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袁昌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袁昌英(1894年10月11日—1973年4月28日),字兰子兰紫,笔名杨袁昌英昌英袁美等,湖南醴陵人,近代女作家、教育家、戏作家及翻译家。与苏雪林凌叔华合称为“珞珈三女杰”。她以现代主义重新创作的剧作《孔雀东南飞》,散文《游新都后的感想》和《再游新都的感想》开创了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先河。她也是一名外国文学研究家,艺术史家。

生平

[编辑]

书香门第

[编辑]
  •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八步桥耿境坝一乡绅家庭。父亲袁家普时为醴陵渌江书院生员,后自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归国。
  • 1902年,在醴陵乡下私塾读书。
  • 1905年,在江西萍乡正本女校读书。
  • 1911年,在长沙遵道女校读书,兼任培德小学教员。
  • 1912年,随父亲袁家普到北京、云南,居家延师学英文。
  • 1914年,就读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
  • 1916年,留学英国,初进伦敦Black Heath High School,次年升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
  • 1920年,在留英学生于上海所办的“太平洋杂志”上发表通讯《大学男女同校说》和评论《论女子留学的必要》
  • 1921年,七月自爱丁堡大学毕业,以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论文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十月,返回中国,与长其十岁的杨端六结婚。她是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教育志业

[编辑]
  • 1922年,由王世杰、周鲠生介绍,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英国小说及散文。
  • 1923年,出版首部著作《法兰西文学。二月长女杨静远出生。
  • 1924年,转至上海澄衷中学教英文。
  • 192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深造。
  • 1928年,返回上海,在胡适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当教授,讲授莎士比亚戏剧及散文;同年,以蔡元培为院长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杨端六被任命为最初三研究所之一的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

珞珈三女

[编辑]
  • 1929年,开始执教于武汉大学,主讲希腊悲剧、希腊及罗马神话、戏剧入门、法文、现代欧美戏剧、法国戏剧、中英翻译等课程。
  • 1930年,三月与出版《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是五篇剧作结集。这年杨端六也受聘于武大。后来由于有越来越多的夫妻留学生要进武大,学校就立了夫妻两人不能同时在武大教课这么一项规矩,他俩是唯一的例外。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她带领学生为马占山将军领导的抗日义勇军奔走募捐,日夜赶制寒衣。
  • 1933年,三月长子杨弘远出生。在三十年代袁昌英与也在武大的两位著名女作家凌叔华和苏雪林并称“珞珈三女杰”。

抗日战争

[编辑]
  • 1937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爆发。出版首部散文集《山居散墨》。
  • 1938年,6月日军三面包围武汉,杨端六受命负责武汉大学西迁四川省乐山县,任迁校委员会委员长,袁昌英全家随迁。
  • 1943年,与苏雪林出版合集《生死与人生三部曲》。
  •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倡议创办一所中国女子大学,未能如愿。在顾如的引荐下,被聘为三青团一届中央评议员。
  • 1946年,武汉大学迁回武昌东湖滨珞珈山原校址,杨端六任武汉大学复校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教务长,袁也一起返回。
  • 1947年,出版抗战四幕话剧《饮马长城窟》。此后作品未结集者五六十万字,又有英文著作《中国爱国文学》数十万字,未能发行。[1]
  • 1948年,被武汉大学推选为国民大会代表。

山河巨变

[编辑]
  • 1949年,五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武汉。
  • 1950年,她将自己的藏书几乎全部捐献给武大图书馆。六月朝鲜战争(中国大陆称抗美援朝)开始后,夫妇俩是所有武大教师中捐钱最多的。曾三次参加武汉市文代会。
  •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武汉大学取消外文系,被调到中文系任教授。
  • 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1956年,当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反右之灾

[编辑]
  • 1957年,五月一月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上公布开展全党整风运动的档,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俗称三害,六月八日把“整风运动”改变成“反右斗争”。反右运动中袁昌英被划为右派。由此被撤销教职,下放到校图书馆劳动改造;在遭批判的同时又被追究三青团和国大代表的历史问题。
  • 1958年,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宣判为历史反革命,开除公职,管制两年。因年老体弱,她才没有遣送外地劳改,留在校园中由居民委员会监督劳动,打扫街道。
  • 1962年,被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孤影残照

[编辑]
  • 1966年,五月文革发生。袁昌英、杨端六又都因历史反革命身份而遭到批判打击。女儿杨静远自美国留学于1948年回国后到北京工作。儿子杨弘远于1954年在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早因受到压力而与父母分居以划清界限,此时又决定断绝一切关系。9月5日,杨端六病逝。
  • 1970年,元月75岁时被校方勒令离开武汉,迁回老家湖南醴陵骆家坳的远亲袁星山家落户,靠女儿每月寄二十元生活费维持生活。

化作春泥

[编辑]
  • 1973年,4月28日逝世于湖南醴陵老家,终年七十八岁。九月二十四日同为“珞珈三女杰”的苏雪林在台湾和泪写<哭兰子>[2]一文。
  • 1979年,十月九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刑事判决书:撤销本院1958年12月16日对袁昌英判处二年的刑事判决。
  • 1983年,二月台湾商务印书馆在初版五十年后重新出版戏剧集《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并由苏雪林作序。[3]
  • 198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袁昌英作品选》,是1949年后她的作品在热爱的祖国首次出版。
  • 1986年,台北洪范书店出版《袁昌英文选》,由苏雪林主编。

家庭

[编辑]

作品

[编辑]

散文

[编辑]
  • 《山居散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7月;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 《行年四十》,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
  • 《生死、友谊》,1948年
  • 《袁昌英文选》,苏雪林编,台北:洪范书店,1986年
  • 《袁昌英散文选集》王之平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小说

[编辑]
  • 《牛》,1929年

剧本

[编辑]
  • 《孔雀东南飞及其他独幕剧》(戏剧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10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2月修订版。
  • 《春雷之夜》,1935年
  • 《文坛幻舞》,1935年
  • 《饮马长城窟》1942年写成,上海:正中书局,1947年

翻译

[编辑]
  • 《玛婷:痛苦的灵魂》法班拿,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年8月

[4]

论述

[编辑]
  • 《法兰西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 《法国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年
  • 《中国爱国文学》(英文)(未出版)。

合集

[编辑]
  • 《袁昌英作品选》李杨编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年

合著

[编辑]
  • 《生死与人生三部曲》与苏雪林同著,1947年

研究

[编辑]
  • 《中国二0年代女性剧作家的作品风格 : 以白薇、袁昌英、濮舜卿为例》,梁纯菁,硕士论文--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戏剧组 ,1997年

注释

[编辑]
  1. ^ 见<袁昌英自撰小传>
  2. ^ <哭兰子>载于中央日报副刊民国62年9月24日
  3. ^ 附录:苏雪林<哭兰子><谈袁兰子的晚景>
  4. ^ Martine,son plus grand succès/拜尔纳Jean-Jacques Bernard,1888-1972

参考文献

[编辑]
  • 杨静远,《袁昌英和莎士比亚》,《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 杨静远,《让庐旧事──记女作家袁昌英、苏雪林、凌叔华》,《新文学史料》1997年第3、4期。
  • 康文青,《融新思潮于传统文化的袁昌英》,《船山学刊》1999年第2期。
  • 杨静远编,《飞回的孔雀:袁昌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