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里昂米尼戰爭

座標37°20′59″N 22°21′08″E / 37.34972°N 22.35222°E / 37.34972; 22.352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里昂米尼戰爭
A map of Greece. That northern half of Greece is occupied by the new Aetolian League and the southern territories under the control of Macedcon, while the south is occupied by Sparta, the Achaean League and several smaller states.
克里昂米尼戰爭時的希臘勢力圖
日期前229/228年[1]–前222年
地點
結果 馬其頓王國和亞該亞同盟勝利
領土變更 馬其頓獲得阿卡羅科林斯科林斯赫拉伊亞奧爾霍邁諾斯等地區[2][3]
參戰方
斯巴達王國,
埃利斯
亞該亞同盟,
馬其頓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克里昂米尼三世 阿拉圖斯,
安提柯三世
兵力
~20,000 (最大徵招) ~30,000 (最大徵招)

克里昂米尼戰爭[4](公元前229/228 – 222年),是斯巴達及其盟國埃利斯對抗亞該亞同盟馬其頓王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最終以馬其頓王國和亞該亞同盟的勝利告終。

公元前235年,克里昂米尼三世(前235 – 前222年)繼承了斯巴達的王位,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恢復傳統的斯巴達社會和制度,並削弱五督政官的勢力。作為民選官員,五督政官雖然宣誓維護斯巴達國王的統治,但他們擁有政治權利是相當大。公元前229年,五督政官派克里昂米尼占領了位於梅格洛玻利斯邊境的一個小鎮,亞該亞同盟對此向斯巴達宣布開戰。對此,克里昂米尼的回應是劫掠亞該亞地區,並在呂克昂山戰役擊敗一支前去攻擊伊利斯的亞該亞軍,這支軍隊由亞該亞同盟統帥阿拉圖斯所率領。之後,克里昂米尼三世在梅格洛玻利斯附近再一次擊退亞該亞軍隊。

在戰事進展迅速的情況下,克里昂米尼掃除了阿卡迪亞地區的亞該亞駐軍,而後在赫卡托拜烏姆戰役進一步摧毀另一支亞該亞軍隊。為了應付斯巴達勢力主宰伯羅奔尼撒的威脅,亞該亞同盟統帥阿拉圖斯不得不向宿敵馬其頓王國請求協助,請求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介入戰爭擊敗斯巴達,並以盟主地位以及割讓科林斯和其衛城阿卡羅科林斯的條件來換取馬其頓參戰。克里昂米尼最終不僅入侵亞該亞地區,還奪取科林斯和阿爾戈斯。當安提柯三世的馬其頓軍隊進入伯羅奔尼撒,克里昂米尼不得不退回拉科尼亞。前222年,斯巴達與馬其頓、亞該亞聯軍於塞拉西亞戰役決戰,結果斯巴達遭到擊敗,克里昂米尼被迫逃亡埃及托勒密三世的宮廷尋求庇護。克里昂米尼最終在新王托勒密四世時企圖發動一場的暴動,失敗自殺。

序幕

[編輯]

前236年-前235年間,在廢黜了父王列奧尼達二世之後,克里昂米尼三世登上了斯巴達王位。兩個王室家族之間長達十餘年之久的衝突,也隨著他的登基終結了。在開國傳說中,斯巴達原來的征服者是雙胞胎兄弟,而他們的後代共享斯巴達王位,從而形成了後來的雙重國王的傳統。在歐里龐提德世系的國王亞基斯四世實施改革後,國內形成了強大的反對集團。前241年,反對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克里昂米尼三世的父親列奧尼達二世與斯巴達五督政官聯合發動政變。反對派推翻了改革措施並刺殺了亞基斯四世[5]

前229年,克里昂米尼占領了阿卡迪亞地區的幾個重要城市,包括帖該亞(Tegea)、曼丁尼亞(Mantinea)、卡菲伊(Caphyae)和俄爾科墨諾斯(Orchomenus),這些城市原本是與希臘中部地區另一個強大的希臘聯盟埃托利亞同盟結盟。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奧斯和近代歷史學家威廉·史密斯認為克里昂米尼通過背叛來占領了這些城市;然而理察·塔爾伯特(Richard Talbert)翻譯了普魯塔克有關斯巴達記述,他的和現代歷史學家N.G.L. Hammond認為是克里昂米尼是依照他們自己的要求占領了該城市[6][7]。同一年,五督政官派克里昂米尼奪取貝比納(Belbina)附近的雅典娜神廟。貝比納是進入拉科尼亞的一個出入點,在當時一直被斯巴達和梅格洛玻利斯爭奪擁有領土所有權。於此同時,亞該亞同盟對於斯巴達擴張召見公民大會,並向斯巴達宣戰。而克里昂米尼則加強了這些城市的防守。

亞該亞同盟統帥(strategos)西庫昂的阿拉圖斯,試圖倚靠內應者來發動一次夜襲,好來奪取帖該亞和俄爾科墨諾斯。但是,透過該城市內應者來奪取城池的計畫最終失敗了。儘管阿拉圖斯悄悄地迅速撤退,希望這次行動沒有被發現[6][注釋 1]。但克里昂米尼還是發覺了這個行動,並且寫信詢問了阿拉圖斯以及他的夜間行動企圖。阿拉圖斯回覆說,他是來阻止克里昂米尼,因此來為貝比納構築防禦工事的。克里昂米尼回復道「假如真的是如你說的那樣,那麼告訴我為什麼你還帶了火把和梯子」[11],來挖苦阿拉圖斯,他是知道阿拉圖斯是來攻城的。

