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
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义大利攻防战的一部分 | |||||||
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 | |||||||
| |||||||
参战方 | |||||||
义大利 英国 法国 捷克斯洛伐克军团 美国 | 奥匈帝国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阿尔曼多·迪亚兹 | 斯韦托扎尔·博罗埃维奇 | ||||||
兵力 | |||||||
57个师:[3]
总共 : 1,485,000人 7,700门火炮600架飞机 |
61个师:
| ||||||
伤亡与损失 | |||||||
40,378人
: 778人 |
528,000人[4] 30,000人死亡 50,000人受伤 448,000人被俘 5,000门以上火炮被缴获 |
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义大利语:Battaglia di Vittorio Veneto)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义大利战场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于1918年10月24日至11月3日在维托里奥威尼托一地爆发,由义大利军获得胜利告终[5][6][7],标志著一战义大利战线的终结,并进而引发了奥匈帝国的崩溃,两周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亦结束。
除此之外,有部份义大利人视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为义大利统一运动的最高潮[8]。
背景
[编辑]在1917年10月24日至11月9日的卡波雷托战役期间[9],义大利陆军损失了超过300,000人,并被迫撤离该地,也使得义大利军总司令路易吉·卡多尔纳将军被撤职,由阿尔曼多·迪亚兹取代其职务。迪亚兹重组军队,并以纵深防御和机动预备队阻挡敌军挺进,使得战线至皮亚韦河周围稳定了下来。
1918年6月,奥军发动大规模攻势,欲突破皮亚韦河的义军防线、结束南线的战争,奥军一方面尝试强攻托纳莱山口(Tonale Pass)与伦巴第,另一方面又于中威尼斯地区(Venetia)将兵力分散成两个攻击矛头,一个指向东南方的特伦托(Trentino),另一个指向西南方的下皮亚韦河地区,整场攻势非常糟糕,担当攻击者的奥军损失了10万兵力。
战斗
[编辑]在历经了皮亚韦河的战斗后,义大利军总司令迪亚兹将军慎重地不发动攻势行动,要到义军已完全备妥、攻击有成功的把握后才行[10]。在迪亚兹的攻击计画中,义军将会有三到五个军团投入于格拉帕山(Monte Grappa)至皮亚韦河终点的亚得里亚海联系的战线上,接著将跨越该河,对维托里奥威尼托一地发动进攻,这将使与其对阵的奥军两个军团彼此的联系被切断。
10月24日,卡波雷托之役的一周年纪念日,义军发动了攻势,其首要针对格拉巴山的攻击成功吸引了奥军,使后者投入了预备队。同时,奥军也因为皮亚韦河这时的泛滥而无法同时投入三个核心军团进行攻击,只能投入两个,之后英军将领腓特烈·兰巴特(Frederick Lambart)先是夺取了下游的帕怕洛多尼岛(Papadopoli Island), 接著又于10月27日在该河左岸取得了立足地,义大利军的预备队随即利用了这个桥头堡展开行动。奥军指挥官斯韦托扎尔·博罗埃维奇下令于10月27日对义军桥头堡展开反攻,但其部队拒绝服从命令,奥军内部已出现了问题[11]。
在跨越皮亚韦河后,由恩里科·卡维利亚将军领导的义大利第8军团也占领了维托里奥威尼托(Vittorio Veneto,该城原名仅有“Vittorio”,“Veneto”是1923年才加上去的),并直接朝著特伦托挺进,威胁到了奥军的撤退行动。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自奥匈帝国独立。隔天,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亦宣告独立,10月31日,匈牙利宣布脱离奥匈帝国的联盟。10月28日,在政治与军事上的不利条件下,奥匈帝国最高统帅部下令全军进行总撤退。正如上述所提,维托里奥威尼托一地于隔天被义大利第8军团占领,并正向塔利亚门托河进发。11月3日,的里雅斯特也被联军发动两栖登陆所占领。
由法国将领让·塞萨尔·格拉齐亚尼指挥的义大利第11军团继续其进攻,右翼也得到了第9军团的支援。结果奥军损失了30,000人,并有大批人员被俘,数量约在300,000至500,000人之间(10月31日时有50,000人,11月1日时累积至100,000人,而11月4日则累积到428,000人之多)。义大利军则有37,461人伤亡,包括145名法军与374名英军士兵[12]。
10月29日,奥匈帝国要求停战。1918年10月30日,奥匈帝国军一分为二。11月3日下午3点20分,义大利与奥匈帝国签署和平协定—《维拉朱斯蒂停战协定》,二十四小时后生效。
奥军指挥部于11月3日下令部队停止战斗,随后签署了和平协定,奥军将领维克托·韦伯·埃德勒·冯·韦贝瑙通知他的义军对手,奥军已放下了武器,并要求义军赶紧停止战斗以及更深入的挺进。这些要求被义军将领佩特罗·巴多格里奥愤怒地拒绝了,该人扬言要停止所有谈判、继续其战争。韦伯重复了他的要求[13]。实际上,早在停战命令发出来之前,奥军早已开始崩溃,其撤退已呈现溃退的状态[14] 义军继续其进攻,一直到11月4日下午3点,在随后几天他们占领了提洛尔全境,包括因斯布鲁克[15]。
依照《维拉朱斯蒂停战协定》,奥匈帝国的军队不仅被要求撤离所有自1914年8月起占领的领土中撤出,还包括了南方的蒂罗尔、索查河流域的塔尔维西奥(Tarvisio)、戈里齐亚、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半岛、西边的克拉尼斯卡和达尔马提亚。所有德国军队应于15天内被奥匈帝国拘留或驱逐,协约军将可无限制地使用奥匈帝国的国内通信设施,此外也使得德国南翼门户大开,协约军将可通过奥匈帝国,直取德意志帝国领土[16]。
结果
