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中华民国历史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ormer good article中华民国历史曾属优良条目,但已撤销资格。下方条目里程碑的链接中可了解撤销资格的详细原因及改善建议。条目照建议改善而重新符合标准后可再次提名评选
条目里程碑
日期事项结果
2006年12月8日优良条目评选落选
2007年2月26日优良条目评选入选
2010年7月6日优良条目重审维持
2013年11月22日优良条目重审维持
2014年10月4日优良条目重审撤销
当前状态:已撤销的优良条目
基础条目 中华民国历史属于维基百科历史主题的基础条目第五级。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进条目。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乙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湾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历史专题 (获评乙级高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历史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历史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讨论一

[编辑]

没有台湾的参与者关心这个条目吗?--Yacht (talk) 15:48 2004年9月27日 (UTC)

唉~不知道该说什么。--虎儿 16:01 2004年9月27日 (UTC)

在11月14日之前都是繁体的,不晓得为什么要改成简体的?? --Kerry7374 21:47 2004年11月30日 (UTC)

修改 "革命者们没有军队,而袁世凯的权利开始超越议会" 为"权力" 2005年2月7日 (JoJo)

蒋中正崛起的条目里

1925年7月1日,广州军政府改组为国民政府,汪兆铭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为外交部长(当时广州国民政府并非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因此外交部长一职形同空壳)。左派见大势渐去,开始铤而走险,暗杀右派国民党员。1925年9月,财政部长廖仲恺在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左派趁此机会实施戒严,蒋中正率黄埔军逮捕右派军系的粤军领袖许崇智等人,将粤军编入黄埔军中。至此,左派可谓完全掌握局势。

中的左派和右派弄反了吧?逻辑上不通。

民族问题

[编辑]

民族问题

中华民国を成立させた孙文を始めとする汉民族主体の革命势力(共和主义势力)は、清国の遗领全体を领域とする“中国”の枠组みで中华民国を构想し、1912年树立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共和政権)を“中国”の“中央政府”として位置づけていた。しかし、1642年以来中央チベットを统治していたチベットのダライ・ラマ政権、清末にモンゴル各地の诸侯が活仏を首班として组织したジェプツンタンパ政権は、‘文殊皇帝が退阵したからには、これに臣属していたチベット、モンゴル、中国等の诸国はそれぞれ対等の别个の国家となる’という立场を取って中华民国への服属を拒否し、それぞれ外部势力の支援を仰いで独立国としての地位の确立を目指した。(详细はチベット,モンゴルを参照)

中华民国の历代政府は、チベットやモンゴルに対し、清朝以来の位置づけを継承、理藩院に相当する机関として、北京政府は蒙蔵院、南京国民政府は蒙蔵委员会を1929年に设置してこれらの地域を统治下に组み込む为の工作を行なってきた。また、当时の列强诸国も“清国の継承国家”として中华民国の政府が清国の遗领全体を代表することを承认した。だが、几度か行なわれた军事行动もチベット、モンゴルの両民族政権を屈服させるには至らず、それどころか1933年、1942-49年には新疆省が置かれている东トルキスタンにおいても独立共和国の树立运动が発生するにいたった。

その后、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は第二次世界大戦中の1945年6月に行なわれたソ连との外交交渉において、‘ソ连が日本撤退后の満州を中国共产党に渡さず、かつ新疆の独立运动を鼓舞しないことを条件に、国民投票による外蒙古の独立を大戦后の认める’と主张し、モンゴル人民共和国に関しては1946年1月に独立を承认した。(台湾国民政府は1953年に独立承认を取り消している。详细は中华民国におけるモンゴル(外蒙古)の扱いを参照のこと)また、チベット、东トルキスタン(第二次东トルキスタン共和国)についても、南京国民政府が1949年に崩壊状态に陥って台湾へと避难した为、中华民国の统治下に组み込まれることはおこらなかった。

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活动历史

[编辑]

自从内战结束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湾后,两岸一直没有放弃统一对岸。早期主要以军事准备、宣传攻势、间谍活动等方式为主。

李登辉(日本人名岩里政男)上台以后,声称承认实际管辖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合法性,同时中华民国所实际管辖的台湾地区台独意识和非法(违反现行中华民国宪法)的台独势力逐步壮大。

近年来,捍卫中华民国宪法规定的坚持中国(中华民国)、反对台独的的合法势力在中华民国所实际控制的台湾地区开始增长。中华民国最大的政党、目前在野的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和主席连战在2005年对大陆的相继访问,对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来进行一个中国和平统合的长期工作揭开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以上内容为什么要删?没必要吗?还是写得不对?请讨论完善。 谢谢 Twiki 08:45 2005年4月9日 (UTC)

第一,与事实不符。第二,NPOV。谢谢你的关心。--虎儿 (talk) 08:49 2005年4月9日 (UTC)

不明白,上面说的没有任何具体内容。哪些不符,怎么样NPOV,可否指出来修正。Twiki 08:53 2005年4月9日 (UTC)

你可以再去看看有关台湾、两岸的条目。有很多东西不对劲。--虎儿 (talk) 09:02 2005年4月9日 (UTC)

无论是否有问题,这段内容放在中华民国历史中都不大合适--百無一用是書生 () 09:04 2005年4月9日 (UTC)

中华民国历史通篇谎言

[编辑]

