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故事
《文明的故事》 | |
---|---|
作者 | 威爾·杜蘭特 阿里爾·杜蘭特 |
類型 | 書面作品[*] |
語言 | 英語 |
主題 | 歷史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西蒙與舒斯特(1935-1975年) |
出版時間 | 1935年 |
出版地點 | 美國 |
所獲獎項 | 普立茲非小說獎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1567310238 |
《文明的故事》 (英語: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是歷史學家威爾·杜蘭特和妻子阿里爾·杜蘭特的一套11卷的書籍,涵蓋西方歷史,面向普通讀者,1935–1975年由西蒙與舒斯特出版社出版。
這套書的編寫時間超過五十年。它總共400萬字,近1萬頁,還有兩卷在作者死前還在寫作中[1]。第一卷《我們的東方遺產》涵蓋了中東和東方世界到1933年的歷史,威爾·杜蘭特說他想包括西方世界到20世紀初的歷史。然而,這套書結束於《拿破崙時代》,因為杜蘭特夫婦死時—她80多歲,他90多歲,他們還留下了第12卷《達爾文時代》的筆記,和第13卷《愛因斯坦時代》的大綱,本意是要將《文明的故事》寫到1945年。
《文明的故事》的前六卷由威爾·杜蘭特一人完成,從《理性開始的時代》開始,阿里爾被列為合著者。在第一卷的序言中,杜蘭特表示他打算寫這套5卷的書,儘管結果並非如此。
1968年,這套書的第10卷《盧梭與大革命》獲得普利策獎。
內容
[編輯]I. 《我們的東方遺產》(1935年)
[編輯]本卷涵蓋了近東的歷史,直到公元前 330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滅亡,以及印度、中國和日本直到1930年代的歷史。
- 「本書的每一章、每一段都會冒犯或消遣一些愛國或深奧的靈魂:猶太教正統派需要祖先所有的耐心,來寬恕關於耶和華的書頁;玄學的印度教徒會對印度哲學這種膚淺的抓癢感到哀慟;中國或日本的聖人,會對從遠東文學和思想的財富中挑選這些簡短而不足的選擇,寬容地微笑. ... 與此同時,一個疲憊的作家,可能會同情 Tai T』ung, 他在十三世紀發表的《中國寫作史》中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我等待完美,我的書就永遠不會完成。」
- 文明的建立
- 文明的條件
- 文明的經濟要素
- 文明的政治要素
- 文明的道德要素
- 文明的心理要素
- 史前期文明
「創世神話的塑造者是不成功的丈夫們,因為他們認為女人是萬惡之源。」(70頁)
- 近東
- 印度及其鄰國
- 遠東
- 哲學家的時代
- 詩人的時代
- 藝術家的時代
- 人民和國家
- 革命與更新
1935年關於中國:「任何武力的勝利,或外國金融的暴政,都無法長期壓制一個資源如此豐富的國家。在中國折腰之前,侵略者將失去資金或耐心;在一個世紀內,中國將吸收並開化她的征服者,並學習所有暫時冠以現代工業名義的技術;道路和通訊將帶給她團結,經濟和節儉將給她資金,一個強大的政府將給她秩序與和平。"(823頁)
- 日本
- 日本的締造者
- 政治與道德的基礎
- 古代日本的思想與藝術
- 日本的新面貌
1935年關於日本:「根據每一個歷史先例,下一幕將是戰爭。」
II. 《希臘的生活》(1939年)
[編輯]- 愛琴海前奏:3500–1000 BC
- 希臘的興起:1000–480 BC
- 希臘的黃金時代:480–399 BC
- 伯里克利與民主的實驗
- 雅典的工作與財富
- 雅典人的道德與習俗
- 伯里克利時代的希臘藝術
- 知識的演進
- 哲學與宗教之間的衝突
- 黃金時代的文學
- 希臘的自毀
「在這個文明中,令人驚訝的事實是,它的輝煌,沒有婦女的幫助或刺激。」(305頁)
- 希臘自由的衰落: 399–322 BC
- 菲利普王
- 公元前4世紀的文學與藝術