戰爭初期和斯巴達的勝利

[編輯]
A map of the Peloponnese, the southernmost area of Greece. The cities mentioned in the article text are shown, in general clustered north of Sparta, all within roughly 50 km of each other.
伯羅奔尼撒的地圖,顯示一些重要城市以及克里昂米尼戰爭中雙方的勢力圖,亞該亞同盟為紅色。

接著,克里昂米尼帶領3000名步兵和少量騎兵進入了阿卡狄亞駐防。然而五督政官不願戰事擴大,把克里昂米尼召回國內。就趁克里昂米尼回到拉科尼亞的時候,阿拉圖斯乘機奪取了卡菲伊[12]。當這個消息傳到斯巴達時,五督政官又一次派克里昂米尼對外出擊,這次他設法奪取了梅格洛玻利斯人的一個城市麥提德里昂(Methydrium),並劫掠阿爾戈斯周圍的領土[13]

在這期間,亞該亞同盟派出另一支軍隊,由當年前228年5月當選的新統帥阿里斯托馬科斯(Aristomachos)率領,前去與克里昂米尼進行戰鬥。亞該亞軍由20,000名步兵和1,000名騎兵組成,在帕拉斯姆(Pallantium)與不到5,000名的斯巴達軍對陣,克里昂米尼要求雙方進行會戰,但阿拉圖斯強烈建議阿里斯托馬科斯撤退避其鋒頭,於是亞該亞軍難堪地撤退了,這件事讓亞該亞人譴責阿拉圖斯懦弱,且克里昂米尼和斯巴達人也對逼退人數眾多的亞該亞軍隊相當自豪[13][7]

原本托勒密埃及國王托勒密三世在先前對抗馬其頓王國的戰爭中曾與亞加亞同盟聯盟,此時卻轉而開始對斯巴達進行財力支援。托勒密三世認為相比正在衰退的亞該亞同盟,他評估正在復興的斯巴達將是更有價值的同盟,好來對抗馬其頓,因此做出了這個的決策[14][15][16][17]

公元前227年五月,阿拉圖斯再次當選統帥,並率兵進攻斯巴達盟友伊利斯。伊利斯人向斯巴達尋求援助,當亞該亞軍從伊利斯返回的途中,克里昂米尼在呂克昂山戰役大破了整個亞該亞軍隊,俘虜許多士兵。阿拉圖斯派人散布謠言說他已經在這場戰役中陣亡,並趁其不備,趁機占領了曼丁尼亞[18][19]。這次失利使得五督政官開始想談和。

同時,斯巴達的歐里龐提德世系的國王歐達米達斯三世去世,他是亞基斯四世的兒子。古希臘作家保薩尼亞斯認為是克里昂米尼毒死了歐達米達斯三世[20],這是因為克里昂米尼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來對抗反對他的五督政官,畢竟五督政官反對他的擴張政策。克里昂米尼召回流亡到美塞尼亞阿希達穆斯五世,他是亞基斯四世的弟弟,來繼承歐里龐提德的王位,但是當阿希達穆斯五世一回斯巴達就被暗殺了。並不清楚克里昂米尼是否涉及這起案件,因為古代史料相互矛盾,波利比奧斯聲稱克里昂米尼安排好了這場謀殺行動,但是普魯塔克認為兇手另有他人[21][19]

勞迪西亞戰役

[編輯]

後來在公元前227年,克里昂米尼賄賂五督政官,允許他可以繼續軍事行動來對付亞該亞同盟。他的賄賂成功之後,克里昂米尼開始進攻梅格洛玻利斯的領土,並占領了要地留克特拉(Leuctra)。阿拉圖斯立即率領一支軍隊前來解救梅格洛玻利斯,就在城牆旁發起會戰並擊退了斯巴達軍隊。當克里昂米尼的斯巴達軍隊被迫退入一連串山谷尋求掩蔽時,阿拉圖斯明令軍隊不可追擊,但是騎兵指揮官呂底亞達斯(Lydiadas)認為這是徹底擊敗克里昂米尼大好機會,不顧阿拉圖斯的命令帶領騎兵發動追擊。克里昂米尼發覺呂底亞達斯部隊因為地形關係追得七零八落且沒有其他部隊支援,他重整他的克里特島傭兵和塔蘭托式騎兵,下令前去反擊。這使得呂底亞達斯的騎兵遭到擊潰,他本人戰死。斯巴達人受到這個鼓舞,重新向阿拉圖斯的亞該亞主軍發動第二次會戰,擊敗了他們。亞該亞人因為阿拉圖斯起初沒有派兵支援呂底亞達斯的追擊而非常憤怒,同時這次戰役的失敗也使他們變得意志消沉,那一年他們再沒有發起進攻[22]

克里昂米尼改革

[編輯]
Soldiers armed with spears and shields standing in a line
古典的希臘重裝步兵方陣,裝備長槍和阿斯庇斯大圓盾 (aspis)