1. "中华民国继清朝之后于1912年至1949年其间统治中国":此间中国并无统一的事实,只有抗日战争之前接近于统一,后又逃居重庆。因此中华民国大部份时间只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 2.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被日本割占的台湾":日本领有台湾,是甲午战争的结果,片面说日本割占,未指出是清国"为保京畿"而割让,未免扭曲事实。 3.中华民国的成立与义和团有那门子的关系?这明显是共产党的愚昧史观。 4."很多中国人相信只有通过彻底的革命,废除掉旧有的制度和体制,并建立新的制度和体制才是有效的方法":"很多"是多少?"中国人"又在那里? 清朝时期大家就自认是"中国人"吗?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大清臣民"罢!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不过诉诸民族仇恨。而古来并无"中华"之国,只有"华夏之邦"。清国如果是"华夏之邦"、"中国朝代之一",那么又驱逐什么?恢复什么? 5.孙中山资金的来源,绝口不提日本的极右派人物北一辉,以及台湾总督府,是否在掩盖历史?难道孙中山到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是向"中国国内的一些地区军阀、百日维新后流亡海外的改革派以及海外的华人"募款?日本方面的巨资支持,就此消失不见。难道是孙氏中饱私囊?还是如同现在的中国政府,拿日本人的钱理所当然,却又不敢公开给自己国民知道?怕有损"革命家"的英明形象? 6."民族主义号召人民推翻满族的统治以及结束外国霸权在中国的势力;民权表达了孙中山期望建立一个普选的共和政府的理想;民生,通常被描述成为社会主义,是指通过对生产方式所有制的规范来帮助平民":完全与"三民主义"八竿子扯不上关系。民族主义在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平等,并主张世界各民族一律独立自由平等。民权主义在使中国人民享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力。民生主义在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使社会财富平均。 7."共和革命于1911年10月11日在湖北省的武昌爆发,当时反清军队的计划被暴露。这就是“武昌起义”,也是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的来源。"四川保路运动才是爆发革命的原因罢!这是清朝铁路国有化政策的失败。也可看出革命受到支持与地方的利益有关。原文简直文不对题。

以下仍有很多谬误,请网友不要理这篇文章,因为阅读此文根本浪费时间.

台湾钱,淹脚目

[编辑]

这句话因该是在描述清朝时期的台湾

(:)回应:至少日本时代就有这说法[1]。--Outlookxp留言2014年2月11日 (二) 14:51 (UTC)[回复]

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 中华民国历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各国历史--不中举的秀才(江南贡院) 05:36 2006年12月1日 (UTC)
    • (-)反对,没有列明参考资料。--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08:10 2006年12月1日 (UTC)
    • (+)支持--蜜蜂 (Talk) 08:21 2006年12月1日 (UTC)
    • (-)反对,同长夜无风--百無一用是書生 () 08:40 2006年12月2日 (UTC)
    • (+)支持--已经提供了基本架构,参考资料应该让读者自己到图书馆或别处检索,不是非要维基专断不可。你们就知道哪些资料是公正的吗?我可以指出政治方面很多条目的reference非常不足甚至有偏向,但维基也要争辩参考资料的话,就变成论文口试了。洛卡其 13:38 2006年12月2日 (UTC)
    • (-)反对-- 现在的内容已很不错,可惜一点参考资料也没有,令第三者难以入手核实内容。若参考资料有偏颇,不妨列出,自会有人加以指出--Yau 15:19 2006年12月4日 (UTC)
    • (+)支持--Iflwlou 13:38 2006年12月5日 (UTC)
    • (+)支持,如此正式的条目早应当是优良条目了;(!)意见:可以建立十大建设的小章节在经济发展一节当中 --dbslikacheung 04:58 2006年12月7日 (UTC)
    • (:)回应我当然无法得知原作者的参考资料从何而来。先将就的把我自己家里两部大部头的关于民国史的书写了上去。相信也能找到对应文字了。--不中举的秀才(江南贡院) 05:34 2006年12月7日 (UTC)
    • 请原谅,完全是为了反对而(+)支持--不中举的秀才(江南贡院) 12:02 2006年12月7日 (UTC)

优良条目候选(第二次)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候选~(最后修订
  • 中华民国历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区域历史--出木杉|東京都月見台 01:37 2007年2月19日 (UTC)
    • (+)支持,可惜参考资料不够多。WiDE 写于世界时间 08:00 2007年2月19日 (UTC)
    • (=)中立——不知道参考资料是否足以支持内容。--Quarty 06:56 2007年2月20日 (UTC)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的参考资料是否造假的风波。实际上,如果一部参考资料真的够大的话,支撑一个条目绝对无问题,只是大家一见参考资料只有几部,便觉得太少,以至于有时可能会出现参考资料造假的情况。--出木杉東京都月見台 08:37 2007年2月20日 (UTC)
    • (+)支持--约翰哈博克 07:58 2007年2月20日 (UTC)
    • (!)意见政治军事以外的部分缺少。--ffaarr (talk) 11:20 2007年2月20日 (UTC)
    • (+)支持--Iflwlou 09:08 2007年2月22日 (UTC)
    • (=)中立:同意ffaarr的意见,虽然是主要资讯,但也不应政治、军事中心化--dbslikacheung 09:02 2007年2月25日 (UTC)
      • (!)意见:可考虑添加一些经济、民生或科技等的资料--dbslikacheung 09:08 2007年2月25日 (UTC)

注:此处原有文字,因为与本讨论页面无关,已由妙诗人(留言)于2007年9月17日 (一) 07:19 (UTC)删除,尚祈见谅。若有异议请至互助客栈或向管理员反映。[回复]

关于战后与国共内战部分

[编辑]

本人声明,本人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发起任何编辑战,对于该部分内容,本人做的编辑,如果没有明确理由,请不要随便撤销。本人删除了以下内容:

国共内战,又称国共战争,广义上指192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场长期战争,也是近现代世界历史中规模最大一场内战;而狭义上仅指第二次国共内战。国共内战交战的组织共有两方,一方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第一次内战为红军,第二次为解放军),以及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解放军。另一方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及其军队、以及1947年行宪后的中华民国政府与国军。整个战争共分为两次,中国国民党称为“剿匪战争”与“抗共卫国勘乱战争”,中国共产党则称为“土地革命战争”(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国民政府军在第五次对共产党南方根据地的战役中取得根本性胜利,迫使中国共产党政权长距离转移,史称长征。但是由于西安事变、日军侵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事件,双方的交战一度停歇了近十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又再度爆发第二次国共内战。此次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10月1日(另一种说法认为是9月21日)在北京宣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并逐步终结了中华民国在中国大陆的实质统治和管辖权;而以中国国民党人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则迁往台湾,至此形成台湾海峡两岸直至今日的长期分治及对立。

本人将其删除后,写了如下内容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接收日本投降,恢复了自清末以来失去的对台湾主权;中华民国也因抗战胜利成为联合国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成为五大国之一。抗战胜利后,中共和国府军队为争夺受降权发生了严重的军事和政治摩擦,由此在美国调停下,国共双方展开了一年半之久的政治谈判。谈判的目的不仅为制止国共冲突,也为国家即将开始的宪政而共同协商努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共最终彻底破裂,内战再度爆发。国民政府一方面应战,另一方面制定中华民国宪法,施行宪政。1949年,内战以中国共产党军队击溃国军,并将中华民国政权驱赶到台湾而暂告一段落。

