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2023年广州地铁诬陷“偷拍”事件
外观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名字的问题
[编辑]广州地铁“偷拍”事件是中国大陆媒体用的较多命名。难怪网友要说“一位大叔被污蔑拍照热搜高挂三天,偷拍视频团伙不予显示”,以个案新闻覆盖偷拍产业链。--Berthe(留言) 2023年6月26日 (一) 22:06 (UTC)
- @Iokseng:这不是刑事案件,用“诬陷案”命名,并不准确。而且“川大女研究生广州地铁诬陷”,语意不通。--Berthe(留言) 2023年6月26日 (一) 23:30 (UTC)
- 应该用“诬陷事件”,如果使用“偷拍”事件,本质上还是一种暗示或者倾向。例如a造谣b做c事件,客观的描述是a造谣b的事件,如果你使用a的说辞,称之为“c”事件,就是一种倾向。这个事件是核心是诬陷,而不是偷拍,使用偷拍就是转移诬陷这一事实的焦点。--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6日 (四) 06:07 (UTC)
- @我就是陈佳:,如果是“诬陷事件”,社会意义不大。无论张薇“误指”或“诬陷”,某种程度上,都是大叔和张薇之间的事。这个事件反反复复,就是因为“偷拍”这一根源。“女性误指男性偷拍”覆盖“男性广泛偷拍女性”,才是本事件在中国大陆网络不断讨论的根源。要不然,就用《美国之音》的命名——“张薇事件”。--Berthe(留言) 2023年7月6日 (四) 13:00 (UTC)
- 就事论事,这个事件涉及的就是大叔和张薇之间的事,大叔没有偷拍的行为,那么这个事件的描述形容词加上“偷拍”一定程度上会误导了解事件的受众。如果关注偷拍这个话题,可以另行建立词条。
- “女性误指男性偷拍”覆盖“男性广泛偷拍女性”,这个说法有来源吗?
- 这个事件被广泛关注,和张薇的几个关键行为有关,1.当场她已经发现没有偷拍,然后还说“小心点,不要乱拍别人”,2.已经明知没有偷拍的情况下,发布到网络上煽动舆论攻击该大叔。3.网爆大叔的时候说道“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
- 之前类似的案例也有不少,基本上没有大的传播范围,但是张薇的行为和言论太过夸张,才引起类似的传播效果。
- 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乌龙事件,我想基本上没有人会关注,但是张薇后续的行为和言论把这个事件影响夸大化了。
- 希望维基百科的内容能客观中立。--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7日 (五) 08:15 (UTC)
- 无论张薇“误指”或“诬陷”
- 这个事件不存在“误指”的可能性,在你最开始编辑的版本里面,就明确的可以知道张薇在地铁的时候就知道没有发生偷拍。
- 这个词条就是这个事情的词条,客观完整的呈现这个内容。--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7日 (五) 13:52 (UTC)
- @我就是陈佳:,如果是“诬陷事件”,社会意义不大。无论张薇“误指”或“诬陷”,某种程度上,都是大叔和张薇之间的事。这个事件反反复复,就是因为“偷拍”这一根源。“女性误指男性偷拍”覆盖“男性广泛偷拍女性”,才是本事件在中国大陆网络不断讨论的根源。要不然,就用《美国之音》的命名——“张薇事件”。--Berthe(留言) 2023年7月6日 (四) 13:00 (UTC)
- “诬陷偷拍事件”或“偷拍诬陷事件”怎么样?--GUT412454(留言) 2023年7月7日 (五) 12:43 (UTC)
- 诬陷偷拍事件比较符合语法,也比较客观。--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7日 (五) 13:38 (UTC)
- 那么,要移回前一个名称吗?或是使用其他名称?--Iokseng(留言) 2023年6月27日 (二) 00:00 (UTC)
- 已移动到移动请求建议的名称。--Iokseng(留言) 2023年6月27日 (二) 00:05 (UTC)
- @Iokseng:,广州地铁诬陷“偷拍”事件”的命名语法更差,就用美国之音的“张薇事件”吧。@我就是陈佳:,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非要通过命名定性张薇诬陷,对条目没有帮助--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7:00 (UTC)
