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语言学
本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标准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Dear users of the Project, can I ask you to translate this article into Chinese? Regards, --Dmitri Lytov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54 (UTC)
I invite you to help write this article.--Kaiyr(留言) 2014年8月5日 (二) 15:04 (UTC)
Entry translated: Pre-Indo-European > 前印欧语
[编辑]Dear User:Dmitri_Lytov, I've just translated the entry en:Pre-Indo-European into Chinese, see 前印欧语. Go have a look at this new page~!--Cosinepi-fly(留言) 2019年11月12日 (二) 22:57 (UTC)
客栈升格经转译形成的虚构编辑手册议案协作告知
[编辑]谨打扰诸位,现虚构编辑指南正处在可能升格阶段,是以可能由电游专案方面活跃编辑加速推进编辑规程化,翻译、审阅和交换意见可能均有需语言方面专业同好补足之处,同时适宜协调并带动社区和社群内更多讨论:
该手册影响范围可不限于由多语文环境构筑起的虚拟形象和跨传媒产生纽带关系的课题,期待不吝协同参与,可调动和活跃多方维基人和维基计划间的互助互利,以补足本地维基参与计划的系统偏好运作可能遗留的不足之处。谢阅。--约克客(留言) 2022年6月7日 (二) 12:59 (UTC)
补足若干语言学相关条目注释引用但参考文献漏列的文献
[编辑]不少语言学相关条目中,注释引用的文献似乎是英文维基百科页面搬来的,但参考文献没有列出完整名称。一开始在半闭后圆唇元音发现的,爰于该条目讨论页提出,但后来发现不少条目,如明清官话、中古汉语,皆有此问题。故在语言学专题讨论提出,冀能提升关注度。Young0715(留言) 2022年6月30日 (四) 18:03 (UTC)
讨论通知
[编辑]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提议:依据学术规范修正语音学术语,避免直译英语。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09 (UTC)
提议:依据学术规范修正语音学术语,避免直译英语
[编辑]
背景
[编辑]目前中文维基百科中的语音学术语,特别是音素名称,多数是按英语直译而来。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符合汉语学术规范,也可能导致概念理解的偏差。为了提高条目的学术性和准确性,我提议将这些术语根据最新的学术规范进行修正。
权威依据
[编辑]本提议主要参考了《方言》2007年第1期第1页刊载的国际音标中文版。该版本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翻译,并于2011年被国际语音学会在《国际语音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第41卷第2期正式收录承认。这无疑是目前最权威的中文版国际音标。
以下内容引用自 unt 在知乎发布的国际音标表(官方中文版) 一文:
国际音标的最权威中文版当属《方言》2007 年第 1 期第 1 页所刊载的版本,这一版本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翻译,之后被国际语音学会在《国际语音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2011 年(第 41 卷)第 2 期收录承认。表格如下:
语音学术语小组成员
顾问小组:鲍怀翘、曹剑芬、黄泰翼、林茂灿、吕士楠、郑秋豫、王洪君、王嘉龄、王理嘉、徐云扬
工作小组:胡方、孔江平、李爱军、麦耘、陶建华、王蕴佳、熊子瑜、朱晓农
该图片为 unt 提取自国际语音学会官网 Translation of IPA charts 里 The ch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n Chinese (2007) 的 PDF。这个收集各语言翻译版国际音标表的项目“Translation of IPA charts”正是受上面中译版的启发而设立的。
表中有一些术语值得注意,人们常常会误用,或者使用过时术语:
- p、b 一行叫爆发音(plosive),不叫塞音(stop)。塞音可以包括爆发音(“简单塞音”)和塞擦音(“擦除阻塞音”),而爆发音是更精确的术语
- 拍音(tap)或闪音(flap)是两个术语,略有不同:拍音的主动调音器官的运动方向垂直于被动调音器官,闪音是平行于。通常 ɾ 是拍音,ɽ 是闪音