本人编辑这一部分的理由如下

  1. 原先内容实际上是从国共内战条目上拷贝过来的,该内容并不符合中华民国历史条目的要求。维基虽然并不禁止条目之间的拷贝,但是这种拷贝不顾及条目主题的不同往往造成偏离主题的后果。例如原先内容里面有第一次国共内战的介绍,而这种介绍不应该出现在战后与国共内战部分,这就是拷贝内容造成的恶果。而且该章节本来应该是对中华民国历史的阐述,结果上来就是对“国共内战”的定义,让人云中雾里,也是写作水平低劣的表现。
  2. 本章节所陈述的战后与国共内战其实包含了三个部分,即收回台湾,内战,和行宪。如果仅仅介绍内战,而不介绍行宪,是极为不妥当的,也是对中华民国历史的无知。中华民国在1945-1949年的历史,除了内战之外,行宪也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这段历史简单理解为内战史。 Philphy (留言) 2010年1月26日 (二) 16:07 (UTC)[回复]

请勿将研究中华民国史的内容写入本条目

[编辑]

本条目介绍的是中华民国的历史,而并非介绍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因此大陆和台湾学者合写中华民国史的内容不要写入本条目。 98.253.57.83 (留言) 2010年1月31日 (日) 22:50 (UTC)[回复]

黄金十年一章有大量原创内容

[编辑]

黄金十年一章有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节,这两节都是评论,与叙述历史的笔调抵触;这两节评论都是原创研究,例如把“国民政府自1927年起推行货币改革,逐步废除银本位制,后于1936年发行法币,”视为正面评价就是原创研究。这个内容不是原创,但是把这个内容视为正面评价就是编辑者自己的原创观点。例如有人就认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是为了收拢硬通货,因此是负面的。请注意写作格式,不要在叙述历史的时候加入主观评价。98.253.57.83 (留言) 2010年1月31日 (日) 22:57 (UTC)[回复]

战后初期对台湾的争议统治说法不中立

[编辑]

标题尽量不要使用有倾向性的说法。例如这个标题认为对台湾的统治是有争议的,这就是不中立。民进党认为中华民国对台湾的统治存在争议,但是国民党不认为这样。维基应当保持中立,尽量使用中立的标题。Philphy (留言) 2010年1月31日 (日) 23:14 (UTC)[回复]

本条目有三部份需要清理

[编辑]
  1. “黄金十年”一章的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大量充斥第一手来源和原创评论,完全不符合维基百科的非原创要求。
  2. “6.4 民国大陆时期社会弊端的主要体现 一节”从标题到内容全都是评论,语调类似于中共历史教科书,需要清理。
  3. “抗日战争”一章内容混乱,原创众多,需要清理。Philphy (留言) 2010年6月2日 (三) 14:45 (UTC)[回复]
(+)赞成本人将进行清理动作,以维持优良条目的标准。—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5日 (一) 14:21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1. (+)支持,挂有类似评论、原创研究等多个模板,参考资料无法支撑全文-Byadengz (留言) 2010年6月28日 (一) 00:47 (UTC)[回复]
  2. (-)反对,我怀疑有维基人开始利用优良重审以毁灭所有的优良条目—ArikamaI 反对GA、FA大屠杀谢绝废话)—加入DC8 2010年6月28日 (一) 02:19 (UTC)[回复]
    对于给您带来的困扰我深表歉意,但我不能同意您认为这是一种“毁灭”的说法,因为即使撤销了,条目仍在那里,并没消失,仍然有改善的机会。反倒让它们继续做优良特色,会有阻挠他人改善的效果。维持虚假繁荣,对维基百科是损害而不是促进。虽然原则上鼓励勇于更新,但是一般维基人会想,反正已经优良特色了,我去改善也仍只是优良特色,那我的努力怎么得到证明呢?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现在几乎没人会去大幅改善由别人写成优良特色的条目。-Byadengz (留言) 2010年6月28日 (一) 06:52 (UTC)[回复]
  3. (+)支持,挂有维护性模板。—ATRTC 2010年6月28日 (一) 02:49 (UTC)[回复]
  4. (+)支持,真的有点糟糕。--海藻脑袋~YA!~剽窃事件。投诉热线~--你今天来DC8了没? 2010年6月28日 (一) 03:02 (UTC)[回复]
  5. (+)支持,许多争议没有解决--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6月28日 (一) 03:03 (UTC)[回复]
  6. (+)支持,有一部份评价段落的参考来源是网址,网址已经失效了好几个。如果可以,要追回文献的标题或节目的名称。--Jasonzhuocn (留言) 2010年6月28日 (一) 04:21 (UTC)[回复]
  7. (+)支持,内容不完备-Quites (留言) 2010年6月28日 (一) 08:48 (UTC)[回复]
  8. (+)支持, 挂有类似评论、原创研究模板.--Snorri (留言) 2010年6月28日 (一) 11:20 (UTC)[回复]
  9. (+)支持,不达标!-Simon951434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2:49 (UTC)[回复]
  10. (-)反对同时大量提出复审--Liangent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4:42 (UTC)[回复]
  11. (-)反对大量条目提审,使维基人未能理性评估条目。—Flame 欢迎泡茶 2010年6月29日 (二) 16:04 (UTC)[回复]
  12. (-)反对:仍符合优良条目的标准。— —《 洛 克 马 》 (留言) 2010年6月29日 (二) 16:56 (UTC)[回复]
  13. (+)支持:评论口吻,非中立之忧><>金☧肃≽◕≼§§ 2010年6月29日 (二) 19:04 (UTC)[回复]
  14. (+)支持,中立性是硬指标-Biŋhai (留言) 2010年6月30日 (三) 01:02 (UTC)[回复]
  15. (-)反对:我怀疑投支持票的User:ByadengzUser:Quite StormUser:Biŋhai的傀儡。理由见[2]。--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7月2日 (五) 10:08 (UTC)[回复]
  16. (-)反对:仍符合优良条目标准。-Kolyma (留言) 2010年7月3日 (六) 01:37 (UTC)[回复]
  17. (-)反对:该条目仅需进行简单清理动作或稍加改写即可,敝人将开始著手工作,尽力维持该条目优良标准。—安可(居住地:酒馆-职业:诗与歌之演者) ~更新日期: 2010年7月5日 (一) 14:18 (UTC)[回复]

