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盧溝橋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座標39°51′01″N 116°13′09″E / 39.8502497°N 116.2190658°E / 39.8502497; 116.2190658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盧溝橋 (包括宛平縣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
座標39°51′01″N 116°13′09″E / 39.8502497°N 116.2190658°E / 39.8502497; 116.2190658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192年
編號1-24
認定時間1961年

盧溝橋,原名廣利橋,西方又稱馬可波羅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豐臺區的永定河上,東距宛平城170米,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1]。該橋始建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明清兩代多有維修改建。該橋自建成後即為交通要道,橋頭曾設有稅課司。1937年,日軍以一名演習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守城中國軍隊拒絕後圍攻宛平城和盧溝橋,盧溝橋事變爆發,是為中國抗日戰爭轉向全面抗戰的標誌性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度將該橋改為公路橋,1987年恢復為石橋,並停止該橋交通功能,改為文物景點。該橋為東西走向,全長268米,寬9.4米,橋上設有石欄和望柱,望柱頂端雕刻有數量不一的石獅子。橋的兩側建有華表,並立有碑刻。1961年,盧溝橋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盧溝橋相關的傳說則以「盧溝橋傳說」一名於2014年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門票收費20元。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元·盧溝筏運圖:描繪了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在盧溝橋附近漕運西山石木用於修造大都宮殿的情景

盧溝橋的所在位置,早年間是一處盧溝河[a]上的重要渡口。渡口處曾多次修建浮橋,但均已被毀[3]:643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金世宗為方便使者和旅人來往於盧溝河兩岸,遂下令在盧溝河上修建一座石橋,但橋梁尚未建造,金世宗就已駕崩。金章宗繼位後於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下令建造石橋,當年工程開工,三年後的明昌三年(1192年)修建完成,初建成時名為廣利橋[4]。又因橋梁位於盧溝河之上,故又名盧溝橋[5]:392。此橋後經馬可·波羅記入《馬可·波羅遊記》中[3]:643,故又被稱為「馬可波羅橋」[6]:489[b]

自金代以來,盧溝橋的主要維修內容為橋面更換和欄板更換。金代和元代並未留下任何維修記錄。兩代先後維修12次,分別為明永樂十年(1412年)、正統九年(1444年)三月[8]:429弘治三年(1490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初九日、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為將清德宗靈柩送至清西陵,橋邊欄杆一度全部拆除,靈柩過橋後再重新安裝[7]。乾隆十六年(1751年)盧溝橋旁樹立起乾隆御書「盧溝曉月」碑,並配建碑亭[9]:301

盧溝橋建成於金代遷都中都之後[10],並從此成為金中都,乃至後來的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重要交通路線之一。明朝政府為此專門在盧溝橋上設置了稅課司[9]:790嘉慶五年(1800年)時,清仁宗下令盧溝橋的官員不得在稅收之外向過橋人訛取費用[9]:308光緒十五年(1889年),盧溝橋至漢口的盧漢鐵路正式開始籌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全線通車[9]:325。而自盧溝橋向東的津蘆鐵路則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通車[11]:16,兩條鐵路的修通使盧溝橋的交通作用大幅降低[5]:392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七七事變中於盧溝橋的陣地。