- ʋ、ɹ 一行叫近音(approximant),其旧称无擦通音(frictionless continuant)已过时。原则上,无擦通音包括近音和元音。通音(continuant)是在此基础上再包括上擦音,是含义更宽的概念
- s、z 一列叫龈音(alveolar),其旧称齿龈音已过时。现在,“齿龈”可以指齿音或龈音。特别注意,t、d、n、l 等辅音横跨三列,它们可以表示齿音、龈音和龈后音
- ʃ、ʒ 一列叫龈后音(postalveolar),其旧称舌叶音已过时。现在,舌叶性(laminal)描述的是主动调音器官(见附加符号部分),而不是调音部位
- ʘ、ǀ 一列叫啧音(click),旧称搭嘴音(但仍然通行),后来朱晓农又改作喌音(但尚未推广开)
- pʼ、tʼ 一列叫喷音(ejective),其旧称挤喉音应当过时
- ʍ、w 作唇–软腭音(labial-velar),ɥ 作唇–硬腭音(labial-palatal),ɕ、ʑ 作龈–腭音(alveolo-palatal)。特别注意,ʍ 是擦音而不是近音
- 描述辅音的顺序是调音部位+(送气)+清浊+调音方法+“音”。语言学爱好者常常说清浊+(送气)+调音部位+调音方法+“音”,这是中文维基百科上机械照搬英文语序的结果,不提倡使用
- 气声(breathy voice)和嘎裂声(creaky voice)两个发声态的译名确定了(表中是“voiced”所以是“声性”),嘎裂声的旧译紧喉音、喉化音等已过时
- rhotic 译作 r 色彩(更直接对应的英文是 r-colored),也有人作 r 音色,其旧称卷舌(性)、带 r 意味的、r 化、儿化等已过时
- no audible release 译作无闻除阻,也有人作无听感除阻,其旧译唯闭音已过时。语言学爱好者常常说“不除阻”,是不正确的,因为爆发音不除阻的话人就憋死了。有人译作无声除阻也不妥当,因为“无声”易被误解为不带声(voiceless)。特别注意,汉语入声韵尾并没有必要加无闻除阻符号,因为汉语的鼻音韵尾也是无闻除阻的
具体修改建议
[编辑]基于以上资讯,以下条目名称可作以下修改:齿齿龈音建议修改为 齿龈音;浊小舌塞擦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浊塞擦音”;浊小舌塞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浊爆发音”;浊小舌擦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浊擦音”;清小舌内爆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清内爆音”;清小舌塞擦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清塞擦音”;清小舌塞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清爆发音”;清小舌擦音建议修改为“小舌清擦音”;
技术方面的考量
[编辑]为了实现这些修改,似乎可以考虑利用Wikipedia:字词转换功能?这不仅可以保证术语的一致性,还能兼顾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习惯。
结语
[编辑]采纳这一提议将显著提升维基百科语音学相关条目的学术性和准确性。这不仅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也能够使我们的内容更加符合当前学术界的规范。我恳请各位编辑者认真考虑并支持这一提议。让我们共同为提升维基百科的学术品质而努力!--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19日 (六) 18:13 (UTC)
- (+)强烈支持:很多年前就在知乎拜读过unt的这篇文章,一直想提议大幅修改……中文维基百科学科术语的原创翻译向来也十分猖獗,只是我最近暂时只将推进到限制专有名词原创翻译上面……不过,“最权威中文版”不排除可能有大陆地域中心的问题,对其他地区词来说还需要确认一下。另外,个别名词虽然存在学术规范,但也有其他常用名称(比如虽然“爆发音”可能更规范,但“塞音”也显然很常见、尤其是在和“擦音”对举的时候),这些也可能需要额外考虑。——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0日 (日) 02:04 (UTC)
- 塞音虽然是常用名称,但既然已经过时了,在不涉及歧义时似乎就应该尽量替换。我觉得不用太考虑和擦音对举的问题,爆发音和内爆音还可以对举呢。--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44 (UTC)
- 我是说(仅在)对举/并列时使用。--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19:00 (UTC)
- 塞音虽然是常用名称,但既然已经过时了,在不涉及歧义时似乎就应该尽量替换。我觉得不用太考虑和擦音对举的问题,爆发音和内爆音还可以对举呢。--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44 (UTC)
- (!)意见:直接转换要慎重。以及有些旧称的确更加通行到无法忽视。不过,将新译名作为标准条目名是合理的。--The Puki desu(留言) 2024年10月20日 (日) 10:24 (UTC)