- 哲學的鼎盛時期
- 亞歷山大
「階級戰爭把民主變成了立法掠奪的競賽。」(554頁)
- 希臘化傳播:322–146 BC
- 希臘與馬其頓
- 大希臘與東方
- 埃及與西方
- 書籍
- 傳播期的藝術
- 希臘科學的巔峰
- 哲學的屈服
- 羅馬的來臨
「我們試圖表明,羅馬征服希臘的基本原因,是希臘文明從內部瓦解。沒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是被征服的,都是自己毀滅了自己。」(659頁)
- 結語: 我們的希臘遺產
III.《凱撒與基督》(1944年)
[編輯]本卷涵蓋君士坦丁大帝以前,羅馬和基督教的歷史。
- 導論:起源
- 埃特魯斯坎人序曲:公元前800–508
- 導論:起源
- 共和國: 公元前508–30
- 爭取民主的奮鬥:公元前508–264
- 漢尼拔對抗羅馬: 公元前264-202
- 斯多噶派的羅馬: 公元前508–202
- 征服希臘: 公元前201-146
「新的一代,繼承世界的主人,沒有時間或傾向捍衛它;羅馬地主所特有的戰爭準備現在消失了,所有權集中在少數幾個家庭,這個國家沒有股份的無產者,填滿了羅馬的貧民窟." (90頁)
- 革命: 145–30 BC
- 農民的反叛: 公元前145–78
- 寡頭政治的反動: 公元前77–60
- 革命期間的文學: 公元前145–30
- 凱撒: 公元前100–44
- 安東尼: 44–30 BC
「兒童現在是奢侈品,只有窮人才能負擔得起。」(134頁)
- 元首制: 公元前30-公元192
- 帝國: 146-192
- 意大利
- 開化西方
- 羅馬希臘
- 希臘化復興
- 羅馬與猶太: 公元前132 -公元135
- 基督教的初期: 公元前4 -公元325
- 結語:羅馬並不是被基督教,也不是被蠻族的入侵摧毀;當基督教興起,入侵來到時,它已經是一個空殼。" (667-668頁)
IV. 《信仰的時代》(1950年)
[編輯]- 拜占庭的鼎盛: 325–565
- 伊斯蘭文明: 569–1258
- 穆罕默德: 569–632
- 古蘭經
- 伊斯蘭之劍: 632–1058
- 伊斯蘭景觀: 632–1058
- 東方伊斯蘭教的思想與藝術: 632–1058
- 西方伊斯蘭教: 641–1086
- 伊斯蘭教的興盛與沒落: 1058–1258
「穆斯林似乎比他們的基督教同行是更好的紳士;他們更多信守諾言,對失敗者表現出更多的憐憫,1099年基督徒占領耶路撒冷時少有感到內疚的暴行。」(341頁)
- 猶太文明: 135-1300
- 塔木德: 135–500
- 中世紀猶太人: 500–1300
- 猶太人的心智: 500–1300
- 黑暗時代: 566–1095
- 拜占庭世界: 566–1095
- 西方的沒落: 566–1066
- 諾曼的崛起: 566–1066
- 爭鬥中的基督教: 529–1085
- 封建制度與騎士精神
「信仰創造歷史,特別是當它們是錯的,錯在男人已經最高尚地死去。」(458頁)
- 基督教文明: 1095–1300
- 十字軍東征: 1095–1291
- 經濟革命: 1066–1300
- 歐洲的復甦: 1095–1300
- 文藝復興以前的意大利: 1057–1308
- 羅馬天主教: 1095–1294
- 早期的宗教裁判所: 1000–1300
- 修道僧與托缽僧: 1095–1300
- 基督教的道德與禮儀: 700–1300
- 藝術的復甦: 1095–1300
- 哥特式建築的興起: 1095–1300
- 中世紀音樂: 326–1300
- 知識的傳播: 1000–1300
- 阿伯拉爾: 1079–1142
- 理性的探索: 1120–1308
- 基督教的科學: 1095–1300
- 浪漫時代: 1100–1300
- 但丁: 1265–1321
「總之,我們形成的中世紀拉丁教會的圖像是,一個盡了最大努力的組織,儘管其信徒和領袖們存在人性的弱點,但是在古老的文明的殘骸中,在青春期社會的激情中,它建立了道德和社會秩序,傳播了一種振奮和安慰人心的信念。」(818頁)
- 結語: 中世紀的遺產
V. 《文藝復興》(1953年)
