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耕田
楊耕田(1913年—1952年10月8日),原名牛鳳林,男,直隸(今河北)阜平人,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官員[1]。
生平
[編輯]1913年,楊耕田生於阜平縣西莊村一個僱農家庭。父親和哥哥都給地主當長工。楊耕田幼年入學,父母和哥哥做工掙錢供他讀書。1925年,12歲的楊耕田考入阜平縣立第一高級小學。1927年,高小畢業去考保定師範,報名4000人中僅錄取150名,楊耕田因沒錢打通關節而未被錄取,遂而輟學回家勞動並自學。1928年,15歲的楊耕田加入農民協會,擔任委員。1930年,被錄用為小學教員,到馬駒石村教書。教學之餘,常去縣城裡的鄉村師範學校,與中共黨員李心仁、王宗良、王德謙等見面,從他們處借閱左翼書刊,閱讀馬列主義著作。1932年,楊耕田經王德謙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
此後他利用教員職業為掩護,秘密發展中共黨員。1932年秋末,他和中共黨員王世煜等在柳峪村成立黨支部,1933年,阜平縣成立了中共特別支部,柳峪村黨支部升格為區委,楊耕田任區委書記。任內首先開展政治攻勢,到各村書寫宣傳共產主義的標語,散發傳單和小冊子。他還編寫了宣傳團結鬥爭的歌曲[1]。
1933年秋末,楊耕田組織領導了阜平縣的反官鹽店鬥爭。另外還曾領導反「屠宰稅」鬥爭,反地主用大斗收租的「抗租鬥爭」、反「斗行撤合兒」(斗行將糧食倒進買糧人的口袋時,盜撤斗中的部分糧食)鬥爭。每次鬥爭都取得了勝利。楊耕田還領導開展了反對封建禮教、破除迷信的活動[1]。
1934年4月30日,中共阜平縣黨組織遭破壞,楊耕田的中共黨員身份暴露,遭到搜捕。楊耕田及時逃脫。中共黨組織決定讓他暫離阜平去綏遠。1934年6月間,他從綏遠秘密回到阜平縣。當時白色恐怖很嚴重,國民黨當局在阜平縣實行保甲制,每日派特務抓捕中共黨員和革命人士。楊耕田在柳峪村主持召開區委會議,會議對中共黨組織的工作提出「穩定人心,鞏固組織,堅定信念,保存實力,提高警惕,等待時機」的方針,並決定區委成員到各村工作,身份已暴露的黨員迅速轉移,未暴露的要隱蔽並暫停活動;外出的黨員到哪裡就在哪裡開展革命活動。會後,因仍遭搜捕,經中共黨組織批准,楊耕田拋妻別家,再次去綏遠,並將原名牛鳳林改成楊耕田。在綏遠,楊耕田在烏蘭花(地名)繼續發展中共黨員。1936年冬,楊耕田參加了傅作義部的綏東抗戰[1]。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在阜平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楊耕田隨即回到阜平縣,找到中共黨組織恢復組織關係,被分配到阜平縣農民抗日救國會工作。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在阜平縣舉行,楊耕田作為阜平縣代表出席。會後,楊耕田按照上級指示,負責籌備晉察冀邊區農民抗日救國會。1938年3月,晉察冀邊區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阜平縣舉行,大會作出「發動農民積極參加抗戰,認真改善農民生活」的決議,楊耕田當選為晉察冀邊區農民抗日救國會主任。會後,楊耕田率工作團到五台縣發動農民參加抗戰,改善農民生活,推進了晉察冀邊區農民運動[1]。
1943年,為在戰爭形勢下加強黨對群眾團體的一元化領導,北嶽區「抗聯會」與冀中區各個抗日群眾團體合併,成立了晉察冀邊區各界人民抗日救國聯合會,楊耕田當選為主任。抗聯會裡除舊有組織之外,還增加了回民建國會,另有群眾劇社及日後的西北戰地文工團,共八九個團體合在一處。在楊耕田領導下,每個部門都充分發揮了作用[1]。
楊耕田領導晉察冀邊區農民開展減租減息。他曾多次冒險穿越敵人崗樓及封鎖線,到各地召開座談會、個別訪問,了解群眾疾苦及減租減息運動開展情況。1940年9月,楊耕田率晉察冀邊區群眾團體代表到唐縣軍城參加白求恩墓落成典禮,雖然僅住兩晚,但他仍抽空到軍城附近的稻園村多次召開基層群眾團體幹部座談會,了解減租減息情況。1943年,地主階級向農民反攻,楊耕田到平山縣領導農民召開鬥爭大會,打垮了地主階級的反攻。經楊耕田努力,晉察冀邊區減租減息運動順利開展[1]。
楊耕田關心農民發展生產。1939年夏,晉察冀邊區洪災,楊耕田召集駐地阜平縣雁頭村附近的農民代表開調查研究會,研究抗災措施,很快發動群眾恢復了生產。1942年,因敵人封鎖和「掃蕩」,根據地遭嚴重災荒,為救活農民,楊耕田到第四專區幫助開展生產自救。楊耕田還組織農救會幹部摸索組織農民生產的經驗。楊耕田領導的晉察冀邊區生產運動,解決了戰爭時期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保持了晉察冀邊區農業的生產水平[1]。