语句

[编辑]

敢问什么叫“中华民国成为继清朝之后的国家”。--Patcre (留言) 2010年7月30日 (五) 10:22 (UTC)[回复]

五四运动应当写入中国共产党党史条目

[编辑]

谁有证据证明五四运动可以单独作为中华民国历史条目一节,请提供文献。Philphy (留言) 2010年9月29日 (三) 15:10 (UTC)[回复]

应该在合适的位置添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

[编辑]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而本条目对此完全没有提及,应该算是一个缺陷。既然是中华民国历史,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思想动态的叙述。此外,也应该添加一些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兴起的记述。—Aronlee90留言2012年3月17日 (六) 05:49 (UTC)[回复]

中华民国条目的历史部分备份

[编辑]

中华民国条目的历史章节有四屏之多,已构成不当比重。按照概要风格指引,仅取历史条目的导言部分合并到主条目中,原历史章节留此备份,以供合并到本条目之用。


== 歷史 ==
{{Main|中華民國歷史}}{{See also|中國歷史|台灣歷史}}

=== 立國之初 ===
[[File:Chinese republic forever.jpg|225px|right|thumb|[[袁世凱]](左)與[[孫文|孫中山]](右)以及兩面代表早期中華民國之國旗([[五色旗]]與[[青天白日滿地紅]])。]]
{{Portal|中國}}
{{Main|武昌起義|辛亥革命}}

[[甲午戰爭]]後,身為中國第二個非漢族[[朝代|王朝]]的[[清朝]]面臨許多政治和外交危機,民間革新與革命思潮湧現。惟清廷的改革進程遠不若知識份子所期待,許多志士逐漸對清廷不再抱存寄望,轉而同情或投入革命。[[1894年]],[[孫中山]]創立[[興中會]],號召推翻清朝與帝制,建立共和國家;爾後,因士紳和知識份子逐漸認同革命思想,同[[華興會]]、[[愛國學社]]、[[青年會]]合組[[中國同盟會|同盟會]]。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同盟會成功發起[[武昌起義]],數月內各省響應,紛紛獨立,史稱[[辛亥革命]]。到[[陽曆]]12月29日時,清朝原有的22個[[行省]]中的17省已經宣布獨立。

在當時的情勢下,岌岌可危的清廷起用[[袁世凱]]任[[內閣總理大臣 (清)|內閣總理大臣]]。雖然袁世凱發兵擊潰湖北的革命軍,但他希望議和以實現自己的目標,之後雙方斷斷續續[[停戰]],並正式派代表於上海[[南北議和]]。武昌起義成功後因有[[黎元洪]]與[[黃興]]之爭,直至孫中山自海外返國,方被獨立各省代表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臨時大總統]]<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一章{{〈}}中華民國的開國{{〉}},第28頁。</ref>。

辛亥革命隔年(西元[[1912年]])[[陽曆]][[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市|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並改用[[民國紀年]],中華民國正式建國。同年1月至3月,[[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將去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定為臨時憲法。同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等大臣的勸說下,代宣統帝[[溥儀]]發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大清帝國至此滅亡,標誌著中國數千年君主制的終結<ref group="參">郭廷以《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一冊民國元年壬子──十四年乙丑,第23頁: 「清帝溥儀(宣統)奉隆裕太后懿旨,下詔辭位,命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ref>。

=== 北洋時期 ===
{{Main|北洋政府|北伐}}
[[File:Flag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28.svg|left|225px|thumb|[[五色旗]]——北洋時期的[[國旗]],始於1912年]]
[[袁世凯]]利用軍事優勢與政治手腕,在南北議和中取得絕對優勢。臨時政府方面為了使全國情勢恢復穩定,同意由袁世凱接任臨時大總統,並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定後遷都[[北京市|北京]],史稱[[北洋政府]]。於此時期,中華民國遭遇兩次危機,第一次是袁世凱稱帝的[[洪憲帝制]],肇因在[[國民黨 (1912年-1913年)|國民黨]]於國會選舉中取得多數席次,爾後多數黨領袖[[宋教仁]]返北前於上海遭刺殞命,政局丕變,袁乘亂推動帝制,惟終因[[蔡锷]]、[[唐繼堯]]與[[李烈鈞]]等人發起[[護國戰爭]](又稱[[雲南起義]])推翻袁世凱政府。第二次為[[張勳]]發動[[張勛復辟|復辟]],期間被[[段祺瑞]]所驅逐於外,爾後段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孫中山隨即發起[[護法運動]],於[[廣州市|廣州]]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軍政府]],[[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軍政時期|軍政時期]]開始。此時期,由西方引進[[民主]]及[[科学]]思想,發起許多[[社會運動]]。以北京學者為首的新青年派等知識份子发起[[新文化运动]],而以南京學者為首的[[學衡派]]等知識份子倡議復興中華文化。中華民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後成為戰勝國,由於[[巴黎和會]]的[[山東問題|青島歸屬問題]]使知識份子憤而發起[[五四運動]],最後政府拒簽[[凡爾賽條約]]。

北洋政府因為[[府院之爭]]、貪污腐敗(例如[[曹錕]]利用[[賄賂#.E8.B3.84.E9.81.B8|賄選]]當選總統)與[[民國軍閥]]割據而動盪不安。最後分裂成數個軍閥,主要勢力有:據有東北、河北及山東的[[奉系軍閥|奉系]][[张作霖]](含魯系)、河南湖廣的[[直系軍閥|直系]][[吴佩孚]]及江南的新[[直系]][[孫傳芳]]。至於廣州護法政府在孫中山主導下進行第一次北伐,但因實力不足,與[[陈炯明]]等軍事將領意見不和而失敗。孫中山尋求美、英、法等國支援未果後,改與[[苏联]]合作,成立[[中國國民黨]],在[[共產國際]]協助下重建政府,並在苏联協助下成立[[黄埔军校]],稱為[[聯俄容共]]政策,然而這也使共產黨勢力进入至中國國民黨之中<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三章{{〈}}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第152頁。</ref>。[[1925年]],護法政府改組為[[國民政府]],並建立[[國民革命軍]](簡稱「國軍」或「革命軍」)。1925年底,國軍東征陳炯明,李宗仁平定滇、桂叛軍,締造北伐契機。最後以[[蔣中正]]為總司令於1926年宣布[[北伐]]。

