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安門內大街

座標39°53′17″N 116°21′06″E / 39.88804°N 116.35180°E / 39.88804; 116.3518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3′17″N 116°21′06″E / 39.88804°N 116.35180°E / 39.88804; 116.35180

广安门内大街
GUANG'ANMENNEI DAJIE
廣安門內大街與白廣路交叉路口
地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
附近主要建築物鶴年堂藥店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
北京市回民學校
起點廣安門橋廣安門
終點菜市口

廣安門內大街是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南部的一條大街。因位於北京外城廣安門內而得名。

簡介

[編輯]

廣安門內大街西起廣安門立交橋,與廣安門外大街廣安門南濱河路廣安門北濱河路連接,東到菜市口,與宣武門外大街騾馬市大街菜市口大街連接。[1][2]

廣安門內大街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在唐朝便是幽州城內東西向大街,稱「檀州街」。遼朝時,為遼南京城內的安東門通向清晉門的大道。金朝時,為金中都城內的施仁門通向彰義門的大道,稱「彰義門內大街」。是金中都最繁華的大街,國內外貿易市場集中在此。明朝時,興建廣寧門,廣寧門內的路段稱為「廣寧門大街」,東段稱為「菜市口大街」。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為避道光帝旻寧之名諱,廣寧門改稱「廣安門」,並將兩段大街合併,稱為「廣安門大街」,直到中華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稱「廣安門內大街」。[1][2]

廣安門內大街是北京城內通向廣安門外、盧溝橋、中國南方各國城市的要道。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的一支、日軍入侵北京、部分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京城時,均經過該大街。明清時期,該大街是到北京趕考的舉人、商人、地方官員進北京城的必經之路。[1]過去街內曾有山西西晉會館、洪洞會館、河東會館、貴州西館、山東兗州會館、江西永新會館、浙江揚州會館、福建仙溪會館等9座會館。自古該街為商業街,唐朝時街兩側的商行有白米行、屠行、絹行、布行、肉行等,明清時期有菜市、肉市、果子市等。中華民國時期,有私營門店100多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了改造,安裝路燈,鋪設地下雨水管道,路面改為瀝青。[2]

廣安門內大街東口與宣武門外大街相交處,稱菜市口,為清朝的刑場。當時,從菜市口往南沒有道路,故菜市口為一個丁字路口。廣安門內大街東端北側原有西鶴年堂,位於菜市口以西,為老字號藥店。再往西原有同達堂(一說達仁堂),學者王懿榮曾在此購買龍骨,從而發現了甲骨文。再往西原有大常恆煤油店。再向西原有外四區分局。再向西原有增壽寺,早廢。又向西為聖恩寺(即大悲閣),系金、元時期著名的佛寺,規模十分宏大,清朝時被火焚毀。再向西原有隆慶寺,建於清朝嘉慶十一年十二月,私建,已拆除。再向西有韋馱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私建,已拆除。韋馱寺對面有一株大槐樹,為華嚴庵的遺物,已被保護起來。[1]

1992年,宣武區人民政府對廣安門內大街加寬改建,於1994年9月29日竣工通車。1997年底,街北的北線閣街南片、廣安胡同東片、牛街地區危舊房改造工程動工。街兩側陸續建起北京電力生產調度中心、北京中經信國際大廈、國家信息大廈、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大樓、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等高層建築。2000年代初,又對該大街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拓寬,成為廣安大街的組成部分,2001年通車。[1][2]如今,該大街兩側的原有平房建築已經很少。大街東段南側有鶴年堂藥店;西段北側有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市回民學校

廣安門內大街為雙向8車道。道路上有北京地鐵7號線廣安門內站和公交車站「廣安門內站」。

廣安門內大街周邊的重要單位有:大街以北有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空竹博物館報國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宣武醫院北京市回民學校;大街以南有國家電網鶴年堂藥店分店,北京市殘疾人活動中心,菜市口百貨商店同仁堂藥店分店,大中電器,西城區第二圖書館,中國移動鶴年堂藥店總店。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北京地名典,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第294頁
  2. ^ 2.0 2.1 2.2 2.3 廣安門內大街,北京西城,於2016-09-25查閱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