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Sth60/试验:香港公营房屋楼宇设计类型 - 工字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工字型(英语:H Block)、又称 "H型大厦" ,是香港公营房屋其中一类住宅建筑设计,目前只有三款(当中再包括细分之特别设计)、均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规划、设计及发展。

不要与 "第一型徙置大厦" 混淆,虽然它的外形同样呈 "H/工" 字形,但它获归类于 "徙置大厦" 之中。

历史与概述

[编辑]

简述

[编辑]

工字型大厦是标准住宅建筑设计,由香港房屋委员会及房屋署于1976年发表[1]

横切面呈 "H" 或 "工" 字型,通常楼高26至28层,升降机大堂设于大厦正中(即位于 "工" 字中央一笔)。

屋宇设备

[编辑]

每座大厦设三部升降机,三部各服务不同的层数,多数安排为每三层一停。

两条楼梯设于升降机背后,楼梯为重叠设计,两条楼梯设于同一位置。

单位

[编辑]

单位面积一般比较大,属香港公营房屋屋邨之中拥有最多大型单位的大厦型号之一;最大的工字型大厦单位建筑面积达93.9平方米、位于沙田博康邨博文楼及博安楼2楼。

优势

[编辑]

此大厦设计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厦、露台相连式大厦及双塔式大厦设计之优点:

  • 通风良好,尤其是其最细房间三面环窗,且窗户面积颇大,故此正值夏天之际、住户可以打开大门及窗户但较少使用冷气设备;至于其他类型单位之通风亦不逊色,而且较其他型号大厦设计(包括双塔式)更佳
  • 光线充足
  • 建筑师能够弹性修改楼宇的不同组合,以按照地盘的地势和公屋的大厦分布,使公共屋邨的编排更多变化
  • 每层单位的住户分组成聚居,并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使邻居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每位住户的居住较为清静,并不受外来的影响
  • 能够采用最新的建筑方法
  • 然而,亦包括之前各种设计的结构优点

(草稿)

[编辑]

工字型大厦于1976年发表,横切面呈“H”字型;楼高26至28层,而升降机大堂设于大厦正中,即“工”字的中间的一笔。大厦设三部升降机,三部各服务不同的层数,多数安排为除1楼及顶层外每三层一停(但部份已更换升降机的屋邨,会在1楼加开层站;至于顶楼因升降机机房结构所限,不会加开层站,但会在下一层安排多一台升降机可达)。两条楼梯设于升降机后,楼梯为重叠设计(铰剪楼梯),两楼梯交错设于同一位置。此外大厦亦集合中央走廊式大厦、露台相连式大厦及双塔式大厦设计的优点[2]

图为一工字型大厦标准7人单位的平面图,单位内除了厕所厨房露台外,并没有固定的间隔,居民可按需要自行间隔。露台与大厅间有一百叶玻璃窗相隔,令露台位置的光线可照入大厅。虽然称为露台,实际上并非露天,而是骑楼,该位置居民多用作挂衣服、安放洗衣机的地方。

工字型大厦的单位面积一般比较大,最大的工字型大厦单位建筑面积达 93.9平方米,位于沙田博康邨博文楼及博安楼2楼。是香港公型屋邨中拥有最多大型单位的大厦型号之一。

由于早年采用三相电,不少居民乘著法律漏洞安装旧式热水炉,导致接连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事件,因此当局修例增设气体热水炉通风口,所以由1984年起入伙的工字型大厦,细部设计均与早年入伙的稍有差异(热水炉通风口改为装于厕所窗下的空位;而之前建成的则将通风口延伸出厕所窗外)。

此型号大厦优点是通风良好,尤其是其细房(即是类似双工字型的01,08,09,22,23,30室之类的单位)三面环窗,且窗户面积颇大,夏天大多打开大门及窗户而较少使用冷气,而其他类型单位通风亦都较其他型号大厦(包括双塔式)为佳;第二是光线充足;第三是让建筑师能够弹性修改楼宇的不同组合,以按照地盘的地势和公屋的大厦分布,使公共屋邨的编排更多变化。亦包括之前各种设计的结构优点,并而能够采用最新的建筑方法[3][2];第四是每层单位的住户分组成聚居,并成为一个小型社会,使邻居的关系更为密切。同时每位住户的居住较为清静,并不受外来的影响[3]

全港首座标准单座工字型公屋大厦为落成在1979年的柴湾环翠邨怡翠楼,而全港首座标准双工字型公屋大厦为同落成在1979年的黄大仙彩云邨观日、伴月楼;最后一座于徙置区范围加建的是落成在1986年的葵涌石篱邨石逸楼;经历9年时间,于1988年落成的元朗朗屏邨凤屏、鹊屏楼成为全港最后一座标准型双工字型,不过当时Y型公屋大厦已经相当普遍了。另外,相连长型大厦于1984年发表后,当时部份有采用工字型大厦的公共房屋项目、在未完成“设计冻结”程序前(尤以双连座工字型为甚)决定重新画则并改用该新设计,以腾出休憩空间。

