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惠州西湖

座標23°05′40″N 114°23′50″E / 23.09444°N 114.39722°E / 23.09444; 114.39722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
位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
座標23°05′40″N 114°23′50″E / 23.09444°N 114.39722°E / 23.09444; 114.39722
湖泊類型淡水湖
表面積1.68平方公里
平均深度1.5米
岸長116公里
位置
地圖
1岸長衡量標準不定。

惠州西湖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境內的一個城市淺水湖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惠州西湖景區面積為3.2平方公里,水體面積為1.68平方公里[1],其景觀由「五湖六橋十八景」組成。「西湖」一名最早來源於北宋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時所作的詩詞,惠州西湖也因為蘇軾詩詞的傳播而得以揚名,至今惠州西湖仍留有和蘇軾有關的蘇堤、西新橋、王朝雲墓等遺蹟。在歷史上,惠州西湖曾和杭州西湖潁州西湖合稱為中國的三大西湖[2]

歷史

[編輯]
孤山上的東坡紀念館

惠州西湖在東漢時期是荒野之地,東晉在湖邊建有龍興寺,唐朝改名為開元寺,唐中宗年間,位於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張昭遠居於惠州的舍人巷時,將湖命名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復嶺,隱映岩谷,長溪帶蟠,湖光相照」之句則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陳稱對西湖進行了治理,稱築了平湖堤、拱北橋,以及點翠洲上的孤嶼亭、湖光亭等建築,並養魚灌田,鄉民收穫甚豐,西湖也因此而被稱為豐湖。

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朝廷貶至惠州安置,攜妻妾王朝雲和兒子蘇過在惠州度過了三年,期間時常遊覽西湖,寫下了許多詠吟西湖山水的詩詞。他在紹聖二年(1095年)寫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當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名句。同月,他在《贈曇秀》詩中,將豐湖稱作西湖,是「西湖」這一名稱最早的來源[3]。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蘇軾詩詞的傳播下得以揚名。蘇軾還帶頭捐資在西湖邊上築橋修堤,紹聖三年(1096年)六月,堤壩和西新橋建成,後人為紀念蘇軾將堤壩取名為蘇堤。同年,蘇軾的愛妻王朝雲去世,蘇軾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大聖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並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

蘇軾帶頭捐資修築的蘇堤和西新橋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賢堂,後來改稱為豐湖書院,初時的豐湖書院位於銀崗嶺,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遷至西湖的豐湖半島上,在明清兩代,豐湖書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學府。豐湖書院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目前殘存的豐湖書院遺蹟多為清朝嘉慶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綬重修後的遺蹟,書院古樸牌坊上的匾額「豐湖書院」和楹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為伊秉綬請來主持豐湖書院的著名詩人宋湘所撰寫。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於西湖邊上,位於西湖的東面,民國時期惠州府城的城牆拆除、擴修馬路,出現了嶺南騎樓街,但全城仍然處於西湖的東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擴展,形成三面環湖的態勢,西湖的景區大幅縮減,湖岸山麓建滿雜亂的房舍,湖水開始受到污染。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40年,西湖湖水面積減少了46%[4]。1989年之後,惠州市政府開始重視城市規劃,西湖景區才得以保護。

2007年開始,惠州市政府投入1.5億元人民幣對西湖景區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這些工程包括,對西湖的五大湖泊之一平湖進行清淤、對平湖周邊的堤岸和橋梁進行維修;建設孤山東坡園,利用西湖孤山上現有的東坡居士像、六如亭、朝雲墓等景點,並擴建東坡紀念館和新建啖荔亭、小圃五味軒等歷史上曾有的建築集中展示東坡文化;建設高榜山景區,新建車行道和登山步道,並在山頂建立展示惠州先賢事跡的掛榜閣[5]

2018年10月29日,惠州西湖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AA級景區稱號。

地理

[編輯]
惠州西湖水體

惠州西湖屬於亞熱帶城市淺水湖泊。惠州西湖景區面積3.2平方公里,現存水面積為1.68平方公里[1],岸線總長為16公里[4],由南湖豐湖平湖鱷湖菱湖五個相連的湖泊組成,根據1989年的數據,惠州西湖的水體面積占惠州市區建成區的面積的12.2%[4]。惠州西湖湖水的平均深度為1.5米,鱷湖和南湖個別水深3-4米[4],水的深度基本呈中間淺四周深的分布。惠州西湖所處的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境內陽光充足,雨量充沛。

惠州西湖與城市相鄰,1980年代後惠州市經濟的發展使西湖的水質受到了嚴重的污染,近年來,雖然採取了環湖截污,底泥疏灘,引入新水源等措施,使西湖的污染得到了扼制,但水體的富營養化特徵依然明顯,水色呈綠色,透明度低,水中缺少大型植物生長,浮游藻類占優勢,含量高。其中,靠近市區中心地帶的南湖營養物累積作用明顯高於其它四個湖區,屬於內源污染十分嚴重的湖區。