- 为什么定义是诬陷,看你删除的这个内容就能知道 2023年6月9日下午,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当时警方已介入处理,因为是误会,双方当时已经和解。且澄清该男子并未偷拍。但张薇在事后和解且无相关证据的情况下,仍然将男子的视频不加以打码处理发布在公共网络上并配文“猥琐男”等字眼发布在微博平台。众多网友认为张薇的所作所为已经涉及了恶意网暴行为。
- 张薇是在明确知道对方清白,而且当时就在警方调节下和解了,如果张薇是不清楚,或者有误会的情况下发布视频这些,那就可以定义是乌龙。
- 每个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不一致,但是1+1也可以有人觉得是=3,我们用一个普通人在中立的立场来看,1+1=2。
- 例如这个事件台媒的形容是 硬咬“老伯偷拍”,微博、知乎相关的话题是“大叔被疑偷拍自证清白后仍遭女子曝光”,当然也可以说全世界都错了,1+1=3。
- 你在这个词条加入对中国社会、监管的批评,但是你没有办法加入对受害者农民工的批评吧,也只能删除张薇明知对方清白还网爆的对方的内容。
- 这个事件就是一个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利用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距,对一个农民工进行网爆,没有想到网民不傻,自己被反噬。如果张薇指控一个腾讯高阶的领导,或者学校的领导,在私下的场合有性骚扰,社会舆论情况情况可能是另外一个情况。一般来讲社会舆论会天然的同情弱者,农民工的社会属性很明显是弱智,加上张薇的指控完全是捏造,而且她自己发的视频都证明了对方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还说“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维权了吗?”
- 这个事情在张薇检查农民工手机之前可以说是误会,但是检查完手机,经过警方调节和解后,已经完全清晰的情况,再在网络上发布对方未打码视频,造谣对方不是第一次,还诅咒“出门必死”,这个情况就很明显了。--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7:55 (UTC)
- 偷拍视频团伙这个你可以新建一个词条,这个完全合理,但是这个词条不是偷拍视频团伙的词条,词条不是你表达社会主张的工具。--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8:08 (UTC)
这个是一个新闻事件的词条
[编辑]请保持客观中立,而不是明显的倾向性。 客观的把相关事件的经过收集,相关内容收集。--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7日 (五) 13:58 (UTC)
- @我就是陈佳:,编辑的时候用了一堆“农民工”。本次事件,男子“农民工”身份,就是与张薇“完美加害者”形象对立的。--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7:10 (UTC)
- 最开始版本就是农民工,另外 2023年6月9日下午,广州地铁工作人员回应中国新闻周刊,当时警方已介入处理,因为是误会,双方当时已经和解。且澄清该男子并未偷拍。但张薇在事后和解且无相关证据的情况下,仍然将男子的视频不加以打码处理发布在公共网络上并配文“猥琐男”等字眼发布在微博平台。众多网友认为张薇的所作所为已经涉及了恶意网暴行为。 这个事实有来源说明,你故意移除的原因是什么呢?
- 你在这个词条添加的内容,基本上和本事件无关,加入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社会的批判之内。你可以去新开一个词条,这个词条就是本次事件的词条。你也可以写文章去批判社会,批判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要移除本次事件的内容。
- 你在词条里面强调性别对立,这次事件能火爆,主要还是张薇的言行太夸张,事发当天已经在警方的调节下和解了,她本人也完全知道对方没有偷拍行为,然后把对方的露脸视频曝光,并进行人身攻击。
- 三立新闻李育道:“这种通过曝光他人的新型霸凌,需要认真对待。总想通过网路暴力制裁别人,是一种畸形心态。且往往一发不可收拾,直接毁了一个人”
- 维基的词条就是要客观把相应的内容记录下来,价值判断是另外的事情。张薇是否是完美加害者是价值判断,但是这个事件本身的记录是一个事实记录。
- 你把这个词条的事实内容可以删除,但是网络上数以亿的曝光内容呢?