类型

[编辑]

工字型大厦可分为单座工字型(Single-H block)、双连座工字型(Double-H block)及三连座工字型(Triple-H block)三种[4];三种工字型大厦均以单座工字型为基本,单位的设计亦颇为统一。

单座工字型的最大特色是设有可供11人住户入住的B型单位,而这种楼宇只在沙田区的秦石邨、黄大仙区的东头邨黄大仙下(二)邨彩云邨、葵青区的长康邨、东区的环翠邨,以及元朗区的水边围邨出现。另外大部份单座与双连座工字型均在14楼设有供12人居住的E型单位,并且只会设在大厦翼尾(End bay)。

双连座工字型即由2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分为高座及低座,即两座相连的工字型有一座会较高,而标准双工字型大厦的楼高约为26至28层。大部份屋邨会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楼;小部份则会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云邨的其中首座双工字型的高座名为观日楼,而低座名为伴月楼。双工字型高座与低座相连位置是垃圾房,供两座共同使用,因此两座大厦实际上互通,但垃圾房门会锁上,只供清洁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换升降机时,部份屋邨会暂时开放相关通道供受影响居民使用)。

三连座工字型即由3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由两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连而成,大厦可以因应屋邨规划以品字型方式相连或向外相连。但是,此类大厦并没有第三代设计。

经特别设计的工字型属于单向走廊,布局类似后期出现的相连长型大厦,此类大厦走廊为单向式,以及大厦层数较矮,只有约13-15层,但同层的单位数目较多,且使用另一款单位设计,普遍单位面积较大,不少单位更设原装梗房。该类大厦只在大窝口邨禾𪨶邨出现。

现况

[编辑]

所有工字型大厦已升格为甲级保安系统,如24小时护卫当值、闭路电视监察、大厦入口附有密码锁、电闸及对讲机装设大闸。房委会已将部份工字型大厦住宅单位通过租者置其屋计划出售[5],亦计划为工字型大厦加设冷气机去水喉,减少冷气机滴水的情况[6]

工字型大厦落成时对消防要求并不是太严格,因此房屋署已展开更换防火木门计划,逐步为所有工字型大厦单位更换防火木门。然而,根据房署的更换木门计划,工字型大厦每层有四个单位的木门不会更换,因此有居民感到不满[7]

单位模组简表

[编辑]
所属 代号(官方) 单位类型 单位间隔 有梗房? 大约实用面积(平方米 大约室内楼面面积(平方米 编配人数标准(1970年代标准)
第一代
第二代、第三代 A 两睡房单位 - 2 Bedroom Unit 2房2厅 7人
B 两睡房单位第一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1 11人
C 两睡房单位第二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2 7人
D 两睡房单位第一款 - 2 Bedroom Unit Type 1 9人
E 12人
特别设计 52.21
24
30.3
36.23
54.91

整体演进简表

[编辑]

工字型大厦于兴建期间作出不少改动或改良,大致可以简略地分为三代,而三代之间单位及外型的设计亦有所不同:

结构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单位布局及设备
  • 于每边翼尾设有8人单位及5人单位各一个、,厨房及厕所设于大厦最尾端
  • 重新设计成更实用的7人及9人单位;将8人单位的长走廊缩短,而单位的厨厕及露台的大小亦缩小并改设于大门附近,以腾出更多空间作分间房间之用
  • 设计与第二代相似,但在于厕所设有煤气热水炉通风口
  • 7人单位浴室通风窗的面积亦缩小(只限个别大厦)
机房位置
  • 机房位置限制,升降机不能到达顶层(即低座的26楼、高座的28楼)
  • 机房位置较高,升降机可以到达顶层
升降机最高可达楼层
  • 不能到达顶层,但不能到顶层的升降机将于顶层的下一层、额外加设一层站,方便顶层住客(意味只需行一层楼梯即可)
  • 可以到达顶层
消防泵房
  • 绝大多数设于14楼
楼梯
  • 部份大厦的其中一条楼梯是不能直接由楼上通往地下(但会在二楼加设平台连接另一条楼梯通往地下)

单座工字型(Single-H)

