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
Estanislao del Campo
出生1834年2月7日
阿根廷邦聯布宜諾斯艾利斯
逝世1880年11月6日(1880歲—11—06)(46歲)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筆名雛雞阿納斯塔西奧(Anastasio el Pollo)
職業作家、軍人
國籍 阿根廷
體裁詩歌
文學運動高喬文學西班牙語Literatura gauchesca
代表作浮士德西班牙語Fausto, Impresiones del gaucho Anastasio el Pollo en la representación de la Ópera
受影響於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

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馬希耶爾·盧納·布里蘇埃拉(西班牙語:Estanislao del Campo Maciel y Luna Brizuela,1834年2月7日—1880年11月6日),阿根廷作家、軍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早年從軍,曾參加阿根廷內戰的塞佩達、巴翁等戰役。在文學領域,坎波是高喬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浮士德》亦為高卓文學三大史詩之一。

生平

[編輯]

1834年2月7日,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一個軍官家庭,其父母分別是胡安·埃斯塔尼斯拉奧·德爾坎波西班牙語Juan Estanislao del Campo與格雷戈里婭·盧納·布里蘇埃拉[1]。他早年在阿根廷國民警衛隊任職[2],作為巴托洛梅·米特雷的屬下參加了塞佩達戰役英語Battle of Cepeda (1859)帕翁戰役英語Battle of Pavón[3]。在警衛隊任職期間,他結識了政治家阿道爾弗·阿爾西納西班牙語Adolfo Alsina里卡多·拉瓦列西班牙語Ricardo Lavalle (político),並與後者之妹卡羅莉娜成婚,生有三女[4][5];亦結識了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並在他的影響下以雛雞阿納斯塔西奧(Anastasio el Pollo)的筆名創作,出版了《雛雞阿納斯塔西奧關於格魯瓦太太的恩惠的信》(Carta de Anastasio el Pollo sobre el beneficio de la Sra. La Grúa[4][6]

米特雷取得政權後,坎波成為眾議院秘書官,1866年8月24日,他偕妻子前往哥倫布劇院觀看《浮士德》,回家後便創作了《浮士德西班牙語Fausto, Impresiones del gaucho Anastasio el Pollo en la representación de la Ópera》並將其發表在《星期日郵報》(Correo del Domingo)上,日後更以小冊子的形式對外出版,成為其代表作[6][7]。坎波後於1880年11月6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逝世[8]

文學

[編輯]

19世紀的阿根廷文壇西班牙語Literatura de Argentina深受浪漫主義的影響,其中19世紀60至90年代盛行感傷浪漫主義文學,並在阿根廷以高喬文學西班牙語Literatura gauchesca等流派體現出來[9],該文學流派植根於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住民高喬人的生活軌跡,多為以高喬民歌帕亞多爾西班牙語Payador為基礎的詩歌,具有鮮明的地域主義色彩,受到伊拉里奧·阿斯卡蘇比的影響,坎波的文學著作也具有高喬文學的特點。其代表作是《浮士德西班牙語Fausto, Impresiones del gaucho Anastasio el Pollo en la representación de la Ópera》,或譯作《浮士德,雛雞阿納斯塔西奧關於此歌劇之印象》,詩歌講述了高喬人阿納斯塔西奧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某劇院觀看完歌劇《浮士德》後,以本人的理解介紹劇情之事。該詩亦與阿斯卡蘇比的《桑托斯·維加》(Santos Vega)及何塞·埃爾南德斯的《馬丁·菲耶羅西班牙語Martín Fierro》合稱為高喬文學三大史詩,具有一定藝術成就,但學者趙振江、陳光孚亦批評其情節美化現實生活、將高喬人的生活理想化[10]:67-68[11]:44,還有學者認為詩歌中俏皮的語言及比喻歪曲了歌德的原作[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osé Arturo Scotto. Notas biográficas publicadas en la sección Efemérides americanas de "La Nación" en los años 1907-1909, Volume 2, Issue 1. Buenos Aires, Argentina: L. J. Rosso & cía. 1910: 111–112 [2024-10-30] (西班牙語). 
  2. ^ Hebe Beatriz Molina. Como crecen los hongos: la novela argentina entre 1838 y 1872. Buenos Aires, Argentina: Teseo. 2011: 133 [2024-10-31]. ISBN 9789871354948 (西班牙語). 
  3. ^ Omar López Mato. Ciudad de angeles: historia del cementerio de la Recolet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Olmo Ediciones. 2001: 143 [2024-10-31]. ISBN 9789874335364 (西班牙語). 
  4. ^ 4.0 4.1 4.2 趙振江. 坎波,E.del. 《中国大百科全书》. 北京市: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 [2023-03-07]. ISBN 9787500079583 (中文(簡體)). 
  5. ^ Luis Varela y Orbegoso. Apuntes para la historia de la sociedad colonial, Volume 1. Buenos Aires, Argentina: Librería é Impr. E. Moreno. 1924: 160–161 [2024-10-31] (西班牙語). 
  6. ^ 6.0 6.1 De la ópera a la poesía gauchesca. La Nacion. BA, Argentina. 1998-09-05 [2024-10-31] (西班牙語). 
  7. ^ Lorna Fitzsimmons. Goethe's Faust and Cultural Memory: Comparatist Interfaces. Lexington Books. 2012: 91–94 [2024-10-31]. ISBN 9781611461220 (英語). 
  8. ^ Fernando Hugo Casullo. La poesía gauchesca rioplatense: popular y culta.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 Peña Lillo. 1964: 37 [2024-10-31] (西班牙語). 
  9. ^ 趙德明. 拉丁美洲文学的基本特征. 《拉丁美洲研究》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7, (01): 54. CNKI LDMZ198701010需註冊賬號查閱 (中文(簡體)). 
  10. ^ 趙振江. 《马丁·费罗》与高乔文学. 《拉丁美洲叢刊》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1981, (03): 65–72. CNKI LDMZ198103020需註冊賬號查閱 (中文(簡體)). 
  11. ^ 陳光孚. 本土的气息 民族的典型 漫谈《马丁·菲耶罗》的创作. 名作欣賞 (中國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02) [2024-10-23]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