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古米廖夫
列夫·古米廖夫 | |
---|---|
出生 | 1912年10月1日 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
逝世 | 1992年6月15日 俄羅斯聖彼得堡 | (79歲)
國籍 | 蘇聯 俄羅斯 |
著名思想 | 歐亞主義 |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古米廖夫 (俄語: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1912年10月1日–1992年6月15日)是蘇聯的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專家,以及波斯語翻譯家。他以高度非正統的民族學和歷史哲學理論而聞名,是歐亞主義的代表人物。
生平
[編輯]1912年10月1日(儒略曆9月18日),古米廖夫生於聖彼得堡。他的父母是兩位著名詩人尼古拉·古米廖夫和安娜·阿赫瑪托娃,兩人在他7歲時離婚,父親在他9歲時被處死。從1938年到1956年,列夫在古拉格勞改營度過他的大部分青春時光。他於1935年被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後釋放,但於1938年再次被捕,被判處5年監禁。服刑完畢後,他加入紅軍,參加了1945年的柏林戰役。然而,他於1949年再次被捕,並被判處10年監禁。為了爭取他的釋放,阿赫瑪托娃發表了一篇狂熱的詩給約瑟夫·斯大林,這無助於釋放列夫,不過有可能讓她自己沒被監禁。蘇聯國家安全部的秘密警察已經為她準備了逮捕令,但斯大林決定不簽署。列夫和他的母親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因為他指責她幫得不夠。她在《 安魂曲》(1963年出版)中,描述了她對列夫被捕的感受,以及政治迫害的時代。
1953年斯大林死後,古米廖夫加入埃爾米塔日博物館,其館長米哈伊爾·伊利亞羅諾維奇·阿爾塔莫諾夫成為他的導師。在阿爾塔莫諾夫的指導下,他開始對可薩人和草原民族研究感興趣。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他參加了幾次伏爾加三角洲和北高加索的遠征。他提出了薩曼達爾考古遺址 以及與地質學家亞歷山大·阿列克辛合作的裏海遷移理論,作為可薩衰落的原因之一。[1]1960年,他開始在列寧格勒大學發表演講。兩年後,他為關於古代突厥人的博士論文進行答辯。從20世紀60年代起,他在地理研究所工作,並為一篇地理學博士論文進行答辯。
儘管蘇聯官方否定他的想法,並禁止出版他的大多數專著,但古米廖夫卻引起了許多公眾的注意,特別是在改革重組時期的1985年至1991年。1992年6月15日,古米廖夫在聖彼得堡去世。作為他受歡迎程度的一個標誌,1996年,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下令成立列夫·古米廖夫歐亞國立大學(Евразийский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мени Л. Н. Гумилёва),建在哈薩克斯坦新首都阿斯塔納中央廣場的總統府對面。
參考
[編輯]- ^ Лев Гумилёв. Открытие хазарии. Москва. Айр Пресс,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