透過贏得數場大捷,克里昂米尼現在對於他的聲望和地位非常有自信,他開始策畫對付五督政官。他首先勸說他的繼父麥吉斯托諾俄斯(Megistonous),說服他廢除五督政官制度是會對整體斯巴達有益,克里昂米尼宣稱,這能夠讓國家的財產與所有的公民共享,然後這樣可以使公民努力實現斯巴達在希臘的霸主地位。在贏得了繼父的支持後,克里昂米尼開始準備他的改革事業。考慮到國內有些人會反對他的改革,於是克里昂米尼徵招這些人去攻佔亞該亞同盟在阿卡迪亞的城市赫拉伊亞(Heraea)和阿塞亞(Asea),並且帶這批人去運輸食物給被亞該亞軍隊圍城的俄爾科墨諾斯(Orchomenus),以及前去曼丁尼亞城前紮營叫陣。透過這些行動不斷行軍,使反對派精疲力盡,迫使他們請求克里昂米尼讓他們留在阿卡迪亞休息一陣子。趁著這個機會,克里昂米尼率領他的傭兵們向斯巴達進軍,並派遣他一些忠實的追隨者去刺殺五督政官們。其中,四位督政官被殺,僅存的一位督政官阿吉立烏斯(Agylaeus)逃到神廟內尋求庇護[23][24][19]

隨着五督政官被剷除了,克里昂米尼開始了他的社會改革。首先,他把自己的土地交付給了國家,很快地他的繼父麥吉斯托諾俄斯和他朋友也開始追隨他的舉動,後來這也得到了其他斯巴達公民的支持。他把斯巴達所有的土地進行了分割,等份分配給每個公民。他通過授予一些庇里阿西人公民的資格,來增加了公民的數目,庇里阿西人原是古希臘斯巴達城邦的中間階級,享受個人自由並受法律保護,但無政治權利的一個階級。擴大公民數量意味着克里昂米尼可以構建一支更強大的軍隊。他開始訓練了4000名的重裝步兵,並恢復了斯巴達社會的傳統和軍事訓練。他同時引進馬其頓武器薩里沙長矛來組成馬其頓式方陣,來增強軍隊的戰鬥力。最後,克里昂米尼扶持他的弟弟歐克里達斯成為第一個亞基亞德世系的國王,登上了歐里龐提德的王位,來完成了他的改革[25][26]

主宰伯羅奔尼撒

[編輯]

公元前226年,曼丁尼亞的公民請求克里昂米尼把亞該亞的駐軍驅逐出這座城市。在一天晚上,克里昂米尼和他的軍隊悄悄潛入曼丁尼亞城內驅逐了亞該亞的駐軍,之後前往附近的帖該亞。從帖該亞出發,克里昂米尼的斯巴達軍隊直搗亞該亞地區,他希望亞該亞同盟迫於壓力下會與他面對面打一場會戰。克里昂米尼和他的軍隊一直進軍至杜美,在那裡與亞該亞軍主力展開赫卡托拜烏姆戰役。在戰鬥中,斯巴達人擊敗了亞該亞的方陣,殺死了許多亞該亞人並且俘虜了一些士兵。這場勝利之後,克里昂米尼占領了城市拉斯姆(Lasium),然後把它交給了盟友埃利斯[27][15][28]

和談協商

[編輯]

亞該亞同盟由於這場戰役失利而士氣低落,阿拉圖斯也放棄競選該年統帥,亞該亞人向雅典埃托利亞同盟請求幫助,但是都遭到了拒絕,最後他們只能向克里昂米尼請求和平談判[29]。一開始,克里昂米尼對於亞該亞談和的使者只開出幾個小小條件,但是隨着談判的深入,克里昂米尼的意圖越來越明瞭,最後他只要求亞該亞同盟的推舉他為全希臘的統帥即可,至於其他的他會盡量讓亞該亞人滿意和約,並且他會釋放那些亞該亞戰俘和歸還占領的城市。亞該亞人對於這樣的條件樂於協議,因為這個做法可以將全伯羅奔尼撒的希臘人重新統一起來,來對抗馬其頓的威脅,他們邀請克里昂米尼前去勒拿討論和約的詳細內容。然而,克里昂米尼在前往勒拿的路上因為飲用不乾淨的水而病倒了,被迫返回斯巴達,會議被迫延後[30][28][15]

亞該亞同盟的主要政治領袖阿拉圖斯不僅反對克里昂米尼的和約條件,同時也反對克里昂米尼推廣他的社會改革,他趁著和談延宕的時間,盡可能的影響他的國人,他還設法接觸他原先的仇敵馬其頓,乞請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介入伯羅奔尼撒的紛爭。在這之前,於前227年的時候,亞該亞曾派出兩位來自梅格洛玻利斯的使者前往馬其頓宮廷尋求協助,但當時安提柯表現出沒甚麼興趣,因此那時失敗了[31]。這次,阿拉圖斯希望馬其頓國王可以來到伯羅奔尼撒擊敗克里昂米尼,但馬其頓的條件是割讓科林斯和其衛城阿卡羅科林斯[32]。這不是一個亞該亞同盟願意做出的犧牲,因此,他們很難同意馬其頓國王的條件[33][注釋 2]。古希臘傳記作家普魯塔克批評阿拉圖斯的行為可恥,批評他吹噓自己早年花很大努力趕跑馬其頓人解放科林斯、解放希臘人,但自己晚年時卻寧願向馬其頓人卑躬屈膝而出賣希臘的自由,只是因為他不願放棄自己富裕的生活,不願意克里昂米尼的社會改革受到推廣,更甚他忌妒克里昂米尼在統一希臘人的成就[32]

