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
漢諾威選侯國
Kurfürstentum Braunschweig-Lüneburg
Kurfürstentum Hannover
1692—1807
不倫瑞克-呂訥堡國旗
國旗
不倫瑞克-呂訥堡國徽
國徽
不倫瑞克-呂訥堡(漢諾威)選侯國(1789年)
不倫瑞克-呂訥堡(漢諾威)選侯國(1789年)
地位神聖羅馬帝國邦國 (1692—1714)
大不列顛王國共主邦聯 (1714—1800)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共主邦聯(1801—1807)
首都漢諾威
常用語言西低地德語
政府公國
選帝侯 
• 1692—1698
恩斯特·奧古斯特
• 1698—1727
格奧爾格一世
• 1727—1760
格奧爾格二世
• 1760—1806
格奧爾格三世
歷史 
• 升級為選侯國
1692
• 繼承自呂訥堡公國和薩克森-勞恩堡
1705
• 選侯地位被正式承認
1708
• 與大不列顛王國聯合統治
1714
1715
1807
• 作為漢諾威王國重新建立
1814
前身
繼承
卡倫貝格公國
威斯伐倫王國
漢諾威王國

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德語:Kurfürstentum Braunschweig-Lüneburg),或稱漢諾威選侯國(德語:Kurfürstentum Hannover 或 Kurhannover),建立於1692年,是神聖羅馬帝國內第9個選侯國。其選侯地位於1708年被正式承認。

該公國被韋爾夫家族下的一個分支—漢諾威王朝所統治。除了漢諾威家族,韋爾夫家族下的其他分支也曾統治過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的其他領土。到1705年後,這些領土上只剩下兩個獨立的公國。其中一個是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作為獨立的不倫瑞克公國存在(頭銜確立於1815年),國祚持續到1918年。而另一個公國,即繼承自卡倫貝格公國(Fürstentum Calenberg)的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

1714年,隨着選侯喬治一世登上了大不列顛王國的王位,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與大不列顛王國組成了君主聯合統治。結果是,大不列顛王國被迫一次又一次不情願地參與進德國內部的事物。但是,在選侯國內部,它仍然是一個由獨立的政府與機構單獨統治其領土的國家。1807年,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被併入拿破崙控制的威斯特法倫王國。1814年,維也納會議將選侯國升級為漢諾威王國。與英國王室的聯合統治則一直持續到1837年才結束。

正式的名稱和其他版本

[編輯]

作為參與大同盟戰爭的獎賞,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於1692年將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卡倫貝格支系的公爵恩斯特·奧古斯都(Ernst August)提升為選帝侯。由於帝國內部對新設選帝侯的抗議,直到1708年其選帝侯的地位才由帝國議會。通俗地,該選侯國以卡倫貝格公國的首都漢諾威作為國名,稱「漢諾威選侯國」;不過其正式使用的名稱則是「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

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於的地圖。包括了漢諾威選侯國(藍色)和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綠色),同時還包括英王兼選帝侯格爾奧格·路易於1720年在大北方戰爭後取得了薩克森-勞恩堡和不萊梅-費爾登,他的繼任者喬治二世於1731年取得了哈德爾恩地區(在地圖上的易北河河口末端),和喬治三世於1803年取得的的奧斯納布魯克大主教領

地理

[編輯]

選侯國的領土包括大部分現今位於德國北部下薩克森聯邦州。除了原來卡倫貝格公國的土地,選侯國的領土還包括以前的哥廷根公國(Fürstentum Göttingen)和格魯本哈根公國(Fürstentum Grubehagen)的土地,以及從前屬於霍亞伯爵領(Grafschaft Hoya)的土地。

1705年,選帝侯格爾奧格·路易繼承了呂訥堡公國與薩克森-勞恩堡(Sachsen-Lauenburg)公國,這是繼承自他的叔叔不倫瑞克-呂訥堡的格爾奧格·威廉的。 1715年,他又從丹麥國王弗雷德里克四世手裡購買了不萊梅-費爾登(Bremen-Verden)公國(通過1719年大北方戰爭後簽訂的斯德哥爾摩條約),由此他昔日的內陸選侯國得以擴展到北海

歷史

[編輯]

與大不列顛的聯合

[編輯]
民船旗 1727-1801

在1714,格奧爾格·路易成為大不列顛王國的國王,稱喬治一世,使得選侯國和大不列顛王國被置於一個共主邦聯中。與此同時,選帝侯本身的領土也擴張了,因為選侯國於1719年依據法理購買了原屬於瑞典的不萊梅公國和瓦爾登公國。