- 很需要注意地区词转换及常用名称原则等问题。——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4年10月20日 (日) 13:23 (UTC)
- (&)建议&(~)补充:
- 权威性和准确性:国际语音协会所接受的术语名称应被采纳,以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对于常见且通用的俗称,如生物分类学中提供学名和俗称一样,或许可以考虑在条目中提及或设置重定向,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例如学名“龈颤音”俗称“大舌音”;而俗称“小舌音”可能指“小舌颤音”或“小舌擦音”,或许可以考虑重定向。
- 尊重历史事实:为尊重历史上广泛使用的通用名称,或许当将规范名称作为标准条目名称,但在内容中提及这些通用名称;同时或许可以提及旧称及已废除术语并加以解释,使读者了解学术知识和思想的发展变化。
- @自由雨日@The Puki desu@Ericliu1912--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0日 (日) 17:21 (UTC)
- @Ryanlo713:台湾等地地区词我不确定,不好说。就中国大陆地区词而言,我完全支持这一做法。我强烈地认为,在名称常用度没有数量级差异时,(学科术语方面)“规范性”原则应高于“常用性”原则。——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0日 (日) 18:47 (UTC)
- 如果其他地区没有相应规范,应该可以直接按大陆规范统摄。而且这似乎也不是大陆部门的规范?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1日 (一) 11:36 (UTC)
- (~)补充:根据现有的讨论,我有一些疑问,包括:
- 是否需要设置正式投票程式让更多编辑参与表决?
- 是否需要组建一个专门的工作组来推进这项修改?工作组可以进一步研究各地区的学术规范,整理出一份详细的修改清单,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等。
- 是否需要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例如:
- 第一阶段:修改争议较小的术语
- 第二阶段:修改有一定争议但多数人支持的术语
- 第三阶段:处理存在较大分歧的术语
- 是否需要设置过渡期?比如过渡期内保留旧称的重定向,并在条目中注明新旧称谓,以便读者适应。
- 如何将措施落到实处?可能包括:
- 需要指定一位主要负责人来协调整个过程?
- 需要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里程碑?
- 需要利用机器人来协助大规模修改?
- 需要加强与语言学专业人士的合作,确保修改的专业性?
- 需要定期在社群中通报进展,保持透明度?
- 是否还有其他方面需要考虑?
-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2日 (二) 17:09 (UTC)
- 没必要投票。我们几乎都不使用投票来确定共识(而是讨论),只有在涉及面非常广的重大争议性问题上才使用投票的方式快速征求意见?(且最终也并非会以投票结果决定。)在“互助客栈·条目探讨”这里讨论已经是涉及面非常大的讨论,我觉得足够了。如果还要继续扩大的话,可以用{{RFC}}和{{公告栏}}。
- 也许可以进一步请对该问题感兴趣的编者讨论,比如语言学专题编者。
- 视争议情况而定,确实可以这么做。
- 重定向应该长期保留;旧称/别称视情况而定,单纯译法语序问题(如“清小舌塞擦音”)应该可以直接不写,但“塞音”等别称应该(长期)写。
- 应该不用这么复杂吧……大家都是志愿者,有空就可以作“负责人”协调者(比如您);时间表/里程碑我想就不必了;和专业人士的合作,如果可以做到的话,我想也一定是好事儿。机器人修改的问题,如果是“清小舌塞擦音 -> 小舌清塞擦音”这类改动应该没问题,不过有些术语(比如“塞音”)可能不适合全盘改掉(因为和“擦音”对举时仍常称“塞音”而非“爆发音”)。
- --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2日 (二) 17:21 (UTC)
- 我对技术实施方面不太了解。什么时候方便开始?--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4日 (四) 18:21 (UTC)
- 维基百科不是官僚体系,没这么多繁文缛节,要改就改。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08 (UTC)
- 已通知语言学、语言两专题,并邀请Unt Phesoca。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1 (UTC)
- unt您是怎么邀请的😨--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9 (UTC)
