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
台标楷书(左)、隶书(右) |
---|
注意:本条目可能有部分字符无法显示,若遇此情况请参阅Wikipedia:Unicode扩展汉字。 |
隶书为秦书八体之一[1],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相传起源于秦朝,相传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变,是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大约发生在秦汉之间,是汉字发展的转折点,对后世的汉字有很大的影响。中国文字在小篆以前仍然遵从“六书”造字原则,汉隶则不再遵守“六书”原则,自行变化造形[2]。现代的楷书和行书写法绝大部份和隶变之后相差不远。
名称
[编辑]过去一般认为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今之楷书也称“今隶”或“隶书”[3]:79[4]。
发展
[编辑]起源
[编辑]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汉字从小篆到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逐渐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因为在竹简、木简(简牍)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传说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狱吏程邈整理的新字体,并将其命名为“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妄改文字后,汉朝恢复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也有人认为,作为秦国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5]。
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孙畅之所言,指临淄人发掘古冢,得到称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铜棺,上面只有三个是古字其馀与隶书同,可证隶书非始于秦朝[6]。北宋《宣和书谱》更据此推论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馀年,怀疑隶书与篆籀相生,只是未通行于当时,搞不好是程邈知此体,就自作一家上奏朝廷来解云阳之难,否则隶书怎会在胡公之棺出现[7]。近年出土《青川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等,至少证明战国后期的秦国已有隶书雏形。[8][9]
繁盛与变化
[编辑]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再创高峰
[编辑]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书写方式
[编辑]隶书主要有五句口诀,即
“蝉头雁尾,
衡平竖直,
一波三折,
蝉不两设,
雁不双飞。”
蚕头雁尾
[编辑]行笔的时候,将笔锋有重处进行逆锋后斜笔。行笔重处即“蚕头”,在收笔时候的斜锋处,由于形似大雁的翅膀。因此也故名“雁尾”。
一波三折
[编辑]书写隶书的时候,需注意笔划。例如写“一”字的时候,先逆锋行笔,再慢慢弯曲笔刃后上提收笔。即“一波三折”。
蝉不两设,雁不双飞
[编辑]与楷书不同的是。写一个字的时候,须注意不要二次重复开锋与重笔。即“蝉不两设,雁不二尾”。
隶书的名称
[编辑]- 秦隶
- 汉隶
- 古隶,指秦隶跟汉隶
- 今隶,指魏晋以后演化而来的楷书
- 佐书,新莽六书所列书体,即秦隶
- 八分,笔画分出波磔的隶书。唐代人将今天所说的楷书称为“隶书”,将汉隶称为“八分”
- 草隶,草书与隶书,或即是草书
参考来源
[编辑]- ^ 许慎《说文解字》中叙“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 ^ 教師入口網--千古追蹤--文字的演變.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ISBN 7-100-00413-6.
- ^ 唐六典·卷十·秘书省 .
字体有五:一曰古文……二曰大篆……三曰小篆……四曰八分……五曰隶书,谓典籍、表奏及公私文疏所用。
- ^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 ^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孙畅之尝见青州刺史傅弘仁说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和外隐起为隶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馀同今书,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
- ^ 北宋《宣和书谱》:“然而后人发临淄冢,得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棺之上有文隐起,字同今隶。按胡公先始皇时已四百馀年,何为已有隶法?岂是书元与篆籀相生,特未行于时耶?若邈者,既知此体,乃自作一家法而上于秦,特以解云阳之难耳。不然,何胡公之棺有是哉?”
- ^ 從簡帛書看隸變的歷程. [2020-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雷长春《云梦睡虎地秦简书法艺术论析》
外部链接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