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鞀
外觀
弦鞀,中國古樂器,文字記錄可追溯至唐朝,相傳起源於秦朝。由於沒有外形圖片與考古實物流傳,現代學者無法確定其真實外形,有打擊樂器與彈撥樂器等不同說法。現代樂器中的琵琶,三絃與二胡,都有起源於弦鞀的說法。
概論
[編輯]學者由古文記錄復原,出現多種說法,根據漢刻石畫,有派學者認為,鞀鼓原為打擊樂器,是一種有柄的小鼓,類似於今之撥浪鼓(貨郎鼓)。在鼓柄上加上弦,可敲擊達於鼓面,用來發聲,形成弦鞀。
《舊唐書》引用杜摰說法[1],認為弦鞀為彈撥樂器,起源於秦朝修築長城時的民工樂器,為琵琶的前身[2][3]。
清朝毛奇齡認為弦鞀為三弦的前身[5]。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楊蔭瀏、高耀華、朱岱弘、查甫堯、陳元昊等人認為,弦鞀原為彈弦樂器,先成為奚琴,後形成二胡。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 ^ 傅玄〈琵琶賦序〉:「杜摯以為嬴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而鼓之。」
- ^ 唐段安節〈琵琶錄〉:「《樂錄》云:『琵琶本出於弦鞀。』而杜摯以為秦之末世,苦於長城之役。百姓弦鞀而鼓之,」
- ^ 《舊唐書》卷29〈音樂志〉:「琵琶,四弦,漢樂也。初,秦長城之役,有鞀而鼓之者。及漢武帝嫁宗女於烏孫,乃裁箏、築為馬上樂,以慰其鄉國之思。推而遠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於事也。今《清樂》奏琵琶,俗謂之『秦漢子』,圓體修頸而小,疑是弦鞀之遺制。其他皆充上銳下,曲項,形制稍大,疑此是漢制。兼似兩制者,謂之『秦漢』,蓋謂通用秦、漢之法。」
- ^ 陳暘《樂書》:「奚琴本胡樂也,出於弦鞀,形制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
- ^ 毛奇齡《西河詞話》卷35:「三弦起於秦時,本三代鞀鼓之製,而改形易響,謂之弦鞀。唐時坐部多習之。世人以為胡樂,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