用户讨论页——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46 (UTC)- 😱她居然在这里!--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58 (UTC)
- unt您是怎么邀请的😨--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9 (UTC)
- 谢谢!我非常支持修改。在十几年前,维基百科采用的术语翻译确实是比当时大陆学界更先进的;但是近年来,大陆学界的语音学学者越来越多采用这个中译版国际音标表里的术语了,维基百科的一些术语就显得过时了,尤其还有齿龈音vs齿齿龈音这种脑筋急转弯。2021年我那篇知乎文章发布后,就曾有人提议过修改条目术语(当然,当时也有人反对),但最终未能进行。我想,此时不改,更待何时--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41 (UTC)
- 关于“塞音”和“爆发音”,现在中英文学界在一般行文里仍然多是用“塞音/stop”专指“爆发音/plosive”的(即,不包含塞擦音),但是如果是专门提及音素名称,那就要说“爆发音/plosive”而不说“塞音/stop”了,这样显得严谨。我想音素的条目名还是应该用“爆发音”,正文里面用“塞音”倒是问题不大--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51 (UTC)
- @Unt Phesoca:谢谢大佬回复!我曾多次在其他平台以不同身份和您有过几次小互动,在这里见到您是最开心的。--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14:03 (UTC)
- 已通知语言学、语言两专题,并邀请Unt Phesoca。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04:21 (UTC)
- @书画昼尽告诉我其曾给中文维基百科增加过多个音素条目,或能协助修改。--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3:57 (UTC)
- 惭愧,我注册维基账号后最早一批编辑(2020年12月)就是对IPA表“查缺补漏”,补上实际语例或翻译新条目。巧的是,包含创建条目在内的工作恰是在UntPhesoca的知乎文章发布(2021年2月2日)前夕完成的😂😂,是很难立刻回头大改,于是也是成了“历史遗留”。
- 新条目的条目名,当时是比照现有条目名译的,而“现有条目名”本就是字字直译,于是有了en:voiceless velar lateral fricative -> 清软腭边擦音等等。至于内容,现在看来实在是草草而成,也是可以借此机会润色、改正。
- 书画昼尽(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01:59 (UTC)
- (+)支持 但我认为denti-alveolar consonant译为“齿-龈音”更好,以避免译为“齿龈音”会出现的几个问题:①新旧术语混淆导致不必要的误解;②后人会很难判断近年的文章/论文中的“齿龈音”具体表示什么;③避免使用反直觉的名称(也能防止非专业人士望文生义),毕竟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齿龈音”明显更容易被理解为与“齿龈”有关而非与“齿和龈”有关。--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3 (UTC)
- 另外希望可以在比较显著的位置保留保留“清…”“浊…”的译法,而非仅仅重定向,毕竟这种命名已经广泛应用多年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8 (UTC)
- “清”“浊”的位置含义自明,或许不必尽标。而且一些非语言学来源的用法是松散的,如加逗号作“软腭,清,不送气,爆发音”,似乎不当作是成词--物灵(浪迹江关嗟路浅,周流天地觉风频。请向我留言) 2024年10月26日 (六) 10:53 (UTC)
- 关于连字符的使用,我认为需强调与双重调音术语加以区分。
- 这类术语的构成是两个形容词的结合,应该由 “–” (U+2013, En dash) 分隔。例如,图表中的“唇–软腭”指代的是 en:Labial–velar consonant,而 “denti-alveolar consonant”则不涉及双重调音,且其构成涉及词根并入,含义是其调音部位位于齿与龈之间。
- 另外我看图表中的 en:Alveolo-palatal consonant 中文译名“龈‐腭音”中的连字符和双重调音术语的有所不同,可能是 “‐” (U+2010, Hyphen) 或 “-” (U+002D, Hyphen-Minus)--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53 (UTC)
- 哈哈,en:Alveolo-palatal consonant用的是en:Hyphen-minus,明显是错误的,竟然一直没人发现。我旧号丢了,现在没有移动页面的权限,谁有空可以改一下。
- Alveolo-palatal consonant和齿-龈音都应该用en:Hyphen。--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10 (UTC)
