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洞真經
道教 |
---|
道教主題 |
上清大洞真經,或稱《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收入《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該經為道教上清一脈修行要典,被奉為上清諸經之首,據傳若得此經,不須金丹之道,讀之萬遍,便可成仙。
《大洞真經》三十九章用歌訣形式敘述存神方法,每章存思一神。書中認為人身各處都有神仙,通過修煉,引天真下降,入布人身,與身中諸神混合,可以「開生門」,「塞死戶」,修得「飛昇之道」[1]。
此經在唐宋以前影響很大,其後因內丹術之興起,影響漸衰[2]。
題解
[編輯]上清,指道教天界仙境。《雲笈七籤》:「上清者,宮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煥乎大羅之天。靈妙虛結,神奇空生,高浮澄淨,以上清為名;乃眾真之所處,大聖之所經也」。
大洞,指無上之道。《文昌大洞仙經》:「大者,雖天地之大不可加也。洞者,通也。萬物通有此理,即太極之謂。太極既判,天地人三才各極其位,所謂物物具一太極,故總言之,是曰大洞,至高無上之道,即大道之祖」。《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大洞乃太虛無上之道」。
內容
[編輯]第一卷為〈誦經玉訣〉,述修煉者誦詠《大洞真經》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禮儀,著重存思五方之氣、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為〈三十九章經〉,每章存思一神降臨修煉者身中某一部位,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請其護衛。
該書在傳授寫演中增修,形成多種異本。《真誥》、《無上祕要》、《上清眾經諸真聖祕》、《上清三真旨要玉訣》、《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均引《大洞真經》之文。其引文有不見於道藏本者(源自《雲笈七籤·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
註解
[編輯]- (宋)陳景元《上清大洞真經玉訣義》
- 《雲笈七籤》〈釋三十九章經〉
- (元)衛琪《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注》
- 《太上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註疏》(收入道藏輯要)
- 《大洞玉經疏要十二義》(收入道藏輯要)
- 蕭登福《上清大洞真經今註今譯》,2006年,青松出版社
相關著作
[編輯]- 《大洞玉經》
- 《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
- 《元始大洞玉經》(道藏輯要本)
- 《大洞雌一玉檢五老寶經》(三奇之二)
- 《洞真太上素靈洞元大有妙經》(三奇之三)
- 《太上九真明科》
- 《上清高聖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籙》
- 《雲笈七籤·存大洞真經三十九真法》
- 《上清九天上帝祝百神內名經》
- 《大洞玉章經》(收於古書隱樓藏書)
考證
[編輯]張超然主張,《大洞真經》的原本組成,必定包含今本〈大洞玉經〉與〈玉清王祝〉兩部分,而〈天上內音地上外音〉也可能為其組成內容。其餘的部分,〈誦經玉訣〉、〈徊風混合帝一秘訣〉、以及「存念身神」與「消魔玉符」兩小部分,則為後來增附。「存念身神」與「消魔玉符」的部份,源自於《玉清隱書滅魔神慧高玄真經》。〈誦經玉訣〉乃據數部論及《大洞真經》施用方法之經訣科律的指示,結構組合而成[3]。
地位
[編輯]現存上清諸經,諸如金丹服食,導引行氣,佩符投簡,遁甲隱景,踏罡步斗,高奔日月,餐吸雲霞,歌頌禮贊,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術應有盡有,但尤其重視存思神真,而奉《大洞真經》、《五老雌一寶經》、《素靈大有妙經》為上清三奇之章。
正一道《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要授為最高的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4]。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孫亦平. 從《上清大洞真經》看上清派的特點.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卿希泰 (編). 中國道教(第二卷).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
- ^ 張超然:《大洞真經》的實踐與發展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道士”的称谓、派别、位阶、服饰及职务.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7).
外部連結
[編輯]- 蕭登福:六朝道教上清派存思修鍊法門試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陳偉強:意象飛翔:《上清大洞真經》所述之存思修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張超然:《大洞真經》的實踐與發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