1914年,盧溝橋所設置的工稅全部劃歸崇文門稅關徵收[12]:117。1935至1936年間,盧溝橋兩側原有四坡瓦頂的碑亭因年久失修被全部拆除,「盧溝曉月」碑和乾隆石碑的碑亭被改建為無頂框架式石質碑亭。此外為防止橋面被常年碾壓變形,橋面原本堆有大量砂土,後改為瀝青混凝土面。橋面靠南側另鋪有一層專供馬車使用的薄花崗岩石板。這一時期還曾經重修過部分望柱,所用石材相對較黑[c]。1933年,盧溝橋的碹臉曾被維修,方式為用青磚或水泥修補脫皮的表面。這次維修在水泥或青磚表面表面刻下了維修的年份[8]:249-250。1937年7月7日晚,駐北平豐臺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盧溝橋北側舉行夜間演習,深夜時該部隊中隊長清水節郎以一名日軍士兵失蹤為由,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同時要求駐守宛平城的中國軍隊全部撤出。駐守宛平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拒絕了該要求,日軍隨即炮擊宛平城和盧溝橋,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的團長吉星文隨即率部反擊,盧溝橋事變爆發。該事件成為全面抗戰爆發的開端事件[9]:382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65年的盧溝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盧溝橋起先歸屬河北省管轄,1950年9月開始交由北京市養護。1950年,盧溝橋整體重修。橋面的積土和雜草得到全部清理,全部11個橋洞兩側的碹臉全部用水泥塗抹,覆蓋了原有的石質表面。同年當地人發現盧溝曉月碑亭的亭柱出現斷裂情況。受限於資金和物資條件,這次修復僅將原物復位。1952年10月,橋面東側的4節欄杆被撞入河中,撈起後發現兩根望柱上的石獅已經無法復原。相關部門只得參照其他柱子上的獅子形態予以補刻。1956年9月下旬找到新石料後,北京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了盧溝曉月碑亭。1957年至1958年,盧溝橋的石縫先後兩次得到清理,並用水泥砂漿填實[8]:250-251。1961年,盧溝橋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宛平城被包含於同一單位中[13]。1967年9月至1968年12月,盧溝橋望柱和石欄下方的地伏被全部拆除,原有石板鋪設的橋面被開鑿出57道溝槽,上方鋪設鋼筋混凝土板並鋪設瀝青,從原有的路面向兩側各挑出1米,路邊還加裝了電線和路燈[14][3]:643;原有的望柱和石欄改用混凝土固定,為了調節欄杆的長度,施工人員替換掉了8塊較短的石欄,更換掉了91根風化嚴重的望柱,同時調整了部分望柱的位置。為保持橋面兩側石獅子數量不變,施工人員提前清點了盧溝橋上獅子的數量,認為至少有480隻獅子,同時決定更換柱頭後獅子總數不得少於484隻。1970年,之前修補大橋的青磚出現了風化破損。但受到資金限制,相關的清除工作直至1972年才開始實施,清除完畢後,相應位置用花崗岩補齊[8]:250-251。1972年6月,盧溝橋南側的蘆溝新橋建成通車,分擔走了盧溝橋的部分交通壓力。1975年1月27日和28日,為了將一批重型設備運過盧溝橋,北京市交通、文物、運輸等部門聯合在盧溝橋上展開了載重試驗,試驗中一輛429噸重的大平板車安全過橋。最終重達400噸的重型設備於1976年2月29日安全過橋。1985年8月13日,為大石河變電站運送的大型變壓器分4個批次、每批次256噸成功平穩過橋[14]

1982年10月,盧溝橋南面東起第五個碹臉上方的龍頭脫落,相關部門在維修過程中連帶清查了其他碹臉的破損。此次修復後,文物部門因盧溝橋損壞情況日趨嚴重,向北京市人民政府匯報要求重修盧溝橋。北京市人民政府採納了意見,並成立了盧溝橋修復委員會[8]:265-267。1985年,京石公路永寧大橋正式通車,當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從8月24日起,禁止機動車和獸力車通過盧溝橋[3]:643。修復工程1986年正式開工,於1987年6月15日完工,原有的石欄和望柱均被恢復原位,此時的盧溝橋基本恢復了純石質的原樣與環境風貌[9]:534。修復後的盧溝橋作為文物景點開放[3]:643。1995年1月,盧溝橋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5]:1303-1304。2011年時,由於受到酸雨等原因的影響,盧溝橋石獅的外表皮出現嚴重剝落現象,對此文物學家羅哲文建議遊人不要在遊覽時觸碰石獅子[16]

結構

[編輯]