- (补充:我不确定英维中Hypen-Minus是不是acceptable的)--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24 (UTC)
- @Sihjee:英维要求使用hyphen-minus,禁止用hyphen,见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Hyphens。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4 (UTC)
- 中维我记得也是禁止了?--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6 (UTC)
- 明白了,一直误解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7 (UTC)
- 另外我发现一文:MOS:连接号--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8 (UTC)
- 连接号区分了多个排版符号--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40 (UTC)
- 就是Hypen和emdash,中文不用endash有点可惜…--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58 (UTC)
- 连接号区分了多个排版符号--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40 (UTC)
- 另外我发现一文:MOS:连接号--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7:38 (UTC)
- 另外希望可以在比较显著的位置保留保留“清…”“浊…”的译法,而非仅仅重定向,毕竟这种命名已经广泛应用多年了。--Sihjee(留言) 2024年10月25日 (五) 16:18 (UTC)
- 以下内容与语言和其分类命名相关,虽然与语音学术语无关,但或许可一同解决。
- 我想或许能邀请黑之圣雷和H Zhang加入讨论(如果可能);两位都曾提及过一些小语种的命名问题,例如(不一一列举):
-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0月25日 (五) 18:09 (UTC)
基本有共识,建议再讨论一下“denti-alveolar consonant”是“齿-龈音”还是“齿龈音”。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0月28日 (一) 16:44 (UTC)
- 个人无条件听从Unt Phesoca的意见。--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10月28日 (一) 16:49 (UTC)
- 确实有一点讨论需要。用新术语的教材对于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加不加连字符也并不一致:
- 江荻译《国际语音学会手册》(2008)龈-腭(该书未出现denti-alveolar)
- 张维佳译《语音学教程》(2011)龈腭(该书未出现denti-alveolar)
- 朱晓农《语音学》(2010)齿-龈、龈腭
- 张维佳、田飞洋译《世界语音》(2015)齿-龈、龈-腭
- 按我的理解,英文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的连字符仅仅是起到分隔语素的作用,不具有特别的语义,也有零星著作使用的是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用汉字书写不存在“分隔语素”的必要,单从这个角度看,就没必要加连字符。不过,从实用的角度看,如上面Sihjee所说,“齿-龈”作为条目名更明确,我个人是赞同加连字符(另外,中译版国际音标表alveolo-palatal也译成带连字符的龈-腭,按这个体例denti-alveolar也要带连字符)--Unt Phesoca(留言) 2024年10月29日 (二) 00:47 (UTC)
- 确实有一点讨论需要。用新术语的教材对于denti-alveolar、alveolo-palatal加不加连字符也并不一致:
一周无新意见,可认为有共识。建议先移动各辅音条目,以及涉及的发音页面、发音方法条目,并修改IPA条目和相关模板。至于其他页面提及、链入的旧术语的替换,经过站外(ac群)讨论,建议手动修理,而且这次没有新旧术语冲突,应该不会造成太大问题。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5日 (二) 06:16 (UTC)
- 至于其他地区的地区词,仍然没有编者提出其他地区有相关标准的证据,可以暂时认为跟从IPA官方中文版的用词(用词按照正常繁简转换)。如果后来发现其他地区使用不一样的用词,建议再讨论使用字词转换。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5日 (二) 06:18 (UTC)
执行修改
[编辑](一)音素
?
