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郵局大樓
北京郵局大樓,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天安門廣場東南側,1977年拆除。
歷史
[編輯]1878年,北京海關以「華洋書信館」當作郵務代理機構,專營中文信件,後來改為「撥駟達局」,設在總稅務司署。[1]
光緒二十二年二月七日(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興辦郵政」的奏摺上批了「依議」二字,正式批准開辦大清郵政官局,中國近代郵政由此誕生。[2]此後,光緒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在「撥駟達局」的基礎上改設「北京郵政官局」[3][1],位於總稅務司署內[3](一說設在台基廠海關附近的一座廟內[1]),設有辦公室一間、工作人員兩人,翌年增至13人,並且在隆福寺、廣濟寺、騾馬市、菜市口設四個分局,辦理信件、包裹、印刷品、匯兌、貿易契等業務。1899年,大清郵政按照海關管界劃分郵界,北京郵政官局改稱「北京郵界總局」。北京郵界的管轄範圍包括直隸、內蒙古以及河南、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副郵界。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北京郵界總局被迫停辦,1901年重新開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因業務量猛增,原有場所不敷使用,北京郵界總局遷至小報房胡同。宣統元年(1909年)遷至東長安街中間路北(原址位於老北京飯店西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擴建北京飯店時拆除)。北京郵政脫離海關以後,郵界總局遷往天津,北京郵界總局遂於1911年6月改稱北京郵政局。1914年1月,按省設立郵區,取消郵界,郵界總局與副郵界總局全部撤銷,北京郵界與天津郵界合併,成立直隸郵區,直隸郵區管理局設在天津,北京郵局為一等局。1919年,北京郵局脫離直隸郵區,升格為北京郵政管理局,管轄直隸省部分地區以及綏遠、內蒙古境內的郵局。[4][3][1]
因業務發展的需要,北京郵政管理局徵用了典禮院戶部街(中華民國時期改稱「公安街」)第5號至12號門牌(前門)的房屋,擬興建新樓。戶部街大樓歷時五年,在1921年落成,北京郵政管理局於1922年6月正式遷入辦公。[1](一說1922年3月北京郵局新樓落成,1922年3月20日北京郵務管理局遷入位於戶部街的新樓。[4])該樓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三層之上是圓形四面鐘樓。[1]此後,北京郵局大樓一直是北京郵政總部所在地,直到該大樓1977年被拆除。
1928年8月,北京郵政管理局更名為「北平郵務管理局」,1931年9月改稱「北平郵政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郵政管理局改稱「北京郵政管理局」。由於生產場地及辦公用房無法適應需要,國家於1971年在北京站北面建成郵件轉運大樓,1993年7月又在該地建成北京郵政樞紐,北京市郵政管理局於是遷到建國門內大街北京郵政樞紐北樓。[1]
1951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女郵遞員之一羅淑珍成為北京郵局大樓下的公安街支局(編號1支局,1964年改為天安門廣場郵電局)的一名投遞員,後來以「一封信一顆心」享譽全中國,成為全國勞動模範。[5]1964年,公安街自動化郵電局建成,使用上海郵政機械廠以及上海盧灣區郵電局生產的郵品出售設備,共計14部自動出售機。[6]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逝世。中共中央決定在天安門廣場建立「毛主席紀念堂」,並於1976年11月24日奠基。1977年2月4日,北京郵局大樓被爆破拆除。[7]北京市郵政管理局遷至永安路173號。
建築
[編輯]北京郵局大樓位於天安門廣場東南側。建成於1921年[1]或1922年[4](一說建成於1900年[7],實為錯誤)。在爆破拆除時,北京郵局大樓西距毛主席紀念堂主體工程22米,西北距人民英雄紀念碑120米,東北距中國歷史博物館125米。南側53米是醫科院宿舍,東側37米是法院,東北40米是北京衛戍區天安門營房。四周密布着電力電訊設施。[8]
北京郵局大樓是典型的歐式建築。大樓二層以上是局辦公地點,一層為天安門郵局,辦理各種郵政業務。[7]該樓地上四層,地下一層,共有五層。南北寬45米,東西長54米,地面上高度19.2米,建築面積約8700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內部結構的梁、柱、板都是鋼筋混凝土整體澆築。樓板由牆、梁、柱支承,磚牆間有一排(或兩排)鋼筋混凝土柱作中間支承點;全部門窗均有石柱支撐;南樓東端為三個樓梯組成的台階式樓梯間,和一層金庫相連通。[8]
北京郵局大樓按照預定爆破方案分為南樓、北樓、西樓共3次爆破。南樓爆破時,因為對東端三個樓梯組成的台階式樓梯間(而且和一層金庫相連接)的堅固穩定程度認識不足,導致爆破後該部分未能坍塌,南樓其他各部位爆破效果很好。對北樓和西樓分別順利實施爆破後,最後又對南樓樓梯間部位實施補爆,獲得成功。[8]
此次爆破項目從1976年12月開始,至1977年2月結束。參與實施爆破的單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88611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89003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工程學院。項目主持人及參加者包括:吳風泰、林學聖、呂慎遠、楊子江、楊群清、李登雲、周鳳儀、李希凡、張振國、張慶功、劉書明、胡汝隆、李和宗、劉金堂等人。[8]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我国第一批邮局的变迁,中国邮政报,于2014-01-06查阅.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2).
- ^ 邮政,见证奥运百年历程,中国邮政报,2008年9月23日. [2014年1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6日).
- ^ 3.0 3.1 3.2 中國企業史第1卷第1期,企業管理出版社,2002年,第154頁
- ^ 4.0 4.1 4.2 郭德铨,北京早期的邮局,中国经济网,2006年09月19日. [2014年1月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月6日).
- ^ 罗淑珍:投递是件开心的事儿,中华女性网,2009-09-25.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北京志: 郵政志,北京出版社,第294頁
- ^ 7.0 7.1 7.2 北京邮局大楼被爆破拆除——2月4日,北晚新视觉网,2011-01-05.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 ^ 8.0 8.1 8.2 8.3 天安门广场原北京邮局大楼爆破拆除工程,中国爆破网,2006-11-17. [2014-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