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外交豁免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外交豁免權(英語:Diplomatic immunity[1],法語:L'immunité diplomatique[2]),又稱外交特權[3],是國際間為方便外交代表執行正常職務,各國依據相互尊重主權及平等互利原則,按照慣例或有關協議,互相授予外交豁免權;其性質為絕對的,故為絕對豁免權[4]

豁免權以廣義區分,分為絕對豁免權功能性豁免權。1961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將習慣法整編成設定的《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目前世界各國大部分已簽署。

歷史

[編輯]

現代意義上的外交始於17世紀的歐洲[5]。《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規定外交官在從事外交任務的過程中不受迫害和不受法律制裁。假如這些外交官若因犯法被母國取消豁免,則需在該派遣國受法律制裁。一般來說一名外交官在他所駐的國家裡的確犯法的話,因為豁免權的保護不受刑,但是所在國也會予以驅逐。

外交通訊一般視同不可侵犯,外交官一般允許攜帶任何文件通過邊境而不受搜查。外交郵袋也不受海關或邊防的檢查。但是近年裡由於竊聽偵探系統的日新月異,甚至不用開啟郵袋亦能得知內容物,不過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的話屬於嚴重的冒犯行為。

各國駐聯合國各機構的外交官員或參加聯合國組織的活動代表,一般也擁有外交豁免權。如各國駐聯合國代表,須前往美國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議事及執行公務時,雖非以駐美外交人員身分進入美國國境,但在美國移民部門及海關亦認定駐聯合國代表等同於他國駐美外交人員,可經由美國入境關卡的外交通道特權通過,且其攜帶物品、文件及外交郵袋亦不必接受美國海關檢查。

內容

[編輯]

外交豁免權與特權雖常視為同義,仍有些許差異。豁免權主要指刑事之相關豁免;特權的範圍除了不可侵犯權外,亦因使館用地及人員屬派駐國所有,故免繳納其駐在國稅務並有通訊保密及旅行自由等權利。

外交豁免權適用於任何外交代表,不論是常駐代表或臨時使節,也包括其有限的眷屬在內,例如,配偶、未成年子女及成年未有婚姻之女兒。然而相關特權,不一定適用於所有駐外文官、領事人員、職員、及其家屬,如美國的相關規定,雖符合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對外交人員的身份別有少許差別待遇。

絕對豁免權

[編輯]
  • 絕對豁免權主要內容:
    • 刑事訴訟之豁免,可不受駐在國刑事追訴。
    • 民事與行政管轄豁免,不受強制執行及處分、駐在國中央地方各項稅務之繳納義務。
    • 證人義務豁免:無出庭作證之義務。
  • 絕對豁免權例外事項:
    • 為供給特定服務之費用,例如外交官繳交所使用的水、電費等。
    • 民事法的物權行為不在豁免範圍,例如:土地、動產及日用品的買賣交易等。但代表派駐國購置使館用途的不動產,不在此限。
    • 以私人身分非代表派駐國進行繼承事件訴訟,為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或受遺贈人等。
    • 於駐在國非公務範圍內的專業與商務活動,應屬私人經濟活動,受所在國法律之約束。
    • 派駐國外交官主動於駐在國提起訴訟,則不享有豁免權,外交官針對一件案件提起訴訟,被告當事人提出反訴時,駐在國司法機關依然可以審理及判決該外交官員,而不受此外交豁免權限制。
    • 拋棄外交豁免權,拋棄外交豁免權與否為派駐國之權利,並須明示,不受該名外交人員個人自主決定。例如:1997年1月,美國曾發生格魯吉亞共和國駐美大使駕車肇事並撞死當地少女,美國群情譁然,使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要求格魯吉亞總統愛德華·謝瓦爾德納澤捨棄外交豁免權,交由美國司法機關審判該公使,最後格魯吉亞予以答應。即使派駐國不認同,駐在國亦可選擇將該外交代表列為不受歡迎人物,若派駐國不將被列外不受歡迎的外交代表召回或解除職務,駐在國可以不再承認其外交人員的身份並予以驅逐出境

功能性豁免權

[編輯]

相對於絕對豁免權的是功能性豁免權,其指特定國際組織或非正式邦交國,及非國家政治實體之外交代表機構,與設置地或駐在國簽署協定,其組織人員得享有部分豁免權利,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華民國美國互設代表機構。

  • 甚多國際組織總部設在美國,因此這些國際組織和美國簽有協定,國際組織職員享有屬功能性之外交豁免權,即在執行公務時的行為不受駐在國法律管轄,且僅限於職員本人。而豁免權必須當事人在審理中提出主張,且是否執行公務仍由駐在國法官認定,因此駐在國司法及檢調單位依然可以起訴審理。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規定,職員僅於「執行公務時,可豁免於法律程序」[6]

外交特權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大学英语写作句句通. 飛翔時代. : 1001– [2020-07-27]. GGKEY:EUS5PBKSXE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2. ^ Comité international pour l'information et la documentation en sciences sociales;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C. International. Liste Thématique Des Descripteurs--sociologie. Psychology Press. 1989: 86– [2020-07-27]. ISBN 978-0-415-01779-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3. ^ 《中國密報》編輯部. 《中国密报》第39期: 双王合演黄金马车双簧. 中國密報雜誌社. 2015年11月3日: 39– [2020年7月27日]. ISBN 978-1-68182-2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7月30日). 
  4. ^ 陳錫蕃. 外交豁免權. 全球瞭望. 臺灣中央社. 2011-05-27 [201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5. ^ 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 [202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2). 
  6. ^ 裸侵女工「非職務相關」 難獲外交豁免權. 2011-05-17 [2017-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