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美國關係
愛爾蘭 |
美國 |
---|
愛爾蘭-美國關係是指愛爾蘭與美國之間目前和歷史上的雙邊關係。
根據美國和愛爾蘭政府的說法,兩國關係長期以來建立在深遠持久的歷史關係和共同的價值觀念之上。[1][2]除了定期就政治和經濟問題進行對話外,美國和愛爾蘭政府還在醫學研究和教育等領域進行官方交流。
愛爾蘭通過不結盟奉行中立政策,因此不是北約組織的成員,[3]不過它確實參加了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然而,愛爾蘭在許多場合向美國及其盟國提供了心照不宣的支持。
2012年,一份美國全球領導力報告顯示,67%的愛爾蘭人支持美國對奧巴馬的領導。這在所有受調查的歐洲國家中排名第四。[4]
歷史
[編輯]愛爾蘭獨立前
[編輯]1800年,根據《聯合法案》,愛爾蘭在政治上與英國統一,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所有關於愛爾蘭的重大外交決定都是在倫敦做出的。從那時起直到1922年,愛爾蘭32個郡中的26個脫離聯邦,形成了愛爾蘭自由邦(後來成為愛爾蘭共和國),美國與愛爾蘭的正式外交事務都是通過倫敦進行。
移民
[編輯]蘇格蘭-愛爾蘭人是第一批移民到13個殖民地的人,他們在獨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是北美的第一批趕牛人。愛爾蘭人在美國國內也有自己的影響,尤其是通過民主黨的政治。從1820年到1860年,有200萬愛爾蘭人來到美國,其中75%是在1845年至1852年的愛爾蘭大饑荒之後來到美國的。[5]他們中的大多數加入了美國城市中快速發展的愛爾蘭棚戶區。原因是因為饑荒對愛爾蘭男人和女人都造成了傷害,尤其是那些最貧窮或沒有土地的人。[6]饑荒改變了愛爾蘭的家庭結構,因為更少的人可以結婚和撫養孩子,導致許多人採用單身的生活方式。因此,許多愛爾蘭公民較少受到家庭義務的束縛,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更容易移民到美國。[7]
芬尼亞兄弟會
[編輯]南北戰爭結束後,由於英國支持南軍,美國政府非常不滿,因此,在芬尼亞兄弟會密謀甚至試圖入侵加拿大時,美國政府視而不見。[8]芬尼亞兄弟會的襲擊是失敗的,但是愛爾蘭裔美國政客在民主黨中的力量日益增長,要求愛爾蘭獲得更多的獨立,並提出反英口號——「扭轉獅子尾巴」——這是競選活動吸引愛爾蘭裔選民的主要手段。[9]
德·瓦萊拉
[編輯]埃蒙·德·瓦萊拉是復活節起義和愛爾蘭獨立戰爭中的傑出人物,他於1882年出生於紐約。他的美國公民身份使他免於在復活節起義失敗後被處決。[10][11]
德·瓦萊拉後來被任命為國民議會的主席,並在1919年5月,他以這個身份訪問了美國。這次出訪有三個目標:要求美國正式承認愛爾蘭共和國,提供一筆貸款資助愛爾蘭共和軍的工作,並確保美國人民對愛爾蘭共和國的支持。他的訪問從1919年6月持續到1920年12月,成敗參半。一個消極的結果是,愛爾蘭裔美國人組織分裂成親德·瓦萊拉和反德·瓦萊拉兩派。[12]德·瓦萊拉設法從美國支持者那裡籌集了550萬美元,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國民議會的預期。.[13]其中50萬美元用於1920年的美國總統競選,以幫助他在那裡獲得了更廣泛的公眾支持。[14]在1921年,據說已經花費了$1,466,000,不清楚什麼時候剩下的錢能夠到達愛爾蘭。[15]但是愛爾蘭在國際領域還沒有得到承認。他還與多位愛爾蘭裔美國人領袖發生過爭執,比如約翰·德沃伊和丹尼爾·F·科哈倫法官。科哈倫對他確立的主導地位感到不滿,他寧願保留他們對愛爾蘭裔美國人事務的控制權,也不願意在瓦萊拉的主導下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從1918年到1919年,美國海軍在愛爾蘭有五個美國海軍航空基地。這些基地是專門用來保護愛爾蘭和英國免遭德國的潛艇侵略的。
愛爾蘭獨立後
[編輯]美國承認
[編輯]愛爾蘭獨立戰爭最終以英愛條約結束,該條約確認了愛爾蘭被劃分為愛爾蘭自由邦和北愛爾蘭,後者選擇繼續留在英國。愛爾蘭自由邦很快就陷入了通過分裂支持獨立的親條約勢力和反對分裂並希望整個愛爾蘭島獨立的反條約勢力之間的愛爾蘭內戰。親條約勢力贏得了1923年的愛爾蘭內戰,第二年,美國承認了愛爾蘭自由邦,並與之建立了外交關係。[16] 愛爾蘭自由邦在1937年被新國家愛爾蘭所取代,並於1949年正式宣布為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緊急情況
[編輯]愛爾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式保持中立,但在1939年9月2日宣布正式進入緊急狀態,並動員了軍隊。隨着緊急情況的進展,從英國和美國為迅速擴大的部隊購買了更多更新的設備,以及一些在國內生產的設備。在緊急狀態期間,愛爾蘭雖然形式上保持中立,但卻在幾個方面默默地支持反法西斯同盟。[17]愛爾蘭海被布雷了。德國軍事人員被關押在愛爾蘭軍營,而在愛爾蘭墜毀的盟軍空軍和水兵則經常被遣返,通常是通過秘密地途徑將他們轉移到北愛爾蘭。[17]愛爾蘭軍方也曾經逮捕過不少的德國間諜。
冷戰
[編輯]冷戰期間,愛爾蘭的軍事政策表面上是中立的,但實際上卻偏向於北約。[18]
凱爾特之虎 北愛爾蘭問題
反恐戰爭
[編輯]歐盟
[編輯]經濟聯繫
[編輯]文化聯繫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Ire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Department of State Retrieved 2011-02-20
- ^ Ireland - U.S. Relati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Retrieved 2016-02-27
- ^ NATO - Member countries. NATO. NATO. [2014-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4).