- 这个事件受害者是农民工,加害者是张薇,这个价值观我们不做判断,但是你的行为反而让人觉得农民工是加害者,张薇是受害者了。
- 这个事件的价值观评论外面很多,在维基百科这里,记录事件就行了。
- 张薇事件中,她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身份和受害者的农民工身份,在这里就凸显了,没有人关心一个农民工的遭遇,被打上猥琐男的标签,在网络曝光数已亿计,但是大量的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关心的是张薇是否收到了委屈。
- 这个事件两者的社会阶层差距是明显的,调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也是天差地别,面对张薇这个农民工没有任何抗争的能力,这个也是本次事件热度很高的原因。
- 你加入手中的手机地铁照片的内容,想给人一种感觉他真偷拍了,如果他真的偷拍了,张薇早就曝光了。很多时候女权主义者强调,没有完美受害者,不要纠结受害者的小细节。
- 这个事件本来在当天误会发生后,警方调节和解后就结束的,是张薇在明知对方没有偷拍行为的情况下,硬在网络造谣,而被反噬了。这个事情本质上很简单,台媒一句话说的很好 硬咬“老伯偷拍”。而且这个事件农民工完全清白的证据就是张薇自己发布的视频证明了,张薇如果但凡有一丝占理,这个事情就不会这个样子。
- 你编辑的时候,你只能删除张薇明知对方清白,还故意造谣的内容,加上一些对中国社会的批评,也没有办法加上农民工的黑点。那种一直黑大陆的台媒这个事情都没有办法黑,确实这个事情张薇是完全不占理,唯一可以争议的点就是处罚是否合理这些。--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7:37 (UTC)
- “你加入手中的手机地铁照片的内容,想给人一种感觉他真偷拍了”。你也认为是“感觉他真偷拍了”?这是《红星新闻》的报道。本就是事件中网友相关讨论。回避和过分强调“农民工”一样。不过是把他当“完美受害人”,再强调张薇是”“完美加害人”。他就是在6月7日坐地铁的乘客,不要预设立场。“这个事件两者的社会阶层差距是明显的,调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也是天差地别,面对张薇这个农民工没有任何抗争的能力,这个也是本次事件热度很高的原因。”人家儿子接受采访说的话,你没有看到?--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8:47 (UTC)
- 他们说如果对方不道歉就提告,在派出所进行调节后,他儿子说的“她还是名学生,公开道歉就好,不想影响她太多。”“她是大学生,我们是农民工,她的文化水平比我们高,犯了错我们应该给她一次机会。她(考上大学)不容易,希望学校不要开除她。”。
- 当天张薇小号说的:“别骂了别骂了,她已经得到了教训,当事人 都原谅了,网友还跳脚什么……”
- 这两个一对比,还真是完美受害者和加害者。受害者考虑到加害者的会不会有不好,加害者想的是我都道歉了,还要怎么样。
- 如果受害者开一个微博进行控诉,讲一下他们家因为这个事情有多少负面影响,甚至提告,张薇无法这样轻松的解决这个事情,肯定会受到更大的社会舆论负面影响。
- 张薇当时也被爆大量其它黑料,多次霸凌同学,旷课等,借用张薇的一句话,如果她没有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出来发声。这些负面黑料也是扩大整个事件影响的很重要原因,持续的推高热度。
- 还有一开始刻意隐藏已经在警方的调节下和解的情况,这个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的专业,如果当时第一条微博提到这个,估计后面也没有这么大的热度。
- 这个事件引爆热度的核心不是偷拍,是诬陷,然后关联出霸凌同学、推荐免试研究生、旷课这些。如果只是局限于第一天微博的诬陷,可能热度不大,但是后面霸凌同学这个爆料出来,就给公众的影响是,张薇一直在欺负弱势群体。在学校的时候欺负内向的同学,在社会欺负农民工,这个更加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情绪。
- 张薇在小红书、抖音的发言也是热度的一个点,一边教人拿彩礼,一边教人做独立女性,她本人的争议性太大了。--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9:25 (UTC)
