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胡爾薩格
在蘇美爾神話中,寧胡爾薩格(Ninhursag)或寧胡爾桑伽(Ninkharsag)[1][2][3][4][5][6][7][8][9]是山之神母,蘇美爾七大神之一,主要作為一位生育女神,是蘇美爾-阿卡德神話中的神母,在早期神名錄中已出現。她經常使用的別名是「眾神之母」、「眾子之母」。兩河流域的許多統治者(如美西利姆、埃阿納圖姆、漢穆拉比)常把寧胡爾薩格稱作自己的母親。她的頭髮常被畫成歐米伽的形狀,有時佩戴長角形頭飾,身着節裙,肩膀上常繫着蝴蝶結。少數時候攜帶一枝有歐米伽或其衍生圖案的權杖,有時還牽着一頭小獅子。她是蘇美爾某幾位統治者的守護神。
名稱
[編輯]寧胡爾薩格名字的意思為「森林之山的女主宰」(源自蘇美爾語「NIN」-女主宰或女王;「ḪAR.SAG」-聖山、山麓)[10],可能涉及到她神廟的地點,位於埃里都的「埃庫爾」(E-Kur,「大山深處的房子」) 。她還有很多的名字,包括「偉大的女王」寧瑪赫(Ninmah)[10]、「分娩女主宰」寧圖(Nintu)[10]、「神母」瑪瑪(Mamma)或瑪米(Mami)[10]、阿魯魯(Aruru)[10]、「眾神的女主宰」貝萊特-伊莉(Belet-Ili)[10] 等。
相傳她的兒子尼努爾塔(Ninurta)為紀念他創造的大山,而將她的名字從寧瑪赫改為寧胡爾薩格。而作為「寧門娜」(Ninmenna)女神,根據古巴比倫加冕儀式,她將在伊南娜神廟為新登基的國王戴上金色的皇冠。
上面提到的一些名字曾經都是單獨的女神(如寧瑪赫和寧門娜),後來才被與寧胡爾薩格混同,並在寧胡爾薩格神話中,這些名字不再被提到。
作為恩基的妻子和配偶,她也被稱為「忠誠的妻子」達姆伽爾努娜(Damgulanna)或達姆金娜(Damkina)。她有很多綽號,包括「沙斯蘇魯」(Shassuru)或「子宮女神',「眾神的接生婆」塔布蘇特-伊莉(Tabsut-ili)、「所有孩子的母親」和「眾神之母」。在這一角色中,她被認為是《埃努瑪·埃利什》中的基(Ki)。在埃利都和基什城都有她的神廟。
神話
[編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 |
---|
其他傳說 阿拉伯 · 黎凡特 · 古代近東宗教 |
在古老的蘇美爾神話-《恩基和寧胡爾薩格》中,寧胡爾薩格與恩基住在幸福島提爾蒙,二人生下了被恩基稱作「綠茵女主」的寧薩兒(Ninsar);寧薩兒與恩基又生下了女兒寧古拉(Ninkurra);而寧古拉又為恩基生下了女兒烏特圖(Uttu)。恩基極力追求烏特圖,但烏特圖並不高興,因為恩基並不關心她。 烏特圖遵照祖先寧胡爾薩格的建議,將恩基的精液埋到地里,於是從地里長出了八株植物。恩基看到這些植物後,命令大臣伊西木德(Isimud)把這八種植物撥下來,恩基把它吃掉,由此他的八個器官都患了病。寧胡爾薩格詛咒了恩基,之後離開了這個島嶼。隨着恩基的患病,世界面臨毀滅。在狐狸的幫助下寧胡爾薩格又回到島上為恩基治病。恩基每說出一個病痛的器官(頜骨、牙齒、肋骨),寧胡爾薩格就創造出一個相應的神:阿布(Abu)、寧圖拉(Nintulla)、寧蘇圖(Ninsutu)、寧卡西(Ninkasi)、南舍(Nanshe)、阿濟木亞(Azimua)、寧提(Ninti)和恩扎克(Enshag)為他治病。後來,寧胡爾薩格治好他。《聖經》中夏娃的創造與本段故事相似(提爾蒙與伊甸園,禁果與被逐出樂園,許多研究者[誰?]認為《聖經》中用男人的肋骨創造女人的故事就是源自這則蘇美的神話)。
在蘇美爾的一則神話中,寧胡爾薩格以人的創造者身份出現,《造物主的鋤頭》書中講,恩基用鋤在地表鑿一洞,是她完成了人類的創造。
而在創世文中,在一次恩基舉辦的慶祝人類誕生的盛宴上,神母納木(Nammu)用粘土創造出一個個不同種的人,而寧瑪赫(別稱寧胡爾薩格)只是一位助產者。
崇拜
[編輯]她的符號形象類似希臘字母歐米伽「Ω」,一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來的藝術品中(前2000年更普遍)。在一些界碑上也經常刻有這一符號,說明了她的重要性。歐米伽標誌與埃及母牛女神哈托爾有關係,象徵「子宮」的形象[11]。哈托爾有時被描繪站在一座山上,所以這可能就兩個女神間的連接。
她的神廟叫「埃薩吉拉」(Esagila)(蘇美爾語「E」(廟)+「SAG」(山頂)+「ILA」(巍峨)),位於埃利都的庫爾(KUR),在基什城也有另一所祭祀她的寺廟。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世界神話辭典》,「寧胡爾薩格<蘇-阿>」,第183頁,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 ^ [King, L. W., Hall, H. R., History of Egypt Chaldea, Syria, Babylonia, and Assyria in the Light of Recent Discovery, p. 117, The Echo Library, 2008.]
- ^ Jastrow, Morris., The religion of Babylonia and Assyria, Morris Jastrow, Ginn & Co., 1898..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1).
- ^ Douglas Van Buren, Elizabeth., Clay figurines of Babylonia and Assyria, pp. 1, 19, 267, AMS Press, 1980..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Possehl, Gregory L., Ancient cities of the Indus, p. 126, Carolina Academic Press, 1979..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p. 234,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32.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Clay, Albert T., The Origin of Biblical Traditions: Hebrew Legends in Babylonia and Israel, p. 100, The Book Tree, 1999..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0).
- ^ Wallis Budge, E. A., Babylonian Life and History, p233,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891, Reprint 2006..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Edwardes, Marian & Spence, Lewis., Dictionary of Non-Classical Mythology, p.126,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3..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戴利, 斯蒂芬妮.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 创世、洪水、吉尔伽美什及其它》.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8年: 326. ISBN 978-0-19-283589-5.
- ^ 存档副本. [2014-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30).
邁克爾·喬丹, 《神祇百科》, 凱爾-凱西有限公司,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