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奧古斯特二世 (波蘭)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奧古斯特二世·弗雷德里克
August II Fryderyk
腓特烈·奧古斯都一世
Friedrich August I von Sachsen
薩克森選帝侯
統治1694年4月27日–1733年2月1日
前任約翰·格奧爾格四世
繼任奧古斯特三世
波蘭國王
立陶宛大公
統治1697年9月15日–1706年
加冕1697年9月15日
前任揚三世
繼任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波蘭國王
統治1709年–1733年2月1日
前任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繼任斯坦尼斯瓦夫一世
出生(1670-05-12)1670年5月12日
薩克森選侯國德累斯頓
逝世1733年2月1日(1733歲—02—01)(62歲)
波蘭-立陶宛華沙
安葬
德累斯頓宮廷主教座堂(心臟)
克拉科夫瓦維爾主教座堂(遺體)
配偶克莉絲蒂安妮·艾伯哈爾汀
子嗣奧古斯特三世
莫里斯·德·薩克斯
王朝韋廷王朝
父親約翰·格奧爾格三世
母親丹麥的安娜·索菲公主英語Princess Anna Sophie of Denmark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前為信義宗
簽名奧古斯特二世·弗雷德里克 August II Fryderyk 腓特烈·奧古斯都一世 Friedrich August I von Sachsen的簽名

(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波蘭語: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語:Friedrich August I der Starke,1670年5月12日—1733年2月1日),神聖羅馬帝國薩克森選帝侯(稱為腓特烈·奧古斯特一世(德語:Kurfürst Friedrich August I.),1694年—1733年),在1733年到1763年間兼任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1697年—1706年,1709年—1733年),他被認為是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宮廷輝煌時期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因其身形魁梧、力大無窮而綽號「強力王」、「鐵腕」,據說可徒手摺斷馬蹄鐵、單手破牆。他於年輕時(1687年)曾造訪過法王路易十四凡爾賽宮,對凡爾賽宮的華麗排場與路易十四的絕對王權非常仰慕,因此終生以路易十四為偶像。但是他一生的成就有限,只建立了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並獲得王權虛設的波蘭王冠一頂;其領土與人口並無實質增加,可說是半吊子的雄圖霸業。

初展雄圖

[編輯]

腓特烈·奧古斯特為薩克森選侯約翰·喬治三世之子,1694年自其兄約翰·喬治四世處繼承選帝侯爵位。1697年波蘭國王約翰三世去世後,腓特烈·奧古斯特藉改宗天主教並當選為波蘭國王,從18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並成功擊敗威脅性最高的法國候選人—孔蒂親王,失去歐洲新教徒的信賴,並讓薩克森永遠地失去「新教護法」的光環(當初在16世紀的宗教改革時,薩克森選帝侯帶頭改信信義宗,並有力地保護馬丁路德)。不過薩克森仍參與新教聯盟,只是被布蘭登堡取代其領導地位而已。。他在1690年代大幅強化薩克森的絕對君主制,不但成功壓制等級議會的反對聲浪,徵收豐厚的普通消費稅,更把原本不足兩萬的常備軍,擴增到三萬人(與普魯士勢均力敵)。他因此有充沛的財力仿效法國的太陽王,展開奢華排場並進行文化建設。

到1700年時,單靠薩克森兩百萬的人口與財力(薩克森乃神聖羅馬帝國中的傳統強邦,人口財力遠多於120萬人的普魯士,是德意志各邦人口最多的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就穩坐德意志最強諸侯之寶座,更不用說表面上仍是東歐強國的波蘭(人口900多萬)。

腓特烈·奧古斯特於1699年結束波土戰爭,偕同奧地利俄國威尼斯奧斯曼帝國簽訂《卡爾洛維茨和約》。儘管在戰爭中取勝,但由於哈布斯堡王朝的自私自利,波蘭只收回右岸烏克蘭地區,並未能分得一塊大蛋糕。和約的最大受益者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得以將整個特蘭西瓦尼亞地區吞併。

腓特烈·奧古斯特於1699年11月與俄國和丹麥結成反對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北方同盟。1700年8月,腓特烈·奧古斯特與俄國和丹麥共同投入反對瑞典的大北方戰爭(1700年—1721年)。雖然他有三萬的薩克森軍與一萬八千的波蘭軍,但是戰爭的進展,很快證明薩克森-波蘭缺乏與瑞典對抗的軍事能力。1701年卡爾十二世在里加戰役中打敗波蘭軍隊,到1702年他已經攻克波蘭首都華沙。1704年7月12日,貴族會議在卡爾十二世武力威脅下宣布廢黜腓特烈·奧古斯特,選舉親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但是這一決定受到波蘭大部分小貴族的反對。1706年瑞典軍攻入薩克森,奧古斯特二世被迫無條件投降,簽訂阿爾特蘭施泰特和約,放棄自己的波蘭王位。但是,1709年彼得大帝波爾塔瓦戰役中將卡爾十二世徹底擊潰,扶持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魯士。政局全由俄國控制,位於西姆 (Sejm) 的議會聽任俄國宰割,史稱<沉默的西姆>。

