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莱斯布里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莱斯布里奇
Lethbridge
City of Lethbridge
莱斯布里奇市中心
莱斯布里奇市中心
莱斯布里奇旗帜
旗帜
莱斯布里奇在艾伯塔省的位置
莱斯布里奇
莱斯布里奇
莱斯布里奇在亚伯达省的位置
坐标:49°41′39″N 112°49′58″W / 49.694167°N 112.832778°W / 49.694167; -112.832778
国家加拿大
亚伯达
区域南亚伯达
人口普查区第2区
设立地方政府 [1]
 - 设镇 

1890年11月29日
 - 改设市1906年5月9日
政府
 • 市长Rajko Dodic
 • 市政机关莱斯布里奇市议会
 • 国会下议员Jim Hillyer
 • 省议员Greg Weadick
Bridget Pastoor
 • 市政府经理Garth Sherwin
面积 (2006)[2]
 • 市121.97 平方公里(47.09 平方英里)
 • 都会区2,975.59 平方公里(auto 平方英里)
海拔910 公尺(2,990 英尺)
人口(2006)[2]
 • 市74,637人
 • 排名68th
 • 密度611.9人/平方公里(1,585人/平方英里)
 • 都会区95,196
 • 都会区密度32.0人/平方公里(83人/平方英里)
时区北美山地时间UTC-7
 • 夏时制北美山地夏令时间UTC-6
邮区编码T1H to T1K
电话区号403 587
网站莱斯布里奇市政府网站

莱斯布里奇[3](英语:Lethbridge/ˈlɛθbrɪ/),或称列必珠,是加拿大艾伯塔省的一个城市,并为艾伯塔省南部最大的城市。莱斯布里奇市在艾省是继卡加利爱民顿红鹿市后人口最多的城市,而在面积方面,则排于卡加利及爱民顿之后,为艾省第三大城市。邻近的洛矶山脉为莱市带来冬暖夏凉而大风的气候。

列必珠是艾伯塔省南部的工商、金融及运输中心,经济由十九世纪末的煤矿工业和二十世纪初的农业为主,转型至现在有一半的人口受雇于医务、教育、零售、饮食和酒店业。市内首五大雇员机构都是属辖政府的。艾省卡加利以南的唯一一间大学位于莱斯布里奇,而在艾省南部的三间专上学院里面,有两间均于莱市设立校舍。莱市的文化设施有演艺剧院、博物馆和体育中心。

历史

[编辑]
莱斯布里奇市中心(摄于1911年)

在十九世纪之前,不同的原住民于不同时期在莱市居住。1869年,美国军方停止与黑足原住民进行酒精饮品交易后,商人约翰·希利和亚弗列·咸美顿在现莱市一带建立一座名为咸美顿堡的威士忌交易站;交易站后来被称为胡普厄普堡(Fort Whoop-Up[4]。威士忌交易活动于1873年间接引发丝柏山屠杀,导致23名阿西尼博恩原住民死亡。皇家骑警奉召在该带取缔威士忌交易活动和维持秩序,并于1874年10月9日抵达胡普厄普堡,往后12年驻守该交易站[4]

莱市的经济最初以采矿为主。尼古拉斯·舍兰于1874年在此开设煤矿,而西北煤矿及运通公司则于1882年成立,为莱市的经济发展打开序幕。西北煤矿公司的总裁是威廉·莱斯布里奇,城市自此得名[5]。到了19世纪末叶,煤矿雇用了150名工人,每天产煤量达300公吨[4]。该带煤矿的产煤量到了1896年还是整个西北地区之冠[6]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莱市煤业的巅峰期;战后石油和天然气取代煤成为主要燃料[4],而莱市最后一座煤矿亦于1957年关闭。

莱市第一条铁路于1885年8月28日由艾伯塔铁路暨煤矿公司建成[4];该公司于五年后并购西北煤矿及运通公司。[7]受惠于铁路业对煤的依赖,以及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R)积极鼓励新移民到南亚伯达定居,推动了莱斯布里奇的经济发展。CPR于1905年将旗下鸦巢铁路线的主车厂从麦克劳德堡迁至莱斯布里奇,更令莱市成为南亚伯达的主要区域中心[4]。然而,CPR于1980年代中将其车厂从莱市迁至邻近的基普,令莱市失去其铁路枢纽地位[8]