(二)调音方法和调音部位
现标题 | 建议标题 |
---|---|
塞音* | 爆发音 |
闪音 | 拍音与闪音 |
齿龈音 | 龈音 |
齿齿龈音 | 齿-龈音 |
齿龈后音 | 龈后音 |
搭嘴音 | 啧音 |
挤喉音 | 喷音 |
唇软腭音(重定向) | 唇-软腭音 |
唇硬腭音 | 唇-硬腭音 |
龈腭音 | 龈-腭音 |
日化元音 | R色彩 |
无声除阻 | 无闻除阻 |
- 其中塞音应该尽快改写为包含爆发音和塞擦音的术语。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6日 (三) 15:06 (UTC)
- “r色彩”似乎是小写?--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6日 (三) 19:42 (UTC)
- 不区分连字符的类型吗--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7日 (四) 19:57 (UTC)
- 肯定是短横线啊(另外汉语叫连接号) ——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7日 (四) 21:14 (UTC)
- 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连接号,构成复合名词,均用连字暨减号(U+002D)。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8日 (五) 02:12 (UTC)
- 意思是 labial–velar 和 denti-alveolar 的处理方式都一致?如果按复合名词的话后者不算复合名词,因为 denti- 是不成词语素。--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9日 (六) 18:24 (UTC)
- 唇软腭音 唇硬腭音 龈腭音 应该不需要用连字符,望斟酌。
- 另外,拍音或闪音作标题似乎有些奇怪,拍音/闪音是否更好?这样在中文语境里更像个标题,也不影响实际意思。--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7日 (四) 21:07 (UTC)
- 为何不用?这里讨论的就是依照官方中文版 ——自由雨日🌧️🌨️ 2024年11月7日 (四) 21:15 (UTC)
- 2.我写的是拍音与闪音。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8日 (五) 02:14 (UTC)
- 还要修改Module:IPA_symbol/data。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13日 (三) 11:20 (UTC)
- 我已经处理(二)中的页面。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2月2日 (一) 19:12 (UTC)
- 塞音这样写可否?
塞音(英语:stop)广义上指气流受到阻碍的音,可能包括爆发音、塞擦音、喷音、啧音、鼻音、内爆音等。
狭义上,塞音指爆发音(plosive)。
(参照杨新璐《新疆维吾尔语方言语音类型比较实验研究》p.73-74)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2月2日 (一) 19:21 (UTC)
- 塞音已由重定向改为以上文本。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PJ:NEW23] 2024年12月8日 (日) 10:21 (UTC)
- 关于(一)的操作,{{辅音}}并没有列出所有辅音,也许应该按照辅音列表来处理?大概不会有遗漏,也有条理可循。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PJ:NEW23] 2024年12月16日 (一) 01:15 (UTC)
次闭元音
[编辑]- 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次闭后圆唇元音”明显存在错误,似乎应改为“次闭次后圆唇元音”,其他此类条目同理。--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00:46 (UTC)
- 我没有移动页面的权限,只能拜托大家改了。--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6日 (六) 00:48 (UTC)
- @Sihjee:能否给用例?《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21年版)》写的是“后近高圆唇元音”(p.23),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对/ɪ/的描写是“前、次高、不圆唇”(p.40)。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20日 (三) 06:37 (UTC)
-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9), pp. 13, 170, 180.” 与它不同的表述都应该看作错误的或过时的。
- 另外,其他语言(如英语)的维基百科都是同样的描述。--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24日 (日) 18:54 (UTC)
- ping移动ɪ、ʊ、ʏ到现名的@TongcyDai询问移动原因。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11月26日 (二) 12:18 (UTC)
