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狮头社之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狮头社之役内外狮头社之役、狮头社战役、狮头社事件),发生于1875年,为台湾清治时期大龟文酋邦大清帝国之战役,地点是屏东县狮子乡一带,被视为沈葆桢在台期间规模最大的战争。此战役发生的远因是长久以来存在的汉清朝对原住民政权的侵扰,近因则是同治13年秋狮头社人民被刺桐脚庄民杀害,双方交恶,且又临日军侵犯原住民,及狮头社逮捕入侵部落之庄民和王开俊麾下营夫,以致清朝将领王开俊率领官兵数千名进犯,但为排湾军所阻,后王开俊中伏而亡,且随后全军覆没,是以引战。[1]

狮头社之役 (内外狮头社之役)
日期1875年
地点
结果 清朝惨胜
参战方
大龟文 大龟文酋邦  大清
指挥官与领导者
沈葆桢
参战单位
淮军
兵力
1000多名 数千人
王太帅镇安宫为奉祀尊称“白军营主帅王大人”的王开俊,位在枋山乡南势湖。

钦差大臣沈葆桢牡丹社事件后开始“开山抚番”的政策,计画打通往恒春后山之路,遂于1875年(光绪元年)2月,下令征讨内狮头社外狮头社竹坑社本武社草山社,并发生清军屠杀原住民之事,战事约持续3个月,出兵数千人,清军最后虽胜,但损失惨重。

背景

[编辑]

清末同治年间,恒春半岛由于汉人与原住民间不断冲突,原住民以此为其传统领地,汉人来此租地开垦,也要向其行从属之礼,但是,汉人认为彼此互不隶属,纯粹为租地之契约行为,因此隔阂日深,再加上无清政府及军队保护,时被原住民出草。即使在牡丹社事件期间,汉人与原住民间冲突并未停止,甚至汉人想争取日军前去讨伐原住民,原住民则想透过日军支持,巩固地区主导地位。1874年12月日军撤退后,刺桐脚五位庄民被狮头社原住民杀害,王开俊麾下营夫二人亦遭击毙,在百姓不断请求保护的声浪下,于绪元年正月8日,王开俊带领中、右、 后三哨征讨狮头社,但入山后遇原住民伏击,造成王开俊等93名官兵战死。 沈葆桢见战报后,一方面上奏清廷抚恤阵亡将士,另一方面决定惩办凶番,令邻近原住民部落帖服,防范内乱外患迭起,遂命淮军出征进剿肇祸原住民部落,狮头社之役正式展开。 淮军原属刘铭传之铭军,刘铭传告退后,所部分别由候补道刘盛藻与记名提督唐定奎统帅,改称武毅铭军,同治 13 年牡丹社事件时,奉李鸿章之命,带领十三营六千五百名将士来台 ,以强化在台军备,做为对抗侵台日军的武力支援,亦令沈葆桢在台的谈判情势逆转。至日军撤离,淮军并未与日军交锋,未料却因狮头社番乱,而成为剿番的主力军队。

作战经过

[编辑]

光绪元年初王开俊官兵殉难,立刻冲击到南台湾原先的军事布署。为稳定局势,并积极布妥防番措施,台湾道夏献纶函商淮军唐定奎,由副将王福禄接带王开俊原营,营务处刘璈率总兵朱明登营及镇海中营两哨驰赴风港。2月,唐定奎派遣提督王德成、周志本、张光亮先带七营士兵分扎枋寮、南势湖和枋山等处,自己则亲统四营扼扎刺桐脚,以当其冲。原驻琅峤之淮军,仍照常坚扎,以镇地方。
2月13日,原已内渡,又奉命来台查办此事的沈葆桢抵达安平,经与唐定奎多日商议,认定清除障碍、切断狮头社的所有外援,才是获胜的不二法门, 因而规划出三项作战策略:l、需挑令各营廓清入山路径,按隘设碉,层层逼剿;2、考量生番所居层峦叠蟑,丛林深菁,险阻不通,各营需添募土勇帮同营夫随山刊木,廓清山路;3、一面严查附近居民,如果有接济该番盐、米、火药等,即严行惩办。又得知与狮头社联盟的内龟文、外龟文、竹坑、阿栽米息、中心仑、麻篱笆、草山、干仔、阿养益、中文等社,地皆毘连,遂确定东路自刺桐脚直薄内狮头等社,西路由南势湖进攻外狮头等社的进剿路线。
西路淮军自2月初即积极招募土勇营夫近千人,廓清山路,进剿原住民。
2月22日,西路淮军由周志本带队自南势湖而入,遇五百馀名原住民突袭,鏖战多时,击退原住民,攻克草山社。
3月,王德成、周志本等沿途开通山道,每日有四、五百名原住民袭挠进路。27日,余光德则进扎衡山。
4月4日唐定奎派刘朝林驻军于狮头山背,此地离外狮头社仅二里路。16日,以周志本及刘朝林为中路,梁善明为左路,余光德、姚天霖为右路,进剿外狮头社,一举攻克外狮头社。
东路淮军方面,2月22日由唐定奎督率部属自刺桐脚循溪右进,至竹坑山口。
3月3日,派宋先聘屯扎竹坑山口。8日,唐定奎绕至竹坑山后之竹坑埔。17日进攻竹坑社,采取包围战术,攻下竹坑社。25日,淮军正在伐木,突有二百馀名原住民战士蜂拥截路,经迎战后,击败原住民,克本武社。
4月初,唐定奎亲登绝顶,见内狮头社前,悬崖削壁,无路可通,仍令各营沿大龟文溪而进。16日,以唐定奎为中路,陈有元为左路,宋先聘为右路,进剿内狮头社,而以毕长和伏于山后,以断龟文社援路,又遣军阻绝与外狮头社往来之交通要道。拂晓合击,直捣其巢,大破之。20日,田勤生带队巡山,遣县丞李际泰同勇丁至内狮头社山麓找到王开俊首级,唐定奎谕令曾随王开俊剿番之千总郭占鳌及其旧部兵勇列队哀悼。
4月中旬,内外狮头社皆已攻下,各番社亦次第就抚,战役结束。淮军于作战期间捐躯、病故者多达1918人。

影响

[编辑]

狮头社之役后,沈葆桢地图上,片面将当地之中文地名之竹坑社改为永平社,本武社改为永福社,草山社改为永安社,内、外狮头社改为内、外永化社。

王太帅镇安宫三层八卦形砖塔。
恒春县志》:“光绪十年,丁参将映昇建白骨塔,在县北七十里南势湖。”

就实际成效而言:番学大多荒废,招垦事务弊端亦多。表面上,番目与代管者协助官方,以维护部落治安,但事实上,当地生活习俗依旧,除了改变部落传统的经济结构外,并未真正动摇大龟文群的内在基础。是故,狮头社之役结束后,清廷在台湾南部所实施的开山抚番政策成效是有限的。

屏鹅公路南下狮子乡南世村前路旁的王太帅镇安宫,为祭祀王开俊,旁边还有一座三层白塔。匾额是前枋寮地区农会总干事李增隆1985年所立。[2]

《凤山县采访册》记载亡故的淮军分葬在枋寮白军营淮军义冢及凤山县城外北门的武洛塘山。

相关条目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存档副本. [2016-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2. ^ 潘柏麟. 枋山王太帥鎮安宮 鄉所擬立解說牌. 《联合报》. 1999-12-1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