于1907年至1913年期间,莱市发展蓬勃。市内积极发展,项目包括一个食水处理厂、一个发电厂、街车系统和展览中心,加上建造业的兴盛以及房地价格上升,使原本的采矿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举足轻重的城市[4]。不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该市历经一次经济衰退。发展步伐减慢,旱灾迫使农民放弃农地,而煤矿业则一落千丈[4]。在二次大战后,市郊附近的农田灌溉系统使市内人口及经济增长。莱斯布里奇学院(之前为莱斯布里奇社区学院)和莱斯布里奇大学分别于1957年4月及1967年开启[4]

政府

[编辑]

莱斯布里奇市政厅由一名市长和八名市议员组成。市选民每三年选出新一届政府。莱斯布里奇市没有划分次行政区,因此市长和市议员均由全市选民选出。莱市财政额达CAD二亿元,其中有大半来自物业税。莱市由一个联邦议席和莱市东(自由党)及莱市西(进步保守党)两个省议席作代表。

过去莱市的政治表态都是偏右的。由1917年至1930年期间的联邦大选中,莱市选出不同政党作国会代表,但由1935年到1957年,莱市选民在每次的国会选举中都投给社信联盟。进步保守党由1958年至1993年期间均获得莱市一议席,直到加拿大改革党成立为止,之后的选举中都是改革党或其后衍生的政党获选的。

艾伯塔省政府通过艾伯塔卫生服务部(Alberta Health Services)为莱市提供公营医疗服务。钦诺克卫生部(Chinook Health)负责管理艾省西南部的医疗设施,例如钦诺克区医院(Chinook Regional Hospital)及圣米高卫生中心(St. Michael's Health Centre)。

地理

[编辑]

莱斯布里奇位处北纬49.7°,西经112.833°,市辖面积为127.19平方千米(49.11平方英里)。奥德曼河为市内主要河流,其谷地被辟为一个达16平方千米(4,000英亩)的市区公园系统[9]。莱市分为三个主要区域,分别为西莱市、北莱市和南莱市。西莱市座落奥德曼河以西的地域,而北莱市和南莱市则以鸦巢公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路线为界[10]

气候

[编辑]
莱斯布里奇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6.7
(62.1)
21.8
(71.2)
23.3
(73.9)
31.1
(88.0)
34.2
(93.6)
38.3
(100.9)
39.4
(102.9)
38.9
(102.0)
36.7
(98.1)
31.7
(89.1)
22.8
(73.0)
19.6
(67.3)
39.4
(102.9)
平均高温 °C(°F) −1.8
(28.8)
1.5
(34.7)
6
(43)
12.9
(55.2)
18.2
(64.8)
22.3
(72.1)
25.5
(77.9)
25.4
(77.7)
20.1
(68.2)
14
(57)
4.3
(39.7)
−0.2
(31.6)
12.3
(54.1)
日均气温 °C(°F) −7.8
(18.0)
−4.6
(23.7)
−0.2
(31.6)
6.0
(42.8)
11.3
(52.3)
15.5
(59.9)
18.0
(64.4)
17.7
(63.9)
12.6
(54.7)
7.0
(44.6)
−2.5
(27.5)
−6.1
(21.0)
5.7
(42.3)
平均低温 °C(°F) −13.8
(7.2)
−10.7
(12.7)
−6.5
(20.3)
−0.9
(30.4)
4.2
(39.6)
8.6
(47.5)
10.5
(50.9)
10
(50)
5.1
(41.2)
0
(32)
−7.2
(19.0)
−12
(10)
−1.1
(30.0)
历史最低温 °C(°F) −42.8
(−45.0)
−42.2
(−44.0)
−38
(−36)
−25.6
(−14.1)
−11.7
(10.9)
−1.7
(28.9)
0.9
(33.6)
−1
(30)
−9.4
(15.1)
−26.7
(−16.1)
−34.7
(−30.5)
−42.8
(−45.0)
−42.8
(−45.0)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7.6
(0.69)
11.6
(0.46)
24
(0.9)
31.3
(1.23)
53.5
(2.11)
63
(2.5)
47.5
(1.87)
45.8
(1.80)
36.9
(1.45)
18.9
(0.74)
16.9
(0.67)
16.7
(0.66)
386.3
(15.21)
数据来源:Environment Canada[11]