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對城市的生態環境影響很大。西湖的湖水在夏季炎熱的季節里,對城市熱島強度有顯著的減弱作用,西湖和幾百米之外的城市區在夏季的最大溫差可達到3-4℃[4]。西湖水面還有着較大的吸塵效應,加速城市上空大氣污染物的清除過程,特別是在冬季,西湖的降塵量占到市區平均降塵量的82%,而春季和秋季則占29%左右[4]。西湖對城市的地下水起着很大的補給作用,彌補了城市裡瀝青水泥地面對地下水補給的阻礙作用。曲折幽深的西湖對城市的景觀也起着很好的美化作用,形成一個「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惠州。

景觀

[編輯]
「玉塔微瀾」之景

遠在宋朝,《惠州府志》就有西湖景觀的記載,包括有「五湖六橋八景」,五湖是指形成西湖的五個相連的湖泊,六橋是西新橋、迎仙橋、明聖橋、拱北橋、圓通橋、煙霞橋等六座橋梁,八景是指「水簾飛瀑、半徑樵歸、野寺嵐煙、荔浦風清、桃園日暖、鶴峰返照、雁塔斜暉、豐湖漁唱」八處景觀。歷經數個朝代的經營,景觀越增越多,而原來的八景又有很多已不再存在,目前,惠州西湖的景觀稱為「五湖六橋十八景」,五湖和六橋都沒有變,十八景則為「飛鵝覽勝、豐山浩氣、水簾飛瀑、平湖秋月、玉塔微瀾、紅棉春醉、西新避暑、花洲話雨、花港觀魚、芳華秋艷、蘇堤玩月、連理紅棉、孤山蘇跡、南苑綠絮、煙霞柳浪、留丹點翠、象嶺雲飛、鶴鷺祥舞」十八處景觀。其中「蘇堤玩月」、「玉塔微瀾」和「留丹點翠」三處景觀在2006年惠州市民評選出的新惠州十景中,分別以得票數第一、第二、第六名入選。

泗洲塔

「蘇堤玩月」中的蘇堤位於平湖和豐湖之間,東起西湖的東大門,西至西山。堤中間築有呈拱形、下有五孔的西新橋。蘇堤和西新橋均為北宋年間由蘇軾帶頭捐資而修成,為蘇軾留在西湖的名跡之一。每至月明星稀的農曆月中,在蘇堤上賞月觀湖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清朝文學家吳騫有詩題詠此景道:「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蘇堤千頃邊,多少管窺夸見月,可知月在此間園」。

「玉塔微瀾」中的玉塔是指西湖西山上的泗洲塔,始建於唐中宗年間,明朝萬曆年間重建,塔身呈平面八角形,塔共七層,高為37.7米[6],為樓閣式佛塔。蘇軾稱其為大聖塔,並在《江月》一詩中留下了題詠此塔的名句:「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正似西湖上,涌鑫門外看」。

「留丹點翠」的點翠是指點翠洲,是位於平湖上的一個小島。北宋惠州知州陳稱首先在此築孤嶼亭,明朝嘉靖年間改為點翠亭。辛亥革命爆發之後,為紀念惠州馬鞍之役的死難烈士,1913年在洲上建留丹亭,亭名取於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明朝有才女孔少娥作詩《游西湖》題詠此景道:「西湖西子兩相儔,湖面偏宜點翠洲,一段芳華描不就,月灣宛轉似眉頭」。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星火西湖不夜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網,2004,4,29。
  2. ^ 秦仲陽、王劍橋:《惠州120年來首次清洗西湖「腸胃」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2年8月2日,》,《廣州日報》,2003年1月7日。
  3. ^ 梁大和,《蘇東坡與惠州西湖[失效連結]》,惠州市政協網站,2004年3月11日。
  4. ^ 4.0 4.1 4.2 4.3 4.4 4.5 葉貸夫、葉警莎、李金濤:《惠州城市發展與西湖風景區建設的關係及相互作用》,《熱帶地理》,1989年3月。
  5. ^ 惠州市西湖風景名勝區美化工程 今明兩年擬投1.5億元實施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2009年7月1日查閱
  6. ^ 湯士安:《景色旖旎的惠州西湖》,《今日科苑》,2004年12月。

延伸閱讀

[編輯]
  • 秦仲陽、王劍橋:《惠州120年來首次清洗西湖「腸胃」》,《廣州日報》,2003年1月7日。
  • 黃業進:《惠州西湖風景園林的藝術追尋》,《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5年9月。
  • 湯岳輝:《東坡惠州兩相成——東坡寓惠文化及其現代利用》,《惠州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8月。
  • 葉貸夫、葉警莎、李金濤:《惠州城市發展與西湖風景區建設的關係及相互作用》,《熱帶地理》,1989年3月。
  • 梁大和:《蘇東坡與惠州西湖[失效連結]》,惠州市政協網站,2004年3月11日。
  • 潭鎮、鍾萍、應文曄、劉正文、朱廣偉、王建軍:《惠州西湖底泥中氮磷特徵的初步研究》,《生態科學》,2005年11月。
  • 應文曄、鍾萍、劉正文:《惠州西湖磷模型的初級研究》,《生態科學》,2005年11月。
  • 市民最喜愛的新惠州十景揭曉》,《南方都市報》,2006年5月30日。
  • 湯士安:《景色旖旎的惠州西湖》,《今日科苑》,2004年12月。
  • 星火西湖不夜天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南方網,2004年4月29日。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