- 你说“农民工没有任何抗争的能力”。结果,人家父子在6月11日说的是“如果对方不道歉就提告”,后面的话也很合理。网友有质疑拍摄的地铁照片,邓先生也有正常回应。--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0:33 (UTC)
建议移除 舆论对事件的热议和对中国偷拍问题的压制
[编辑]这个话题建议单独开词条,这个实际和本词条关联不大,只是voa这些媒体把任何话题都用来攻击中国政策。而且这个事件攻击中国的政策明显不合理,事件里面的“齐叔”是中国人没有错,但是他在日本,中国警方显然是无法在日本境内执法的,这个要求对中国警方无法实现。技术上来,这个事情只能要求日本警方进行执法,只有他们才有日本的执法权。 另外事实上中国警方这类执法比日本严格多了,你可以说管控言论,但是不能说他纵容这些,不然你问问因为这个被抓的网站主。 voa这种媒体不管什么事件,最后都转进到攻击中国政策,这种做法的完全没有客观性。言论管制这个确实是存在,但是把这个归于什么打压就是不客观了,新浪微博的情况是涉及敏感话题就自动屏蔽。例如张薇相关热搜的下架,如果按voa的模式解读,那就可以解读为对农民工的打压。bbc这种媒体,基本上任何内容是被限制在境内大范围传播的,无关内容。 这个是单纯的言论管制,避免讨论的内容过激,和打压无关。同时你可以在海外媒体看到相关的看法,大多也和微博看法一致。 基本上长期使用中国网络都知道,内容的审查不是全是表明监管的态度,很多单纯的不想太高热度,这个热度太高了,不确定是好还是坏,那就先下热搜再说,让话题冷却。--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09:53 (UTC)
- 一个事件有多个争议点,有什么奇怪。中国网友把BBC视频和本次事件放在一起讨论,是直接相关的。此外,“张薇相关热搜的下架”“这个是单纯的言论管制,避免讨论的内容过激,和打压无关。同时你可以在海外媒体看到相关的看法,大多也和微博看法一致。”有没有来源。--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0:26 (UTC)
-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国的社交网络,一个话题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这些言论管制就是控制热度,避免太热,然后话题不可控。
- 你可以在voa的报道里面看到,当事人是在日本,中国政府显然在日本没有执法权,中国警方也尝试过逮捕,但是对方始终在日本,不可能要求中国警方进入日本执法吧。拿这个事件攻击中国的政策明显是不合理,中国警方尝试逮捕,但是因为对方在日本无法实现,但是日本警方缺没有行动。
- 任何事件,都可以找个一个说话来攻击中国政策,现在很多中文维基词条质量很糟糕,就是单纯的无脑批评中国政府政策。
- 事实上这个事件中,你可以微博、知乎相关的讨论,认为对偷拍问题的压制,实际讨论的比较很少,你在微博和知乎也可以看到可以自由的讨论这个话题。bbc这个视频话题被禁还要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时很多人借这个视频攻击中国政府,在微博攻击中国政府的话题自然会被禁。
- 你可以看bbc的视频,当事人在日本完全不需要任何掩饰的讨论和经营,但是他们却选择离开中国去日本经营,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政府禁止类似业务,日本政府在放纵。而且当事人也说过,他打算加入日本国籍逃避中国的执法机关。这个内容的对比,反而凸显出中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明显比日本政府更负责,所以当事人才选择去日本。
- voa这些报道完全为了反对而反对就很有没有意义,任何新闻解读都是一样,bbc记者爆料犯罪分子因为中国查的太严跑去日本假设黄网也能解读成对中国偷拍问题的压制。--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0:56 (UTC)
- 这里有一个类似的案例,三名女子霸凌一个女子,男子见义勇为帮助受害女子后,公布视频,然后自己反而被退学。
