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氏毒氣
亞當氏毒氣 | |
---|---|
IUPAC名 Dibenzo-1-chloro-1,4-arsenine | |
系統名 10-Chloro-5,10-dihydrophenarsazinine | |
別名 | 二苯胺氯砷 |
識別 | |
縮寫 | DM |
CAS號 | 578-94-9 |
PubChem | 11362 |
ChemSpider | 10884 |
SMILES |
|
InChI |
|
InChIKey | PBNSPNYJYOYWTA-UHFFFAOYAA |
EINECS | 209-433-1 |
MeSH | Phenarsazine+chloride |
性質 | |
化學式 | C12H9AsClN |
摩爾質量 | 277.58 g·mol−1 |
外觀 | 淡黃色晶體 |
熔點 | 195 °C(468 K) |
沸點 | 410 °C(683 K) |
溶解性(水) | 0.064 g dm-3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亞當氏毒氣(Adamsite)或二苯胺氯砷(diphenylaminechlorarsine),簡稱DM,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可作防暴用途。DM屬於化學戰劑,被認為是嘔吐戰劑或者噴嚏性毒氣[1]。1915年,德國化學家海因里希·奧托·威蘭第一次成功合成DM,1918年美國化學家羅傑·亞當斯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也自主成功合成DM。美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生產和儲備DM,但從未在戰場上使用。然而它曾用於對抗1932年7月美國補償金事件中在華盛頓遊行示威的補償金大軍,多個陪同家長示威的兒童據報死亡或重傷。
DM是一種無臭晶體狀化合物,揮發度很低,20℃時為0.02mg/m3。晶體顏色根據純度高低從深綠到淡黃之間變化。DM易溶於一些有機溶劑,如丙酮、二氯甲烷,但幾乎不溶於水,水解極慢。DM的戰鬥形態為淡黃色或微綠色煙霧,持續時間約十分鐘。[2]
二苯胺鹽酸鹽與三氧化二砷於140℃進行縮合反應即可製得DM。
通常亞當氏毒氣以氣溶膠方式散發,使上呼吸道成為初始作用部位。雖然亞當氏毒氣產生的效果和常用控暴劑(如CS催淚性毒氣)相似,但是它的見效速度慢,而且持續時間長,通常會持續幾個小時[1]。5至10分鐘的潛伏時間過後,眼睛、肺部和粘膜會出現疼痛,接着出現頭痛、噁心和持續嘔吐症狀[1]。
現在DM被認為是過時產品,它已廣泛被其他毒性更低且見效速度更快的控暴劑替代,如CR催淚性毒氣。早期戰場上亞當氏毒氣的使用是通過發煙筒實現的,該裝置由中型金屬管組成,金屬管內部以含約25%DM的發煙劑裝填,使用時DM將在高溫下氣化而分散至環境中。通過在順風條件下引燃一定數量的發煙筒,大量亞當氏毒氣可迅速飄向目標。
朝鮮曾被指在其阿吾地里化學聯合企業所(Aoji-ri Chemical Complex)內生產和儲備亞當氏毒氣[3]。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Committee on Review and Evaluation of the Army Non-Stockpile Chemical Materiel Disposal Program, 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Disposal of Chemical Agent Identification Sets, (Google Boo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 15,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99, (ISBN 0-309-06879-7).
- ^ Adamsite (DM) Vomiting Ag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ugust 22, 2008. Retrieved December 22, 2008.
- ^ Chemical Agents: Adamsit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Nuclear Threat Initiative (NTI). March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