[[北伐]]期間,國軍主力北上下[[長沙市|長沙]]與[[武漢市|武漢]],擊敗直系後東征攻下[[南昌市|南昌]]。東路軍經由閩浙,最後與主力軍會合於[[南京市|南京]],新直系潰敗。孙中山去世后蒋中正对中共的态度急转直下,经过清党([[四·一二事件]]),蔣中正於1927年4月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是為[[寧漢分裂]];隨後武漢國民政府同意「分共」,與南京方面合併,史稱[[宁汉合流]]。[[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1日]]發動[[南昌起義|南昌事變]],建立[[中國工農革命軍|共軍]]。[[1928年]]西北軍[[冯玉祥]]與晉系[[阎锡山]]加入國軍,兵分三路攻向北京。期間日本為阻礙北伐於[[濟南市|濟南]]引發[[五三慘案]],國軍避免衝突而繞道。最後國軍攻克北京;奉系[[张作霖]]於[[瀋陽市|瀋陽]]皇姑屯車站遭日本人炸死。年底,其子[[张学良]]宣佈[[東北易幟]],北京被改名為北平。至此北伐完成,北洋政府結束,進入訓政時期。

=== 訓政時期 ===
[[File:Border of Nanjing.jpg|right|225px|thumb|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為建設南京成為現代化都市,而於[[1927年]]發表「[[首都計畫]]」。]]
{{Main|國民政府|黃金十年}}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後根據《[[國民政府建國大綱]]》,開始實施[[訓政]],建立以中國國民黨為領導核心的國家體制,至[[1947年]]頒行《[[中華民國憲法]]》時方告結束;其中,至抗戰爆發前的這段時期又稱「[[南京十年|黃金十年]]」。國民政府定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首都]],以「[[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以[[1924年]]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辭為[[中華民國國歌|國歌]]。

國民政府雖在政治上暫行[[一黨專政]],但在各方面推動改革:在[[外交]]上,[[不平等条约]]通過外交途徑逐漸廢除。為了建立運輸要道,以南京市與[[蘭州市]]為中心,建設聯省[[公路]]與[[粵漢鐵路|粵漢]]、[[浙贛鐵路|浙贛]]、[[隴海鐵路|隴海]]等[[鐵路]]幹線,並且建立廣泛分佈的[[通信|通訊]]設施改善訊息傳輸。[[財政]]方面則是穩定物價、改革[[銀行]]和統一幣制,並且增大工業和農業生產<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四章{{〈}}體制認同與政治權利之爭{{〉}},第192頁。</ref>。為了提升民生品質,積極將[[立法]]和[[刑法]]系統現代化;大力建設首都南京,實踐[[都市計畫]],美化、綠化市容;於各省[[省會]]或[[首邑]]改善公共衛生設施,立法禁止毒品買賣。在[[學術]]上,在各大城市廣設[[大專院校]],並建立[[中央研究院]]等學術研究機構,並制定[[中國歷代官方語言|國語]]以便統一中國社會。[[晏陽初]]、[[梁漱溟]]等人推動的農村運動,以及[[蔣中正]]提倡的[[新生活運動]]也開始於此時期。這些改革增進民眾的統一感和自豪感,也使得中國國民黨在中國國內的聲望提高。

但在军事上,中華民國卻處於內憂外患的窘境。由於中央推行裁軍,導致地方各派系(如[[李宗仁|桂]]、[[阎锡山|晉]]及[[冯玉祥|馮]])與中央的關係惡化<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四章〈體制認同與政治權利之爭〉,第三節〈國民黨的內鬥與剿共〉,第223頁</ref>,最終導致[[1930年]]爆發的[[中原大戰]],由中央軍勝利。而後為消灭盤據[[贛南]]的中國共產黨,先後發起五次「剿共」,迫使中共於[[1934年]]10月撤离,最後抵達[[陝北]],後來史稱[[长征]]。日本於此期間逐步加強侵略,[[九一八事變]]後吞併[[中國東北]]並建立[[满洲国]];於[[一二八事變]]意圖侵略[[上海市|上海]],最後國軍成功抵禦而停戰。隨後日本藉由[[長城戰役]]、[[華北五省自治]],企圖吞併[[中國華北]]。當時[[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定下「[[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爲避免對日全面作戰,對內積極除去內患。因剿共失利,且國內反日情緒逐步高漲,[[张学良]]与西北军[[杨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發动[[西安事变]],兵谏扣蒋,要求停止剿共、一致抗日,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五章〈日軍侵華與抗日風潮〉,第248頁。</ref>,為改寫中華民國未來歷史埋下伏綫。當時國民政府仍無足夠實力與日本抗衡,因而繼續拖延全面開戰時間以存積實力,同時消耗日本之戰力<ref group="參">張玉法(1999年):《中華民國史稿》第六章{{〈}}抗日陣營的整合與分裂{{〉}},第302頁。</ref>。

=== 抗戰時期 ===
{{Main|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7年]][[7月7日]],日本引發[[盧溝橋事變]]後陸續攻陷華北各地,[[中国抗日战争|對日抗戰]]全面爆發。蔣中正定下「[[以空間換時間]]」、固守耗敵以待國際局勢轉變。8月上海發生[[淞滬會戰]],國軍戰敗受創慘重,但也使日軍戰略改為由東向西入侵。國民政府遷至[[重慶市|重慶]]後,首都南京於12月淪陷,日本發動震驚國際的[[南京大屠殺]]。而後侵華南北日軍欲會師[[徐州市|徐州]]時,國軍在台兒莊擊潰之,史稱[[台兒莊大捷]]。而後為了防止日軍南下及西進,國軍[[花园口决堤事件|決黃河堤防]]以阻敵。當時國軍軍力共170萬人<ref group="注">計步兵128個師、46個獨立旅、騎兵9個師、6個獨立旅、砲兵4旅、20個獨立團,正規軍合計170萬人。</ref>。[[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與[[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擊戰]],並且擴張根據地。因戰爭爆發,[[行憲]]被迫延後。