- 这个里面的逻辑是什么,见义勇为后公布视频引起网络热度了,引起舆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相关部分都喜欢什么事情都没有。这个事件按voa的解释就是压制见义勇为,鼓励霸凌女生。 新闻来源:https://news.sina.com.cn/s/2023-07-05/doc-imyzrekr3171558.shtml--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1:10 (UTC)
-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国的社交网络,一个话题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这些言论管制就是控制热度,避免太热,然后话题不可控。”所以,你加了那么多本次事件的网络讨论数据,不就在证实《美国之音》的报道。言论管制,但不管控本次事件?“引起舆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讨论本次事件是受欢迎的?--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1:22 (UTC)
- 并不是本次事件受监管欢迎,而是本次事件确实有话题性,我引用了5个超过5亿浏览量的话题,每个话题都有新的变化。这次事件这么大的浏览量,和张薇的言行密切相关,“如果他真的没有偷拍那为什么 他没有为自己发声”、“我的权益没受到侵害,难道就不能够维权了吗?”,这些言论是引爆舆论关键的点。
- bbc的视频下被屏蔽,是因为有人借这个视频攻击中国政府。有言论管制这个我一直都承认,但是这个并不是对偷拍问题的压制,拿一个中国人在日本的行为攻击中国政府,这个被禁止,是言论管制没有错,但是并不是对偷拍问题的压制。言论管制的是反政府内容,而不是偷拍问题的讨论。
- 如果这个词条事件变成反政府,那么同样也会被收到相关的屏蔽,所有话题如果变成发政府的,都会被屏蔽。
- bbc记者爆料犯罪分子因为中国查的太严跑去日本假设黄网,这个视频反而可以理解为中国政府对偷拍的打击。--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2:44 (UTC)
-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国的社交网络,一个话题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这些言论管制就是控制热度,避免太热,然后话题不可控。”所以,你加了那么多本次事件的网络讨论数据,不就在证实《美国之音》的报道。言论管制,但不管控本次事件?“引起舆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讨论本次事件是受欢迎的?--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1:22 (UTC)
- “不知道你日常是否使用中国的社交网络,一个话题如果火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限制,这些言论管制就是控制热度,避免太热,然后话题不可控。”承认中国存在网络审查,是讨论的前提。“而是本次事件确实有话题性,我引用了5个超过5亿浏览量的话题,每个话题都有新的变化。这次事件这么大的浏览量,和张薇的言行密切相关[……]”新浪微博、知乎话题再变化,所有关注点还是这次事件。照你的说法,最后只能得出结论,无论如何引爆,中国网络审查都对本次事件网开一面。这不就是《美国之音》报道的一体两面。--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3:05 (UTC)
- 并没有对此网开一面,这个事件没有反对中国政府,单纯是张薇的个人行为。你看这些5亿浏览量的话题,都是讨论个人行为,那就不涉及监管,但是例如涉及到四川大学的内容,就限制讨论了。
- 例如你讨论明星,娱乐,美食都可以,只要不涉及反政府,不涉及相应的政府机构。微博上火爆的事情很多,不涉及这个的都没有限制,涉及这个的即使你的立场是亲政府也会被封禁。直接有亲政府的账号,讨论了敏感话题,是站在亲政府的立场,结果被封号了。
- bbc的视频话题为什么被限制,因为这个话题被用于攻击中国政府,而不是因为这个视频的内容。
- 有很多日常的一些话题都被禁用了,你能说是打压这些日常话题涉及的内容吗?