[編輯]本卷涵蓋了從1300年到16世紀中葉的意大利歷史,重點關注意大利文藝復興。
- 序曲: 1300–77
- 佛羅倫薩 文藝復興: 1378–1534
- 美第奇的崛起: 1378–1464
- 黃金時代: 1464–92
- 薩佛納羅拉與共和國:1492–1534
- 意大利盛會: 1378–1534
- 羅馬文藝復興: 1378–1521
- 崩潰
- 知識分子的反抗
- 道德釋放
- 政治崩潰:1494–1534
"歷史學家熟悉無稽之談的普遍性:迷信自己有光輝的未來;他不期望完美的狀態產生於不完美的人;他認為,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擺脫經濟困擾,有閒暇和精力去思考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祖先或環境的想法;他學會欣喜,如果他能發現,在每個時期只有很少的男女能夠自我提升,靠大腦白手起家,或靠出生或環境的一些好處,離開迷信、神秘主義和輕信,明智地意識到其無限的無知。" (525頁)
- 結局:1534–76
- 威尼斯日落
- 文藝復興的減弱
VI.《宗教改革》(1957年)
[編輯]本卷涵蓋了1300年至1564年意大利以外的歐洲歷史,重點關注新教改革
- 從約翰·威克利夫到馬丁·路德:1300–1517
- 宗教革命: 1517–64
- 門口的陌生人: 1300–1566
- 俄國統一: 1300–1584
- 伊斯蘭的天才: 1258–1520
- 蘇萊曼大帝: 1520–66
- 猶太人:1300–1564
- 幕後:1517–1564
- 人民的生活
- 音樂: 1300–1564
- 拉伯雷時代的文學
- 霍爾拜因時代的藝術
- 哥白尼時代的科學
「當時的人,如同現在,更多以禮貌,而不是道德來評價;世界更容易原諒那些以最不粗俗和最大的恩典犯下的罪孽。在這裡,除了大炮和神學,那是意大利領先的。」(766頁)
- 反宗教改革: 1517–65
- 教會與改革
- 教宗和特倫特會議
- 結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
VII.《理性開始的時代》(1961年)
[編輯]本卷涵蓋1559至1648年歐洲和近東的歷史。
- 英國的狂喜: 1558–1648
- 偉大的女王: 1558–1603
- 歡樂的英格蘭: 1558–1625
- 帕納蘇斯的山坡: 1558–1603
- 莎士比亞: 1564–1616
- 蘇格蘭女王瑪麗: 1542–87
- 詹姆士六世和一世: 1567–1625
- 召喚理性: 1558–1649
- 大革命: 1625–49
「女巫被燒死,耶穌會士從腳手架上拖下來,活着被砍成碎片。人類善良的牛奶在好女王貝斯的日子裡緩慢流動。」(54頁)
- "信仰為權力而戰: 1556–1648
- 意大利母校: 1564–1648
- 西班牙的盛衰: 1556–1665
- 西班牙文學的黃金時代: 1556–1665
- 西班牙藝術的黃金時代: 1556–1682
- 法國的角逐: 1559–74
- 亨利四世: 1553–1610
- 黎塞留: 1585–1642
- 戰爭下的法國: 1559–1643
- 荷蘭的叛亂: 1558–1648
- 從魯本斯到倫勃朗: 1555–1660
- 北方的興起: 1559–1648
- 伊斯蘭的挑戰: 1566–1648
- 帝國大決戰: 1564–1648
「他膀胱中的石頭比法國的戰爭更困擾他」。(411頁)
- 理性的考驗: 1558–1648
- 伽利略時代的科學: 1558–1648
- 哲學的再生: 1564–1648
「基督教會死去嗎?...如果是這樣,這是現代的基本事件,因為文明的靈魂是它的宗教,會與它的信仰一同死去」(613頁)
VIII.《路易十四時代》(1963年)
[編輯]本卷涵蓋路易十四時期歐洲和近東的歷史。
- 法國的全盛時期: 1643–1715
- 旭日東升: 1643–84
- 信仰的考驗: 1643–1715
- 國王與藝術: 1643–1715
- 莫里哀: 1622–73
