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電機廠500匹馬力電動機
1960年代三五時期黑龍江銀光電鍍廠
2011年南京工業區
天津市附近的發電廠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49年10月1日成立時便高度重視工業的發展。初期從蘇聯引進重工業到東北地區,初步建立國家工業體系。1950年至1979年,全國工業產值以年均13.3%的速度增長,其中1949至1960年以22%的速度高速增長,1961年至1974年增長速度下降到6%。1978年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缺乏競爭力的蘇式體系潰敗。1980年代中國人從南方重新建立了現代化工業,更換主流的西方體系後再次取得了快速的發展,1990年至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產值以年均12.7%的速度增長[1]

2010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2018年時,中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0萬億人民幣,工業經濟規模為世界第一。中國擁有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2]

歷史

[編輯]

1949年至1978年

[編輯]

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過渡時期總路線。從1953年開始[3]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的是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1953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4]。同時,蘇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展開了大規模的援助。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156項工程中,進入實際施工的共有150項。基本上涵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方面,這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冷戰期間重工業體系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幫助作用[4]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努力再加上蘇聯政府的援助,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了自己的第一輛汽車、第一輛飛機等。

然而,第一個五年計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共中央的高層領導人產生了冒進情緒,1958年中共中央發動了大躍進運動,生產計劃「以鋼為綱」、「元帥升賬」。為實現鋼鐵翻番,全國大量基礎建設上馬。1958年到1960年每年新增基本建設投資都在百億元以上,1960年達384億元,比上年增長11%,比1957年增加1.8倍。在基本建設投資總額中,生產性建設投資所占比重都在86%以上(1958年為88%,1959年為86.8%,1960年為86.4%),擠掉了非生產性的建設[5]。工業上單純追求產量帶來諸多負面影響。為保證鋼鐵生產達標,鋼鐵工業本身的基本建設規模擴大,與鋼有關的煤、電、運輸等行業建設也隨之增加。導致工業內部失調,全國職工人數猛增,超出國民經濟特別是農業負擔能力,加劇了社會商品的供需矛盾。1961年1月14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九中全會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大躍進運動終告結束。

文化大革命發生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工業生產受到了巨大[來源請求]的破壞,但是也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等。

1978年至今

[編輯]
1980年後改革開放,中國製造標牌在世界開始嶄露頭角

1978年年底開始了艱難地改革進程,當時蘇聯基礎的低效率且老化的工業,在市場競爭下面臨嚴重資金危機,透過引進西方技術加以汰換,80年代現代化工業也基本上重新建立了起來,直到在1980年代中期時工業在一些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的成功。工業產值為1952年的25倍。同時在煤炭紡織自行車領域是世界上的主要生產國。在1980年代中期時大力的將製造業引入南方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輕工業產品的產量相比改革開放以前已經大大增加。此時,企業的管理人員能夠行使更大的自主權,實施技術創新,以提高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在1980年代,也有一些令政府苦惱的地方,價格體系是雙軌制,同時國有企業由於實行的是「鐵飯碗」制度導致生產效率不高,經濟的快速增長受到能源短缺的制約。從1980年中期開始高度重視科技作用,1995年5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表了《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正式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工業航天工業激光工業生物工程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數控車床等核心工業技術上劣勢明顯,在汽車和機車製造、民用飛機製造等重工業方面缺乏核心競爭力。

結構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產業(包括建築業)產值佔GDP比例以及就業人員數占全部就業人員數的比例如下表所示[6]

年度 第二產業產值佔GDP比例(%) 工業產值佔GDP比例(%) 第二產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比例(%)
1952 20.8 17.6 7.4
1960 44.4 23.4 15.9
1970 40.3 36.7 10.2
1980 48.1 43.9 18.2
1985 42.7 38.2 20.8
1990 41.0 36.6 21.4
1995 46.8 40.8 23.0
2000 45.5 40.1 22.5
2001 44.8 39.6 22.3
2002 44.5 39.3 21.4
2003 45.6 40.3 21.6
2004 45.9 40.6 22.5
2005 47.0 41.6 23.8
2006 47.6 42.0 25.2
2007 46.9 41.3 26.8
2008 46.9 41.2 27.2
2009 45.9 39.6 27.8
2010 46.4 40.0 28.7
2011 46.4 39.9 29.5
2012 45.3 38.7 30.3
2013 44.0 37.4 30.1
2014 43.1 36.3 29.9
2015 40.9 34.3 29.3

製造業

[編輯]

機械製造業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機械製造業可以製造完整的大型設備,如大型燃氣輪機、大型抽水蓄能機、核設施、超高壓直流輸電和變電設備、大型石油化工設備、城市輕軌交通設備等。在2006年,機械設備及運輸設備的出口總值達到425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28.3%[7]

汽車

[編輯]

