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利支天菩薩
摩利支天 | |
---|---|
漢名 | 摩利支天 具光佛母 積光佛母 |
梵名 | मारीची
Mārīcī |
藏名 | འོད་ཟེར་ཅན་མ་ 威利轉寫: 'od zer can ma THL轉寫: Özerchenma |
日語名 | (羅馬字: Marishiten) |
韓語名 | 마리지천
(國語羅馬字: Mariji Cheon) |
泰語名 | มารีจี |
越南語名 | Ma Lợi Chi Thiên |
信息 | |
信仰教派 | 密宗, 大乘佛教 |
對應其他宗教的 | |
對應道教的 | 斗姥元君 |
佛教主題 |
摩利支天(梵語:मारीची),摩利支意譯為陽炎、威光、陽光[1],是佛教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也作摩利支菩薩、摩里支菩薩、摩利支天菩薩、日前菩薩、摩利支佛母、具光佛母、積光佛母等。漢傳佛教大多認為此菩薩為觀世音菩薩(準提觀音)化身,密宗視為是多羅觀音(度母)[1]的化身,具有廣大的功德之力,能夠消災、除障、增福、滿願。最神奇的法力就是「隱藏」與「識破一切隱藏」。在佛教的造像,一般是呈現天女的形像(雖祂是男子),三面、三目、八臂,座下有金豕。漢傳佛教於舊曆九月初九奉祀,道教中視其為斗姆元君。在日本佛教中,屬於天部,而非菩薩。
起源與流傳
[編輯]原型可能為古代婆羅門教所崇拜的光明女神伐拉希(Varahi)[1][2][3]伐拉希為帝釋天因陀羅的部屬,日天蘇利耶的佐神,後被奉為黎明女神,列於天神,亦為印度人所敬奉。在印度,那爛陀寺遺址猶存摩利支天古像。 也有學者,認為有印度、伊朗、以及其他以外地方的文化元素[4]。
佛教故事中「伐拉希」是摩利支天的從神。在中國,摩利支天的信仰自古印度傳入後,漢傳佛教善信就有供奉摩利支天聖像、念誦摩利支天聖號、讀誦摩利支天經典。相傳鄭和等人下西洋,就是依靠著對摩利支天、媽祖、北帝等神靈的信仰,平安航海。永樂元年(1403),鄭和刊刻《佛說摩利支天經》,延請帝師姚道衍撰序,鄭和題跋。由於祈禱靈應,道教信徒尊之為斗母元君[5],視為北斗眾星之母,納入道教神譜[1]。在漢傳佛教中,摩利支天也被奉為二十諸天與二十四諸天之一的護法神,而祂的神像通常被安奉在佛寺的大雄寶殿之中。
在日本史上,摩利支天因其法力無邊,也是許多貴族、諸侯們的精神信仰,相傳摩利支天有隱身術,故無人能加害綁縛,因此武士與軍人更是非常崇信[5],亦為日本佛教中的重要護法本尊,有四臂、六臂、八臂、十八臂等造像,日本造像中亦有男性像者。
佛教
[編輯]摩利支天屬於二十諸天與二十四諸天之一的天部。在漢傳佛教中,通常認為是準提觀音的化身,隨著密教的發展,也屬於天女形象的菩薩,又稱光明天母。
密續上多屬於事續、行續、瑜伽續這下三部,但也有出自無上瑜伽續父續密集金剛的光明天女。
特色
[編輯]《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記載:「不能見、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
如果能以正信佛法修持摩利支天菩薩法門,功德如《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記載:「能獲清淨大福。能增長廣大吉祥。能消除一切重罪。能成就本尊三昧。當證毘盧法身。」又以正信佛法修持,如《佛說瑜伽大教王經》記載:「能作一切事能除冤賊難。若人依法受持。於道路行一切諸惡不能得便。」如印光大師說:「摩利支天,雖現天身,實是菩薩。以其度生心切,救苦情殷,故說此咒,以作救度之本。若人每日虔誦此咒,愈多愈好。縱遇水火刀兵等災,亦能逢凶化吉。」
不只漢傳佛教,藏密寧瑪派的晉美彭措法王也說:「現在,世間眾生所造的惡業堆積如山,無論何時何地,眾生都不可能得到片刻安樂。當我們對此憑藉著自己的頭腦加以思考和抉擇時,又怎能不生厭煩之心?回想劫初的時候,人們能夠自然行持佛法,以神變行於虛空,以禪定為食,通身都可放射光芒。但是隨著煩惱越來越重,眾生的福報也越來越小,世間與出世間的能力也越來越低,以致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當今已是五濁熾盛,世界上再難尋找到一絲真正的安樂,到處都充斥著饑饉、瘟疫,乃至戰爭等種災難,這是多麼令人悲傷的事情!在這種一片惡劣的大氣氛中,如果我們還要遣除自己的各種違緣的話,就必須多念誦具光佛母心咒,並虔誠地祈禱觀世音菩薩。」
聖號
[編輯]摩利支天菩薩聖號,通行的念誦方法是「南無摩利支天菩薩」八字,如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說:「如不識字、無記性者,但志誠念南無摩利支天菩薩。或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其利益亦與誦咒相同。」摩利支天菩薩聖號功德如《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記載:「汝諸苾芻!我昔知彼摩里支菩薩摩訶薩名號,亦不能見、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若有苾芻知彼菩薩名號,如上諸惡不能得便,亦復如是。」
佛經記載
[編輯]- 《佛說摩利支天菩薩陀羅尼經》(唐·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6]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日前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害。無人欺誑。無人能縛。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罰。不畏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比丘。若有人知彼摩利支天名者。彼人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捉亦不可害。亦不為人欺誑亦不為人縛。亦不為人債其財物。亦不為人責罰。亦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 《佛說摩利支天經》(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唐三藏沙門大廣智不空奉 詔譯)[7]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苾芻有天女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力。常行日月天前。日天月天不能見彼。彼能見日月。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捉無人能縛。無人能害無人能欺誑。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責罰。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佛告諸苾芻。若有知彼摩利支天名常憶念者。彼人亦不可見亦不可知。亦不可捉亦不可縛。亦不可害亦不可欺誑。亦不為人債其財物。亦不為人之所責罰。亦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知彼摩利支天名求加護者,應作是言:我知摩利支天母有大神力,我今歸命願護我身。無人能見我,無人能知我,無人能捉我,無人能縛我,無人能害我,無人能欺誑我,無人能債我財物,無人能責罰我,亦不為怨家能得其便。」
