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達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1年5月10日) |
張民達(1885年11月9日—1925年4月25日),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桃堯石螺崗人,馬來西亞歸中國華僑,國民革命軍將領,國民革命軍東征期間因交通事故遇難,追贈陸軍上將。
生平
[編輯]張民達父親張瑞興因家貧早年赴南洋謀生,張出生後不久,母親梁氏病死,九歲隨叔父赴南洋檳城於父親團聚,初進馬來亞庇能英文學校,繼入方言傳習所。畢業後,通曉多種語言,先後在吉隆坡、芙蓉、怡保各埠審判廳當傳譯員。
1908年參加中國同盟會。1914年11月受命負責南洋英荷屬籌款事項。1915年赴東京渴見孫中山,加入中華革命黨,追隨孫文投身革命。1916年返國參加周之貞領導的華僑護國軍討龍決死隊。1918年,任粵軍許崇智部營長,1921年5月任粵軍第二軍第九旅十八團團長。1922年12月任東路討賊軍第八旅旅長,兼該旅第十六團團長。
1924年6月,第八旅變更編制為建國粵軍第一軍第二師,張民達續任該師師長,同年中秋節,張民達和鄧淑賢在廣州結婚,出席的人士有:侯山、葉劍英、梁龍、何香凝、鄧文烈、廖仲愷、鄧澤如等。
1925年2月,張民達率部投入北伐軍第一次東征戰役,先後攻克惠州、潮梅。4月初奉命到汕頭商討討伐劉震寰、楊希閔作戰佈署。4月25日,船行至潮州湘子橋附近遭洪水顛覆,落水失蹤,時年40歲,張民達失蹤後,其下屬的第三旅旅長莫雄接任師長職務。翌年在潮州土都祠前流沙沙灘上發現其遺體,上有張民達名章,遂移葬於廣州市東郊先烈路。同年3月16日,經原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國民革命軍第20師第二團團長葉劍英等呈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明令追贈張民達為陸軍上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政府於1953年授予張民達革命烈士稱號。
家庭
[編輯]張民達去世後,留有兒子張亮仁,遺腹女張玉維,養子張亮維,養女張靄維。其夫人鄧淑賢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於1984年5月病逝。張玉維是她和張民達所生,現年77歲,已中風癱瘓。張亮仁是張民達早年與童養媳所生,已在台灣病逝,下傳有長子張一中,原是台北某開發商老董,已過世次女在台灣台中的國立省立體專畢業任體育教師,現以退休。張靄維有一子一女,現在北美生活。
墓
[編輯]張民達墓 | |
---|---|
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越秀區先烈中路動物園旁邊 |
分類 |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
時代 | 1926 |
認定時間 | 1983年8月 |
張民達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黃花崗街道先烈中路廣州動物園旁邊,為廣州市的一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公布時間為1983年8月。張民達墓於1926興建,佔地面積2874平方米,由墓道牌坊、墓堂、祭台、墓表、宣講台、張民達半身銅像、涼亭和張民達夫人鄧淑賢女士墓等組成。
2011年8月3日,廣州地鐵在動物園一帶施工爆破,將張民達烈士墓前的牌坊震塌,只剩一根柱子,牌匾也碎成了幾段。因原牌坊無法修復,當局後來按原貌新建了一個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