待克里昂米尼病好,亞該亞人在阿爾戈斯舉辦大會,克里昂米尼也率軍受邀前往參加,討論關於和平協議。然而,阿拉圖斯此時已經與馬其頓安提柯三世達成初步協議,為了避免克里昂米尼可能在會議上會被推舉為統帥,他臨時要求克里昂米尼只能一人單獨進城,或是只能帶300人進城,無論哪種條件克里昂米尼都很難答應。克里昂米尼氣憤向亞該亞人抱怨,不能到他已經快來到阿爾戈斯城下時才提出這種要求,而是一開始就要講清楚,否則這樣對他是不公。而阿拉圖斯則是回擊並大肆批評克里昂米尼,反對他參與大會。就這樣,克里昂米尼感到受辱,他離開阿爾戈斯,並傳達和談破局,戰事將繼續下去[35]

戰事再開

[編輯]

這個時候亞該亞同盟內部陷入嚴重的動盪,一些城市接近反亂,因為許多人對於阿拉圖斯邀請馬其頓介入的決議相當氣憤,一些人也對克里昂米尼的社會改革非常嚮往。克里昂米尼之後入侵亞該亞地區,攻佔了城市培林尼(Pellene),而培涅俄斯(Pheneus)和要塞平提勒姆(Penteleium)則叛變加入克里昂米尼陣營,這使亞加亞同盟被分成了兩個部分.[36]。亞該亞人內部也開始猜忌,他們懷疑西庫昂科林斯可能會叛變,派遣傭兵去駐守這些城市,之後在阿爾戈斯開始籌辦兩年一度的尼米亞競技會(Nemean Games)[35]

當人們忙着參加競技會活動,克里昂米尼認為在那個時候發動攻擊可以容易引起人們的恐慌,更容易占領阿爾戈斯。在夜裡,他先占領了城市劇院上面的崎嶇地區,全城的人因遭受奇襲而陷入慌亂以致沒有甚麼抵抗。阿爾戈斯人接受了克里昂米尼的駐軍,交付了20名人質給克里昂米尼,成為了斯巴達的盟友[37][38][39]。占領阿爾戈斯使得克里昂米尼的聲望進一步升高,因為在這之前沒有斯巴達國王曾經占領過阿爾戈斯,甚至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將領伊庇魯斯皮洛士,都在奪取城市的過程中戰死了[40]

在占領了阿爾戈斯後不久,克萊奧奈(Kleones)和弗利奧斯(Phlius)就向克里昂米尼投降。同時,科林斯的人們氣憤亞該亞同盟可能會把他們出賣給馬其頓,瀰漫著叛向斯巴達的氣氛,阿拉圖斯因此對於那些支持克里昂米尼的科林斯人大肆搜捕、調查。當他聽說了在阿爾戈斯發生的事情之後,阿拉圖斯認為這座城市將會倒向克里昂米尼,認為身在科林斯的自己相當危險。他趁著科林斯公民大會召開,此時所有的公民都會參加之時,趁著人們不注意他騎着他的馬逃離了科林斯,逃回家鄉西庫昂。隨後科林斯人立即投降了克里昂米尼,但斯巴達國王對於沒有逮捕到阿拉圖斯一事非常生氣[41][38]

先前,當克里昂米尼從阿爾戈斯向科林斯進軍之時,沿路的埃爾米奧尼(Ermioni)、特羅森(Troezen)和埃皮達魯斯都向他投降。在接收科林斯之後,開始圍攻衛城阿卡羅科林斯[36],克里昂米尼派他的繼父麥吉斯托諾俄斯到阿拉圖斯那去,要求他交出亞該亞士兵駐守的阿卡羅科林斯,並願以12塔蘭同來換取。然而,阿拉圖斯陷入抉擇,是要把該地交給克里昂米尼或是以此地換取馬其頓安提柯三世的介入,最後他選擇與馬其頓同盟並派他的兒子前去馬其頓成為人質。他則向克里昂米尼則表示他已經對當地情勢失去掌控為藉口而拒絕。克里昂米尼立即入侵阿拉圖斯所在的西庫昂,並把他圍在城內三個月之久。但阿拉圖斯從圍城中脫困,參加當年亞該亞同盟在埃吉烏姆(Aegium)舉辦的公民大會[42]

馬其頓的干預

[編輯]

馬其頓國王安提柯三世率領一支20,000名步兵和1,300名騎兵的龐大軍隊,通過尤比亞島往伯羅奔尼撒半島進軍[43] 。之所以經由尤比亞島,是因為與馬其頓敵對的埃托利亞同盟占據了塞薩利南部的部分地區,儘管埃托利亞人在克里昂米尼戰爭中是中立,但是他們封鎖經由溫泉關的道路不讓馬其頓軍通過[44]。阿拉圖斯在帕該(Pagae)與安提柯會面,在安提柯施壓下,亞該亞同盟把城市墨伽拉給了馬其頓盟友波奧蒂亞人。當克里昂米尼聽說馬其頓人已經前進到了埃維厄島的時候,他放棄了圍攻西庫昂的計劃,並且從阿卡羅科林斯到地峽地區建造了一道戰壕和柵欄。他選擇這個位置的原因是避免面對馬其頓的方陣[45]

