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後高句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高麗/摩震/泰封
고려/마진/태봉
901年—918年
903年的後高句麗疆域
903年的後高句麗疆域
首都松岳(901年-905年)
鐵圓(905年-918年)
常用語言中世紀朝鮮語
政府君主制
國王 
• 901年-918年
弓裔
歷史 
• 建立
901年
• 終結
918年
前身
繼承
新羅
高麗
今屬於 北韓
 南韓

後高ㄍㄡㄌㄧˊ韓語:후고구려後高句麗;901年-918年),正式國號先後為高麗摩震泰封(《資治通鑑》中作「大封國」),是朝鮮半島後三國之一。891年,新羅貴族弓裔起兵反新羅;894年,稱將軍;898年,建都松岳(今開城);901年,稱王,國號為「高麗」,史稱「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註 1];911年,改國號為「泰封」;918年,弓裔被部下王建推翻,泰封被王氏高麗取代。

歷史

[編輯]

新羅沒落王族弓裔依賴梁吉農民起義軍的力量發展成為統一新羅末年的地方軍閥。898年,弓裔徹底背叛梁吉農民起義軍後定都松岳郡,並很快控制新羅北部和中部地區。901年,弓裔自立為王,國號為「高麗」,史稱「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取「摩訶震旦」之意),並遷都於鐵原。911年,改國號為「泰封」。[1]:104

後高句麗設廣評省和兵部等文武機構,廣泛招攬各方人才,「來降者眾多」[註 2],之中包括後來的高麗太祖王建。弓裔在王建的建議下設立了水軍基地,控制了西南海上通道。此外,他還在大同江流域設置浿水十三鎮,使泰封國的勢力範圍北至清川江流域,南至慶尚道[1]:104

弓裔「入新京,修葺觀闕樓台,窮奢極侈」,並自稱「彌勒佛下凡,「令國人呼新羅為滅都,凡自新羅來者,盡誅殺之。」[註 3],引發不滿。918年6月,王建與弓裔諸多部下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改國號高麗。弓裔在逃亡途中被民眾所殺。[1]:105

相關史料

[編輯]

《高麗史》太祖世家:「時新羅政衰群賊競起,甄萱叛據南州稱後百濟,弓裔據高句麗之地都鐵原國號泰封。」《高麗史》開篇即定後三國之說,後世史家多以新羅、後百濟、泰封為后三國。

三國史記》弓裔列傳:「天祐元年甲子(904年),立國號為摩震,年號為武泰。」《三國史記》確定904年始立國號為摩震。

《三國史記》弓裔列傳:「朱梁乾化元年辛未(911年),改聖冊水德萬歲元年,改國號為泰封。」《三國史記》確定911年改國號為泰封。

《高麗史》地理志:「孝恭王九年(905年)弓裔據鐵圓自稱後高麗王。」《高麗史》確定905年弓裔稱後高麗王,但沒有確定改國號。

《資治通鑑》貞明五年(919年):「初,滅高麗。天祐初,高麗石窟寺眇僧躬乂(弓裔),聚眾據開州稱王,號大封國(泰封國)。」《資治通鑑》確定躬乂(弓裔)稱王號大封國(泰封國)。

參見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摩震」意為強大東方之國[1]:104
  2. ^ 《三國史記》卷五十,弓裔傳
  3. ^ 《三國史記》卷五十,弓裔傳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朴真奭; 姜孟山 朴文一 金光洙 高敬洙. 《朝鲜简史》. 延吉: 延邊大學出版社. 1997年. ISBN 7-5634-0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