关于术语 accent、stress 和“重音”、“重读”的分歧
[编辑]- 在语言学中,术语术语 accent、stress 和“重音”、“重读”常常引起混淆。以下是对这两个术语的定义和区别的探讨。
- 以下例子来自《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词典》
重音 stress 语音学术语。指相连的音节中某个音节发音突出的现象。重音有通过增加音强来表示的力重音和通过音高的变化来表示的乐调重音。重音还可以分为词重音和句重音。❶词重音,指具有区别词汇意义的重音。多音节词中各音节的轻重往往确定不变。例如,英语begin[bɪˈgɪn]中,第二音节必须读重音;英语中,ˈrecord表示名词义,reˈcord表示动词义。轻重音有时候和语法也有关,在以多音节为主的语言中,重音的作用较为明显,可以分为固定重音和自由重音。固定重音指有的语言中重音总落在词的同一位置上,如捷克语重音总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波兰语总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法语和维吾尔语的大多数词则在最末一个音节上。自由重音指有的语言中重音不限定于落在词的某一个音节上,不同的词重音位置各不相同,称为自由重音,如英语中的词重音。根据词重音的突显程度,词重音可以分出主重音和次重音。主重音的突显程度最高,次重音低于主重音但高于非重读音节。英语次重音一般只在词单说或在句尾才比较明显,在语流中和非重读音节差别不大。❷句重音,指在一个语句中突显程度最高的重音。句重音的分类在研究界没有统一意见,但一般至少有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指由句法结构和语义特点决定的重音,即不表现特殊的思想感情的自然重读。常念语法重音的如一般短句的谓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修饰语,动词后由形容词或其他动词充当的补语,表示指代、询问或任指的代词等。逻辑重音是表现特殊的思想感情的强调重读。逻辑重音重于语法重音。有的学者认为逻辑重音是对比重音,有的学者认为逻辑重音是强调重音,有的则认为逻辑重音包括对比重音、强调重音等。参见“音高重音”。
重读 accent 语音学术语,亦称重音。一种语音现象,指在语流中对某些语音或语段以明显的偏高音调、较大音量和较长发音时间的方式进行强调。重读既可指单词发音中的重读音节。例如,英语名词import的重音音节落在第一音节上,读作/ˈɪmpɔːt/,而动词import的重音音节落在第二音节上,读作/ɪmˈpɔːt/;也可以指一个句子中被突出强调的词,即句重音。例如:She was waving a yellow handkerchief. 此句中,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会对句子语义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重音落在yellow上,说明她所挥动的是一块黄色而非其他颜色的手帕;如果重音落在handkerchief上,则说明她挥动的是一块手帕而不是其他东西。重音也经常用于节律学中对重读度的描写。例如,在对政治家的演说中进行相关分析时可以发现其重读度较一般话语强。
音高重音 pitch accent; musical accent 语音学术语。通过音高变化体现差异的一种单词重音形式。这种变化一般分布在多个音节上。在音高重音的语言中,音调的变化可以是词的结构的一部分,用以区分不同的词义,塞尔维亚和瑞典语中就是如此。例如,瑞典语中的tanken一词,如果第一音节读成降调锐重音时,则为英语tank的意思;如果第一音节读成降升调钝重音时,则为英语thought的意思。参见“声调重音”。
乐音重音 chromatic accent 语音学术语。参见“音高重音”。
音调重音1 chromatic accent 音系学术语,亦称音高重音(pitch accent)。指语流中某一部分的音高与其周围的音高不同,从而形成了音调重音。
声调重音 tonic accent 语音学术语,亦称音调重音或音高重音。指在一个由相连的声调所组成的声调群中,使其中某一部分的声调突出从而形成的重音。在一些语言中,声调重音可以存在于某个词的发音中,并用来区分不同的词义。譬如,瑞典语tanken,若将第一音节发成降调锐重音,则表示“坦克”;若将第一音节发成降升调钝重音,则表示“思想”“想法”。
搭配重音 collocation accent 语音学术语。指对于具有相同词项的结构区别意义的不同的重音模式。例如:[1]ˈthree-hundred-meter-wide walls(宽三百米的墙) [2]three ˈhundred-meter-wide walls(三堵宽一百米的墙) [3]three hundred ˈmeter-wide walls(三百堵宽一米的墙) 三个例子中,分别通过重音确定了walls的定语,从而消除了歧义。
逆行重音 recessive accent; recessive stress 语音学术语,亦称词首强重音。指音节的强重音由词尾向词首第一音节移动的过程。在历史音变过程中,逆行重音是英语名词的显著倾向。例如detail、cigarette、magazine、research等词原先的重音都在词末,但现在为词首重音。
重读力 accentual force 语音学术语。指发音时形成重读音节的空气动力。
重音系统 accentual system 音系学术语。指一种语言中有关重读的全部体系,包括重音级别、重音模式和重音的语义功能等。因重音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语调结合而起作用,故亦称“重音语调系统”。
重音音位 accentual phoneme 音系学术语。超音段音位的一种。当重音成为区别词义的唯一手段时,重音模式就成为语义上的区别性特征,即起到音位的作用。例如,suspect一词,当重音在第一音节上,其为名词,意即“嫌疑人”,而当重音在第二音节上,其为动词,意思是“怀疑”“猜想”。