A map which depicts the area around the Gulf of Corinth. The area to north consists of highlands and the Gulf of Corinth, while the area to the south shows the cities of the area.
科林斯地峽和其附近城市

阿爾戈斯叛變

[編輯]

儘管安提柯為了突破克里昂米尼的防線,從經由勒卡埃烏姆(Lechaeum)的路徑進行了很多次的攻勢,但是安提柯軍隊皆遭到失敗了並承受相當大的損失[46]。這次的失敗對安提柯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迫使他放棄經由勒卡埃烏姆的路線。最後安提柯只得經由海路把他的軍隊運至西庫昂,為此花了許多時間調度船隻。然而,在一個晚上一些從阿爾戈斯來的阿拉圖斯朋友來與安提柯會見,這些人向安提柯透露阿爾戈斯人準備反抗克里昂米尼。由於克里昂米尼並沒有在該城市中沒有做出任何的社會改革,阿爾戈斯人對此感到很失望,他們在當地領袖亞里士多德的命令下已準備好了叛變,他們希望安提柯能派兵支援。於是安提柯派出了1,500人的分隊,在阿拉圖斯的指揮下,駛向埃皮達魯斯,然後從那裡前往阿爾戈斯。與此同時,該年的亞該亞同盟的統帥蒂莫克塞諾斯(Timoxenos)從西庫昂帶領更多軍隊前往阿爾戈斯。當亞該亞和馬其頓的增援部隊一抵達,整個城市除了衛城之外,都落入反叛的阿爾戈斯人控制之中了[47]

當克里昂米尼在第一時間了解阿爾戈斯發生叛亂,他立即派他的繼父麥吉斯托諾俄斯帶領2,000人試圖挽回局面。但麥吉斯托諾俄斯在進城時遭到襲擊而戰死,援軍也隨之撤退了,造成衛城中的斯巴達駐軍只能繼續孤軍奮戰。由於阿爾戈斯失陷而害怕自己被兩麵包夾,克里昂米尼放棄了他在科林斯地峽優勢的守備形勢,他被迫放棄了科林斯,使科林斯落入安提柯的手中。克里昂米尼帶領着他的主力朝阿爾戈斯前進,然後發動攻擊強行攻入城市之中,成功解救出了困在衛城中的自軍。當他看到馬其頓軍隊的重裝方陣出現在阿爾戈斯城外平原,且敵人的援軍源源不絕進入城內之後,他決意放棄奪回阿爾戈斯,率軍撤退到了曼丁尼亞[48]

安提柯的泛希臘聯盟

[編輯]

就在克里昂米尼黯淡撤退到阿卡迪亞地區時,他收到了他的王后過世的消息,因而返回斯巴達。這就使得安提柯可以毫無干擾地進軍阿卡迪亞以及攻擊克里昂米尼已修築防禦工事的城鎮,安提柯攻陷貝比納(Belbina)附近的雅典娜神廟,並把這個地區給了梅格洛玻利斯人。然後,安提柯前往亞該亞人的城市埃吉烏姆,亞該亞同盟在那裏舉行的公民大會。他向亞該亞人報告有關戰爭的情形,並被同盟授與盟軍最高指揮官[49]埃及托勒密三世持續給克里昂米尼提供經濟支援維持戰事,但條件是斯巴達國王必須把他的母親和孩子作為人質。克里昂米尼對此猶豫不決,但是他的母親,在聽到了埃及的條件之後,自願前往埃及[50]

安提柯藉此機會重建馬其頓的腓力二世泛希臘聯盟。在「聯盟之聯盟」(League of Leagues)的名稱下,大部分的希臘城邦聯盟參加了這個泛希臘聯盟。包括馬其頓王國、亞該亞同盟、波奧蒂亞同盟、塞薩利同盟、福基斯羅克里斯(Locris)、阿卡納尼亞(Acarnania)、尤比亞島和伊庇魯斯同盟。現代歷史學家彼得·格林認為,對於安提柯來說,這個聯盟只是為了進一步擴大馬其頓的影響力的方法[51]

公元前223年的早春,安提柯進軍至帖該亞。他在那裏與亞該亞軍隊會合,然後圍攻帖該亞城。帖該亞人抵抗了幾天後,最終還是無法抵抗馬其頓人的攻城武器攻勢,向安提柯投降。占領了帖該亞之後,安提柯往拉科尼亞進軍,在那裡他發現克里昂米尼的軍隊已經正在等着他。他的偵察兵帶來了俄爾科墨諾斯的守軍正前去與克里昂米尼會合的消息,安提柯連忙放棄營地並且下令強行軍,直往俄爾科墨諾斯殺去。這一突襲讓俄爾科墨諾斯的人們感到措手不及,被迫投降。安提柯繼續占領曼丁尼亞、赫拉伊亞特爾孚薩(Telphusa)。隨著這些城市淪陷,克里昂米尼被限制只能待在拉科尼亞。安提柯然後返回了埃吉烏姆,在那裡他向亞該亞人報告這次他的行動。而後他解散他的馬其頓軍隊,讓他們返鄉過冬,結束該年的軍事行動[52]

克里昂米尼的反擊

[編輯]

