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倉
近代洋行倉庫和碼頭舊址 | |
---|---|
太古倉舊址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中國廣州市海珠區 鳳凰崗革新路124號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近代 |
認定時間 | 2008年 |
太古倉碼頭(英語:Butterfield & Swire's Godowns & Wharf)位於廣州市河南(海珠區)白蜆殼(舊名),現門牌革新路124號,由英國太古洋行於1904年-1908年間修建,供太古輪船公司使用,是一座有100多年歷史的丁字型貨運碼頭及英式倉庫群的港口,在20世紀20年代的廣州來講,是比較完善的倉儲碼頭。目前經活化作文化創意、展貿、會展、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等等用。
歷史
[編輯]太古倉碼頭始建於1904年至1908年間[1],由英資太古洋行所建,是英國太古輪船公司碼頭倉庫,故稱太古倉(英語:Butterfield & Swire's Godowns)。據說當時是一邊修建一邊使用,太古輪船公司經過內河航線的26艘三千噸左右的貨船郵輪,陸續使用這個沿線長達321米的碼頭靠泊裝卸貨物。碼頭正式啟用後,由太古洋行代理的黑煙囪輪船公司船隻經常來往於廣州太古倉碼頭至天津、上海、青島、北海之間。當時在南河道(珠江幹流廣州市區段後航道)兩岸各碼頭倉庫中,無論航線、船舶到港數量還是貨運量,均以太古倉碼頭最高。
民國時期
[編輯]1928年-1933年,在陳濟棠主粵期間,太古倉碼頭區又進行過改造和擴建。當時採用高樁梁板式結構分別建成內一碼頭(即今太古倉7座倉庫)一號、二號、三號橋泊位(即今太古倉三座「丁」字形碼頭)和內二碼頭(即今大阪倉)。
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多次出動飛機對廣州進行轟炸,太古倉也受到一定破壞。廣州失陷後, 為侵華日軍占用,作軍事物資和人員重要的轉運基地。抗日戰爭結束後,1947年12月,廣東省國民政府設立廣東省民食計劃委員會和廣東省糧食經理委員會,將廣州怡和(渣甸倉)、太古、大阪3個倉庫用於儲存糧食(國民政府善後救濟總署儲存物資),後由於來市的糧食增多,糧倉不敷囤積,還借用市內米機的倉庫代儲糧食。之後改為海員出口倉,由粵海關派專人駐倉檢查。
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廣州前夕,負責太古倉保衛工作的警察撤離,附近民眾到此哄搶大米,至解放軍進城後方得以制止。
共和國時期
[編輯]1950年8月,為保管市政救濟糧和配合夏糧收購,政府再租賃太古倉、大生倉和榮興堂倉庫以及黃埔大道的2個民房倉庫儲存糧食。
韓戰爆發後,港英政府陸續扣繳了廣東省人民政府水產局在當地所有的五艘漁船,最後一艘是於1953年1月31日依照當地的法庭指令扣押,廣東省人民政府葉劍英主席隨即公開發出抗議,聲明英國政府會承擔後果[2]。同年2月24日,廣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即奉命,由軍管會外事處處長曹若茗代表會見廣州的太古公司負責人,宣佈徵用英國在廣州市的太古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碼頭倉庫(營業處所除外)及西堤第十六號樓房的全部財產,同時宣佈委任沙夫為軍事代表[3]。太古倉在被充公後,被轉由交通部廣州港務管理局內港裝卸區掌控經營。
1955年碼頭年操作量達到100萬噸;1957年廣州港務河南作業區成立,對外稱為內一碼頭,後由廣州港集團有限公司經營。1965年11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廣州港成為對外開放港口,碼頭成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1968年,在上山下鄉浪潮中,太古倉碼頭成為運送廣州知識青年赴湛江、海南參加南疆建設的重要碼頭。文化大革命期間,太古倉曾經遭受重創。1967年9月1-3日,太古倉發生了「武鬥」,致使部分倉庫着火,死7人,傷10餘人,其中三層高的8號倉庫被燒毀,財產損失巨大,3日,中央調查組還曾親自到太古倉現場進行調查。在「十年浩劫」中,太古倉曾經遭到炮擊,其中一座以儲存包裝白糖為主的倉庫被打穿出個大窿。雖後修復,但修復的位置所堆存的包裝白糖往往容易受潮,而其他位置和其他倉庫就無此弊,反映太古倉在建造之初,其整體設計、建築材料、施工工藝和防潮措施等等較現時更為科學嚴謹。[4]
近年隨着廣州港集團先後建設了新沙、南沙港區,廣州港的貨物運輸逐漸向東、向南遷移,太古倉的貨物吞吐量日漸衰落;以及工業大道一帶由原先的工廠區逐漸轉化為居民住宅區,其儲運碼頭功能發生改變。2003年底,時任廣州市市長張廣寧到太古倉碼頭視察,要求要對此做好保護和利用;2007年6月6日隨着最後一艘貨船駛離碼頭,結束長達100多年的碼頭裝卸歷史;2008年12月19日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4月起,由廣州港集團投資8000多萬元對太古倉碼頭進行轉型改造工程。
建築
[編輯]太古倉碼頭地處珠江後航道東岸,靠近白鵝潭。整個碼頭區域包括3座丁字型棧橋式混凝土碼頭,7座英式建築風格的磚木結構倉庫(8個編號)及後方場地建築物組成。其中路域占地面積54888平方米,連同水域面積共71236平方米。
碼頭
[編輯]碼頭岸線長312米,其中1號棧橋長78米,2號棧橋長73米,3號棧橋長68米。碼頭水深-5.4米,均為3000噸級泊位,今後將由貨運碼頭轉型為遊艇、遊船碼頭。
各倉庫
[編輯]各倉庫沿珠江岸線由南往北並排而建,以每兩座倉庫為一組,屋頂相連接。倉庫高約6米,每個並聯倉庫組之間,有寬約6米的通道。
一號倉
[編輯]一號倉位於倉庫群的最南側,是太古倉碼頭最早修建的的倉庫之一。面積1584.7平方米,主要用於儲存谷種等糧食作物。
二號倉
[編輯]二號倉面積1615平方米,主要存放轉運至海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各類雜貨。該倉原為一個沒有屋頂的露天貨物堆放場,收歸國有後方重建成。目前一、二號倉為葡萄酒採購中心。
三號倉
[編輯]三號倉面積1699.8平方米,儲存的貨物以土特產和日用百貨為主。目前為展覽展示中心。
四號倉
[編輯]四號倉面積1699.8平方米,主要存放發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陶瓷和工藝品。目前為服裝創意設計園。
五號倉
[編輯]五號倉面積1699.8平方米,存放貨物主要是樹脂、石蠟等化工原料。目前該倉空置。
六、七號倉
[編輯]六、七號倉面積2996平方米,儲存的是以大米為主的糧食。目前為懷舊電影院。
八號倉
[編輯]八號倉位於最北側,原是一座兩層倉樓,面積3386平方米,用於儲存白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燒毀,現已重建,目前為遊艇俱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