重音模式 accentual pattern; accentuation 音系学术语。指一个语段中轻重读的结构型。有语言学意义的重音级别一般有三级:主重音、次重音、弱音。在英语单词的发音中,单音节的词无重音标记,含有两个音节的词会有重音,含有三个音节的词会有主重音,含有三个以上音节的词可能会有次重音。例如,work是单音节词,其读音中无需重音标记;begin和apple是双音节词,重音模式分别为“轻—重”和“重—轻”;超过三个音节的词一般会涉及次重音。例如,transformation和nationality的重音模式都为“次重—轻—重—轻”。
动力重音 dynamic accent; dynamic stress 语音学术语,亦称为吐气重音(expiratory accent)、加重重音(stress accent)或音势重音(intensity stress)。指以音强强调出来的重音,也就是以呼气强度强调出来的重音,如英语的词重音。现代语言中动力重音型语言比较普遍,如英、俄、德、法等语言皆是。广义上的重音(stress;accent)包括动力重音和音调重音(pitch accent)两种基本类型。音调重音指因话语中某一部分的音调和紧密相临的部分音调不同而造成的该部分的突出,如瑞典语和古希腊语。
重音转移 reverse stress; stress shift 语音学、音系学术语。指某些单词或合成词在用于连续话语时所发生的重音变化,这一变化取决于该单词或合成词后是否紧跟有重读名词。一般而言,此类单词和合成词都有一个次重音(secondary)和一个主重音。例如,indeˈpendent。在连续性话语中,如果该单词或合成词带有语调重音,则该单词或合成词保持其原有的重音模式。例如:[1]Frank was ˈvery independent. [2]This window is ˈplate-glass.如果independent和plate-glass后面的名词带有主重音,或者带有语调重音,那么independent第三个音节上的主重音和plate-glass上的主重音就会失去,第一个音节上的次重音就会变成主重音。例如:[3]Frank has ˈindependent means. [4]It's a plate-glass ˈwindow(↘)
重音移位 stress shift 参见“节奏规则”。
固定重音 fixed accent;fixation accent;fixed stress 音系学术语。指语言中所有的词的重音总是落在固定音节上的现象。如法语的重音总是落在最后音节;匈牙利语通常重读单词的第一个音节;波兰语和威尔士语是在倒数第二音节上重读;拉脱维亚语和捷克语的重音落在第一音节。固定重音可以用来以音节为单位划分词的界限,如捷克语重读音节标志词的开始,波兰语每一重读音节后再隔一个音节标志词的结束,但当词末辅音与后一个词的首元音连读而组成一个音节时,词的界限就难以按固定重音准确划分。与自由重音(free accent)相对立。参见“自由重音”。
词末重音 final accent 语音学术语。指落在单词最后音节上的重音。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词典
- 英语维基词典将 unstressed 定义为 not stressed or accentuated;stressed 又能翻译为“带重音的”和“重读的”。
- 但就单词 stress 在语音学的用途而言,具有两个不同含义,一个宽松一个严格。
6. (countable, phonetics, loosely) A suprasegmental feature of a language having additional attention raised to a sound, word or word group by means of of loudness, duration or pitch; phonological prominence.
Synonym: accent
Some people put the stress on the first syllable of “controversy”; others put it on the second.
7. (countable, phonetics, strictly) The suprasegmental feature of a language having additional attention raised to a sound by means of of loudness and/or duration; phonological prominence phonetically achieved by means of dynamics as distinct from pitch.
Synonym: stress accent
Antonyms: pitch, pitch accent
——Wiktionary
- 在这两种意义中,前者与 accent 同义,而后者则应视为 accent 的一种,前者有时被翻译为“力重音”。
- 使用“重音”和“重读”哪个更为合适?或者两者有不同分工?或者有其他更具体的翻译建议?--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 2024年11月10日 (日) 19:54 (UTC)
- 就这两个词而言:重音通常是语音层面的、结构性的,表示语音单位的突出。而重读更多是语用层面的,与说话者的意图有关(主观性较强)。二者的侧重点有所区别。
- 如果你要编辑条目的话,我的建议是条目名使用重音,可以在词条内分出力重音。重读重定向即可,可以在条目内描述一下二者的区别。--Sihjee(留言) 2024年11月11日 (一) 20:39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