了解到克里昂米尼支付他僱傭軍的錢,是來自埃及托勒密。依據學者彼得·格林的說法,似乎是安提柯把小亞細亞的領土割讓了一些領土給托勒密埃及,來換取托勒密撤回對斯巴達的經濟支持。不管這個假設是否正確,托勒密的確撤回對克里昂米尼的經濟支援,這使得克里昂米尼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他的僱傭兵。克里昂米尼被迫鋌而走險,他宣布只要黑勞士只要付出5雅典標準的米那(Mina),就可以自由。用這樣的方式,他聚集了500銀塔蘭同。同時,他還武裝了2,000個前黑勞士,並用馬其頓式方陣方式來訓練他們,並計畫用他們來對抗馬其頓軍的方陣步兵白盾兵團[53]

克里昂米尼注意到安提柯已經解散了他多數的馬其頓軍隊,身邊只有衛隊和他的僱傭兵在一起。在那段時間,安提柯在埃吉烏姆,與梅格洛玻利斯有三天的路程。因為大多數的亞該亞軍隊在前些年的呂克昂山戰役勞迪西亞戰役戰死,克里昂米尼判斷這是發動反擊的大好時間。克里昂米尼下令他的軍隊準備五天的糧食,率領他的軍隊前往塞拉西亞,裝作出準備要侵略阿爾戈斯的領土的樣子。之後從那裡他轉向梅格洛玻利斯的領土,並讓他一個將領潘提俄斯(Panteus)率先發動夜襲,攻擊防禦最脆弱的城牆區段,而自己率領大隊支援在後。在潘提俄斯除去城牆上的守衛後,奪取了這段城牆,並讓克里昂米尼和其他的斯巴達軍隊可以進城攻佔整個城市[54]

當黎明到來,生活在梅格洛玻利斯的人們才意識到斯巴達人已經進入了城市,他們中的一些人逃跑,而其他一些人仍堅守崗位抵抗侵略者。但克里昂米尼依靠著人數優勢迫使防禦者撤退,然而梅格洛玻利斯軍的殿後行動使得大多數梅格洛玻利斯人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逃跑,只有1,000人被斯巴達軍抓獲。梅格洛玻利斯人很多都逃往美塞尼亞,克里昂米尼於是向他們表示,只要他們成為他的盟友,就歸還他們的城市梅格洛玻利斯。而梅格洛玻利斯人們本打算同意,但在年輕的菲洛皮門的影響下人們拒絕了這項提議。為了報復,斯巴達人洗劫、並破壞梅格洛玻利斯。學者哈蒙德(N. G. L. Hammond)估計克里昂米尼從該城市掠奪出300塔蘭同的軍資[55]

塞拉西亞戰役

[編輯]

梅格洛玻利斯的摧毀震驚了亞該亞同盟。由於亞該亞同盟兵力耗竭,而且也知道安提柯現在無法對抗他,克里昂米尼率領他的軍隊去掠奪阿爾戈斯人的領土。克里昂米尼希望這次他的襲擊,可以凸顯安提柯無法保衛阿爾戈斯人的身家安全,意圖使阿爾戈斯人對安提柯失去信心[56]。現代學者沃爾班克( F.W.Walbank)評論這場襲擊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示威,除了更清楚表達克里昂米尼將會在一場激戰中被打敗外,它沒有什麼其他影響」[57]

公元前222年春季,安提柯從馬其頓召集了他的馬其頓軍隊,一同前來的還有馬其頓的同盟軍。根據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說法,聯合軍由10,000名馬其頓步兵組成,他們大多數人是馬其頓方陣步兵,另外還有3,000名輕盾衛隊,1,200名騎兵,3,000名僱傭兵,8,600名希臘盟軍和3,000名亞該亞步兵,合計為2,9200人[58]

克里昂米尼在通往拉科尼亞的所有道路上都修築柵欄和戰壕等防禦工事,並把自己20,000 人的軍隊佈署於拉科尼亞北部塞拉西亞邊境的隘口。該地地形上有兩座山丘埃瓦山(Evas)和奧林帕斯山(Olympus)俯瞰塞拉西亞隘口。克里昂米尼讓他的兄弟,另一位斯巴達國王歐克里達斯佈署於艾巴斯山,率領著斯巴達的同盟軍和庇里阿西人。他自己則把安排在了奧林帕斯山上,同他一起的有6,000名斯巴達的重裝步兵和5,000名僱傭兵[58]

An ancient Greek military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is sixteen men deep and sixteen men wide. The soldiers are armed with large, oval shields and long spears
有關馬其頓方陣的草圖,類似塞拉西亞戰役中出現的馬其頓方陣,他們的盾牌相比古典的希臘重裝步兵還要小,所持的薩里沙長矛也比古典的重裝步兵多一倍長。[59]

當安提柯與他的軍隊到達塞拉西亞的時候,他發現了這裡的敵軍守備嚴密,且占據優勢地形。他並沒有立即發動攻勢,而是在靠近塞拉西亞的地方安營紮寨,觀察並等待了幾天。在此期間,他派出偵察兵偵查相關戰場,並假裝針對克里昂米尼的陣地發動攻擊[60]

由於這些小動作無法讓克里昂米尼改變有利的佈署,安提柯決定冒一次險,向斯巴達軍發動會戰。他安置了一些他的馬其頓步兵和伊利里亞人在右翼,以較靈活的關節式方陣面對着埃瓦山上的敵人,伊庇魯斯人、阿卡納尼亞人和2,000亞該亞步兵作為預備隊佈署於他們的後方。左翼騎兵則是佈署於克里昂米尼的騎兵的對面,還有1000名亞該亞同盟梅格洛玻利斯步兵作為預備隊。其餘的馬其頓步兵連同僱傭兵對著奧林帕斯山上的斯巴達軍,安提柯的位置則是在左翼正面對着克里昂米尼[61]

