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先天誘發機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先天誘發機制(AAM)在動物行為學本能理論里是界乎於鑰匙刺激和先天 本能運動的一個環節。 這其實是一個總的概念,概括了神經系統的所有功能,它要過濾刺激,並對特定的刺激產生合適的應答行為。

但是眾多的實驗使得這個概念迅速「軟化」。人們從經驗出發,AAM可作如下修改:

  • 通過學習被改變的先天誘發機制(durch Erlernen veränderter AAM) (EAAM ):從觀察可得知,先天的行為方式與學而知之的行為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成為行為複合體;這被稱為通過學習被改變的先天誘發機制;
  • 後天誘發機制(erworbene Auslösemechanismen) (EAM):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到很多這種習得性誘發機制(EAM)的例子。EAM中刺激和反應和AAM一樣緊密地偶聯在一起。反射可看作EAM的基本模式,而通過銘印習得的行為也算其一。

AAM與鑰匙刺激

[編輯]

行為觀察者很早就注意到,很多新生動物一出生就能夠攝食:剛孵化出來的小雞好像早就知道什麼是飼料並且懂得如何啄食。哺乳類動物一出生不需要學,就會去吸吮母親的乳頭。與巴甫洛夫條件刺激條件反射所做的工作一樣,1936年康納德·洛倫茲提出了鑰匙刺激的概念:他用這個直觀的概念去描述一種能引起一種特定的反應特定的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一部分,其實就是AAM,作為「開關」,賦予這種特定的「輸入」一個特定的「輸出」。它是本能運動的上游環節,它會分析"輸入"(過濾)並激活個體行為。根據本能理論AAM會在不離環境下壓制行動特異性能量的釋放,而在有利環境下用於推動一本能運動

在一定程度上AAM可以被看作是黑盒(生物)里的東西,它有三個特徵:

  1. 對鑰匙刺激的識別和隨之而來的行為是先天的,並且種屬特異的;
  2. 沒有AAM,生物體就不能對鑰匙刺激作出適宜的應答;
  3. 應激行為是定型行為,因為鑰匙刺激,AAM和特定的反應是聯繫在一起理解的。

為實驗而培養沒有經驗的動物是用於證明先天行為的最好對象;新孵化的幼鳥不可能在孵化前擁有視覺。這也是為什麼早期的行為學家會專注於鳥學

  • 一個用於證明鑰匙刺激和本能行為的很好的例子就是母鳥歸巢的時候,幼鳥多會張開喙部-它們從沒學習過,可是自從母鳥第一次歸巢就已經如此。

鑰匙刺激有時在一段時間後會消失,但根據本能理論那種行動特異性能量卻持久存在,那麼本能行為學家就有理由相信終究會有一次本能行為的「爆發」,這被稱之為空轉行動(比較: 換位行為)。

AAM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編輯]

行為學家和神經生理學家多次證實了環境的生物"先天認知」的存在-但不大確定是,環境刺激要如何才能觸發AAM引起應答。科學家尋找與AAM對應的神經元群體,在神經生理學上去證明該理論的正確性,這些工作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

更大的問題是,AAM只是一種沒有實驗基礎的純理論。通常是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動物即使沒有事先學習,也能對特定的刺激做出特定的反應,於是就說,它們擁有與生俱來的對環境的認知知識和一套行為模式。這種刺激和反應的偶聯以神經生理學過濾系統為前提:就此而言,AAM還是這種生硬的刺激-反應偶聯的純邏輯結果。鑰匙刺激和AAM是不能獨立地被實驗證明的,根據鑰匙刺激的定義,它是通過特定的AAM激發行為的。而AAM則是反過來,它總是與一種特定的鑰匙刺激相聯繫的。

因此AAM的概念與其說是屬於自然科學的,不如說是認知理論或是自然哲學方面的。目前它在科學研究方面沒有特別大的意義。

  • 同樣在1970年左右科學家就已經通過食用蛙 (Rana esculenta)證明,視網膜上特定的細胞只能對外界物體的某一種運動產生感覺,從而激活與外界物體相關的神經元,區分「敵」或「友」。但同時該發現也證明了,並沒有專一對應於「蒼蠅」或「蠕蟲」的神經元,這種對環境的認知是不同組群神經元相互協調的結果,是食用蛙大腦不同部位合作的產物。

參考文獻

[編輯]
  • Wolfgang Schleidt (1962): Die historische Entwicklung der Begriffe "Angeborenes auslösendes Schema und "Angeborener Auslösemechanismus" in der Ethologie. In: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 19, S. 697-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