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天津城市規劃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天津中心城區規劃沙盤
濱海新區規劃沙盤
國際空間站拍攝的天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

天津城市規劃,是關於天津市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的情況。天津的城市聚落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1]天津由於近代天津租界的開發,成為中國較早引入西方城市規劃理念並進行發展和實踐的城市。從古代的築城到近代開埠專管租界的獨立規劃建設,再到1949年後的規劃發展,天津的城市空間結構已經逐漸從單一型城市發展成為「雙城雙港」的結構,「雙城」是指天津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雙港」是指天津港天津南港

歷史沿革

[編輯]

古代築城

[編輯]
天津城廂保甲全圖
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南運河北運河的交會處「三岔河口」成為天津最早的發祥地。[2]金代末年,為保障中都及漕鹽儲運的安全,貞祐二年(1214年)建直沽寨,[3]三岔河口自此從單純的漕運樞紐發展成為漕運與軍事相結合的畿輔重鎮;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寨為海津鎮;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作為軍事要地正式設衛,並於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寨設衛築城,初為夯築土垣。[2]弘治年間(1493年),山東兵備副使劉福在天津老城正中心的十字街建造鼓樓。當時的天津城池平面為矩形,東西長1570米,南北寬900米,總面積為l.55平方公里。天津老城城牆四面設有四座門樓,東南西北分別為「鎮東」、「定南」、「安西」和「拱北」。此後從清順治嘉慶的一百四十餘年間,天津老城的城牆重修多達十二餘次。經過明清兩代的建設,天津城市初具規模,逐步向南運河和海河一帶發展。

近代規劃

[編輯]
天津租界地圖:
  天津俄租界(分為兩部分)

通商口岸的設立和租界的劃分是引發天津城市規劃格局和空間演變的開端。從1860年英法租界的劃分到1903年租界最後一次擴張結束,天津曾先後存在九國租界,租界的總面積是老城區的數倍。正是在這一時期,西方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和空間模式開始被引入天津。

租界擴張與道路建設時期

[編輯]
天津英租界規劃的主導者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

天津租界自開闢之後,租界中的工部局依據本國風格獨自對專管租界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與老城區的空間定位不同,租界的選址和規劃首先考慮的是交通與安全。天津成立了最早的市政管理機構一一英租界工部局,戈登制定的英租界規劃率先將歐洲城市的空間模式被引入天津。[4]它沒有眾多官僚機構組成的權力中心,也沒有對空間秩序和市民行為實行控制的城牆城門等,而是以維多利亞道為主軸的道路網、位於租界中心的教堂、港口碼頭、市政廳和公園形成一個與中國傳統城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空間。交通的便利與路況的改善推動了租界商貿的發展。受到租界的影響,1883年天津的華界設立了中國最早的市政機構——工程局,進行市政道路建設,主要是按照西洋方式修整街衙,將天津老城的大部分街道改造成西式的現代馬路。1888年11月3日的《中國時報》曾這樣報道天津,「一度遍地皆是深溝、大洞、臭水溝的使人噁心的可恨的道路被剷平、拉直、鋪平、加寬。並且裝了路燈,使人畜都感到舒服,與此同時,城壕里的好幾個世紀以來積聚的垃圾也清除掉了。」[5]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1918年來過天津並被當時天津獨特的城市空間與都市文化所感染,曾在其小說中寫道:「走在天津城裡最氣派、最整潔、最美麗的街區,令人仿佛來到了歐洲的都會。」[6]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老城,次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改築環行馬路,牆基殘存在地面以下。[2]

局部規劃建設時期

[編輯]

洋務運動的背景下,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袁世凱在天津海河北岸開始開發新城區——河北新區,在建設中較早採用了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7]。與此同時,租界的擴張與劃定逐漸告一段落,各國專管租界都進入各自為政的規劃建設時期,其中英、法、日租界建設發展最為迅速,在其租界內出現了「城市用地分區」、「建設法規」以及「建築標準」等的相關現代規劃內容,租界逐漸成為乾淨整潔、秩序良好的新城區。舊城區與不斷擴張的租界、新市區毗連成片,形成了新舊城區以大經路、東馬路為中心和租界區以海河為中軸的網狀道路城市格局和局部完整的自由拼貼城市形態,屬於典型的馬路主義城市規劃風格。[8]