[[1938年]]8月發生[[武漢会战]],日軍攻下[[武漢市|武漢]],同期間又攻下[[廣州市|廣州]]侵略華南。[[1939年]]期間中日雙方於豫鄂湘桂各省交戰,日本軍三次南下[[長沙市|長沙]]皆為國軍擊潰,史稱[[長沙大捷]]。直到[[1943年]],国军与日军多次在中原、兩湖與江浙等地區爆发[[浙贛戰役]]、[[鄂西會戰]]與[[常德會戰]]等,然而國軍均維持对峙态势。淪陷區方面,國軍開闢敵後戰場对敌牽制游擊,日軍僅能控制據點與交通線。至1940年,日本為了管理佔領地並達成「以華制華」目的,陸續建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汪精衛政權]]等[[傀儡政權]]。 

[[File:Cairo conference.jpg|left|225px|thumb|[[1943年]]11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左)、美國總統[[羅斯福]](中)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右)在埃及首都開羅發表[[開羅宣言]]。]]
在外交上,[[美國]]力促中日和談。由於日本一方開出的停戰條件過高令中國難以接受,以及日本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和談最後破裂。[[1941年]]7月,[[美國|美]][[英國|英]]中[[荷蘭|荷]]等國成立「[[ABCD包圍網]]」對日禁運。最終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開啟[[太平洋戰爭]],中華民國遂正式成為[[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一員並正式對日本宣戰。[[英國]]開放[[滇緬公路]]補給物資,英美各國亦與中國簽訂平等條約。由於英美各國採「[[先歐後亞]]」策略,中國方面仍未減輕負擔。日軍意圖切斷中國對外補給線,於[[1942年]]攻擊[[緬甸]],國軍派[[中國遠征軍]]意圖保護緬甸但失敗。[[1944年]],中英盟軍反攻[[緬北滇西戰役|收復緬北]],並建立[[中印公路]]。這段期間日本發動「[[豫湘桂會戰|一號作戰]]」,先後打通平漢、漢粵線,建立大陸補給線。並攻至[[獨山]],一度威脅陪都重慶。

[[1945年]]時,[[同盟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已逐步逼近日本本土,國軍在中美空軍支援下牽制日軍並轟炸大陸補給線。日軍意圖反制而發動[[豫西鄂北會戰]]與[[湘西會戰]],國軍皆抵禦成功;4月國軍發動反擊,至8月收復廣西全境,並意圖收復華南。美國於同年8月初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苏联]]發動[[八月風暴行動]]攻滅[[满洲国]]並佔領中國東北;日本最終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降伏文書]]簽署後,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冈村宁次]]於[[9月9日]]在南京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呈交[[日本投降|投降書]],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抗戰勝利,中華民國收復東北領土與[[台灣]]。雖然國軍因為裝備、經濟等因素不如日軍,在整體戰爭中處於劣勢,但國軍成功拖住日軍主要戰力,並在部份戰役中獲得勝利<ref group="注">例如[[台兒莊會戰|台兒莊]]、[[淞沪会战|淞滬]]、[[第三次长沙战役|長沙]]等戰役,[[上海市]]、[[筧橋]]等空戰。共有38,931次小型戰鬥、1,117次重大戰役、22場大會戰,傷亡人數高達330餘萬人(含[[1937年]]至[[1945年]]間的補充兵員)</ref>,使盟軍得以在戰略上順利對付日軍。

=== 國共內戰 ===
[[File:Mao and Chiang1945.jpg|right|225px|thumb|[[1945年]]10月,美國大使[[赫爾利]](左)、[[蔣中正]](中)、[[毛澤東]](右)在[[重庆]]就諸多政治議題展開[[重慶談判|會談]]。]]
{{Main|國共內戰|行憲}}

抗战胜利后,正值戰後復員之際,国共问题再次凸显<ref group="注">。[[國共內戰]]共可分為兩次,第一次是1927年至1937年間,因為[[西安事變]]而止。第二次則是1945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遷台,兩岸分治,至此兩岸長期軍事對立。本內戰時期為[[第二次國共內戰]]。</ref>。自[[1945年]]9月起至次年1月,中國共產黨為爭奪受降權和受降區域與政府軍[[1945年国共冲突|发生武裝衝突]]。政治上,国民政府希望尽早促成宪政,解散[[解放区]]和中共军队,而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则希望组建各党派联合政府;美国政府先后派遣[[赫尔利]],[[马歇尔]],[[司徒雷登]]进行调停,其中以[[马歇尔使华]]调停最为著名。国共双方虽然相继協商出[[双十协定]]、[[政协决议]]與[[整军方案]],但终因诸多问题而未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实现统一。同一時期,[[臺灣|台灣]]在[[1945年]][[臺灣光復|光復]]後,由於接管政務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不當引發民怨,最後於[[1947年]]春發生[[二二八事件]],此事件加深省籍情結,使台灣民眾開始不信任政府,促使日後[[台灣獨立運動]]的發展。

抗戰結束後,國內各界呼籲國民政府盡快實施[[憲政]]的聲浪日增。1946年11月,国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宣布缺席的情况下召集[[制宪国民大会]],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並在1947年11月举行[[1947年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全國大選]]。[[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行憲國民大會]]通過[[莫德惠]]、[[胡適]]等所提出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ref group="參">第一屆國民大會實錄,1948年,南京</ref>以因應當時已全面爆發的內戰局勢;同時,大會選舉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總統]]、[[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分別由蔣中正和[[李宗仁]]當選。同年5月20日,蔣中正、李宗仁就任總統及副總統職,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開始實施憲政。
[[File:KMTretreat.svg|thumb|225px| [[中國國民黨]]撤退時,中央政府由[[南京]]遷移至[[廣州]]、[[重慶]]、[[成都]],最後抵達[[臺北]]。]]

