍后又将先锋号拖至庞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进行额外的测试。但由于当时联邦军(北军)越来越往南逼近纽奥良,三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作品,在隔月将先锋号凿沉后南撤。
三人随后移居至阿拉巴马州墨比尔(Mobile, AL),在那里又有两位新队员加入,分别是汤马斯·帕克(Thomas Park)与汤马斯·李昂(Thomas Lyons),帕克与李昂机械铺的经营者。一群人很快地开始下一艘新潜艇的开发工作,并命名为“美利坚潜水者”(American Diver),这项计画获得邦联陆军的支持,并指派阿拉巴马第21志愿军(21st Alabama Volunteer Regiment )中尉威廉·亚历山德(William Alexander)到帕克与李昂的店中支援。初期他们曾试验过在新潜艇上使用电磁与蒸汽推进的技术,但最后却还是转回最简单的手摇推进这条老路。1863年1月美利坚潜水者已经进入可以进行港内航行试验的阶段,但却因为速度实在太慢而很难具有实用性。2月时,该舰曾试图攻击在港口外进行封锁的北军船舰但却功败垂成,之后在同一个月中美利坚潜水者由于一场暴风雨而沉没在墨比尔湾的出海口处,并从此未曾被收复过。
建造与测试
[编辑]在美利坚潜水者号沉没之后,汉利与他的小组很快地著手新潜艇的开发建造,并以自己的名字替新舰命名。汉利号在当时常因其造型被称呼为“小渔船”或“小海豚”(porpoise),它的艇身是以一个25呎长的铁制柱塞式蒸汽锅炉为基础,并从中沿著纵轴颇开两半后,在中间插入长条状的踏垫以增加船舱空间,因此整艘潜艇的横剖面较为接近椭圆。之后他们在头尾两侧加上楔状的结构,使得潜艇艇身部分的长度增加到35呎(10.7公尺)。汉利号需要有八个人以人力同时操作,其中七个人负责摇转手摇式曲轴以带动螺旋桨让船只前进,而第八个人则负责操作潜艇的转向与浮沉。汉利号拥有真正潜水艇必有的压水舱(ballast tank),位于船头与船尾两端,可以打开阀门让水从外界流入让潜艇下沉,或使用手摇的抽水泵将舱内的水打出让潜艇上浮。除此之外汉利号还有铁制的额外压舱物,以螺丝锁定在艇身底部,当有必要时,船员可以自舱内将露在舱底的螺帽松开释放压舱物,以获得额外的浮力紧急上浮。 汉利号拥有两个水密舱门,分别位于艇身前段与后段上方,造型像是两个装置在圆桶上的小舷窗。舱盖的开口很小,约只有356mm x 400mm的长宽,使得进入与爬出船舱相对之下困难许多。艇身高度为1.2公尺,约为总长(12公尺)的1/10。
1863年时,汉利号的开发完成可以进行实际上的操作,在邦联上将佛兰克林·布加南(Franklin Buchanan)的面前,汉利号成功地在墨比尔湾内击沉一艘运煤平底船。在实际证明了其攻击能力之后,它被以铁路运输的方式载送到南卡罗莱纳州的查尔斯敦(Charleston, SC),于1863年8月12日抵达。汉利号在一抵达该地之后旋即被邦联陆军征召作为军事用途,然而,汉利与他的开发小组仍然继续协助这艘潜艇的进一步测试与操作。
在汉利号加入军方阵线之后,自愿担任该艇首任船长的是邦联海军上尉、来自邦联铁甲船契科拉号(CSS Chicora)上的约翰·佩恩(John A. Payne),他从契科拉号与扇榈之州号(CSS Palmetto State,是契科拉号姊妹舰,扇榈之州是南卡罗莱纳州的别名)招募了七名船员组成汉利号的操作小组。该年8月29日,正当汉利号的新船员们在准备进行一场潜水测试以学习这艘潜艇的操作时发生了悲剧,佩恩上尉不小心在潜艇正在前进时踏到控制潜艇潜水鳍板的杠杆,使得汉利号在水密舱盖尚未关上的状态下开始下潜,并且立刻进水沉没。虽然佩恩与另外两名船员幸运逃生,但船上其他五名乘员却因为逃生不及而溺毙。
类似的意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同年10月15日时,汉利号在一场模拟作战中上浮失败,这次意外导致潜艇的发明者汉利本人与其他七名船员一并丧生。而与先前的意外同样,邦联海军在意外发生后还是将汉利号打捞上来,继续服勤。
武装
[编辑]根据最初的规划,汉利号原本是打算以200呎长的绳索将能漂浮在水面、设有引信装置的爆裂物系在艇尾(在南北战争时代这种武器被命名为“鱼雷”,虽然与今日的鱼雷相差甚远),朝向目标物迫近后开始潜水,自水下穿过敌舰底部,然后再上浮远离目标,直到后面系著的鱼雷撞上目标物并且爆炸。但是,这计画很快就被证实不可行,因为后方的绳索极有可能与汉利号艇尾的螺旋桨缠在一起,或因为汉利号船速减慢反而发生鱼雷漂近撞上自舰的情况。
因此实际上取代了拖式鱼雷的是一种称为竿式鱼雷(spar torpedo)的设计,是一个连接在22呎(约6.7公尺)长木杆上、内装有90磅(41公斤)火药的桶子,固定在汉利号的船首。鱼雷的前端设计有一个尖刺,只靠冲撞的方式就能轻易地刺入固定在目标船只的侧壁上。原始设计的竿式鱼雷使用机械扳机,以一根绳索连在攻击方的舰身,当它完成攻击自目标旁倒退远离时,绳索牵动扳机,引爆火药。然而,负责研究汉利号的考古学家发现一些证据,包括一捆铜线与电池之类的零件,因此他们推论汉利号的鱼雷极有可能是较为进步的电子引爆式设计。
两败俱伤