總體規劃建設時期

[編輯]
「梁張方案」中的天津市行政中心

北伐戰爭結束之後,天津作為華北最大的港口和商埠,其城市總體規劃與規劃理論和實踐開始迅速發展。1928年,國民政府將天津劃為特別市。1930年,天津開始徵集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最終由梁思成張銳共同主持的《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即「梁張方案」中標。這是天津近代城市規劃史上第一部詳細、全面的規劃方案,儘管方案內容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卻反映了當時中國城市規劃理論發展的水平與方向。「梁張方案」結論中,梁思成和張銳認為「天津因其特殊的位置,以往的歷史,可獨自樹立,不必依附北平政治上的關係以作其盛衰的標準。」[9]1936年天津市政府頒布了「建築規則」來指導城市建設。[2]

日本占領時期

[編輯]

1937年日軍占領天津及華北後,成立專門統籌華北地區內城市建設事務的華北建設總署,多次制訂「華北開發計劃」並反覆強調資源的開發與交通運輸事業建設兩大原則。而天津在計劃中被規劃成向日本本國輸送物資的交通樞紐。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侵華戰略為適應戰爭需要發生了改變,天津除了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之外,也成為華北進行長期工業建設的城市之一。為此,日本先後在天津制訂了《天津都市計劃大綱》、《塘沽都市計劃大綱》和《大天津都市計劃》等規劃。[10]1939年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別市公署下達的《天津市都市計劃大綱》,其方針是使天津成為華北貿易大港、商業都市和工業基地,而舊市區大體保持現狀。此後,鑑於天津優越的經濟、軍事地位又再次制定《大天津都市計劃》,提出將天津與塘沽合而為一。[2]

戰後恢復與發展時期

[編輯]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天津,並擬定了《擴大天津市計劃》,提出擴大市區範圍、建設衛星城鎮、海河下游分段建設工業區、劃分功能分區等主張。[2]1947年,天津市臨時參議會再次提出「擴大天津市區的要求」,並提出將塘沽大港新港等劃歸天津市轄,擴大市行政區域,在市內增修公路,興建飛機場等。

當代規劃

[編輯]

1953年-2006年間,天津市先後編制完成了22稿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54年版、1986年版、1996年版和2006年版等四版「總體規劃」。[11]1949年以後,受到冷戰計劃經濟體制影響,包括天津在內的沿海地區基本不安排重要項目,對外貿易也受到極大影響,港口優勢幾乎完全喪失。[12]工業帶動城市同心圓式向外拓展,逐漸形成內向封閉型的城市結構,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改革開放後,天津在東部沿海的塘沽地區率先建立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拉動天津沿海河向濱海地區跳躍式拓展,向外向型城市轉型,對整個城市和地區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2]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編輯]
1954年版天津城市規劃示意圖

1953年1月,天津市城市建設委員會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的第一個城市初步規劃方案——《天津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方案》。[2]該方案主要目的是對天津市進行城市規劃上的社會主義改造,將天津的租界型的城市布局向社會主義城市轉變,城市路網確定為三環十八射的環形放射式,初步確定了日後天津主城區的同心圓結構。

根據1953年9月中共中央發布的《關於城市建設中的幾個問題的指示》,天津作為中國具有相當規模的工業大城市,城市建設必須充分為工業生產創造便利條件。[2]受其影響,在1954年底發布的《天津市城市規劃要點》和《天津市城市規劃草案》確定天津城市性質為「工業城市」具有戰略意義,因此城市的建設必須為工業生產服務,在城市外圍規劃工業組團。[11]1955年,由於中國在國際上受到經濟封鎖,根據中央政府的「限制沿海、支援內地」的政策,沿海城市主要是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支援內地建設,不進行新的發展。當時蘇聯援華的156項目中天津僅有的國營第一一五廠也因此遷至陝西。同年,在「限制沿海、支援內地」背景下,天津市的城市規劃方案進行了兩次相應修編,先後對城市規劃布局和範圍進行了調整和對規劃人口規模緊進行了緊縮。[12]

1957年,《天津市城市初步規劃方案》確定城市的性質是「綜合性工業城市、南北水運要衝、華北水陸交通城市」。隨着天津劃為河北省省會天津專區、滄州專區及所屬縣也劃歸天津,天津市面積達到31894平方公里。1958年9月編制了《天津市初步規劃說明》。[12]1959年,《天津市城市規劃簡要說明》確定天津的城市性質是「以機電工業與海洋化學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城市,華北水陸交通樞紐」。[2]1960年的《天津城市規劃初步方案說明》、《天津市區域規劃草案》明確提出,將天津由單一城市改造為組合性城市,建設衛星城鎮,並提出「壓縮改造舊市區,嚴格控制近郊區,積極發展縣鎮工業點」。

