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清真寺
東四清真寺 | |
---|---|
東四清真寺大門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北京市東城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元 |
編號 | 3-14 |
認定時間 | 1984年5月24日 |
東四清真寺,又名「法明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南大街13號,是一座伊斯蘭教清真寺。現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駐地。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2]
歷史
[編輯]東四清真寺始建於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明朝正統十二年(1447年),後軍都督府同知陳友(回族人)捐資重建。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明代宗(景泰帝)敕題「清真寺」門額,故該寺有官寺之稱。據記載,當時該清真寺的門前有坊,坊前有白石橋,白石橋外的大街東側立有照壁。[1][2]
東四清真寺原來規模很大,傳說南到報房胡同,北到東四西大街。大殿的西、南、北面有不少房屋,原來是該清真寺內小學使用,如今大殿後面的一片空地即當時小學的操場,西面有一排教室,教室南側是教員休息室及辦公室。此處後面隔一條狹窄的胡同,又有很多間教室。民國十五年(1926年),該清真寺內創辦了清真寺中學校。民國十八年(1929年),私立成達師範學校由山東省濟南遷到北平,即以該清真寺作為校址。1936年,在該清真寺建立了「福德圖書館」,大殿南側原來有一座西式磚樓,面闊六間,便是福德圖書館的館址。1947年在此創辦了北平伊斯蘭經學院。中華民國時期,還在該寺編輯出版過《月華》、《回民大眾》等伊斯蘭學術期刊。大殿後面的西北角,原來有一座西式大禮堂,是回民群眾俱樂部。如今,大殿以西、以南的建築(包括學校、圖書館、俱樂部等)早已全部拆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4年和2003年,國家曾撥款修繕該清真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設在該寺。北京伊斯蘭教經學院也曾設在該寺。1984年,該寺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2]
東四清真寺現為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的會址,也是穆斯林禮拜、聚禮、節日會禮的場所。清真寺內的阿訇除了每天主持宗教活動外,還為外國籍穆斯林舉辦婚喪儀式。[1]
建築
[編輯]- 大門:現存的清真寺大門是在民國三年(1914年)改建(一說1920年改建)而成。寺門坐西朝東,面闊三間,進深七檁,繪有旋子彩畫,硬山頂,灰筒瓦屋面。明間設有板門,並且出前後廊,後檐柱明間設有屏門。
- 廂房:大門內是一個縱向的院落,左右兩側有磚砌的近代式廂房,帶有壁柱以及女兒牆,南北兩廂各有一小間和六大間,浴室(淨水堂)位於北廂房。
- 二門:為過廳,面闊五間,前後帶廊,廊子是磚砌券洞。
- 垂花門:二門內是一個小院,小院北面有三間平房。小院西側有一垂花門,門的南北兩側有帶漏窗的平頂走廊,此處原來是邦克樓(宣禮摟)的位置。邦克樓為一座二層方形攢尖頂建築,是為招呼回民禮拜而建。邦克樓的銅寶頂直徑大約2尺,內側鑄有陽文「成化丙午年造」,現存在禮拜殿前抱廈內。邦克樓建於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清朝光緒末年毀於地震(另有說法稱毀於火)。
- 禮拜殿(大殿):垂花門內是一個很開闊的正方形大院,乃該清真寺的主院。院內的主要建築是禮拜殿,坐西朝東,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前帶有卷棚式抱廈,抱廈面闊三間,進深四檁。禮拜殿高15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殿內可以同時容納500人禮拜。該大殿共有大小七座券門,正面的三座拱門的門額上刻有《古蘭經》經文,是中國其他清真寺少見的建築形式。
- 前半部分:禮拜殿的前半部分是木結構,灰筒瓦廡殿頂,四角設有擎檐柱。殿內20根大彩柱,每根直徑48厘米,柱面滿飾貼金纏枝西蕃蓮圖案,中央三根橫梁上有彩底金字阿拉伯文庫法體《古蘭經》節文。殿內屋架露明,繪有旋子彩畫。
- 窯殿:禮拜殿的後半部分是窯殿,為磚砌圓拱頂,因不用梁柱而成「無梁殿」。窯殿面闊三間,歇山式,內部用三座拱門和大殿相連通。窯殿的各間之間建有十分厚重的隔牆,隔牆上各開券門兩座,以連通三座拱門。
- 《清真法明百字聖號》碑記:大殿抱廈內的南端立有一通明朝萬曆七年(1579年)的《清真法明百字聖號》碑,碑身寬67厘米,高91厘米,下方有須彌座。碑陽是漢文,記述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事跡。碑陰刻有阿拉伯文,中間夾刻漢文「理木無極」四個字。
- 石碑:院中有兩通明代石碑,字跡模糊。兩碑之間,原有一座六角形攢尖頂小亭,名曰「香爐亭」,中置明代鑄造的大銅香爐,此亭現已無存。
- 南、北講堂及圖書館:主院內的南北兩側各有五間配殿和三間配房,都帶有前廊。配殿及大殿都是明代建築。南配殿的資料室(圖書館)內,收藏有各種版本的《古蘭經》,其中一本元朝延佑五年(1318年)的手抄本《古蘭經》為穆罕默德·伊本·艾哈邁德書寫,文字精美,保存完好,被視為國寶。還有一塊直徑80厘米的明代瓷牌,白底藍字,中間是阿拉伯文「清真言」。此外,資料室內還收藏有埃及國王贈送的圖書等不少珍寶。[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