- 法國古典文學的全盛時期: 1643–1715
- 尼德蘭的悲劇: 1649–1715
「這是一個禮貌嚴格而道德寬鬆的時代。」(27頁)
「和其他人一樣,他來自中產階級;貴族對生活藝術太感興趣了,不能為藝術生活騰出時間。」(144頁)
- 英格蘭: 1649–1714
- 克倫威爾: 1649–60
- 彌爾頓: 1608–74
- 復辟: 1660–85
- 光榮革命: 1685–1714
- 從德萊登到斯威夫特: 1660–1714
- 外圍: 1648–1715
- 波羅的海的爭奪: 1648–1721
- 彼得大帝: 1698–1725
- 改變中的帝國: 1648–1715
- 悠閒的南方: 1648–1715
- 封鎖中的猶太人: 1564–1715
- 知識的探索: 1648–1715
- 從迷信到學術: 1648–1715
- 科學的探求: 1648–1715
- 伊薩克牛頓: 1642–1727
- 英國哲學: 1648–1715
- 法國的信仰與理性: 1648–1715
- 斯賓諾莎: 1632–77
- 萊布尼茨: 1646–1716
- 法國對抗歐洲: 1683–1715
- 日落
IX. 《伏爾泰時代》(1965年)
[編輯]本卷涵蓋伏爾泰所代表的啟蒙時代, 關注1715至1756年的法國、英國和德國。
- 法國: 攝政時期
- 英格蘭: 1714–56
- 人民
- 統治者
- 宗教與哲學
- 文學與戲劇
- 藝術與音樂
- 法國: 1723–56
- 人民與國家
- 道德與風俗
- 美的崇拜
- 心智的成就
- 伏爾泰在法國
- 中歐: 1713–56
- 巴赫的德國
- 腓特烈大帝與瑪麗亞特蕾莎
- 瑞士與伏爾泰
- 知識的進展: 1715–89
- 學者
- 科學的進展
- 醫學
- 攻擊基督教: 1730–74
- 無神論者
- 狄德羅與百科全書
- 多面狄德羅
- 擴展中的運動
- 伏爾泰與基督教
- 哲學家的勝利
X.《盧梭與大革命》(1967年)
[編輯]- 前奏
- 流浪者盧梭: 1712–56
- 七年戰爭: 1756–63
- 洪水之前的法國: 1757–74
- 國家的命運
- 生活的藝術
- 年高德劭的伏爾泰: 1758–78
- 浪漫派作家盧梭: 1756–62
- 哲學家盧梭
- 盧梭的流浪生活: 1762–67
- 天主教南方: 1715–89
- 意大利沃土: 1715–59
- 葡萄牙與蓬巴爾: 1706–82
- 西班牙與啟蒙運動: 1700–88
- 再會,意大利:1760–89
- 奧地利的啟蒙運動: 1756–90
- 音樂改革
- 莫扎特
「窗下的情人,撥動吉他或曼陀林,以及少女的心」(220頁)
- 伊斯蘭與斯拉夫東方: 1715–96
- 伊斯蘭: 1715–96
- 俄國插曲: 1725–62
- 葉卡捷琳娜大帝: 1762–96
- 波蘭之劫: 1715–95
- 新教北方: 1756–89
- 腓特烈大帝時代的德國: 1756–86
- 康德: 1724–1804
- 到魏瑪之路: 1733–87
- 魏瑪盛世: 1775–1805
- 歌德的晚年: 1805–32
- 猶太人: 1715–89
- 從日內瓦到斯德哥爾摩
「他的結論是,歷史是一個優秀的老師,幾乎沒有學生」(529頁)
- 約翰遜的英國: 1756–89
- 工業革命
- 政壇風雲: 1756–92
- 英國人: 1756–89
- 雷諾茲時代: 1756–90
- 英格蘭的鄰邦: 1756–89
- 文壇景象: 1756–89
- 塞繆爾約翰遜: 1709–84
- 封建主義法國的崩潰: 1774–89
- 最後的榮耀: 1774–83
- 死亡與哲學家: 1774–1807
- 光明前夕: 1774–89
- 革命的分析: 1774–89
- 政治的潰亂: 1783–89
- 結語
XI. 《拿破崙時代》(1975年)
[編輯]本卷關注拿破崙和他的時代。
- 法國大革命: 1789–99
- 革命的背景: 1774–89
- 國民會議: 1789.5.4 – 1791.9.30
- 立法會議: 1791.10.1 – 1792.9.20
