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
出生(1898-06-17)1898年6月17日
 荷兰吕伐登
逝世1972年3月27日(1972岁—03—27)(73岁)
 荷兰拉伦
国籍 荷兰
知名于素描、版画、视错觉艺术
知名作品《黑夜与白昼》、《天与水》、《画手》、《相对论》、《变形》系列、《瀑布》、《手上的球体反射》
奖项奥兰治王室骑士身份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荷兰语Maurits Cornelis Escher荷兰语发音:[ˈmʌurɪt͡s kɔrˈneːlɪs ˈɛʃər];1898年6月17日—1972年3月27日),又译艾薛尔叶夏荷兰著名版画艺术家,其活跃于意大利瑞士比利时与荷兰地区60年间。知名于其视错觉艺术作品,于平面视觉艺术有极大成就。

生平

[编辑]

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于1898年6月17日生于弗里斯兰省首府吕伐登,他是他父亲乔治·阿诺德·艾雪(一位土木工程师)和第二个妻子萨拉·格里奇曼所生的小儿子。1903年莫里兹·柯尼利斯·艾雪一家迁到阿纳姆,在那里他度过了小学和中学时期。幼年的艾雪体质羸弱,曾在特殊学校就读,1912至18年间,他就读中学。他的绘画天分很高,可惜其学业成绩颇差,二年级时甚至要重读。十三岁前,他学习了木工钢琴。1919年他进入哈勒姆(Haarlem)建筑及装饰艺术学校学习建筑,但是在数门科目挂科后转学装饰艺术。在该校担任美术教授的版画家萨缪尔·吉西农·德·马斯奎塔( Samuel Jesserun de Mesquita)发现了莫里兹·柯奈利斯·艾雪的才能,教授他制作版画的技术。两人后来成为了多年的朋友。1922年他离开该校。在这一时期,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创作的作品八张脸(Eight Heads)、圣巴佛大教堂,哈勒姆 (St.Bavo's, Haarlem)已经显露出他的独特视角。

毕业之后莫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去往义大利旅行。是年6月,他第一次来到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这座14世纪的穆斯林建筑运用在墙壁和地板上的平面镶嵌图案让他对密铺平面产生了兴趣,并且尝试应用在作品中。开始的尝试并不成功,他放弃了这个主题并回到了义大利。1923年莫里兹·柯奈利斯·艾雪在阿玛尔菲海岸旅行,遇上瑞典姑娘耶塔·乌米克(Jetta Umiker),两人后来于1924年结婚。他们定居于罗马,1935年,因墨索里尼统治下的政治气氛而迁往瑞士。他们在当地住了两年。

他十分喜爱意大利的风景,因此他在瑞士不太快乐。1937年他们搬家去比利时的小镇于克勒(Ukkel)。二战爆发后,1941年1月,他们又一次搬家,搬到荷兰巴伦(Baarn)。他们在这里住上了30年。

他大部分名作都是在这段时期绘画。荷兰多云、冷、潮湿的天气逼使他专注工作,除了1962年的他进行外科手术后的一段时间。

1970年,他搬到拉伦(Laren),那里是他的退休居所,他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在两年后逝世,享年73岁。

艺术风格

[编辑]

自然与风景

[编辑]

艾雪的旅游影响启发了他对于自然的观察,1922年至1924间前往义大利佛罗伦斯旅游,也曾参观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原始壁画,这些景色都成为艾雪早期版画中的风景及自然灵感。

1922年艾雪前往西班牙旅游,参观了阿罕布拉宫,伊斯兰建筑的连续镶嵌几何图形,启发了他日后的几何镶嵌作品的常识及创作。

人物

[编辑]

对于人物形象描绘艾雪也有著墨,早期作品中常描绘人面孔清晰甚至与他亲近的人物。然而,经历了二战,艾雪对于社会的看法趋于黑暗,改描绘不明人物或者长相怪异缺乏脸部特征。于人物描绘作品中具代表性的作品有艾雪与妻子的《天长地久不相离》。

现实与虚幻

[编辑]

艾雪数学成绩并不好,但他的版画作品常使用到几何的概念,对于“错视”艺术极为拿手。艾雪作品反应出幽微的内心世界,也是他对于当时历史的反思,也反映出他探讨宇宙秩序奥秘的渴望。艾雪的版画技术卓越,足以充分善用不同技巧的优点。他以明显的黑、白色对比与精准的线条刻划,树立了与众不同的版画风格;他也创造演绎出复杂奇幻的变形结构,颠覆了自然的规律。

他擅长以重复排列的图形填充画面空间,甚至将平面的画面转变为凹或凸的球面,让图形排列的透视效果更显著。

他不断挑战平面与立体的界线,甚至再加上循环画面的技术,使观众无法确认画面的开始与结束,例如:《画手 》(Drawing hands,1948)中即利用了以上手法。他另一个创作重要手法为“反射”,于1930年开始绘制、研究静物,经常使用球体或水面反射来刻划。

设计作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