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三文化小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文化小孩是一个全球国际化的产物,意指一个“在孩提时代于一或多个不属于自己的原有文化中,处于有影响的一段时间,接而将不同文化特质及思想融入自己原有文化之中”的人。这个人的文化背景是由家长的第一文化(双亲也有可能是不同文化的),和他成长当地的第二文化,所融合而成的第三文化。

随著国际间交流的性质,第三文化小孩出于下列几种家庭职业:传教(17%)、从商(16%)、政府机关(23%)、美军人员(30%)及其他(14%)。 自从于1960年代社会学家Ruth Hill Useem 使用此词,此次文化是被国际间的学者热烈研究的一门科目。通常这些第三文化的人会比较认同其他同背景的人,不论国籍,甚至过于同国非第三文化的人。

出处及研究

[编辑]

社会学家Ruth Hill Useem 在印度与她的三个孩子生活的时候开始注意到这个第三文化的形成。一开始“第三文化”是指适应另一个文化的学习过程,渐渐转换成一个称呼这一种环境下长大的人。一个第三文化的小孩会渐渐的将不属于自己原有的文化融入它本身,他会与周遭的文化环境建立关系,但不受任一个文化的全部限制。要成为一个第三文化的孩子,必须同父母进入一个外国的文化,不然则无法拥有他父母的文化教育。参加国外教学交换计画,即是一个不成为第三文化孩子的例子。

美国国务院教育顾问Kay Branaman Eakin曾与在国外生活后返回美国的美国家庭一起工作。 她描述第三文化孩子为“在孩童时期在一种或以上的文化中度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从而将这些文化中的元素和自身出生的文化结合,成为第三种文化”。[1][2]

这一方面的研究分为两种方向,一为成人的第三文化孩子试图去了解何解释他们所历经的过程,二为美国军方所赞助对外派人员之子女的研究。研究的内容包括成人的现在生活状况。

虽然多项研究的结果显示相似的结论,但是有一些国际的质疑是否有一个实际的“文化”存在。

家庭

[编辑]

第三文化的孩子通常出于成功,完整及高教育水准的家庭。当一个组织决定将一人派往国外时(不论是公司,教会或政府机关),组织是做一项可观的投资。组织会希望派遣最优秀的人才来代表其组织,以达到最大的投资价值。因此,第三文化的孩子会有较大的机会出于一个至少一个拥有大学学位的家庭。几乎所有的第三文化家庭都是因父亲的职业而派驻在外,极少是由妈妈的关系而出国的。但是由于女性出任主管要职的派任有增加趋势,因此随母亲出国而成为第三文化儿童的实例也逐渐增多。

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通常第三文化家庭会比一般家庭完整,因为一个离婚的父亲或母亲比较不会愿意让另一方将孩子带离本国。“因为出外的是一个核心家庭的成员,成员中互相扶持的心理,比较地缘关系不变的大家庭,来的重要稳固。”[3] 但过于封闭依赖的家庭也有机会成为家暴的受害者。“当一个亲子沟通良好的核心家庭成间员的关系坚强的时候,对小孩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但是反观如果不是的话,结果也会很悲惨的,体罚,生理跟心理的虐待,会因种种因素而不被他人察觉,有如尊重同事家庭隐私等原因。”

赞助单位

[编辑]

第三文化孩子前往的国家及地区,会因家长的职业、组织性质而有所不同,组织也会左右派驻的时间长短,融入当地文化的程度,以及家庭与家长文化的互动关系。

军事单位

[编辑]

由于军方的工作性质,派驻的时间只不过几年,大约41%的军方孩子,在国外的时间不超过5年。 军方基地意在自立自足,所以军方与当地的人文接触会最少。即使是据在国内的军方子女,也有可能因居住于宿舍社区的关系而拥有不同于大众的文化。在接下来的五种分类中,军方家长的教育水准是最低的,以美国军方为例,大约36%的家庭中有一方家长拥有高学历。[4]这一个数字比一般大众的比例要高。

由于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广大的据点,美国有许多外派的军人。

政府组织

[编辑]

非军方政府组织的第三文化孩子,如外交部和经济处,会因派驻的时段最长久的关系,而在多数国家内居住过。44%的孩子居住过超过四个国外的国家,44%的孩子也在持有护照国外居住超过十年以上。这些孩子会与当地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接处和融入。

传教

[编辑]