- 國民公會: 1792.9.21 – 1795.10.26
- 督政府: 1795.11.2 – 1799.11.9
- 大革命下的人生: 1789–99
- 拿破崙的升沉: 1799–1811
- 執政府: 1799.11.11 – 1804.5.18
- 新帝國: 1804–07
- 龐大的領域: 1807–11
- 拿破崙其人
- 拿破崙的法國: 1800–1815
- 拿破崙與藝術
- 反對拿破崙的文學
- 拿破崙時代的科學與哲學
「這是一場典型的拿破崙戰役:迅速,勝利,徒勞。」(228頁)
- 英國: 1789–1812
- 英格蘭在忙碌
- 英國的生活
- 英國的藝術
- 英國的科學
- 英國的哲學
- 文學的轉變
- 湖畔詩人: 1770–1850
- 反叛的詩人: 1788–1824
- 英格蘭的鄰邦: 1789–1815
- 皮特、納爾遜和拿破崙: 1789–1812
- 挑戰諸王: 1789–1812
- 伊比利亞半島
- 意大利及其征服者: 1789–1813
- 奧地利: 1780–1812
- 貝多芬: 1770–1827
- 日耳曼與拿破崙: 1786–1811
- 日耳曼民族: 1789–1812
- 日耳曼文學: 1789–1815
- 日耳曼哲學: 1789–1815
- 大陸邊緣各國: 1789–1812
- 俄國: 1796–1812
「... 她進入一系列的冒險,其中一次,她驚訝於帶着母性。」(633頁)
- 結局: 1811–1815
- 遠征莫斯科: 1811–12
- 厄爾巴島: 1813–14
- 滑鐵盧: 1814–15
- 聖赫勒拿島
- 結束
- 總結: 1815–40
目的
[編輯]杜蘭特說,他撰寫這套叢書的目的,不是要創作出一部權威的學術作品,而是要讓受過良好教育的公眾以全面的"複合歷史"的形式,獲得和理解大量信息。
正如杜蘭特在他的第一部作品《我們的東方遺產》的序言中所說:
我希望盡我可能多地講述,天才和勞動對人類文化遺產的貢獻–記錄和思考,它們的原因、性質和影響,發明的進步,經濟組織的範圍,政府的實驗, 宗教的願望,道德和禮儀的突變,文學的傑作,科學的發展,哲學的智慧,和藝術的成就。 我不需要被告知這個事業是多麼荒謬,也不需要被告知它的概念是多麼不謙虛 … 然而,我曾夢想,儘管在這項事業中不可避免有許多錯誤,但對於那些由於對哲學的熱情,已經被強迫從整體上看待事物,對於通過時間中的歷史,來追求視角、統一和理解,以及通過空間科學來尋求它們的人來說,它可能有些用處。與哲學一樣,這樣的冒險(如這11卷的創作)沒有合理的藉口,充其量只是勇敢的愚蠢;但讓我們希望,像哲學一樣,它將永遠吸引一些魯莽的靈魂,進入其致命的深度。
評價
[編輯]《盧梭與大革命》一卷於1968年獲得普利策非小說獎。所有11卷都是每月之書俱樂部的精選和暢銷書,總銷量超過200萬冊,有9種語言[3]
參考
[編輯]- ^ r/AskHistorians - I recently picked up Will Durant's first volume of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and got sucked in by his writing style. Are there any inaccuracies or critiques I should be aware of while reading the series?. reddit. [2018-11-20] (英語).
- ^ Pulitzer Prize Winners: General Non-Fiction. pulitzer.org. [2008-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4).
- ^ Historian Will Durant Dies; Author of 'Civilization' Series. New York Times. UPI. November 9, 1981 [2016-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