[编辑]
楼宇类型 英语名称 世代 版本(Version)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设计时期 脱稿或发表时间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建筑设计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图则
单座工字型 Single-H 标准(Standard) 长板形(H字形) 1970年代 1976年[1] 环翠邨怡翠楼(1979年) 东头邨(1986年) 最大特色是设有可供11人住户入住的B型单位,在14楼其中一翼尾端更特别设置可供12人入住的E型特大单位(由7人C型及9人D型单位各一个所合并而成)。 环翠邨彩云邨东头邨黄大仙下邨长康邨水边围邨秦石邨
环翠邨(左下方靠中间)
楼宇平面图
标准
东头邨裕东楼
特别设计第一款(Special Design 1) 禾𪨶邨欣和楼&美和楼(1980年) 参照标准单座工字型加以特别设计、构造上有别于一般工字型大厦。


大厦属于单向走廊,布局类似后期出现的相连长型大厦,此类大厦走廊为单向式,以及大厦层数较少,只有约13-15层,但同层的单位数目较多,且使用另一款单位设计,普遍单位面积较大,面积约52.21平方米,不少单位更设原装梗房;

禾𪨶邨欣和楼&美和楼
特别设计第二款(Special Design 2) 大窝口邨富安楼(1980年) 除了设有54.91平方米之大型单位外,也备有并设有各款面积单位,譬如24、30.3及36.23平方米单位。 大窝口邨富安楼

双座相连工字型(Double-H, DBH)

[编辑]
楼宇类型 英语名称 世代 版本(Version)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设计时期 脱稿或发表时间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建筑设计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图则
双座相连工字型 Double-H 标准(Standard) 长板形(两座H字形合成/Z形) 1970年代 1976年[1] 彩云邨(1979年) 朗屏邨(1988年) 由2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分为高座及低座,即两座相连的工字型有一座会较高,而标准双工字型大厦的楼高约为26至28层。双工字型高座与低座相连位置是垃圾房,供两座共同使用,所以两座大厦实际上互通,但垃圾房门会锁上,只供清洁工人使用(除了在更换升降机时,部份屋邨会暂时开放相关通道供受影响居民使用)。

大部份楼宇会以高、低座同用一名,如博康邨博文楼;小部份则会高座、低座各有名字,如彩云邨的其中首座双工字型的高座名为观日楼,而低座名为伴月楼。

环翠邨鸭脷洲邨李郑屋邨彩云邨竹园邨东头邨横头磡邨黄大仙下邨乐华邨翠屏邨大窝口邨石篱邨长康邨朗屏邨
黄大仙下邨
楼宇平面图
标准
博康邨博文楼
特别设计(Special Design) 禾𪨶邨协和楼(1980年) 参照标准双座相连工字型加以特别设计、构造上有别于一般工字型大厦。


大厦属于单向走廊,布局类似后期出现的相连长型大厦,此类大厦走廊为单向式,以及大厦层数较少,只有约13-15层,但同层的单位数目较多,且使用另一款单位设计,普遍单位面积较大,面积约52.21平方米,不少单位更设原装梗房。

禾𪨶邨协和楼

三座相连工字型(Triple-H)

[编辑]
楼宇类型 英语名称 世代 版本(Version) 外形属性(鸟瞰外形) 设计时期 脱稿或发表时间 首批楼宇竣工(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竣工(时间) 首批楼宇拆卸(时间) 最后一批楼宇拆卸(时间) 建筑设计特色 著名例子 相片 图则
三座相连工字型 Triple-H 长板形(三座H字形合成) 1970年代 1976年[1] 友爱邨(1980年) 彩园邨(1983年) 由3座单座工字型组合而成的楼宇,由两座低座及一座高座相连而成,大厦可以因应屋邨规划以品字型方式相连或向外相连。但此款并没有第三代设计。 鸭脷洲邨友爱邨彩园邨大元邨美林邨沙角邨
美林邨美桃楼
沙角邨云雀楼及银鸥楼(左边两座楼宇)
楼宇平面图
标准
  • 标准楼层

参考的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員會工作報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6年: 第14页. 
  2. ^ 2.0 2.1 〈公共屋宇向空发展楼高廿八至卌二层 采用最新设计 光线空气更佳 新大厦H型牛池湾邨顺利邨首先采用〉,《华侨日报》,1976年07月19日,第九页。
  3. ^ 3.0 3.1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5-1976年度香港房屋委員會工作報告. 香港: 香港房屋委员会. 1976年: 第14页. 
  4. ^ 公務員事務局 政府部門常用辭彙:房屋與地政.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1). 
  5. ^ 房委會 租置屋邨資料資料.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4). 
  6. ^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 為租住公屋大廈裝設冷氣機冷凝水去水管 (PDF). [2008-05-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1). 
  7. ^ 香港房屋委员会 资助房屋小组委员会议事备忘录---与关注团体举行会议的纪要

备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