- 你可以直接去看相关事件的微博、知乎、新闻网站各种评论,包括海外的,大部分也都是指着张薇欺负大叔。在你引用的南方周末的文章里面有一句话:“一般网民都有是非判断,心中有一杆秤。在这起网暴事件中,我相信一些网民是看不下去了。”--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3:27 (UTC)
- 前面你的说法,“男子见义勇为帮助受害女子后,公布视频,然后自己反而被退学”,“这个里面的逻辑是什么,见义勇为后公布视频引起网络热度了,引起舆论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相关部分都喜欢什么事情都没有。”后面,你的观点又转到,不涉及政府,中国网络审查就不就会禁。反正本次事件,中国网络审查绝对没有干涉?中国大陆舆论中的怀疑,也不存在了?
- --Berthe(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4:42 (UTC)
- 中国网络审查是实时存在并且的,我并没有否认网络审查的不存在,反而一直强调这个是存在的,舆论的怀疑也存在。这种怀疑实际上是少数,你本人可以去打开微博看看,一个发生的微博的事情,至少要去微博看看吧。美国之音说爱国大v,军事大v轮番批判张薇,但是打开当时的微博看,说的是张薇道歉说谎,小号嘲讽,我已经加入了当时一些微博的引用。美国之音这篇报道,完全是一个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文章,那里面的内容去翻微博,发现大量的情况不符合。
- 举例有段时间健身是敏感词,那么会有舆论怀疑中国政府迫害人民,不让人民健身,但是原因并不是这个,是因为有政治内容关联到健身这个词。然后去减少的词条添加内容,说中国政府打压健身,这个讲不通啊。
- 我个人觉得,这个是一个在微博发生的网络事件,那么一定要引用当时微博的内容,而不是美国之音对中国有偏见的媒体。类似大纪元在中国问题的报道,通常不值得做可信的来源,同样我也认为美国之音在一些话题上偏向性太大了,如同大纪元。--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8日 (六) 16:23 (UTC)
- 如果确实觉得有争议,请不要写。零信息胜过错误或不实的信息。--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3年7月10日 (一) 10:38 (UTC)
- @User:我就是陈佳,如果你还打算参与这个条目的话,我的建议是:
- 如果你确实觉得美国之音所写的不可靠,可以提供对立的可靠来源以删除,或者将其作为半观点性来源陈述(比如改写成“美国之音报道xxx”),或者去Wikipedia:RSN和Wikipedia:互助客栈探讨。
- 停止引用不重要的微博来源。如果你真的觉得某件事有必要提及,引用二手新闻来源并同时引用微博的内容进行佐证。
- 停止进行自行分析。尽管你写的三条里不少《南方周末》实际上提及了类似的观点,但是你必须以合适的方式引用来源佐证这些。
- --ときさき くるみ 2023年7月10日 (一) 10:44 (UTC)
- 好的。
- 我在原文中提到大v对张薇的批判这里,引入当时在微博批判张薇的批判大v的链接,我感觉这里算合理。因为如果微博的上的事件,不引用微博当时的内容,只能引用第三方媒体引用后的内容,那这个词条的内容就很难客观真实。我加入微博来源的场景是讨论微博大v对张薇的批判,所以引入当时大v批判微博,引用原始事发的内容,补充完善相关的内容。
- 美国之音这个事实的报道和当时的批判微博事实是不相符合,所以我引入当时的微博作为佐证。美国之音的说法是爱国+军事大v对张薇进行批判,他的文章就把事件描述成政治打压,我引入的各种领域微博用户对张薇道歉内容的批判,作为事实佐证引入。
- 其它新闻来源基本上不会涉及这个话题,各种海外媒体也是直接的评价此事,如果必须引入其它新闻来源,那么就没有办法修正这个事实错误。--我就是陈佳(留言) 2023年7月10日 (一) 13:5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