位於馬其頓右翼的伊利里亞部隊率先吹響戰爭的號角,他們對位於埃瓦山的斯巴達軍隊發動攻擊。斯巴達的騎兵和輕步兵注意到亞該亞步兵的後方沒有受到保護,於是發動了一場對馬其頓右翼後方的突襲,並迫使他們敗退[62]。然而在這緊要關頭,來自梅格洛玻利斯菲洛皮門,他後來成為了亞該亞同盟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最終征服了斯巴達。當時還很年輕的菲洛皮門在戰場上試圖向他的右翼騎兵指揮官上司說明現在的處境危急。但是右翼騎兵指揮官並沒有把菲洛皮門的警告當一回事,在這個狀況菲洛皮門決定自己聚集了梅格洛玻利斯的騎兵,並且私自帶領他們向斯巴達的輕步兵發起衝鋒,使斯巴達的輕步兵敗走。菲洛皮門之後順勢繼續朝斯巴達左翼發起攻擊,迫使馬其頓軍右翼的騎兵部隊跟著支援菲洛皮門的行動,這就鼓舞了馬其頓右翼向斯巴達人的陣地發動總攻擊。斯巴達的左翼最終敗退,歐克里達斯戰死,其餘的人則逃離了戰場[57][63]。戰後,安提柯三世詢問為何右翼騎兵沒有等待他的命令就發起衝鋒?當國王知道是菲洛皮門擅自發動攻擊的,安提柯大大讚賞菲洛皮門的判斷正確,像是真正的指揮官,而自己的騎兵指揮官則像是士兵。

同時,馬其頓左翼的方陣與斯巴達的右翼方陣和傭兵開始接戰,儘管一開始斯巴達軍隊迫使馬其頓軍節節退後,但左翼敗局已定,而勝利的馬其頓右翼的部隊開始發動攻勢夾擊克里昂米尼所率斯巴達右翼,加上馬其頓左翼方陣人數上站盡優勢,克里昂米尼最後遭到擊敗。克里昂米尼成功召集一小部分敗兵逃離戰場,結束這場決戰。塞拉西亞戰役戰敗讓斯巴達付出極大的代價,斯巴達軍大多數遭到摧毀,6,000名斯巴達士兵中只有200人從戰場上存活[64]

餘波

[編輯]

在塞拉西亞戰役中失敗之後,克里昂米尼暫時回到了斯巴達並勸告公民接受安提柯的條款。隨後在夜幕的掩護下,他和一些朋友一起逃離了斯巴達,前去斯巴達的港口吉雄,從那裡他登上了一搜駛往埃及的船支,離開了拉科尼亞[65]

安提柯以勝利地姿態進入了斯巴達,成為第一個征服斯巴達的外邦者。然而,他以寬大且謙讓地態度對待當地居民。他下令撤銷了克里昂米尼的改革項目,並恢復了五督政官制度,而且他也沒有強迫斯巴達加入泛希臘聯盟。然而,根據現代學者Graham Shipley的說法,安提柯並沒有恢復斯巴達二王制度,其實該項法律的恢復是假裝的[66],斯巴達實際上改為共和制。三天之後,安提柯離開了斯巴達並返回馬其頓,去處理達達尼人(Dardani)的入侵,他離開之前在阿卡羅科林斯和俄爾科墨諾斯兩城留下了駐軍。隨着克里昂米尼的失敗,斯巴達的力量崩塌了,斯巴達隨後陷入了一連串的僭主統治之中[67]

當克里昂米尼到達了埃及首都亞歷山卓,他受到了托勒密三世熱情的歡迎和招待。起初,托勒密三世對待克里昂米尼的態度還是有些保留,但是很快他開始敬重克里昂米尼並且承諾將送他返回希臘,並伴隨他一支軍隊和一支艦隊。他同時還承諾每年都提供給克里昂米尼24塔蘭同的收入[68]。然而,托勒密三世還未能履行這些承諾就先行過世了,繼任的國王是不理政事的托勒密四世[69]。隨著老國王過世,克里昂米尼返回斯巴達的希望也隨著幻滅。

托勒密四世一開始還算敬重克里昂米尼,主要是想要拉攏他來對付自己的弟弟埃及的馬加斯,但克里昂米尼勸告國王不須擔心馬加斯,並保證自己在伯羅奔尼撒傭兵之中極有影響力,這些傭兵不會效忠馬加斯。過了不久,克里昂米尼的祖國陷入動盪,克里昂米尼認為有機可趁,但托勒密四世沉迷於享樂之中,不理睬克里昂米尼,使克里昂米尼對新王喪失希望。托勒密四世首相索西比烏斯擔心克里昂米尼在傭兵中的聲望,他向國王進讒言,使克里昂米尼遭到軟禁[70]。前219年,對托勒密四世失望透頂的克里昂米尼和他的朋友逃脫了軟禁,在亞歷山大街道試圖鼓勵群眾發動暴動。但這計畫沒有產生效果,在追兵追捕之下,為了維護過去的尊嚴,克里昂米尼和他所有的朋友自盡身亡,結束他的一生[71]