1946年[[1月停战令]]之后,军事冲突暂息数月。同年3月1日,[[蘇聯]]向國民政府表態決定自東北撤軍,而蘇聯撤軍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隨即迅速占領重要據點,破壞交通,阻止國軍北上,導致4月時東北發生大規模軍事衝突。[[六月停战令|6月停战令]]前后,山东和中原地区再度爆发冲突,中国共产党将此视为全面内战起始点。1947年初,中国共产党以国民党缺乏诚意为由三次拒絕与国民政府继续和谈、并堅持廢除《[[中华民国宪法]]》,至此國共谈判完全破裂。2月,美國宣布完全退出國共調停,並開始撤出在華駐軍。3月,國民政府將中国共产党代表團成员逐出首都南京,董必武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返回延安;同月,[[胡宗南]]率軍攻打中共中央根据地[[延安市|延安]];6月,國民政府正式通缉[[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要員,[[第二次国共内战]]全面爆發。戰爭初期,國軍在各個戰場呈進攻態勢,雖經幾遭挫折,终在[[1947年]]秋收復全國大部分地區。1947年入冬開始,共軍反攻駐守於大城的政府軍,相繼占領[[石家莊]]、[[四平]]等北方大城。1948年入夏,國軍困守城市,失去周圍農村拱護,戰局對政府不利。[[1948年]]9月[[辽沈战役|遼西會戰]]爆發後,國軍失守東北,政府內部要求蔣辭職呼聲甚高;而在[[關內]]方面,11月爆發[[淮海战役|徐蚌會戰]],國軍被共軍分割包圍,於隔年1月潰敗<ref group="參">中華民國史,第三编第六卷,中華書局,2001</ref>。前兩次戰役使華北受到孤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平津會戰]]爆發,東北共軍入關切斷國軍的退路天津,最後北平守將[[傅作義]]投降,華北淪陷。1949年1月底,蔣中正宣布下野,只任中國國民黨總裁,總統位由李宗仁代理。

[[1949年]]4月,李宗仁與中國共產黨在北平開啟[[北平和談|和談]]以期「劃[[長江|江]]而治」。然而中国共产党提出逮捕中华民國正副總統等「[[43名戰犯]]」、無論和戰解放軍均需過江及改編政府與軍隊等要求,中華民國政府無法接受,談判宣告破裂。不久[[中国人民解放军]]發動[[渡江戰役]],[[江陰要塞]]投降,[[南京市|南京]]、[[上海市|上海]]及[[武漢市|武漢]]等南方重要都市相繼失陷。共軍於8月至10月陸續佔領華南地區:華東共軍于10月進至福建,但於金門的[[古寧頭戰役]]戰敗;共軍將領[[劉伯承]]和[[鄧小平]]於11月至次年3月陸續攻佔四川、西康等地。李宗仁見大勢已去,赴香港後逃至美國,蔣中正則於西南繼續領導國軍持續作戰,最終退往台灣。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失守前,先後遷往[[廣州市|廣州]]等地,最終於同年12月遷至[[臺北市|台北]],至此失去中國大陸領土及98%人民之[[治權]]。

=== 政府遷台 ===
{{Portal|台灣|Taiwan-icon.svg}}
{{Main|台灣戰後時期|台灣省戒嚴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峽兩岸關係|台海兩岸]]開始[[兩岸分治|分治]]。[[1950年]]3月,代總統[[李宗仁]]滯留美國,蔣中正宣布在台灣復行視事。此時政府財政匱乏,使用先前搶運來台灣的黃金解危。期間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依舊[[台灣海峽危機|動盪不安]],受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軍]]猛烈攻擊。[[1950年]][[朝鲜战争|韓戰]]爆發後,[[美國]]派[[第七艦隊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協防並給予[[美援|經濟援助]],使中華民國轉危為安並且穩定軍事與經濟。但因國軍優先守衛台灣,[[海南岛|海南島]]、[[萬山群島]]與[[舟山群島]]先後落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控制;另外,據守滇南的國軍撤至[[緬甸]]北部,最後部份軍隊撤往台灣。在金門先後發生的[[古寧頭戰役]]、[[九三砲戰]]([[1954年]])及[[金門炮戰|八二三砲戰]]([[1958年]]),由於國軍防禦堅強及解放軍缺乏渡海能力,使得兩岸的軍事局勢逐漸由直接作戰轉為偶發衝突的對峙局面。[[1955年]][[大陳島撤退]]後,[[中華民國政府]]的有效統治區域僅限於台灣、[[澎湖群島|澎湖]]、[[金門群島|金門]]、[[馬祖列島|馬祖]]等[[島嶼]],並延續迄今。

[[File:Cksarptnasa.jpg|left|225px|thumb|中正國際機場是中華民國政府在[[1970年代]]興辦的「[[十大建設]]」之一,現改名[[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兩岸戰事漸歇後,中華民國政府將金門、馬祖等外島作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峙的[[前線]],在[[台灣]]大力發展各項建設,使台灣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逐漸提高。為了抗共,中華民國政府藉由《[[台灣省戒嚴令|戒嚴令]]》與《[[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凍結[[民主]]憲政體制,除加強「[[反共抗俄]]」宣傳外,也將[[反攻大陸|收復中國大陸領土]]作為重要國策;蔣中正則藉由《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行連選連任,先後擔任第一至第五任總統,任內大力實施[[威權統治]]。雖然安定內部,但造成許多人民被指為「[[匪諜]]」遭迫害,[[人權]]缺少保障,史稱[[白色恐怖]]。[[1951年]],台灣省實施[[地方自治]],省議員及省轄縣、市長實施[[民選]]。[[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發起[[文化大革命]],使[[中華文化]]遭受空前破壞,中華民國政府因而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內政方面,[[台灣省政府]]推行土地改革([[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ref group="參">[http://www.landreform.org.tw/html/02-05.htm 土地改革紀念館]</ref>,穩定農業;工業方面,藉由土地改革,帶動台灣的[[民營企業]]與工商業發展,發展出以加工出口導向為主的產業模式。

[[1970年代]]前,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華民國為[[中國]]的合法代表,然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逐漸增加。[[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通過《[[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第2758號決議]]》,中華民國隨之宣佈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原有的中國代表席次。此後在國際上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大幅減少,國際社會開始改以「台灣」稱之。[[第一次石油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不景氣,為穩定經濟發展,[[1973年]]11月,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宣示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這些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使[[1980年代]]後的中華民國躋身[[亞洲四小龍]]之一。產業結構逐漸過渡到勞力密集工業,並朝向服務業發展。在民生富裕的背景下,台灣各種社會運動、政治運動能量皆在此時期累積。蔣中正於[[1975年]][[4月5日]]病逝後,由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至[[1978年]]屆滿,隨後由[[蔣經國]]當選第六及第七任總統。

=== 解嚴至今 ===
{{See Also|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臺灣選舉|公民投票法|海峽兩岸關係}}

