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鶴紱
盧鶴紱 | |
---|---|
出生 | 1914年6月7日 遼寧瀋陽 |
逝世 | 1997年2月13日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籍貫 | 山東掖縣 |
母校 | 燕京大學 |
職業 | 核物理學家 |
盧鶴紱(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生於遼寧瀋陽,籍貫山東掖縣,中國核物理學家。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1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文革初期被剝奪工作的權利,1969年被宣布解放。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復旦大學教授及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理論物理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1]
主要貢獻
[編輯]「中國人在稱原子的重量」
1937年12月20日,美國的《明尼阿波利斯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了一篇題為《中國人在稱原子的重量》的報道,還配發了一位華人科學家盧鶴紱正在做實驗的照片。 報道里說,正在攻讀碩士學位的盧鶴紱在導師的指導下,展開了一項熱鹽離子源發射性能的研究。經過多次反覆實驗,盧鶴紱在測量鋰7及鋰6離子釋放量的比值時,發現此值在不同時刻不盡相同,從而發現了「熱鹽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緊接着,他又用自己發明的「時間積分法」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確地測得了鋰7和鋰6的天然豐度比數值。 盧鶴紱所做的這一開創性的工作,也為國際物理界所公認。1953年,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雪柯瑞在他主編的《實驗核物理》一書中就明確指出,是盧鶴紱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熱鹽離子發射的同位素效應」。1958年,英國劍橋大學沃爾士在其所著的《質譜學》中,專門介紹了盧鶴紱的「時間積分法」,並認為這是一種創舉。另外,盧鶴紱精確測定的鋰7和鋰6豐度比數值,也被選定為同位素表上的準確值,被國際同位素表沿用了50多年,直到1990年美國核數表引用的還是這一定值。 盧鶴紱於1914年6月出生在遼寧瀋陽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盧景貴是我國上世紀早期公派赴美留學生,交通機械專家,與「少帥」張學良熟稔;母親崔可言曾東渡日本,和秋瑾同在東京女子實踐學堂公費留學,後從事教育工作。 在家庭的薰陶下,天資聰穎的盧鶴紱從小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3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燕京大學理學院物理系。1936年大學畢業以後即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深造,專攻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世界上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
20世紀30年代,原子物理學是當時最熱門的研究學科。特別是鈾核裂變現象被發現以後,如何用特大的質譜儀長時間積累出足夠數量的鈾核,更成為物理學界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1939年,盧鶴紱在獲得碩士學位以後,就把這一課題作為自己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目標。 經過3年刻苦努力,他設計製造了一台新型60度聚焦的高強度質譜儀,並研究撰寫了名為《新型高強度質譜儀及在分離硼同位素上的應用》的博士論文。而這一研究成果,因被美國政府列為設計製造第一批原子彈及原子反應堆的絕密資料而被扣發,直到1950年才以摘要的形式發表在美國《核科學文摘》上。 1941年,盧鶴紱回國,戰亂中的中國沒有條件自己開展核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盧鶴紱為把所學的知識貢獻給祖國,在教學之餘繼續科研,先後發表了兩篇重要論文。一篇是1944年在國內《科學》上發表的《重原子核內之潛能及其利用》:該文全面闡述了核裂變的實驗發現及有關理論,並預言了人類大規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學界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學家第一個給中國讀者全面介紹原子能物理知識及其應用」的科學著述。另一篇則是1947年在《美國物理月刊》上發表的《關於原子彈的物理學》一文:這篇論文詮釋了原子彈機理的奧秘,並提出了簡單估算原子彈和原子反應堆之臨界體積的獨特方法。