文革時期

[編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發生後。天津市乃至全國的城市規劃工作受到極大衝擊,這一時期城市規劃工作被粗暴地批判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修正主義的產物」、「貪大求全思想」、「擴大城鄉差別」;指責規劃管理工作是「對人民群眾實行管、卡、壓」。天津市全面性的總體規劃工作陷於停頓,規劃工作機構解散,大多數工作人員下放勞動,只留了少數人搞些年度建設急需的規劃與管理工作。1966年,為進行工農結合試點,遷出市區部分小廠經過規劃開闢了大南河(永紅村)近郊工業點。1970年與城市人防通道工程結合,利用牆子河河槽(新華路至南開三馬路段)以及沿南開三馬路、西馬路、大豐路至西站,開始修建城市地下鐵路,首次在天津城市規劃中增添了地鐵規劃。1971年開闢了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做了大港工業點的詳細規劃。1972年,為了擴建天津新港和改變港口面貌而再次修編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對天津和塘沽和天津鐵路樞紐規劃進行了修訂。[2][12]1973年9月,國家建委城市建設局在合肥召開城市規劃座談會,研究了加強城市規劃工作等問題。同年,天津市成立規劃設計管理局。1974年由天津市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趙武成主持,組織、恢復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修訂工作,由市建委、計委、科委、規劃局組成編修城市總體規劃辦公室。

震後重建時期

[編輯]
1986年天津市區及濱海地區規劃圖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豐南地區發生的里氏7.8級強烈地震波及天津。超過六成的建築遭到地震破壞,近70萬人失去住房。天津的工業損失嚴重,超過三成企業遭到嚴重破壞,同時北大港水庫於橋水庫也被地震嚴重破壞[13]1978年《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結合抗震救災、恢復重建的工作,提出將天津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農業協調發展的、城鄉結合的社會主義新型城市,建設「以石油、石油化學工業和海洋化學工業為特點的、先進的綜合性工業基地」。[12]

戰略東移時期

[編輯]

1986年8月4日國務院批覆的《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1986-2000年)》(1986年版《總規》)確定天津的城市性質為「擁有先進技術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開放型、多功能的經濟中心和現代化的港口城市」。[2][11]該方案確定以海河為軸線、市區為中心、市區和濱海地區為主體,與近郊衛星城鎮及遠郊縣鎮組成性質不同、規模不等、布局合理的城鎮網絡體系。同時,工業用地戰略東移,重點發展濱海地區工業建設,為形成全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城市格局。[12]

這樣的城市空間布局有利於利用濱海優勢及港口、公路、鐵路等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發展現代化、集約化的大型工業,促使工業東移,優化了城市產業布局,工業東移的發展戰略在日後則為濱海新區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該版總規以城市建設為特徵,重點是彌補基礎設施建設欠賬一啞鈴式「城市布局符合當時天津市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但這一方案中的城市性質的定位在日後遭到研究城市地理學學者的批評,認為其沒有突出天津的特色,可以套用在任何一個沿海大城市。[14]

天津市總體戰略示意圖

「雙城雙港」時期

[編輯]
1996年天津市中心城市總體規劃圖

2006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被正式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極大地改變了天津市城市規劃的格局。同年7月,國務院批覆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即2006年版《總規》作出批覆:「天津市要以濱海新區的發展為重點,逐步建設成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15]

此後,天津市人民政府根據2006年版《總規》修編了《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提出「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城市規劃理念[16]。其中,「雙城」是指天津市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雙港」是指天津港天津南港;「南北」指市域中北部及南部;「北端」是指薊縣北部山地丘陵地帶。最為突出的變化就是以塘沽、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為主的濱海新區核心區,首次由衛星城的地位提升至第二主城區的地位,使得天津正式確立「雙城」的城市格局。

2011年,為保障天津市「十二五」規劃目標的落實,天津市規劃局編制了《天津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年)》。2013年4月,在《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執行8年後,天津市政府出台《天津城市定位指標體系》,要求對天津市「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三個定位予以進一步的分工和任務分解。[17]

2021年徵求意見的《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提出天津市的戰略定位是「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近代以來天津市主要規劃文件和內容

[編輯]
修編時間 編制單位 規劃文件名稱 備註
1903年2月 袁世凱 《開發河北新市場章程十三條》 [18]
1930年 梁思成張銳 天津特別市物質建設方案 [9]
日占時期 華北建設總署 天津都市計劃大綱
《塘沽都市計劃大綱》
大天津都市計劃
[10]
1945年 天津臨時議會 《擴大天津市計劃》 -
1953年1月 天津市城市建設委員會 《天津市城市建設初步規劃說明》 -
1953年5月 天津市城市建設委員會 《天津市城市改建計劃說明書》 -
1954年1月 天津市城市建設委員會 《天津市城市規劃總圖草案說明》 -
1954年12月 天津市城市建設委員會 《天津市城市規劃要點》
《天津市城市規劃說明書》
-
1957年3月 天津市建設局 《天津市城市初步規劃方案說明》 -
1985年9月 天津市規劃設計管理局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 -
2006年6月 天津市規劃局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 [19]
2024年8月9日 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0]