[[1978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次年發生[[美麗島事件]]。為了因應國際情勢演變,及解決國內民主改革需求,蔣經國審慎推動國家邁向民主化。[[1987年]]對[[黨外運動|黨外人士]]成立的[[民主進步黨]]的成立採取寬容態度;兩年後開放組黨,繼而宣佈解除[[台灣省戒嚴令|台灣地區戒嚴令]]、開放民眾赴中國大陸探親,兩岸交流自此逐漸熱絡。[[1988年]],蔣經國病逝台北,[[李登輝]]以[[中華民國副總統|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並於[[1990年]]當選第八任總統。[[1990年]],國內大學生為了[[萬年國會]]問題發起[[三月學運]],為了使憲政回歸正常,李登輝推動修憲、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制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憲法增修條文]]、並[[中華民國國會在臺灣之全面選舉與罷免|全面改選國會]](包括[[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最終達成總統[[直接选举|直選]],使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逐漸向台灣社會靠攏。

[[1996年]],在[[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第四次台海危机]]所造成的紧张局势及國際社會關注之下,李登輝於[[1996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華民國首次正、副總統直選]]中與[[連戰]]搭檔競選成功,順利連任總統。為了化解省籍情結,李登輝提出「[[新台灣人]]」的理念,並提出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政策。1997[[香港主權移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加強對台灣主權的主張,而中華民國則力圖保持本身政治經濟穩定。兩岸政府於[[1990年代]]以民間機構建立起非政治的協商與對話機制,亦曾舉行兩次[[辜汪會談]];但在[[1999年]]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兩國論]]」後,兩岸的對話機制長期陷入停滯。在[[1990年代]]中後期,台灣的[[治安]]案件不斷,連帶使國民黨政府的威信受到挑戰,也埋下[[2000年]][[政黨輪替]]的主因。[[1999年]]9月21日,台灣中部發生[[921大地震]],使社會與經濟情勢一度緊張。

[[File:Taiwan Vice-President Annette Lu (呂秀蓮副總統) gives a speech at the 228 Memorial in Taipei..jpg|thumb|left|225px|中華民國首位[[民主進步黨|民主進步黨籍]]的女性副總統[[呂秀蓮]]。]]
[[2000年]]舉行的[[2000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二次正、副總統直選]],由民主進步黨籍的[[陳水扁]]與[[呂秀蓮]][[陳水扁政府|當選]],實現中華民國行憲後首次[[政黨輪替]];但民進黨並未於[[2001年|隔年]]的[[中華民國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立委選舉]]中過半,導致施政上時常與在野[[國民黨]]發生衝突。此時因[[泛藍|藍]][[泛綠|綠]]政黨惡鬥、[[中國崛起]]、產業外移與[[台灣媒體亂象|媒體亂象]]影響,國內政治、社會及經濟等均顯得動盪不安<ref group="參" name="產業外移">{{cite web |url=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title=產業外移的危機與轉機 |accessdate=2007年10月1日 |author=邱曉嘉 |date=2000年9月31日 |format=HTML |publisher=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archiveurl=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89/C/TE-C-089-020.htm |archivedate=2000年9月31日 }}</ref>。由於政府提倡高科技發展,[[服務業]]與[[高科技|高科技產業]]的比例逐漸過半,並於2002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2年8月,陳水扁發表「[[一邊一國|一邊一國論]]」,引發大陸方不滿。[[2004年]],陳水扁成功[[2004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任總統]],但因選舉前夕發生[[三一九槍擊事件|槍擊事件]],部分人士質疑選舉結果並發起抗爭;年底,民主進步黨於[[200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立委選舉]]中未能過半,無法全面執政的局面再次延續。[[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召開修訂憲法,將修憲權力移交給[[中華民國國民|國民]]<ref group="參">中華民國修憲史,謝政道,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7</ref>;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同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表示「[[一個中國]]」的主張,造成台灣部分輿論不滿,因而發起[[三二六護台灣大遊行]]表示對維護國家主權獨立自主的訴求。[[2006年]]起,陳水扁親信涉及的[[陳水扁家庭密帳案|多起貪污弊案]]遭到揭發,對陳水扁政府和民主進步黨的聲望造成嚴重的打擊,更引發要求陳水扁下台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

[[2008年]]1月的[[200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第七屆立委選舉]]首次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國國民黨取得超過三分之二的席次,但選制的改變也使得小型政黨的發展空間遭到壓縮。同年[[3月22日]]的[[2008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第十二任總統選舉]],中國國民黨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分別[[馬英九政府|當選總統、副總統]],達成第二次政黨輪替;[[5月20日]]馬英九就任總統後,以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承認[[九二共識]]等方式來積極改善兩岸關係。[[2010年]]底,[[2010年中華民國縣市改制直轄市|縣市合併升格改制案]]實施,形成「[[三都十五縣|五都十四縣三市]]」的國土格局。[[2012年]]1月,馬英九與[[吳敦義]]搭擋[[2012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連任總統成功]],中國國民黨也在立法院[[2012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取得過半數議席]],被認為是國內民眾對於兩岸關係改善的認同所致<ref group="參">[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1668679無法回頭的兩岸 馬連任致勝關鍵 - 中廣新聞網 2012.01.17]</ref><ref group="參">[http://news.sina.com.hk/news/7/1/1/2549783/1.html 馬英九連任是兩岸政策公投的勝利 - 明報 2012.01.15]</ref>。

--Skyfiler留言2013年5月12日 (日) 06:15 (UTC)[回复]

该条目于民国102年8月24日前后有否遭到恶意编辑?

[编辑]

目前在页面前端有一大块无法辨读的断句残篇,且换行诡谲。请问是有人正在编辑的异象还是遭恶意编辑损毁?Chu Tse-tien留言2013年8月24日 (六) 18:59 (UTC)[回复]

优良条目重审(第二次)

[编辑]
~移动自Wikipedia:优良条目重审~(最后修订

中华民国历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斋寮 | 书房 | 吾绩 | 信息 2013年11月15日 (五) 17:12 (UTC)[回复]

投票期:2013年11月15日 (五) 17:12 (UTC) 至 2013年11月22日 (五) 17:12 (UTC)

优良条目重审(第三次)

[编辑]

中华民国历史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提名人:GZWDer留言2014年9月27日 (六) 09:03 (UTC)[回复]

投票期:2014年9月27日 (六) 09:03 (UTC) 至 2014年10月4日 (六) 09:03 (UTC)
2支持,2反对,撤消。--14.209.188.7留言2014年10月4日 (六) 09:31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中华民国历史中的5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报告软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11:55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