該文發表後,旋即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轟動,不僅文獻資料被廣泛引用,而且盧鶴紱也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個揭露原子彈秘密的人」,從而確定了他成為世界第一流原子能物理學家和「中國核能之父」的歷史地位。 盧鶴紱對物理學,特別是對核物理學作出的卓越貢獻,使他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學家」(英國學者、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評語),因此在生前即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授予「20世紀成就獎」,載入國際傳記辭典。他還被美國傳記研究院授予「國際成就獎」,列入「世界5000人物誌」及「500權威領導人名人榜」。盧鶴紱去世以後,美國休斯敦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均為他豎立銅像,美國檀香山市還把每年的6月15日定為「盧鶴紱日」。
盧鶴紱與神秘的復旦「物理二系」
今人大多不知道,在復旦大學的校園裡,曾經還有過一個神秘的科系——原子能系,當年為了保密,它只對外用代號「物理二系」。 「物理二系」的建築是一個封閉式的環形院落,周圍還有一條「護城河」圍起來,架一座獨木橋進出,門崗森嚴。與物理系那座當時看來精美宏大的恒隆物理樓比起來,「物理二系」的房子基本就是水泥老公房的樣式。雖然看似簡陋不堪,建築面積也不及物理樓的三分之二,但是它的造價卻比物理樓還貴,因為裡面有核物理實驗室、放化實驗室,因此建築材料都是特殊的,施工也很講究。不僅如此,據當年「物理二系」的學生、後來成為系黨總支書記的袁竹書教授回憶,當年「物理二系」招生的考分曾是全校最高的,能進入這個系讀書也是倍感光榮。 復旦大學「物理二系」成立於1959年,本是為了響應大躍進時期「全民辦原子能」的口號。當時全國院校中,除了北大能借行政之力借調專家,在1955年就辦起技術物理系(以原子能教研方向為主)外,其他院校最多只有核物理課程。而復旦大學之所以能在1959年短短一年內就辦起一個原子能系,離不開其失而復得的專家———盧鶴紱。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已是享譽國際的盧鶴紱從浙江大學調來復旦。盧鶴紱的到來,使復旦物理系的教研力量大大提升。 然而,短短三年後,盧鶴紱被一紙調令調去北大技術物理系,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事實上,當時中國在蘇聯的援助下開始創辦核工業,由於相關人才緊缺,盧鶴紱進入了抽調全國院校教師辦起來的機密培訓班「546信箱」任教。盧鶴紱在「546信箱」執教了兩年,培養了大量核科學人才,後來大都參與了與原子彈相關的科研工程,在11位兩彈元勛中就有7位曾經是盧鶴紱的學生。
科學精神:開拓創新,求真務實
《現代物理知識》雜誌的一位主編曾經給盧鶴紱寫信,問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與大陸中國人無緣?」盧鶴紱言簡意賅地說:「開天闢地,創出新領域,自然得之。模仿練習,細游舊山河,只能失之。」 盧鶴紱治學嚴密、教學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批評某些時弊陋習也相當嚴厲;他的以實告人,也絕非只是記誦的書本知識,而往往是他對一些問題的深邃看法,往往是他的治學經驗和科學創造方法;同時,盧鶴紱還要求學生仁義而不虛偽、方正而不圓滑。 盧鶴紱的這些言傳身教令許多學生受益終身。 盧鶴紱之子盧永亮曾在一篇紀念文章中說:「父親把物理作為一種信仰,作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後來他成功的基礎。」正是因為這樣的科學信仰,盧鶴紱的一生,治學、育人、愛國、奉獻,身體力行,如日之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學子。 總結盧鶴紱之於科學和世界的影響,也許休斯敦大學物理系主任愛德華·漢格弗的評價更為貼切: 更深遠的是他性格中的正直,以及對人類的關愛。……這是永遠抹不去的痕跡。盧鶴紱被稱為「中國核能之父」[2],但他的目光,具有和平和榮耀的遠見,不僅僅是對中國人民的,而是對所有人的。
家庭
[編輯]父盧景貴,弟盧鶴紳、盧鶴綬、盧鶴絢、盧鶴紋、盧鶴維,妹盧鶴松、盧鶴柏、盧鶴桐。[3]
參考資料
[編輯]- ^ 中国“核能之父”卢鹤绂:与诺奖擦肩而过—新闻—科学网. news.sciencenet.cn. [2019-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2.
- ^ 盧永亮; 盧永芳; 馬開桂; 吳水清. 卢鹤绂在核能领域中的卓越贡献.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2, (01). ISSN 1000-0763. doi:10.15994/J.1000-0763.2002.01.013. Wikidata Q63671404 (中文).
- ^ 贵州路吉安别墅1号卢景贵旧居:青年“海归”挑起铁路大梁-搜狐文化频道. cul.sohu.com. [2019-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