總體規劃

[編輯]

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1980年國務院批轉的《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紀要》中重新確定了城市建設的方針政策,即:「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建設小城鎮」的方針。[21]全國各地的城市規劃工作都因此變得活躍起來,城市規劃的內容、理論和方法都有了發展,總體規劃得到重視。1982年天津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即在這一時期完成。1984年1月中國《城市規劃條例》正式頒布實施,從而推動了包括天津在內的大規模重新編制、調整和修改城市規劃工作的開展。天津城市建設在唐山大地震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城市新的布局已經有初步輪廓。1984年,天津獲批成為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提高了天津市在城市規劃中對濱海地區的重視程度。1986年版城市總體規劃方案,自1982年後經過三次修訂、調整,最後又經過天津市時任市委書記、市長親自主持審查修改,在1985年確定了方案並上報國務院,在1986年得到審批。這是天津市第一次有經過國務院批覆的城市總體規劃方案。[2]2006年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覆的2006年版《總規》將天津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

城市性質

[編輯]
清朝道光年間的天津老城地圖

天津市最初的原始聚落點為三岔河口,公元1205年金章宗改鑿運河,三岔河口地段就成為由南方通達京師的漕運樞紐。此後,遣軍戍衛出現直沽寨。14世紀初,升為海津鎮,鹽業、漁業也隨着交通的通暢有所發展,變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市鎮。到了明朝設衛築城,天津正式作為一個城市而興起,逐步成為水陸交通樞紐、戍衛漕運要衝和京畿要塞。隨着城市各方面職能繼續發揮和逐步擴大,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衛為州,後又由州升府,標誌着天津由單職能向多職能發展演變。交通樞紐和港口職能的發展促進了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而商業、手工業的繁盛,又反過來促進着水陸交通運輸、港口作用的發展與腹地擴大,使天津逐步形成為中國北方的經濟中心和重要港口,構成為內向型、封閉性的封建城市。這樣的城市性質,一直到天津開埠前都大體上沒有變化。

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天津作為北方的經濟中心城市,在近代工業、內外交通運輸、金融貿易等多種職能方面有了空前的發展,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城市人口與城市用地自開埠時至1937年分別增加2.6倍和7.4倍;到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分別增長了5.4倍和12.6倍。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22]。2006年3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批覆的2006年版《總規》將天津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生態城市」,成為目前指導天津市建設的綱領。

城市規模

[編輯]
2012年9月30日的天津市區空拍圖

從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上看,天津市在近代一直屬於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尤其是在1860年成為通商口岸之後,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城市人口與城市用地自開埠時至1937年分別增加2.6倍和7.4倍;到194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分別增長了5.4倍和12.6倍。根據天津市統計局依據現行行政區劃範圍的統一統計口徑的數據,1949年天津市總人口為399.48萬,其中市區人口179萬(不含塘沽漢沽)。至1984年總人口為795.5萬,其中市區人口324.7萬。市區人口1984年比1949年增加145.7萬,市區增加數字中自然增長累計141.02萬,機械增長累計3.12萬。1984年全市人口中城鎮人口437.1萬,占全市人口總數的54.9%。[2]截止到2008年,天津市常住人口截止為117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達到224萬人,城鎮人口908.22萬人,占總人口的77.23%;鄉村人口267.78萬人,占總人口的22.77%。[23]

1984年,天津市已建成的約200平方公里,根據1986版總規天津市到2000年總用地規模為3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城市用地86.9平方米,人口密度降至每平方公里1.15萬人。[2]

總體布局

[編輯]

中心城區

[編輯]
天津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版

中心城區是天津的發祥地,也是文化教育政治經濟商業中心。規劃提出中心城區實施「一主兩副、沿河拓展、功能提升」的城市規劃理念[16]。確定在中心城區建立市級中心商務區。中心城區「一主兩副」為小白樓地區城市主中心,西站地區、天鋼柳林地區城市副中心[16]小白樓地區城市主中心由小白樓商務區、南站商務區以及和平路濱江道南京路沿線和天津金融城等組成[24]天津西站地區城市副中心位於中心城區西北部,規劃範圍東至南口路,西至紅旗北路,南至南運河,北至普濟河道。天鋼柳林地區城市副中心位於中心城區東南部,是海河上游開發改造的重要節點。[24]