传教单位较长在同一个国家所待的时间较为长久,85%在国外住过超过十年,而有72%只住过单一个国家。传教士的孩子通常与当地的人拥有最多的接触,而与自己护照持有国的文化与人接触最少。他们是最有可能融入当地的文化的孩子。

从商

[编辑]

在国际企业工作的家庭也会在国外待可观的一段时间。多国及长期是特征,与当地的人也会有一定的融入。

其他

[编辑]

其他的包括非以上所诉的家庭。可为国际婚姻的家庭,外派媒体等等。此类的小孩与其他的文化接触的深度差异会比较大。

跨越文化的经历

[编辑]

第三文化孩子的相同特征有多语表达能力,容易接受他人文化思想,长期有怀念“家乡”的感觉,以及希望与远方的朋友保持联系的欲望。这种生活模式会渐渐使个人搬家换环境更容易。

许多的第三文化孩子会花几年的时间去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常常再回到本国的时候,因为已经习惯居住地的习惯,受到反向文化冲击。与其他在同一地单一文化长大的同辈相比,第三文化孩子拥有更宽阔的国际观。许多这类的孩子会选择一个常常旅游或外派国外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网路上渐渐有越来越多的资讯与工具来帮助这些人保持沟通。

第三文化孩子独特的成长方式,多元的人际和文化接触,使得他们发展出与众不同的世界观。然而,这也使他们与没有经历过这一种环境的人接触时,难以建立较深的话题。他们拥有较独立的个性,对于他人的文化有一定的敏感度,也容易与任何文化的人相处。第三文化孩子通常有某种程度的家庭背景,而会因此生活在他们的次文化中,比如在没有当地小孩的学校里就读。又譬如: 就读于以英语或法语为基本的国际学校。

因为搬迁频繁,成长在高度变动与文化交错的世界,第三文化孩童经常有几个经历: 没有从小到大一起长大的同班同学(同辈)及师长(长辈);没有长久住在一起的老邻居;有学不完的语言课程,包括父母的母语及居住地的官方与地方语言。一般而言,与生于斯长于斯的孩子相比较,拥有多次国际性迁居的孩子有不同以下的人格特质,如:拥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能接受不同的意见、对新的生活经验有比较开放的心态。面对新国家、新城市、新文化、新风俗、新语言、新学校、新邻居,甚至新的天候,新的食物都是父母与孩子共同的话题。

关于第三文化孩童面临搬迁所经历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各有不同的心境转换。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不妨验证自己的搬迁过程。 [阶段一]对目前所住地方有归属感 (一切都很好) [阶段二]面临离开 (我们真的想走吗?真的要走了吗?) [阶段三]转换期 (任何事都有可能) [阶段四]摸索期(这样也还好嘛) [阶段五]再度出现归属感(一切都OK了) 从阶段三到阶段四,时程越短,越容易进到完全适应的阶段五。也越容易融入新的环境。 阶段三如果遇到许多挫折或困顿,甚至学习障碍情绪纠结,就会让适应问题愈发困难。有时候会产生忧郁症或躁郁症的心理情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

长大之后,有些第三文化孩子会理解到他们面对文化冲击的经验,进而从多元化的经历当中获得更宽阔的世界观;另一些则会用他们成人的时间去理解这些议题。

许多第三文化孩子会有身份认同的危机: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和他们归属于何地。对于第三文化的孩子,他们可以用护照的归属来声明自己是哪国人,但是除此之外,更无其他的事物可以让他定义他的身份。他们对于回答这类问题会有困难。因此,他们会觉得自己既不归属于任何地方,又归属于任何地方。有些人会对特定的一个文化或国家感到特别的认同,也有些会以世界公民自称。

特征

[编辑]

在美国,第三文化孩子比一般人取得学士学位的比例高出四倍(81% vs 21%)。[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akin, K.B. (199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ording to my passport, I'm coming hom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 ^ Eakin, K.B. Our consultants: Kay Branaman Eakin. Bennett Schoolplacment Worldwide.
  3. ^ McCaig1994>McCaig, Norma (1994). Growing up with a world view - nomad children develop multicultural skill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reign Service Journal, pp. 32-41.
  4. ^ Cottrell230
  5. ^ Cottrell, AB; Useem, RH. TCKs Four Times More Likely to Earn Bachelor's Degrees. International Schools Services. 1993, 7: 5 [2007-09-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