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丁秀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丁秀君

丁秀君(1904年—2005年),女,四川南川人。193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成績居全校之首。曾在省立成都女師省立重慶女師省立成都女中校長,亦曾任四川省教育廳編審、教育科學院研究員、重慶市選區婦女選出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81年受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

學生時代

[編輯]

丁秀君1921年考入重慶第二女子師範,在蒙裁成校長與蕭楚女老師的教育影響下,提高了愛國熱情,被選為學生會主席。期間,日本人的「德陽丸」輪船運來大批作廢劣幣,企圖擾亂重慶金融。重慶二女師聯絡重慶各校及各界人士組織「德陽丸案後援會」,舉行遊行示威,喚起民眾共同禦侮。[2]

1925年,鄧懋修、董融生、裴子居、朱凱、雷興政和丁秀君被選為重慶代表,赴北京參加國民會議。丁秀君與天津學生會的代表鄧穎超同住一室。不幸的是,丁秀君等代表抵京之時正是孫中山逝世之日。他們一路護靈送靈至西山碧雲寺

1925年,丁秀君考入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1926年3月12日,日本派遣軍艦掩護奉軍艦隊進攻天津大沽口,炮擊國民軍,國民軍還擊。日本聯絡英國美國法國等八國公使,以維護《辛丑條約》為由向北京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各國20餘艘軍艦群集大沽口。3月18日,北京萬餘人民在天安門集會示威,女師大有很多學生參加遊行示威,丁秀君也一同前往,向段祺瑞政府請願。段祺瑞政府警員向示威人群開槍,劉和珍與楊德群喪命。

獻身教育

[編輯]

1931年丁秀君以成績居全校之首畢業,留校作助教。「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丁秀君決定離京返川。

1932年8月,丁秀君來到盧作孚先生母校合川瑞山小學任校長。在此期間,丁秀君利用石洞,擴充校舍;健全教師隊伍,增設教室,擴充班次;建設圖書室食堂禮堂。特別是對小學教育作了積極的探索和有力的改革。為了活躍學校的學習空氣,改變讀死書的沉悶習氣,丁秀君提出「以音體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讓學生以一種愉快積極的心態來投入學習,陶冶情操,促進德育教育。

1936年6月,丁秀君在重慶創辦了婦女工讀學堂。1940年至1944年,丁秀君擔任省立成都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奠定了以培養學生好學勤奮,生活簡樸;一切從愛國出發;熱愛教育工作,志願終身獻身教育事業這三大優良傳統。抗日戰爭期間,日軍轟炸機竄入成都上空狂轟濫炸。學校暫時搬到彭山縣

1943年12月16日,馮玉祥將軍為抗日救國募捐,從眉州來到彭山縣。女師學生積極響應,但學生大多清貧,就從伙食費中抽出一部分捐獻,在募捐會上現場脫下衣物義賣,從而激起工商鄉紳的捐獻高潮,令馮玉祥將軍十分感動。馮玉祥高度讚揚了學生倦募捐會上表現出的愛國熱情,即興作詩予以頌揚:

「最重是愛國,教育不空談,以我所見者,教育稱模範。」

1946年至1949年任省立重慶女師校長,以培養小學合格教師為辦學目的,注重對學生教學實踐的鍛煉。她的不少學生,後來都成為社會各界的佼佼者。自1949年8月起,丁秀君奉調前往在東馬棚街的成都省立女中作校長。

中共建政後

[編輯]

中共建政後,丁秀君被送到南較場子集中學習,出來後,借住到包家巷鄢瑞家。1980年,好友胡蘭畦把她介紹到中共四川省委統戰部。1981年,丁秀君被安排在四川省文史館作館員,直至2005年逝世,享年101歲。

丁秀君一生奉行」刻苦鑽研「的精神,撰寫有《四川最早的一所女校——成都女師》、《富於革命精神的重慶女子師範學校》、《蒙裁成先生事略》、《盧作孚先生事略》、《世紀回眸》等文章詩詞。

短暫婚姻

[編輯]

1949年1月,丁秀君嫁於龍文治。同年5月,龍文治赴廣州開立法會,被暗殺於廣州。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學者簡介·丁秀君先生:文史雜誌,1997年第2期
  2.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謝詠深度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