濱海新區

[編輯]
建設中的于家堡響螺灣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是天津市自1980年代起重點建設、發展的新城區,先後被寫入中國「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並上升為國家戰略。濱海新區包括先進製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遊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九大產業功能區和世界吞吐量第五位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天津港。2010年,濱海新區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25]在發展天津港的同時,天津正在渤海西岸的鹽鹼灘涂上加緊建設吞吐量兩億噸的第二港口——天津南港,也稱天津港的南港區。[26]

專項規劃

[編輯]

近期建設規劃

[編輯]

天津市近期建設規劃是對天津市短期內建設目標、發展布局和主要建設項目的實施所作的安排。2011年,為保障天津市「十二五」規劃目標的落實,天津市規劃局編制了《天津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年)》。[27]

景觀規劃

[編輯]

天津市在中國旅遊地理分區中,屬黃河中下游華夏文化名山沃野海灘風光旅遊區,文化遺產是這一地區景觀資源的突出特點。天津的城市布局是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沿海河發展起來的,並造就了海河兩岸風格各異、中西文化相融合的城市空間形態,形成了以海河為軸線、以市區為主體、以塘沽和薊縣為兩翼的特色景觀格局。天津市城市整體風格定位於海河文化,歷史的各個階段都與海河息息相關。天津市於1986年獲批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8],市內擁有眾多的文物占跡,天津市中心城區登記在冊的全國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8處,合計94處。

規劃展覽館

[編輯]

天津市規劃展覽館是天津市關於城市規劃的市級專題展覽館,位於天津市河北區的意式風情區博愛道30號。建築面積150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積10000平方米。[29]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天津:沉淀着厚重的历史. 工人日報. 2007-11-18.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天津城市規劃志編纂委員會. 天津市城市规划志. 天津: 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年. 
  3. ^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天津通志·附志·租界[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4. ^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劉海岩,《租界、社會變革與近代天津城市空間的演變》
  5. ^ 宋美雲.天津的洋務企業與社會環境[J].史學月刊,1995,(4).
  6. ^ 西原大輔. 谷崎润一郎与东方主义———大正日本的中国幻想.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年: 第148頁. 
  7. ^ 《城市規劃》2009年增刊,王健,《繁榮、失落與回歸——從海河的變遷剖析天津城市空間形態的變遷》,2010年10月4日查閱
  8. ^ 林希. 老天津·津门旧事. 南京: 江蘇美術出版社. 1998年. 
  9. ^ 9.0 9.1 梁思成,張銳. 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 天津: 北洋美術印刷所. 1930年9月. 
  10. ^ 10.0 10.1 城市规划图片展举行 去趟文化中心看老天津啥样. 北方網. 2013-11-05 [2014-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8). 
  11. ^ 11.0 11.1 11.2 邢卓. 天津市历版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規劃建設. 2007年1月, 第一期: 92–97.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年)說明書》,天津市人民政府,2006年8月
  13. ^ 《天津地方志》,《天津通志:大事記》,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2007年
  14. ^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学》. 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3)ISBN 7100015235. 
  15. ^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規劃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天津市人民政府. 
  16. ^ 16.0 16.1 16.2 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規劃局. 《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 天津市人民政府. 2009年9月3日. 
  17. ^ 天津未提“北方经济中心”真相. 中國經營報. 2015-09-16. 
  18. ^ 袁世凱. 开发河北新市场章程十三条. 天津: 袁世凱. 1903年2月. 
  19.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 2006, 第26期(26):21-23
  20. ^ 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的批复. 中國政府網. 
  21. ^ 國務院. 城市规划图片展举行 去趟文化中心看老天津啥样. 住建部. [2012-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22. ^ 历史沿革. 天津政務網. 2009-12-04 [2010-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中文(簡體)). 
  23. ^ 天津市統計局. 《天津统计年鉴2008》. 天津人民出版社. 
  24. ^ 24.0 24.1 《天津市中心城區「一主兩副」規劃》徵求意見稿,天津市人民政府,2009-7-13發布
  25. ^ 濱海新區被確定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央政府網,2010-8-5查閱
  26. ^ 天津建设第二港口 南港吞吐量将达两亿吨. 北方網. 2013-03-01 [2011-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14). 
  27. ^ 天津近期建设规划公示 中心城区再建五条地铁线. 北方網. 2011-08-03 [2015-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0). 
  28. ^ 國家文物局, China. 中国文物地图集. Guangdong sheng di tu chu ban she (中文). 
  29. ^ 展馆介绍. 天津市規劃展覽館網站. [2013-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