人口

[编辑]

根据莱斯布里奇市政府于2011年进行的市内人口普查,莱市共有87,882名居民[12],较2010年市内人口普查所得的86,659人上升1.4%[13]。据2006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莱市有74,637名居民,都会区人口则为95,196[2]。莱市人口以白人为主;2006年每8个莱市居民中有1人并非欧裔[2],而2001年每10人中则有1人为非欧裔[14]。非欧裔居民中有40%为加拿大原住民;其他族裔则包括日裔、华裔和拉美裔。

2006年全国人口普查亦显示莱市居民为母语比例以英文(超过85%)为首,其次为德文(约4%)、荷兰文(约2%)、法文(约1%)、中文(约1%)和西班牙文(约1%)[15]

据2021年加拿大全国人口普查,莱市有98,406名居民,都会区人口则为123,847[16][17][18]

参考资料

[编辑]
  1. ^ Alberta Municipal Affairs. Municipal Profile – City of Lethbridge. 2010-09-17 [2010-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30). 
  2. ^ 2.0 2.1 2.2 2.3 Lethbridge Community Profi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tistics Canada. 2007. 2006 Community Profiles. Released March 13, 2007. Last modified: 2007-03-13.
  3. ^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 (编). Lethbridge 莱斯布里奇 [加]. 世界地名译名词典.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1569. 2017-05. ISBN 978-7-5087-5525-0. OCLC 1121629943. OL 28272719M. NLC 009152391. (简体中文)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Greg Ellis. A Short History of Lethbridge, Alberta. October 2001 [2007-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23). 
  5. ^ Indian Battle Park. City of Lethbridge.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8-28). 
  6. ^ City of Lethbridge websit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5-12-17.
  7. ^ Alberta Railway and Coal Company. Table of Private Acts (1867 to December 31, 2006), Railway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anada. 25 January 2007 [2007-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05). 
  8. ^ Executive Summary (PDF). Highways 3 & 4, Lethbridge and Area NHS & NSTC, Functional Planning Study, #R - 970. Stantec Consulting Ltd. February 2006 [2007-0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21). 
  9. ^ Field Guide Booklet (PDF). The Lethbridge Naturalists Society. [2010-01-21]. [永久失效链接]
  10. ^ Ellis, Faron. Alberta Provincial Election Study (PDF). Citizen-Society Research Lab. November 2004 [2007-02-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2-29). 
  11. ^ Environment Canada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失效链接]. Retrieved 06 April 2010.
  12. ^ 2011 census results - City of Lethbridge is home to 1,223 new residents. City of Lethbridge.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13. ^ 2010 Official Population List (PDF). Alberta Municipal Affairs. 2010-09-15 [2011-06-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06). 
  14. ^ Lethbridge Community Profi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atistics Canada. 2002. 2001 Community Profiles. Released June 27, 2002. Last modified: 2006-12-14. Statistics Canada Catalogue no. 93F0053XIE
  15. ^ Lethbridge. Detailed Mother Tongue (186), Knowledge of Official Languages (5), Age Groups (17A) and Sex (3) for the Population of Canada, Provinces,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2001 and 2006 Censuses - 20% Sample Data. Statistics Canada. 20 November 2007 [2008-02-06]. [失效链接]
  16.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and census subdivisions (municipalities). www150.statcan.gc.ca. 2022-02-09 [202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7). 
  17.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Canada and population centres. www150.statcan.gc.ca. 2022-02-09 [202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5). 
  18. ^ Government of Canada, Statistics Canada. Population and dwelling counts: Canada, provinces and territories, census metropolitan areas and census agglomerations. www150.statcan.gc.ca. 2022-02-09 [2024-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