橋體

[編輯]
盧溝橋的獅子以形態多樣而著稱

盧溝橋位於豐臺區中部,宛平城西門外170米的永定河上,東西走向,通體石砌,是北京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大型聯拱石橋[5]:6, 392。宛平城與盧溝橋之間有石板路相連。橋身和引橋的總長268米,寬9.4米,其中橋身長212.75米。東側引橋縱坡為5.4%,西側引橋為4.5%[8]:247-249。底部共有10個橋墩,寬6.5至7.9米不等,底部長4.5米至5.2米不等[3]:643,無明顯沉陷[7]。底部面向上游一側砌出分水尖,尖頂還鑄有垂直的三稜柱形鐵柱,以在冬天迎擊冰塊,保護橋墩;面向下游一面略作流線型向內收進,以利水流分散。橋墩上方以橋拱相連,共計11孔,頂部均為圓弧狀,相連的兩個孔均有一個共同的拱腳,各孔跨度不同[9]:33,750-751,介於11.4米至13.45米之間。橋拱堆砌方法為縱聯式,中心橋拱兩面的碹臉和西側第五拱各保留了一個龍頭,形制上看應為金代原物。橋墩和橋拱的各塊石材之間均用腰鐵加強鏈接[7]。橋面為花崗岩鋪砌[8]:247,橋面兩側共安裝有281根望柱、279塊石欄。每根望柱高約1.4米,柱頭雕刻有仰覆蓮座,座頂均有一組獅子,有的僅有1隻大獅子,有的為1隻大獅子帶着若干小獅子。石欄上雕刻有花紋圖案。東側橋頭左右兩側各有一隻伏地石獅,高0.9米,體長1.73米,重達3噸;西側橋頭則各有一隻伏地石象。大石獅和石象均頭抵欄杆,防止欄杆向外傾斜。雖歷經多次重修和改建,橋基、橋身部分構件和部分石雕仍為保存基本完好的金代原物[5]:392

關於獅子數量的統計有不同的說法,加之望柱也時有更換,石雕也會因為風化而無法辨明形象,導致獅子的數量實際上一直會有變化。古籍《人海記》中記載稱有368隻獅子[17];現有統計結果中,一種認為柱頭共計281隻大獅子,211隻小獅子,算上華表頂端的4隻獅子和橋頭的2隻伏地獅子,共計498隻[5]:392;也有說法認為獅子總計501隻[6]:489,或者稱485隻[18]:178。由於盧溝橋的石獅子眾多,民間流傳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歇後語[7]

附屬建築

[編輯]
盧溝曉月碑

在盧溝橋的兩側橋頭各立有兩根石雕華表。每根高4.65米,下方為須彌座,座上為八角石柱,石柱上半段由串有一根雲版,柱頭為仰覆蓮座的圓盤,圓盤頂部各雕刻有一隻石獅子[7]。根據建築風格推斷,這些華表可能為金代原物,後世有所整修[19]:122

東側橋頭北側立有清康熙七年修橋的碑記,通高5.78米,碑身高4.53米,頂部為螭首;寬1.17米,厚0.57米。西側橋頭北側立有乾隆五十一年修橋的碑記,通高5.5米,龜趺座,座下雕刻有水漫、魚、蝦等紋飾;碑身高4.4米,寬1.18米,厚0.58米。橋東北側立有乾隆御書「盧溝曉月」碑,通高4.52米,碑身高3.66米,寬1.27米,厚0.84米。該碑正面為「盧溝曉月」,背面為盧溝橋詩。碑外建有石質無頂碑亭,四角為龍柱,頂部為平板枋。西北側為康熙御書碑,通高3.79米,須彌座,碑身高3.03米,寬0.96米,厚0.33米,正面為《察永定河詩》。碑外建有石質無頂碑亭,形制與盧溝曉月碑亭類似。[5]:393[3]:643[7]

文化

[編輯]
盧溝橋傳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北京市豐臺區
分類民間文學
序號1220
編號項目Ⅰ-126
登錄2014年

自盧溝橋建成至今,民間創作了大量關於盧溝橋的傳說和故事,題材包括盧溝橋的來歷、橋梁修建、典型構件、附屬景觀、抗戰故事等。1982年豐臺區文學創作協會與豐臺區文化館聯合編制了10餘篇盧溝橋傳說,發表於刊物《盧溝曉月》中。此後相關內容經過整合,集結為《盧溝橋的傳說》出版發行[20]。2007年,北京市將豐臺區報送的「盧溝橋的傳說」列入北京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21]:362。2014年11月11日,盧溝橋傳說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22]:144