1980年中國生產22萬輛汽車,廠家達到200家左右,每家平均生產量只有年產1000輛左右。最大的中國一汽(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的生產能力年產6萬輛。主要產品是貨車,也生產中國最有名的紅旗牌轎車。1984年上海汽車大眾公司設立合作汽車廠,開始生產轎車。1990年代其他外資企業投資中國,設立合作汽車廠。當時買車的大部分是租車公司。2002年前後以來,中國人民個人所得增長,一般民眾開始購買私人用車,從此汽車銷售量大幅增長。2009年中國汽車生產更超過1000萬輛,達到1379萬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最大汽車生產國。奇瑞吉利等民族資本的廠家也進入市場。

中國汽車製造業增勢迅猛,中國於2011年汽車銷量,達1850萬輛;從2009年, 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航天業

[編輯]

中國航天事業可以追溯到1956年,中國組建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現在國家航天局的前身。 經過5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到北斗導航,從第一枚運載火箭到首次載人航天,從天宮一號到嫦娥落月,中國航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人造衛星

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2012年12月27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區域服務。至2013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成功自主研製並發射140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

運載火箭

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46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製進展順利。

載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進入太空。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中國的神舟六號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太飛行。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宇航員翟志剛實現了中國首次出艙活動(太空行走)。2011年,中國發射了首個試驗型空間站天宮一號,並成功完成與後續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的對接。

探月工程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在月球登陸成功。2014年11月1日,嫦娥五號T1從月球軌道返回。

深空探測

2012年12月13日16時30分09秒,嫦娥二號在距地球約700萬公里遠的深空掠過小行星4179,最近距離僅為3.2公里,飛掠時速高達10.73公里/秒。這是中國第一次對小行星進行探測,中國也成為繼美國、歐空局和日本後,第四個對小行星實施探測的國家或組織。 有關測控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年中,嫦娥二號已經突破了1億公里深空。[8]

航空工業

[編輯]

能源工業

[編輯]
田灣核電站

中華人民共和國,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電工業是所有工業部門中增長最快的。截至2009年發電機裝機容量達8.74億千瓦,總發電功率為3.2萬億千瓦時,居世界第二位。電網建設已進入有史以來最快的發展,主電網已覆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農村地區,電網已普遍採用國際先進計算機來控制。現在電力工業已進入大機組、大電廠、大電網、超高壓和自動化的新時代。

煤炭工業
主要石油產區
新疆的油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致力於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以便促使產煤量的提高,自1989年以來產量一直保持在10億噸以上。現在已經有能力設計、建造、裝備和管理千萬噸級大煤礦練煤能力也有了巨大的進步。
能源 石油 天然氣
生產量 415.5萬bbl/天(2012年) 1072億cu m(2012年)
消耗量 979萬bbl/天(2011年) 1430億cu m(2011年)
出口 2.6萬bbl/天(2010年) 32億cu m(2011年)
進口 543.3萬bbl/天(2010年) 414億cu m(2012年)
已探明儲量 173億bbl(2013年) 31000億 cu m(2013年)

電力行業

[編輯]
  • 產電量:5兆6495.8億千瓦小時(2014年)
  • 產電量來源:
    • 化石燃料:80.2% 4兆2337.3億千瓦小時(2014年)
    • 水電:18.5% 1兆0643.4億千瓦小時(2014年)
    • 核能:1.2% 1325.4億千瓦小時(2014年)
    • 其他:0.1%(2001年)
  • 耗電量:4.951萬億千瓦(2011年)
  • 電力出口:176.5億千瓦(2012年)
  • 電力進口:68.74億千瓦(2012年)

信息技術產業(IT業)

[編輯]

計算機業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產的龍芯處理器

部署於廣州市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二號,在2013年11月18日的世界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排名榜上位居第一位,其性能幾乎是第二名泰坦的兩倍。中國以國產微處理器為基礎製造出本國第一台超級計算機名為「神威藍光」,且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組成的聯合小組,成功實現了16公里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一距離是目前世界記錄最遠距離的20多倍。且上海交通大學有望在2012年內實現探測「馬約拉納費米子」,使中國進入量子計算機的領先領域。

軟件

[編輯]

互聯網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發展非常迅速,上網人數已於2008年超過美國達到3億,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的上網人數已達到6億,網絡已深入地滲透到國民生活的各個角落,淘寶網之類的電子商務業績超過1.1兆人民幣以上。

移動電話

[編輯]

生物工程

[編輯]

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還作為惟一的發展中國家成員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完成了1%測序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獨立完成了雜交水稻父本9311(秈稻)的基因組序列草圖;在國際上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汗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二個有轉基因抗蟲棉花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

激光業

[編輯]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研製成功了第一台激光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家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激光技術,經過20多年努力,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掌握深紫外全固態激光技術的國家。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与对外开放.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4). 
  2. ^ 記者:祝君壁. 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现代工业体系. 責任編輯:徐宙超. 人民網,來源:經濟日報. 2019-09-22 [2019-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4) (簡體中文). 
  3. ^ 1953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3). 
  4. ^ 4.0 4.1 苏联援助中国的“156项”: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0). 
  5. ^ 当代中国财政. : 158 (中文(簡體)). 
  6. ^ 國家數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7. ^ China Facts and Figures 2007: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otive Industries. [201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8. ^ 嫦娥二號突破1億公里深空 存档副本. [2014-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5).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