- ^ U.S. Global Leadership Project Report - 201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蓋洛普
- ^ Irish-Catholic Immigration to America. Library of Congress. [2008-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8).
- ^ Diner, Hasia R. Erin's Daughters in America: Irish Immigrant Wome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3: 1–9, 31.
- ^ Diner, Hasia R. Erin's Daughters. : 31–32.
- ^ Niall Whelehan, The Dynamiters: Irish National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in the Wider World, 1867–1900 (Cambridge, 2012)
- ^ Michael J. Hogan. Paths to Power: The Historiograph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to 1941. Cambridge U.P. 2000: 76 [2020-05-10]. ISBN 978052166413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 ^ McElrath, Karen. Unsafe haven: the United States, the IRA, and political prisoners. Pluto Press. 2000: 11 [2011-04-04]. ISBN 978-0-7453-131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2).
- ^ Ward, Alan J. Ireland and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899-1921. 1969, Part 1.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Weidenfeld & Nicolson. 1969: 24 [2011-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2).
- ^ Jordan, Anthony J. Eamon de Valera 1882–1975, pp. 63–70.
- ^ Dáil Éireann – Volume 2 – Vote of thanks to the people of America. Houses of the Oireachtas. 1921-08-17 [200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8).
- ^ Dáil Éireann – Volume 1 – Ministerial Motions. –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in USA. Houses of the Oireachtas. 1920-06-29 [200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7).
- ^ Dáil Éireann – Volume 1 – Debates on Reports. – Finance. Houses of the Oireachtas. 1921-05-10 [2008-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9).
- ^ Ireland - Countries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2015-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5).
- ^ 17.0 17.1 Fanning, R., 1983, Independent Ireland, Dublin: Helicon, Ltd.., pp 124–25
- ^ Kennedy, Michael. Ireland's Role in Post-War Transatlantic Av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fence of the North Atlantic Area. Royal Irish Academy. 2014-10-08 [2007-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7).
本條目引用的公有領域材料來自美國國務院的網站或文檔 (Background Note)。[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拓展閱讀
[編輯]- Brown, Thomas N.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 of Irish-American Nationalism." Review of Politics (1956) 18#03 pp: 327-358.
- Cooper, James, "'A Log-Rolling, Irish-American Politician, Out to Raise Vo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ip O'Neill and the Irish Dimension of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77-1986," Congress and the Presidency, (2015) 42#1 pp: 1-27.
- Cronin, Seán. Washington's Irish Policy 1916-1986: Independence, Partition, Neutrality (Dublin: Anvil Books, 1987)
- Davis, Troy D. Dublin's American Policy: Irish-American Diplomatic Relations, 1945-1952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 Press, 1998)
- Finnegan, Richard B. "Irish–American Relations." in by William J. Crotty and David Schmitt, eds. Ireland on the World Stage (2002): 95-110.
- Geiger, Till, and Michael Kennedy, eds. Ireland, Europe and the Marshall Plan (Four Courts PressLtd, 2004)
- Guelke, Adrian. "The United States, Irish Americans and the Northern Ireland Peace Process,"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6) 72#3 pp: 521-36.
- MacGinty, Roger. "American influences on the Northern Ireland peace process." Journal of Conflict Studies 17#2 (1997). 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ewell, Mike J. "Rebels or Revolutionaries? Irish-American Nationalism and American Diplomacy, 1865–1885." 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86) 29#3 pp: 723-733.
- Sim, David. A Union Forever: The Irish Question and U.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Victorian Age (2013) excerp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ansill, Charles. America and the Fight for Irish Freedom 1866-1922 (1957) excerp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ard, Alan J. "America and the Irish Problem 1899-1921." Irish Historical Studies (1968): 64-90. in JSTO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Wilson, Andrew J. Irish America and the Ulster Conflict, 1968-1995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 Press,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