喬治一世死於1727年,他的兒子喬治二世繼承了選帝侯與大不列顛王國。17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正式承認喬治二世的選帝侯地位(即承認了他對土地的所有權以換取效忠),同時喬治二世恢復了對薩克森-勞恩堡的主權,這是由漢諾威選侯國於1689年從法理上繼承自呂訥堡公國的。[需要解釋]漢諾威於1731年還取得了前薩克森-勞恩堡飛地哈德爾恩(Hadeln),並將其併入不來梅-費爾登公國。 直到1733年了喬治二世才得到了皇帝查理六世的對這個公國所有權的承認。 在這兩次效忠中喬治二世都發誓說他會尊重兩公國不同領域等級現有的特權和憲法,從而保證有着400年歷史的階級參政傳統。

在選侯國的首都漢諾威,漢諾威選侯國樞密院(即政府)引入了一個新的部門,以負責通過共主邦聯統治之帝國政治體的事物。它被稱為不萊梅-費爾登、哈德爾恩、勞恩堡及本特海姆事務局(Department of Bremen-Verden, Hadeln, Lauenburg and Bentheim)。儘管如此,選帝侯還是將他們的大部分時間花在英格蘭。與選侯國的直接外交聯絡是通過坐落在倫敦聖詹姆斯宮的德意志事務處辦公室來進行的。

七年戰爭

[編輯]

在1754-1763年英法北美戰爭其間,英國人非常擔心法國將會入侵漢諾威。因此喬治二世與他的表弟,勃蘭登堡-普魯士腓特烈二世大帝組成了一個戰時同盟。這使得英法在北美的衝突與普奧在西里西亞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合併成為七年戰爭

法國於1757年的夏天入侵漢諾威。法國人在中哈施滕貝克之戰擊敗了喬治二世的兒子坎伯蘭公爵威廉王子,並將他所帶領的盎格魯-漢諾威軍隊驅趕到不萊梅-費爾登。坎伯蘭公爵於9月18日宣布投降,並簽下了克洛斯特-采文協定。(詳情參見哈施滕貝克之戰

喬治二世拒絕承認這一協定。第二年,在英國軍隊的支援下,來自勃蘭登堡-普魯士, 黑森-卡塞爾和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的軍隊再次驅逐了法國占領軍。

在餘下的戰爭中漢諾威不再受到波及。七年戰爭結束後,和平的狀態一直維持到法國大革命戰爭的爆發才被打破。 在1793-1797年進行的第一次反法同盟之戰中,大不列顛王國-漢諾威選侯國共主邦聯的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火波及,這是由於反法同盟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戰鬥主要發生在法國自身的領土上。 儘管如此,有16 000名漢諾威士兵在英國人的統帥下參與了在低地發生的戰鬥。 1795年神聖羅馬帝國宣布在戰爭中保持中立,這其中也應該包括漢諾威選侯國;但是選侯國與法國和平談判的努力在1799年宣告失敗。

然而勃蘭登堡-普魯士於1795年與法國簽下了巴塞爾和平條約。該條約規定勃蘭登堡-普魯士將確保所有領土在美茵河以北的神聖羅馬帝國邦國的中立,包括英國皇室在歐洲大陸的領土的漢諾威、不來梅-費爾登,以及薩克森-勞恩堡。為了條約的順利實行,漢諾威也不得不提供軍隊以維持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武裝中立。

拿破崙時期

[編輯]

第二次反法同盟戰爭(1799-1802)中,拿破崙一世敦促普魯士王國占領的英國在歐洲大陸的領土。1801年,24,000名勃蘭登堡-普魯士士兵入侵了不倫瑞克-呂訥堡,震驚了漢諾威人並迫使他們投降。1801年4月,普魯士王國的部隊抵達不來梅-費爾登的首都施塔德,並留在那裡直到十月。英國起初決定忽略勃蘭登堡-普魯士的進攻,但是當後者加入支持法國的武裝中立聯盟(包括丹麥-挪威俄羅斯),英國開始攻擊勃蘭登堡-普魯士的船隻。其後的哥本哈根戰役使得聯盟破裂,同時勃蘭登堡-普魯士的撤出不倫瑞克-呂訥堡。

作為德國教會的世俗化運動的一部分,1803年2月25日選侯國與奧斯納布呂克大主教領組成了政合國。該大主教領從1662年開始均是由漢諾威王朝的成員統治。

1803年,英國獨自宣布對法國再次宣戰後,法國軍隊也再次入侵漢諾威。根據簽訂於1803年7月5日的阿特倫堡協定,選侯國的軍隊解除了武裝,馬和彈藥被移交給法國。樞密院院長弗里德里希·馮·布雷默(Friedrich Franz Dieterich von Bremer)帶領選侯國樞密院[需要解釋]跨過易北河逃到薩克森-勞恩堡。但不久之後法國也占領了薩克森-勞恩堡。