燕京八景中,盧溝橋以「盧溝曉月」一景入列其中[23]:194。1986年10月9日,「新北京十六景」群眾投票評選結果出爐,盧溝橋排名第十四位,成功入圍[9]:532。1992年9月11日,盧溝橋舉行建橋八百周年紀念碑揭幕儀式[9]:533

注釋

[編輯]
  1. ^ 即永定河,清代時由清聖祖更名[2]
  2. ^ 需要注意的是,馬可·波羅對盧溝橋的位置、裝飾等細節記述得很清楚,但卻把盧溝橋的橋洞數量記成了24個[7]
  3. ^ 時至21世紀初,這一批維修所遺留下的黑色望柱尚存17根[8]:250

參考

[編輯]
  1. ^ 人文景观:万古安澜洛阳桥. 海峽之聲網. 2014-06-19 [2017-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中文(中國大陸)). 
  2. ^ 雷長怡. 卢沟桥的命名. 語文學習. 1991, 04: 34.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北京市豐臺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北京市丰台区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1-12-01: 812. ISBN 7-200-04445-8. 
  4. ^ 《金史·河渠志·盧溝河》:(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詔盧溝河使旅往來之津要,令建石橋。未行而世宗崩。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六月,復以涉者病河流湍急,詔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橋。明昌三年三月成,敕命名曰廣利。有司謂車駕之所經行,使客商旅之要路,請官建東西廊,令人居之。
  5. ^ 5.0 5.1 5.2 5.3 5.4 5.5 豐臺區地名志編輯委員會編 (編). 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3-12-01: 559. ISBN 7-200-02304-3. 
  6. ^ 6.0 6.1 段柄仁 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於長江(卷)主編 (編). 北京志·旅游卷·旅游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11-01: 717. ISBN 7-200-06349-5.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羅哲文,於傑,吳夢麟,馬希桂. 略谈卢沟桥的历史与建筑. 文物. 1975, 10: 71–83.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劉鐵珊,馬麗生 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編). 北京志·市政卷·道桥志·排水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2-02-01: 856. ISBN 7-200-04455-5.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編). 北京志·综合卷·总述·大事记·历史概要.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3-03-01: 868. ISBN 978720009 6330. 
  10. ^ 《金史·卷五》:(貞元元年二月乙卯)改燕京為中都,府曰大興,汴京為南京,中京為北京。
  11.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編). 北京站志1991-2000.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3-12-01: 516. ISBN 7-113-05380-7. 
  12. ^ 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著 (編). 北京志·综合经济管理卷·财政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11-01: 716. ISBN 7-200-04179-3. 
  13.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 2006-11-20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14. ^ 14.0 14.1 孔慶普. 卢沟桥四十二年维修记(摘要). 市政技術. 1992, 04: 31–33. 
  15.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 編 (編). 全国重要革命遗址通览 第3册.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3-12-01: 1395. ISBN 978-7-5098-2391-0. 
  16. ^ 卢沟桥石狮两成风化破损严重 专家建议别用手摸. 旅遊縱覽(行業版). 2011, 9: 5. 
  17. ^ (清)查慎行《人海記》:盧溝橋石獅兩行,共三百六十八。
  18. ^ 華家琤 編著 (編). 全国重要革命遗址通览 第3册.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3-05-01: 224. ISBN 7-5006-1160-9. 
  19. ^ 張明義 等 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李燕秋 卷主編 (編). 北京志·建筑卷·建筑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3-09-01: 1014. ISBN 7-200-04939-5. 
  20. ^ 李川. 卢沟桥传说:口传心授800年. 神州. 2015, 10: 64–67. 
  21. ^ 李紅霞 主編 (編). 卢沟桥乡志. 北京: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22. ^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編 (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法规汇编 2014年 第12辑 (总第214辑). 北京: 中國法制出版社. 2014-12-01: 348. ISBN 978-7-5093-5938-9. 
  23. ^ 張明義、王立行、段柄仁 主編;宋惕冰(卷)主編;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編). 北京志·文物卷·文物志.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6-03-01: 784. ISBN 7-200-05631-6. 
中國四大古橋
趙州橋 | 廣濟橋 | 盧溝橋 | 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