[编辑]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标志了一次大战义大利战线的结束,并促成了奥匈帝国的解体[1][2]。10月24日,匈牙利政府即召唤其部队严禁怠慢地回国,因为战争已经失败了[11]。如同上述,10月31日匈牙利正式脱离与奥地利的联邦,帝国的其他领土也于几天前即迳自宣告独立,其中很大一部份变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德意志帝国在其主要的盟国投降后,认清战争已无法继续下去[1][17]。10月30日,德国境内发生了“威廉港兵变事件”,随后很快地自基尔蔓延到全国,最终成了全国革命。11月初,德国政府要求停战。
资料来源
[编辑]- ^ 1.0 1.1 1.2 "埃里希·鲁登道夫曾写道:“维托里奥威尼托一役里,奥军并未在这场战斗中失败,但却输掉了战争和它本身,也将德国也牵拖到它的毁灭中。因为联军本身也已(对战争)感到相当疲倦,若无毁灭性的维托里奥威尼托之战,我们可以继续与奥匈帝国维持军事联盟,继续于整个冬季进行背水一战,以求一个条件较优的和平。”,见Pasoletti, Ciro: A Military History of Ital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8, page 150. ISBN 0-275-98505-9
- ^ 2.0 2.1 “10至11月的维托里奥威尼托战役见证了奥匈帝国的军事力量于混乱中崩溃,之后整个帝国也迅速地解体”,见Marshall Cavendish Corporation: History of World War I. Marshall Cavendish, 2002, pp. 715–716. ISBN 0-7614-7234-7
- ^ 3.0 3.1 Stevenson, David. With Our Backs to the Wall: Victory and Defeat in 1918.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September 2011: 157 [26 July 2015]. ISBN 978-0-674-0622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根据联军最高统帅部指出,共57个师和7,700门火炮
- ^ Statistics of the Military Effort of the British Empire During the Great War 1914–1920, The War Office, pp. 356–357.
- ^ Burgwyn, H. James: Ital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terwar period, 1918–1940.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97. Page 4. ISBN 0-275-94877-3
- ^ Schindler, John R.: Isonzo: The Forgotten Sacrifice of the Great War.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Page 303. ISBN 0-275-97204-6
- ^ Mack Smith, Denis: Mussolini. Knopf, 1982. Page 31. ISBN 0-394-50694-4
- ^ Arnaldi, Girolamo : Italy and Its Invade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age 194. ISBN 0-674-01870-2
- ^ “卡波雷托”(Caporetto)又名为科巴里德,前者为义大利人所取的地名,今天该地隶属于斯洛维尼亚。
- ^ “斐迪南·福煦曾催促迪亚兹利用皮亚韦河的胜利,迅速扩张战果,但迪亚兹深知自军疲劳与军品短缺的情况,因此他限制自己,仅采取局部的行动”,见Seton-Watson, Christopher:Italy from Liberalism to Fascism, 1870–1925. Taylor & Francis, 1967. Page 500. ISBN 0-416-18940-7
- ^ 11.0 11.1 David Stevenson, loc. cit. p. 160 Google-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ier Paolo Cervone, Vittorio Veneto, l'ultima battaglia, Mursia (Gruppo Editoriale), 1994, ISBN 88-425-1775-5
- ^ Stato Maggiore dell'Esercito, "L'esercito italiano nella Grande Guerra", Ufficio Storico, vol. 5, Tomo 1,2, 2bis, Roma, 1988
- ^ Fritz Weber, "Das Ende der alten Armee. Österreich-Ungarns Zusammenbruch, ISBN 3-901185-09-7:自10月28日起,奥匈帝国军已一分为二地崩溃,开始了混乱地撤退。
- ^ Low, Alfred D.The Anschluss Movement, 1918–1919, and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74. Page 296. ISBN 0-87169-103-5
- ^ Pier Paolo Cervone; "Vittorio Veneto l'ultima battaglia"; Mursia; 1994
- ^ Robbins, Keith: The First World W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age 79. ISBN 0-19-280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