1805年秋天,第三次反法聯盟戰爭初期,法國軍隊由於對奧地利的戰事而撤離了漢諾威。英國,瑞典和俄羅斯聯軍則占領了漢諾威。12月,法蘭西帝國把名義上占有的漢諾威割讓給了1806年後實際占領漢諾威的勃蘭登堡-普魯士

1806年8月6日,神聖羅馬帝國解散,選帝侯選舉皇帝的職能從而不復存在。因此勃蘭登堡選帝侯的稱號對普魯士變得毫無意義。普魯士最終在耶拿會戰(1806年11月11日)中被擊敗,法國重新占領了漢諾威。

根據1807年簽訂的提爾西特條約,新的威斯特法倫王國成立,由拿破崙的兄弟熱羅姆·波拿巴統治,包括了前選帝侯黑塞-卡塞爾,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公國和一些普魯士的領土。1810年初,漢諾威本土和不來梅-費爾登,但不包括薩克森-勞恩堡,也被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吞併。由於大陸體系的影響,法蘭西帝國於1810年底吞併了西歐北部的所有沿海地區(遠至丹麥),以及通往海上航行的河流沿岸地區,包括不來梅-費爾登,薩克森-勞恩堡和一些與漢諾威相鄰的地區。

但是,喬治三世政府並沒有承認法國的吞併。在整個拿破崙戰爭時期,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的政府繼續在倫敦運作。選侯國樞密院保持着自己獨立的外交,與奧地利普魯士等國保持聯繫,儘管英國本身在與這兩個國家交戰。選侯國的軍隊被解散,但許多官兵到英國組成了皇家德意志團:這支軍隊是唯一一支沒有放棄與法軍作戰的德意志人軍隊。

1813年10月,俄羅斯帝國軍隊將法國人逐出選侯國的領地。同一個月的晚些時候,萊比錫戰役宣告了拿破崙傀儡下威斯特伐利亞王國萊茵邦聯的敗亡。漢諾威王朝恢復了對不倫瑞克-呂訥堡選侯國的統治。最終,經1814年的維也納會議決定,選侯國被升格為漢諾威王國

漢諾威選帝侯列表

[編輯]

選侯國的領土在法律上是不可分割的:領土可以增加,但不能被分割,或由幾個繼承人同時均分 - 曾經是以前的規則,多次導致了不倫瑞克-呂訥堡被分割為眾多公國。選侯國遵循男性長子繼承制,但這是違反薩利克法的,因此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於1692年授予帝國特許,以確保繼承法的實行。

1692年,不倫瑞克-呂訥堡公國升格為選侯國,其領土包括了繼承的卡倫貝格公國和格魯本哈根公國,前者於1665年繼承。在1708年帝國議會確認不倫瑞克-呂訥堡的選帝侯地位後,卡倫貝格系又繼承了策勒公國。選侯國的領土也包括較早前收購的迪普霍爾茨和霍亞。

儘管神聖羅馬帝國已於1806年解散,但喬治三世並不認可,直到1814年,他仍然被稱為「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神聖羅馬帝國的大司庫和選帝侯」。

歷任選侯
照片 姓名 統治時間 繼承自 注釋
格奧爾格一世·路德維希

Georg Ludwig

1708—1727 恩斯特·奧古斯都的兒子 於1714年成為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國王。在1719年取得了不來梅-費爾登。
格奧爾格二世·奧古斯特

Georg II. August

1727—1760 格奧爾格一世的兒子 於1727成為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國王,1731年取得了易北河畔的哈德爾恩地區。
格奧爾格三世威廉·弗里德里希

Georg III. Wilhelm Friedrich*

1760—1806 格奧爾格二世的孫子 於1801年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國王(與愛爾蘭的1800年聯合法令)。 於1803年取得了奧斯納布呂克大主教領。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及法國大革命戰爭(1801—1813年),從1801年至1803年,他先後三次失而復得漢諾威領地上的法理權力。 儘管神聖羅馬帝國已於1806年解散,喬治三世並沒有承認這個事實,並保留着選帝侯的頭銜直到1814年。1814年,喬治三世成為漢諾威王國的國王,這一由維也納會議宣布的新頭銜取代了之前的選帝侯頭銜。

參考文獻

[編輯]

Ford, Guy Stanton. Hanover and Prussia 1795–1803: a study in neutrality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