1714年,奧古斯特二世與俄國、丹麥、普魯士聯盟反對東山再起的卡爾十二世。1721年,奧古斯特二世與瑞典簽訂斯德哥爾摩條約,恢復戰前疆界。此時波蘭和薩克森境內一片殘破,薩克森的人口更從200萬下降到170萬;十多年後薩克森的國力就被「士兵王」統治的普魯士超越(腓特烈·威廉一世力倡儉樸,把軍隊從3.8萬擴大到8萬人;治下人口更從1713年的155萬增加到1740年的225萬)。

薩克森的成就與限制

[編輯]

城市與經濟建設

[編輯]

雖然奧古斯特二世的波蘭首都在華沙,不過他長期居住在薩克森的首都德勒斯登(波蘭名稱Drezno)。因為對母國的熱愛,他在德勒斯登進行大規模建設,將其打造為璀璨的文化之都,著名的茨溫格宮就是其例。他曾說出一句名言:「君王通過他的建築而使自己不朽」。

由於他計劃令德累斯頓成為最重要的皇家住處,他亦開始發現中國製造瓷器(「白色的黃金」)的秘密;在他統治下,在德累斯頓邁森發明了歐洲的瓷器。他亦從歐洲各地招攬許多頂尖的建築師畫家來德累斯頓。這段時期,在J.A.哈賽的直接指導下,該市的音樂生活也開始活躍起來,1718年建立豪華的森佩爾歌劇院,並在1719年請到知名的韓德爾來演出。他的統治標誌德累斯頓在眾歐洲城市當中,開始在技術和藝術上呈現出領先地位,德勒斯登也因此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他實行重商主義政策,不但在初期建立薩克森-波蘭貿易公司,成功打入波羅的海,更讓波蘭的農業與薩克森的工業互相配合,使得薩克森經濟在大北方戰爭之後強力復甦,大大有利於薩克森財富的增長。

強力王的魅力與限制

[編輯]

他在位早期,薩克森人民對選侯充滿疑懼與不滿,因為他為了獲取波蘭王冠,在1697年背棄新教的路德派,改信天主教,連他的選侯夫人也因為拒絕改宗天主教,於是終身與他分居,從此再沒離開過德累斯頓。她的固執虔誠一方面受到許多人的愛戴,另一方面也為她招來了不少非議。但是隨著時間證明,奧古斯特二世並未在薩克森引入天主教,仍保持路德教派在薩克森的優勢地位,因此人民逐漸接受這位充滿魅力的「國王」。不少人甚至以歡欣鼓舞的心情,對充滿傳奇故事的國王喜愛崇拜(譬如空手拗斷馬蹄鐵、用一根手指頭吊起兩個壯漢),稱他為「薩克森的海克力斯」,這也正是奧古斯塔二世積極仿效太陽王路易十四的正面功效。

雖然奧古斯特二世對薩克森深切的熱愛與孜孜不倦的建設,使他在中後期廣受薩克森人民的愛戴,並在死後以「藝術之父」的名號被長久紀念;但是國內的路德派貴族,仍是對他改宗天主教頗有不滿,並反抗其集權措施。特別是在1717年他讓兒子兼繼承人奧古斯特三世改信天主教的行為公開之後(同樣是為了繼承波蘭王位),更在貴族間引起軒然大波,各自在其封地內抵制選侯的施政與干涉,並減少和中央政府的合作。雖然貴族與等級議會在1730年代被王權持續壓制,但是城市議會卻不斷茁壯;而貴族不願在軍隊服役當軍官,使得薩克森兵數很難突破四萬人,無法像普魯士容克貴族那樣積極服役,充滿效忠王室的尚武精神。

與普魯士的競賽

[編輯]

當時鄰國的普魯士士兵王」,正以令人難以忍受的吝嗇積累錢財,實施全力建軍、提高軍備的政策。奧古斯特二世卻對自己的高尚風雅與文化建設沾沾自喜,曾自詡其都城德雷斯頓德意志雅典(暗指自己高雅),把鄰國普魯士都城柏林比作德意志的斯巴達(暗指士兵王粗俗),士兵王聽聞這個評價後卻頗為高興。兩人死後,士兵王的軍國主義方針被證明是正確的;他雄才大略的兒子——腓特烈大帝繼位後(擴軍至16萬人),在1756年輕易地攻破軍備不振的薩克森(軍隊不足四萬),建立北德地區的霸權