注釋

[編輯]
  1. ^ 根據普魯塔克的記載,斯巴達五督政官的職位創立於前700年,由國王塞奧彭普斯所創。五督政官由每年長老會議開會所選出的五人來擔任,並且不得續任[8]。五督政官負責監督整個國家每日運作情形,且有權裁決是否宣戰或締結和約。這個職位是被用來制衡和限制國王的權力[9]。 在亞該亞同盟,統帥(strategos)是聯邦最高領導人,每年的亞該亞公民大會(ekklesia)將選出該年的統帥,並由他和其他主要部長來領導整個聯邦。統帥僅有一年任期但可以連任[10]
  2. ^ 近代丹麥歷史學家尼布爾對於阿拉圖斯與馬其頓同盟的作法,他如此批評「老阿拉圖斯高度背叛的行為,犧牲了自己國家的自由,寧願放棄科林斯也不要在伯羅奔尼撒建立一個統一的、自由的希臘。這僅僅為了不讓克里昂米尼確保他應得的影響力和權力」[34]

引用

[編輯]
  1. ^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05頁
  2. ^ Habicht ,1997, 第175頁
  3. ^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53頁
  4.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46.
  5.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 Plutarch. Life of Agis, 20.
  6. ^ 6.0 6.1 波利比奧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46;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4
  7. ^ 7.0 7.1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42頁
  8. ^ 普魯塔克. Plutarch on Sparta, 7.
  9. ^ Lemprière ,1904, 第222頁
  10. ^ Avi-Yonah,Shatzman,1975, 第434頁
  11.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4; 威廉·史密斯.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Cleomenes 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2. ^ Hammond,Walbank,2001, 第342頁
  13. ^ 13.0 13.1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4;
  14. ^ 波利比奧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1.
  15. ^ 15.0 15.1 15.2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47頁
  16. ^ Walbank ,1984, 第464頁
  17. ^ Walbank ,1990, 第249頁
  18.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5
  19. ^ 19.0 19.1 19.2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45頁
  20. ^ 保薩尼亞斯. 希臘志, 2.9.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1.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5.37;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5
  22.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6; 威廉·史密斯.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Cleomenes 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3.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7
  24. ^ Green ,1990, 第57頁
  25.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1; 威廉·史密斯.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Cleomenes 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6. ^ Green ,1990, 第257頁
  27.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4
  28. ^ 28.0 28.1 Green ,1990, 第258頁
  29. ^ Habicht ,1997, 第185頁; Walbank ,1984, 第466頁.
  30.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5
  31. ^ Green ,1990, 第252頁
  32. ^ 32.0 32.1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6.
  33. ^ Green ,1990, 第258頁.
  34. ^ 巴索德·格奧爾格·尼布爾. A History of Rome (Volume II), 第146頁.
  35. ^ 35.0 35.1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7.
  36. ^ 36.0 36.1 Walbank ,1990, 第465頁.
  37.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7
  38. ^ 38.0 38.1 Green ,1990, 第259頁
  39. ^ Walbank ,1984, 第465頁
  40.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8.
  41.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19
  42. ^ Walbank ,1984, 第465頁; Green ,1990, 第259頁.
  43. ^ Walbank ,1984, 第466頁
  44.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2; Grainger ,1999, 第252頁.
  45.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0; Green ,1990, 第259頁.
  46.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0.
  47.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1; Walbank ,1984, 第21頁.
  48.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3; Plutarch. Cleomenes, 21; Walbank ,1984, 第467頁.
  49.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4; Plutarch. Life of Cleomenes, 22.
  50.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2; Green ,1990, 第258頁.
  51. ^ Green ,1990, 第260頁; Habicht ,1997, 第178頁.
  52.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4;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3; Hammond,Walbank ,2001, 第353頁.
  53.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3; Green ,1990, 第260頁.
  54.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3;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5.
  55.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55;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4; Walbank ,1990, 第471頁; Hammond ,1989, 第326頁.
  56.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4; Walbank ,1990, 第471頁.
  57. ^ 57.0 57.1 Walbank ,1990, 第471頁.
  58. ^ 58.0 58.1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5; Walbank ,1990, 第471頁.
  59. ^ Warry ,2000, 第57頁.
  60.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6.
  61.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6; Hackett ,1989, 第133頁.
  62.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7.
  63.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9.
  64.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9;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28; Hammond ,1989, 第326頁; Walbank ,1990, 第472頁.
  65.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69; 普魯塔克. Cleomenes, 29; Walbank ,1990, 第472頁; Green ,1990, 第261頁.
  66. ^ Shipley ,2000, 第146頁.
  67. ^ 波利比烏斯. The Rise of the Roman Empire, 2.70;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0; Walbank ,1990, 第472頁; Green ,1990, 第259頁; Habicht ,1997, 第187頁.
  68.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2.
  69.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3; 威廉·史密斯.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Cleomenes 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reen ,1990, 第261頁.
  70.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4.
  71. ^ 普魯塔克. Life of Cleomenes, 37; 威廉·史密斯.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Cleomenes II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reen ,1990, 第261頁; Walbank ,1984, 第476頁

參考文獻

[編輯]

古代史料

[編輯]

現代史料

[編輯]

37°20′59″N 22°21′08″E / 37.34972°N 22.35222°E / 37.34972; 22.3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