1944年10月,中央決定成立冀晉區,楊耕田調任冀晉區行政公署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的1945年秋,楊耕田在冀晉區參與領導了收復失地並擴大解放區、地方支前、恢復生產、改善群眾生活等項工作。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蔣介石進攻解放區,中共黨政機關戰略轉移,從城市撤往山區農村。1947年11月,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決定把冀晉區與察哈爾省合併為北嶽區,楊耕田任北嶽區黨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不久繼任北嶽區黨委書記。1949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冀熱察區、北嶽區合併重建為察哈爾省。楊耕田任中共察哈爾省委書記兼察哈爾軍區政治委員。任內推行土地改革,建黨建政,擴大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支援全國解放戰爭[1]。
1949年,楊耕田作為解放區農民代表參加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耕田繼續任中共察哈爾省委書記、察哈爾軍區政治委員,後來還當選為察哈爾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主席。楊耕田用許多時間在工礦企業、農村調查研究,親自組織了全省職工代表會議,組織職工制訂恢復生產的計劃。1950年,在經濟改組中,他親自解決了失業工人轉業、就業、救濟問題。在國營工礦企業中及時調整工資,實行勞動保險條例,興辦合作社,開展業餘學習等。組織工會,開展民主改革運動。經楊耕田努力,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工礦企業迅速恢復了生產,民國時期失業的工人逐步復工。楊耕田首先提倡在張家口市、宣化縣、大同市為職工建療養院[1]。
因長期操勞,楊耕田患班替氏綜合徵,抱病工作。1951年6月,病情發展到班替氏第二期,已有腹水(實際已到第三期)。1952年1月,察哈爾省人民政府主席張蘇調到中共中央華北局工作,楊耕田兼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主席職務,還兼任察哈爾省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他仍然常到專區、市、縣、村調查研究,做報告、寫文章,指導全省工業增產節約、農業豐產競賽活動。察哈爾省糧食產量向來很低,1952年春耕播種期間,楊耕田帶病到雁北地區的陽高縣、懷仁縣等縣和察北地區農村調查研究,推動春耕播種。回到省委機關後,他給中共中央華北局寫了《關於開展農業豐產運動中的幾個問題》的報告。1952年4月中旬,他視察了官廳水庫,併到大同煤礦深入井下視察。1952年5月召開全省工業勞動模範代表會議時,楊耕田病情已很重,仍帶病在大會上作報告,以推動在6月開展全省範圍內的愛國增產節約競賽運動。1952年5月,經上級黨組織批准,楊耕田去北京醫院治療。住院後,抽空趕回察哈爾省,在察哈爾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上作了關於「五反」問題的報告。住院期間,他仍然在工作和學習[1]。
1952年10月8日,楊耕田在北京醫院逝世,年僅39歲。10月8日,華北區成立「楊耕田同志治喪委員會」,成員為:薄一波、聶榮臻、劉瀾濤、王從吾、李葆華、劉秀峰、林鐵、張蘇、胡錫奎、唐延傑、王平、劉傑、張林池、李耕濤、陳守中、荀昌五、許世平、田秀涓、王文興、姜占春、楊士傑、孫敬文、李濟寰、呂復、石志本、胡開明、李傑三、孫明、王夢齡、梁正中、張獻金、朱衛華、邢予洪、趙子謙、鄭季翹[2]。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共中央華北局及周恩來、林伯渠、吳玉章、彭真、薄一波、烏蘭夫等領導送了花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華北局、華北行政委員會全體,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薄一波、聶榮臻、劉瀾濤、王從吾、劉秀峰、張磐石、聶真、平傑三、侯維煜、陳鵬、張蘇、於力等送來輓聯、輓詞。1952年10月10日,華北區「楊耕田同志治喪委員會」在北京嘉興寺殯儀館舉行追悼會。會後,由中共中央華北局薄一波、聶榮臻、劉瀾濤及察哈爾省楊士傑、李濟寰、石志本、胡開明等親自執紼起靈,於1952年10月10日安葬在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1][2]。