1730年,奧古斯特二世與普魯士公開結盟;他並在夏季舉行一場盛大的閱兵典禮,總數三萬六千的薩克森軍,配備精良、奪目的裝備,向鄰國展現薩克森雄厚的軍事與經濟實力。當時年輕的普魯士王儲腓特烈大帝也在現場觀禮,據說他因此忌憚薩克森的國力,在未來的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就以占領薩克森、榨取其資源為第一目標。

1763-1765年輔政的偉大政治家托馬斯·馮·弗里奇(Thomas von Fritsch,1700-1775年,出身中產階級卻成為貴族),於1763年公允地評價說,奧古斯特二世在位的最後十年(1723-1733年),乃是薩克森史上絕無僅有的巔峰期,再也沒有一位薩克森君主,享有過這樣的輝煌與榮耀。(1763年薩克森選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俄國強大的壓力下,不再兼任波蘭國王)弗里奇任內策畫薩克森一系列的重建計畫,十年內就將薩克森的國力與經濟從廢墟中救起。

奧古斯特也拒絕簽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為確保其女兒瑪麗亞·特雷西婭繼承奧地利王位,而要求各國君主和諸侯簽署的國事詔書,希望能在之後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分一杯羹(結果一無所獲)。

波蘭的失敗與經濟復甦

[編輯]

奧古斯特二世致力於恢復波蘭形同虛設的王權,曾於1715年未經波蘭的貴族國會(瑟姆)同意,就開征新稅、提升政府的效率,結果波蘭貴族發動叛亂,企圖推翻奧古斯特二世。他試圖以二萬五千的薩克森軍來鎮壓叛亂、遂行其意志,結果波蘭貴族向俄國的彼得大帝求援。彼得抓準機會從中得利,在1717年以居中協調為名,派遣軍隊來迫使雙方就範(史稱「1717年無聲議會」),從而結束波蘭的紛爭,結果是沙皇從此成為波蘭的實際操控者,成為未來瓜分波蘭的關鍵前因。1717年協議的少數幾項成就,是規定聯邦只准維持二萬四千人的常備軍(大約是俄國的十分之一),並且補強了國家原本幾近消失的行政功能;問題在於國王沒有常備軍的控制權,導致剩餘的中央權力,淪為幾個權貴大家族的鬥爭目標。權貴互鬥增強了貴族間的離心意志,更加渴求外國強權的干涉。1719年他試圖與英國、奧地利締結同盟,如此可有效制衡俄國在波蘭的巨大影響力,但是聯盟計畫因為貴族叛亂而被迫放棄。

1721年大北方戰爭結束後,波蘭的經濟復甦與社會漸漸穩定,加上彼得大帝在1725年過世後,俄國的外部影響顯著降低,奧古斯特二世在波蘭的權力逐步上升。但是波蘭根深蒂固的貴族民主制瑟姆的「自由否決權」),讓大權貴輕易地遏制他提升王權的企圖。1727年他在華沙把氣派非凡的薩克森花園修建完成,並對外開放參觀,促使他在波蘭的人氣上升。

1733年奧古斯特二世在華沙因糖尿病而病逝。他生前努力將波蘭的王位繼承改為世襲制,以傳給自己的子孫,最終沒有成功(仍維持著王位選舉制),於是他在晚年計畫與奧、俄兩國協商,將波蘭徹底瓜分成薩克森、奧、俄的三國領土,讓薩克森獲得實質的領土擴張。結果此計畫因他突然病逝故無疾而終。

他死後其子幸運來敲門,在外援俄國奧國的支持下,其子奧古斯特三世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8年)當中,於1734年成功獲選為波蘭國王(因為俄、奧達成共識,讓二流國力的薩克森選侯當波蘭國王,比較容易去操控)。

後代

[編輯]

奧古斯特二世的外號「強力王」可能含有貶義,意在諷刺他不遺餘力地追逐女色。他擁有365名子女的傳聞雖然無法證實,但其的確擁有不少私生兒女,其中以法國大元帥莫里斯·德·薩克斯最為著稱。

參考資料

[編輯]
  • (英)佩里·安德森著,劉北成、龔曉莊譯,《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
  • Flathe, Heinrich Theodor (1878), "Friedrich August I.
  • Kurfürst von Sachsen", Allgemeine Deutsche Biographie (ADB) (in German)
  • 周惠民,《德國史》,台北:三民,2004
奧古斯特二世 (波蘭)
出生於:1670年5月12日逝世於:1733年2月1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
揚三世
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
1697年—1706年
繼任:
斯坦尼斯瓦夫
前任:
斯坦尼斯瓦夫
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
1709年—1733年
前任:
約翰·格奧爾格四世
薩克森選侯
1694年—1733年
繼任:
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