[编辑]虽然打从1863年秋季南军方面就曾试图以查尔斯顿港内的布利其湾(Breach Inlet)为出发点,利用汉利号对参与封锁的船只进行袭击,但直到1864年2月17日才旗开得胜,猎物是美国联邦战舰豪萨通尼克号(USS Housatonic)。豪萨通尼克号是一艘1800吨等级的蒸汽动力战斗用帆船(sloop-of-war),单甲板设计,配备有12门大型加农炮,在事件发生时驻守于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外5英里的海面上。为了要突破北军对该城的封锁,南军上尉乔治·迪克森(George E. Dixon)率领了七名自愿船员乘著汉利号朝港外潜行,并成功地将竿雷刺入豪萨通尼克号的船体。当汉利号退离目标一段距离后鱼雷成功爆炸,将豪萨通尼克号炸沉、不到五分钟就已完全坐底在查尔斯顿港的水底,船上有五名船员丧生。然而,汉利号也在敌舰爆炸沉没之后不久,可能是因为爆炸的影响或是其他不明原因,在朝岸边打了些讯号后也跟著沉没,全船无人生还。虽然第一次出战就两败俱伤,但汉利号的牺牲仍然替它挣得世界上第一艘在作战中击沉敌舰的潜艇,而在历史上留名。只不过比较讽刺的是,受害的豪萨通尼克号在沉到水底之后,由于该处水浅,仍有部分桅杆够高而能露出水面,许多在沉船时落水的船员得以攀附在桅杆上而获救,使得总受害人数仅仅只有5人。相比之下,汉利号前前后后共夺去21条人命,代价实在不低。
残骸
[编辑]在汉利号失踪之后,关于它的行踪一直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由于镇守指挥苏利文岛(Sullivan's Island)马歇尔炮台(Battery Marshall)的丹兹勒中校(Lt. Colonel O.M. Dantzler)声称他曾在作战后与汉利号上的人交换过事先安排好的秘密信号,因此它极有可能是在返航的途中沉没。但也有说法认为它是跟豪萨通尼克号同归于尽,或在北军战舰沉没时遭水流卷入海底。但多年后当豪萨通尼克号的残骸因为阻碍了港口水道而被拖离沉没位置时,探索人员发现在豪萨通尼克号残骸附近的海床上完全没有发现汉利号的踪迹,而使得返航半途沉没的理论更广为被接受。
1995年,在汉利号沉没了132年之后,著名的畅销小说作者克里夫·库斯勒与他创立的非营利机构国家水下与海洋组织(National Underwater and Marine Agency,NUMA),根据返航说所估计出的航行路线,成功地利用海底探勘发现了汉利号的残骸,并确定其前舱盖在沉没时是开著的。在经过数年的调查研究后专家确定汉利号的状态足以承受用绳索将潜艇吊离其沉睡处的应力,终于在2000年8月8日时将汉利号自它的水中墓地打捞起来。在现场数百艘船只与大批岸上民众的围观与欢呼中,汉利号在8时37分时成功出现在水面。目前汉利号被收藏于以查尔斯顿造船厂改建的华伦·拉许保存中心(Warren Lasch Conservation Center)里的一只特制水缸中,以便由考古学家进行各种检查。
衍生作品
[编辑]- 电影
参考文献
[编辑]- H.L.Hunley历史资料(NUMA官方网站)
- The Hunley: Submarines, Sacrifice & Success in the Civil War by Mark Ragan (Narwhal Press, Charleston/Miami, ©1995) [ISBN 1-886391-43-2]
- Treasures of the Confederate Coast: the "real Rhett Butler" & Other Revelations by Dr. E. Lee Spence, (Narwhal Press, Charleston/Miami, ©1995)[ISBN 1-886391-00-9]
- Civil War Sub [ISBN 0-448-42597-1]
- The Voyage of the Hunley [ISBN 1-58080-094-7]
- Raising the Hunley [ISBN 0-345-44772-7]
- The CSS H.L. Hunley [ISBN 1-57249-175-2]
- The CSS Hunley [ISBN 0-87833-219-7]
- Shipwreck Encyclopedia of the Civil War: South Carolina & Georgia, 1861-1865 by Edward Lee Spence (Sullivan's Island, S.C., Shipwreck Press, ©1991) OCLC: 2442008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hipwrecks of South Carolina and Georgia : (includes Spence's List, 1520-1865) Sullivan's Island, S.C. (Sullivan's Island 29482, Sea Research Society, ©1984) OCLC 1059307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hipwrecks of the Civil War : Charleston, South Carolina, 1861-1865 map by E. Lee Spence (Sullivan's Island, S.C., ©1984) OCLC 112142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注解
[编辑]- ^ National Register Information System.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10-07-09.
- ^ 存档副本. [2007-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 ^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1999/TheHunley/TheHunley.html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