- 《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宋·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天息災奉 詔譯)[8]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並諸菩薩摩訶薩。」
「爾時世尊告苾芻眾言。有一菩薩名摩里支。而彼菩薩恆行日月之前。彼之日月不能得見菩薩。今此菩薩而不能見。亦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諸惡冤家皆不得便。汝諸苾芻我昔知彼摩里支菩薩摩訶薩名號。亦不能見不能捉不能禁縛。火不能燒水不能漂。離諸怖畏無敢輕慢。一切冤家皆不能侵。若有苾芻知彼菩薩名號。如上諸惡不能得便亦復如是。即說陀羅尼曰。」
「復說摩里支菩薩陀羅尼。能令有情在道路中隱身。非道路中隱身。眾人中隱。身王難時隱身。水火盜賊一切諸難皆能隱身不令得便。又復有煩惱者非煩惱者為作擁護。有迷悶者非迷悶者亦皆擁護。乃至象王師子龍虎之難。一切時中常作擁護。即說陀羅尼曰。」
「凡有所求須稱自名。即時摩里支菩薩。以慈悲力為彼眾生。於道路中擁護。非道路中擁護。眾人中擁護水難時擁護。火難時擁護。乃至一切之處悉皆擁護。令得增長一切吉祥之事。」
「發勇猛心觀想摩里支菩薩。作忿怒相有三面。面有三目一作豬面利牙外出。舌如閃電為大惡相。身出光焰周遍照耀。等十二個月光。體著青衣偏袒青天衣。光如大青寶等。身黃金色種種莊嚴。臂有其八。右手持金剛杵金剛鈎。左手持弓無憂樹枝罥索。頂戴寶塔。立月轉內。右足如舞踏勢。左足踏冤家身。阿闍梨念誦真言作忿怒相。」
「安摩里支菩薩。深黃色亦如赤金色。身光如日頂戴寶塔。體著青衣偏袒青天衣種種莊嚴。身有六臂三面三眼乘豬。左手執弓。無憂樹枝及線。右手執金剛杵針箭。」
「觀想月輪之中有摩里支菩薩。坐身紫金色放金色光。著青衣及青天衣種種莊嚴。六臂三面各有三眼。頂戴寶塔。正面黃金色微笑。左面黑色出舌顰眉。作大醜惡相令人怕怖。右面如同秋月圓滿清淨。左手執弓線及無憂樹枝。右手執箭針金剛杵。」
禮讚
[編輯]摩利支菩薩偈
[編輯]《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所出修持摩利支菩薩禮讚偈:
摩里支菩薩,身遍於法界,
清淨若虛空,慈光照世間,
明等百千日,能發智慧焰,
燒退煩惱魔,永斷貪瞋癡,
長拋生死海,是故歸命禮。
摩利支天讚
[編輯]吉美林巴尊者造《摩利支天讚》
嗡,南無摩利支天!
敬禮魔之大冤敵,他無能勝摧滅者;
恆常行於日月前,摩竭幢幡發遣者。
以纔祈請於仁者,使令降伏冤家眾;
以誅隔及擯迷潰,施勝諸方之成就。(讚到此結束)
為拔亂世之怖畏,持明吉札林巴造。
(吉札林巴意為「離畏洲」,為吉美林巴(無畏洲)的別名。)
迴向偈
[編輯]《佛說大摩里支菩薩經》所出修持摩利支菩薩迴向偈:
我發菩提心,所作諸功德,
迴向於真如,周遍於法界,
一切諸眾生,同霑於利樂,
普發無上心,俱成正等覺。
道教、民間信仰
[編輯]摩利支天的信仰在唐代以前由佛教傳入中國後,道教加以吸收,尊稱為「先天斗姥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聖圓明道姥天尊」,簡稱作斗姥、斗姆、斗母等。斗指星斗,姥、姆即母也,斗姥即北斗眾星之母,主宰眾星。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藏傳佛教中 「豬」 的意象 (PDF). [2019-10-2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6-29).
- ^ Nagaswamy, R. Iconography of Varahi. The Hindu. 8 June 2004 [16 Januar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3).
- ^ English, Elizabeth. The Emergence of Vajrayogini. Vajrayoginī: Her Visualizations, Rituals, and Forms. 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2002: 47–9, 66 [2016-05-07]. ISBN 978-0-86171-329-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4).
- ^ Hall, David Avalon (1990). Marishiten: Buddhism and the warrior Goddess, Ph.D. dissertation,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p. 45.
- ^ 5.0 5.1 隱身咒源自摩利支天菩薩心咒. [2021-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1).
- ^ 全卷. 《佛说摩利支天菩萨陀罗尼经》.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1).
- ^ 全卷. 《佛說摩利支天經》.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 ^ 全卷. 《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 [2022-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 謝世維:〈早期斗姆摩利支天文本探討:以《先天雷晶隱書》為中心〉。
- 李玉珉:《唐宋摩利支菩薩信仰與圖像考》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